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

楊妃既已問了武媚娘是否許了人家,自不會是平白多嘴,多半也是動了聯姻的心思,而楊妃育有兩子一女,次子樑王李愔年幼,遠還未到婚娶的時候,唯一可能的自然就是已到了適婚之齡的楚王李恪了。

楊氏得了楊妃的話,也知楊妃欲帶李恪拜府的意思,心中越發地肯定了自己的猜測,自打昭慶殿出門竟覺着身子骨都輕了三分,壓在她心頭的事也不似以往那般叫她不安了。

楊氏嫁於武士彠十餘載,夫妻相敬如賓,過的倒也還算是順心,可唯一叫楊氏覺着鬱結便是她的子嗣問題。

武士彠雖是商戶出身,但得太上皇李淵青眼,委以重用,隨李淵太原起兵,歷任大將軍府司鎧參軍,大唐立朝後入禁軍爲將,拜檢校右廂宿衛,是爲天子近衛,而後歷任地方,官職荊州都督。

武士彠雖非名門子弟,但爲李淵親信二十載,在朝中和地方頗有人脈,也算是一方權貴,更難得的是武士彠行事謹慎,從不逾矩,這也是爲何李世民登基後先後清洗朝中舊臣,但仍舊能留武士彠在荊州要地的緣故。

楊氏與武士彠成婚十餘載,雖爲武士彠育下三女,武士彠對這三女也頗爲疼愛,但楊氏最大的遺憾便是未能生下一子。

武士彠有武元慶、武元爽兩子,俱爲其原配相里氏所出,武士彠年已近六旬,將來若是武士彠去後,武家便是武家兄弟做主,而武家兄弟一向又對楊氏不甚禮敬,甚至可以說是有幾分仇視,他們又豈會善待楊氏母女。

長女武順已然許給了賀蘭越石,但賀蘭氏雖是代州豪族,但賀蘭越石一脈卻名聲不顯,賀蘭越石自己除了自祖上襲來的一個空有名頭的山縣開國男,餘者並未官職在身,憑武順的這層關係自然護不得她們母女周全。

但武媚娘便不同了,在楊氏看來,武媚娘於李恪有救命之恩,李恪又對武媚娘頗有好感,甚至以媚娘稱之,若是將來武媚娘嫁於了李恪,做了李恪的楚王妃,那這天下還有誰能欺了她們去?

親王妃位比貴妃,爲正一品,比之國公還要尊貴上許多,武家兄弟就算將來襲爵,做了這武家家主,也不敢有分毫怠慢於她,更需禮敬。

更何況李恪得李世民寵愛,在朝中也是位高權重,更有甚者,將來李恪若能更進一步,登基稱帝,那武媚娘豈不就是一國之後了嗎?

楊氏自後宮出來,心中還在盤算此事,一邊在出宮的宮道上走着,一邊還對一旁的武媚娘囑咐道:“貴妃一言九鼎,她既說了不日同楚王來府上拜會,便必會過來,你這些日子可切莫再胡亂出門,一旦傷風着涼,或者是凍傷了,氣色不佳,可就不好了。”

楊妃與李恪來府,說是爲了當面謝過救命之恩,其實就是楊妃欲藉此次機會爲李恪定親,若是這一次兩方都相中了,這婚事說不得便定了下來,楊氏豈能不重視。

與楊妃一同出門的武順聞言,對楊氏道:“阿孃只管放心便是,咱們姐妹三人中阿妹生地最是好看,哪是其他女子及得上的,阿妹只要稍加打扮,必是傾國傾城的大美人,定能將楚王迷住。”

武則天生的好看,若待再張開些,縱謂之國色天香亦不爲過,自是十足的美人,不過楊氏聞言,卻道:“楚王不同常人,自幼生在宮闈,哪樣的女子未曾見過,想要叫楚王傾心談何容易。”

武順走到武媚孃的身邊,拉着武媚孃的手道:“楚王怎的不是對阿妹一見傾心,楚王若非傾心阿妹,又怎會喚阿妹作媚娘這般暱稱。”

楊氏一臉嚴肅道:“楚王確是對二囡頗有好感不錯,但楚王年少,只怕也有風流之性,媚娘與楚王數月未見,哪能拿得準他的心思。”

楚王風流,可謂名聲在外,長安城坊里老少誰人不知,楊氏的話倒也有道理。

李恪被擄去荊州本就是風流之罪,李恪的花名武媚娘自也清楚,不過武媚娘卻面露笑意,語氣中也自信地對楊氏道:“這天下哪有不風流的男子,更何況還是楚王這般人,不過阿孃只管放心便是,以色侍君又豈能得久,兒自有拴住楚王心的法子。”

楊氏看着武媚娘自信的模樣,好奇地問道:“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

武媚娘笑道:“眼下還不是談這個的時候,不過兒自有辦法。”

武媚娘雖年少,但卻有着同齡人少有的自信,不止是對於自己的容貌,還有自己的聰慧和手段,武媚娘要做的不止是李恪的賢內助,她知道李恪的志向,她更要做李恪的女諸葛,成爲李恪登基路上不可或缺的最大助力,只不過這些話現在還遠不是說的時候。

————————————————

楊氏帶着武家姐妹正外宮外走去,此時的他們尚還不知,她們的行蹤已經落到了旁人的眼中。

長孫皇后掌管六宮,平日裡看着雖是和氣,但卻也是真正的六宮之主,後宮之中凡風吹草動,少能有瞞得過長孫皇后的耳目的,更何況是楊氏這樣大張旗鼓地入宮拜見。

楊氏還未出了皇宮,長孫皇后便已經得到了消息。

“除了江陵的那一次,應國公府和楚王府並無往來,今日武士彠之妻楊氏怎的進宮見了貴妃?”恰巧國舅長孫無忌也在麗正宮中,長孫皇后方知此事便將此事告知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好奇地對長孫皇后問道。

若是武士彠同李恪敘舊,當是武士彠親自前往楚王府,拜見李恪,而非楊氏入宮來見楊妃,如此一來便難免有挾恩之嫌。

宮中之事,長孫皇后自是比長孫無忌更加清楚些,長孫皇后道:“阿兄也該聽到,楊氏此番入宮可非孤身一人,阿兄莫不是忘了我曾同你提過的事情。”

長孫無忌低頭想了想,片刻之後便突然想了起來,對長孫皇后道:“皇后所言莫不是楚王的婚事?”

李恪一十有五,已經到了娶妻的年紀,今歲秋後,李世民便曾着楊妃爲李恪在朝中各家尋摸適齡女子,此事長孫皇后也曾同長孫無忌提起。

長孫皇后點了點頭道:“不錯,楚王的性命乃是武家之女所救,李恪與這武家女想必是熟識的,此番楊氏入宮說不得便是爲了此事。”

長孫皇后只當楊氏此番入宮乃楊妃所傳,故而有了這番猜測,不過長孫皇后到底聰慧,楊氏入宮雖非楊妃傳召,但是結果她倒是猜中了八分。

長孫無忌問道:“如此說來,貴妃所屬意的楚王妃便是武家女了?”

長孫皇后搖了搖頭道:“這倒也未必,早在月餘之前,楚王尚未回京時,楊妃曾在陛下跟前數次提及蘭陵蕭家女,似乎已有意請蕭老夫人出面做媒,想必陛下和貴妃更屬意的當是蕭家女,武家女只是權當比較罷了。”

蘭陵蕭氏?

長孫無忌聽得長孫皇后的話,眉頭微微皺了起來,蘭陵蕭家和武家相比,孰輕孰重,誰人看不出?

武家只武士彠一人在朝爲官,而且已然年邁,撐不得幾載了,可蘭陵蕭氏卻是天下世家翹楚,南族之冠,宗族故舊遍及朝野,人脈甚廣,李恪若是娶了蕭家女,與蘭陵蕭氏聯姻,對李恪的助益自然極大。

蘭陵蕭氏對李恪的助益極大,對長孫家而言自然便是不利,長孫無忌聽了長孫皇后的話,眉頭微皺,心裡已經悄然動了心思。

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章 尋人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
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章 尋人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