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

皇儲之爭,以朝堂爲盤,江山爲注,而天下人皆爲棋子,平凡如秦昶是棋子,權貴如長孫無忌這般也是棋子,而李恪身爲最有機會奪儲的皇子之一,最多勉強能算是半個執棋人。

棋子便有棋子的命運和處境,只是輕重不同,親疏遠近不同,故而自己能決定的事情也不同。

其實就在蕭月仙開口的時候,秦昶已經沒了回絕的餘地,只是此事不比尋常,若是秦昶自己不願,早晚必出亂子,故纔有此一問,不過好在秦昶應地也乾脆,省了許多事情。

蕭月仙所言絕非虛言,秦昶若是能助李恪攪亂東宮,促使李承乾這個太子被廢,那便是爲李恪立下了潑天功勞,將來若是李恪登基,蕭月仙以此功保舉秦昶一個侯爵不是難事。而得了蕭月仙的承諾後,秦昶便也“慨然”赴行,隨李承乾回了東宮。

李承乾對稱心倒是毫不吝嗇,非但在東宮給他另置別院,安置了人手伺候,更直接行文拜稱心爲太子詹事府錄事,入了官身,每日名正言順地跟隨李承乾左右。

“小娘,這是太子命人送來的贖身錢。”擷玉樓的內院中,齊鎮帶着人擡進了一個木箱,放在了蕭月仙的腳邊,對蕭月仙道。

蕭月仙低頭看了眼腳邊的木箱,輕輕踢了踢,木箱竟是分毫不動,顯然是頗有分量了。

蕭月仙問道:“這是多少?”

齊鎮回道:“黃金五百斤,並珠寶翡翠二十餘件,俱是佳品,摺合約莫三萬貫錢。”

蕭月仙笑道:“太子出手闊綽,倒也捨得了,看來太子對稱心真是上了心了。”

齊鎮道:“區區三萬貫算什麼,殿下對小娘纔是上了心,六十萬貫的擷玉樓贈予小娘都不帶眨眼的,可見殿下視小娘之重。”

蕭月仙爲李恪執掌民間勢力,手中有許多買賣,而這許多買賣中最掙錢的就莫過於青樓、漕運還有鹽行三處了,尤其是鹽行更是年入百萬貫的大買賣。

只是蕭月仙爲免泄密,下面人也分得仔細,各處主事的也都互不相識,齊鎮只當蕭月仙買下擷玉樓的銀錢是李恪直接給的,故而有此一言。其實齊鎮還不知,其實鹽行的所得更在擷玉樓的十倍之上,李恪給蕭月仙的東西又豈是他能夠猜到的。

不過齊鎮這麼說,蕭月仙終究是高興的,蕭月仙笑着對齊鎮道:“這三萬貫我們分毫不取,你明日帶幾個人,把這些珠寶黃金送回東宮。”

齊鎮聞言,面露訝色,問道:“這是爲何,三萬貫也不是個小數目了。”

蕭月仙道:“區區三萬貫而已,若是能以這三萬貫結交太子,讓擷玉樓傍上東宮這艘大船,還不是筆極賺的買賣嗎?”

齊鎮不解地問道:“殿下權勢,不在太子之下,咱們擷玉樓在長安有殿下罩着,還不是足矣嗎?何須太子,更何況殿下和太子水火不容,這樣做恐怕不成吧。”

蕭月仙笑道:“無妨,此事是之後我自會向殿下報備,殿下不會多問的,你只管照着我的話去做便是。”

齊鎮能被蕭月仙自揚州調來長安,不止是因爲他的蕭月仙的心腹,更是因爲齊鎮思維敏捷,行事穩妥,蕭月仙所言,起初齊鎮興許還沒有反應過來,但看着蕭月仙的模樣,片刻之後齊鎮便明白了蕭月仙的意思。

擷玉樓和楚王府的關係乃是絕密,也萬萬不到檯面上,而和楚王府一樣,在長安城,東宮的這杆大旗自然也同樣好用,若是有了東宮這層關係在,那日後擷玉樓在長安行事也是百無禁忌了。

掛着東宮的旗,爲楚王府辦事,而蕭月仙付出的代價卻只有區區三萬貫,這筆買賣怎麼算蕭月仙都是大大地賺了。

————————————————

東宮,承恩殿,內院。

自打太子妃蘇瀟和李承乾成婚至今,她還從未如近幾日這般憤懣和壓抑過。

李承乾向來不是什麼正人君子,自她初嫁李承乾時便是如此,不過李承乾畢竟貴爲太子,將來是要承繼君位的,後宮佳麗無數也是早晚的事情,故而她也從不曾多提,以免顯得自己刻薄,失了武功蘇家大家閨秀的氣度。

只是以往李承乾雖然也常去青樓,但多少還揹着點人,知道隱藏身份,但就在前日,就在李承乾剛被李世民警示過的幾日後,他竟又去了擷玉樓,更有甚者,這一次還帶了人回來,一個男人,這是蘇瀟萬萬都不曾想到的。

李承乾說這男子是他在外結識的至交好友,故而將他引進東宮,拜爲太子錄事,隨侍左右,但這男子怎麼看都不像是正兒八經的太子屬官,自打他進了東宮後,李承乾每日只顧同他廝混於一處,待她這個太子妃都疏遠了許多。

李承乾帶回來的畢竟不是青樓女子,蘇瀟也不好就此事直接質問李承乾,而就當她在殿中待着,想着要否再就此事和李承乾相爭的時候,殿外有人通傳,太子舍人楊思簡求見。

太子舍人秩正六品,在右春坊,若只論官職在東宮裡也並不算高,但太子舍人掌太子行令書、表啓,乃太子心腹,份屬內臣,緊要非常,楊思簡既然越過了詹事府直接來尋她這個太子妃,自然是有要事了,蘇瀟也顧不得手頭的事情,連忙傳見。

“臣太子舍人楊思簡拜見太子妃。”楊思簡快步入內,看見蘇瀟便上前拜道。

“楊舍人快快請起。”楊思簡乃弘農楊氏子弟,和蘇瀟同屬關隴門閥,蘇家和楊家以往也有些交情,蘇瀟見楊思簡下拜,連忙擡手,着楊思簡起身。

楊思簡起身道:“謝太子妃,”

待楊思簡起身,蘇瀟問道:“今日本該是經會之日,楊舍人不在右春坊準備經會事宜,怎的到了此處?”

楊思簡聞言,急道:“臣來此見太子妃,便是爲了經會之事。”

蘇瀟看着楊思簡臉上的焦急神色,知道必是經會出了什麼岔子,問道:“發生了何事?”

楊思簡回道:“經會在即,諸位學士已至,偏卻不見了太子,臣在前宮四處也尋不得太子身影,想必是太子到了內宮,故而詢問太子妃。”

蘇瀟聞言,面露訝色,經會乃李世民親手指派之事,馬虎不得,李承乾怎敢無故缺席?還且還叫身爲太子舍人的楊思簡尋之不得,以致找到了蘇瀟這邊。

蘇瀟當即道:“你且在此稍後,我這就命人喚了左衛率趙節來此詢問,他必知道太子所在。”

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九章 拒親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章 拜府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二章 試馬
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九章 拒親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章 拜府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二章 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