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欽陵

吐蕃噶爾家族乃吐蕃權貴,更是國中重臣,兩朝四相,在吐蕃威望極重,甚至可比贊普一族。

若是李恪所記不差,祿東贊之父芒相鬆囊現爲吐蕃大相,待芒相鬆囊故後吐蕃後藏權臣瓊波邦色便當繼位相位,但松贊干布對恃權而驕的瓊波邦色早有不滿,已欲除之,瓊波邦色的相位坐不了幾年便會死於松贊干布之手,而瓊波邦色死後便就是祿東贊繼爲大相了。

祿東贊爲相後與松贊干布君臣相得,外和大唐,內定高原,掃除內憂外患,開吐蕃之盛世,正如《唐書》所載:“祿東贊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

而在祿東贊死後,又有祿東贊長子贊悉若和次子欽陵先後繼爲大相,尤其是欽陵(史稱論欽陵)以天縱之才號爲當世名將,手握吐蕃邊境兵權,開立國未有之先例,先後敗唐軍三十萬,侵佔吐谷渾,經略青海,與大唐爭雄西域,在軍事上給大唐造成的困擾遠勝其父祿東贊。

既然祿東贊自稱爲長子,不便爲使至大唐,那留下其子欽陵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李恪對祿東讚道:“貴使所言極是,倒是本宮唐突了。不過兩國和親乃是大事,不可草率,隨婚使人選還是務必要有的,貴使以爲呢?”

只要不要祿東贊留於長安,便萬事大吉,祿東贊聞言,忙應和道:“這是自然,外臣宴後便當書於贊普,提及此事,請贊普另定賢能爲隨婚使。”

隨婚使之事對於吐蕃而言其實也是好事,畢竟隨婚使是可以名正言順地留於長安的,正可爲吐蕃在長安的耳目,祿東贊自然也樂見其成。

李恪所言本就是在誑祿東讚的話,有了祿東贊這句話,李恪便放心了,李恪道:“這隨婚使將來是要留於東宮的,吐蕃國中旁人本宮是瞧不上的,本宮就是看上了你噶爾家的人,不知貴使可否從命啊?”

祿東贊沒想到李恪竟然還沒有放過他的意思,心裡“咯噔”一下,頗爲不安地問道:“不知殿下相中了噶爾家的何人?”

李恪笑道:“本宮聽聞吐蕃使團中人有言,貴使家教得宜,家中幾位公子俱是幹才。貴使長子贊悉若是要繼承家業的,自然不便來唐,那便定了貴使次子欽陵吧。”

祿東贊聽着李恪的話,心裡不禁已經怒罵了出來,到底吐蕃使團中是誰人多嚼舌根,提到了祿東贊諸子的事情。

祿東贊計有五子,長子贊悉若雖是嫡長,但不過中人之資,尋常而已,倒是次子欽陵年少聰慧,性情果決,與他最是相似,也是諸子中祿東贊期許最高的,私下視爲將來的接繼之人,可誰能想到李恪竟然偏偏就開口要了欽陵。

祿東贊視欽陵極重,將來是要繼承家業的,在他看來,他寧可放長子贊悉若來唐,也不願次子欽陵來唐,但李恪自此之前早已用他自己的話堵住了他的嘴,他此時也不便反口。

長子需得繼承家業,留於吐蕃,這是祿東讚自己親口說的,他不能再改口,否則惹惱了大唐君臣,只怕他自己都回不去了。

李恪所言有些咄咄逼人的意思,祿東贊顯然已經有些陷入難處了,一時間並未回話,而此時坐上上首的李世民似乎也看出了李恪有些反常的舉動。

李恪帶人一向寬和,朝中人盡稱道,甚少如此對人相逼的,但李恪是誰,李恪是大唐儲君,李世民的愛子,李世民雖不知欽陵將來的成就,更不知李恪要祿東贊次子欽陵來此的真實目的,但李世民也有自己的理解。

李恪是聰明人,行事絕不會無的放矢,如此作爲自然是爲了大唐考量。吐蕃官職有父去子繼的習慣,欽陵是祿東贊之子,而祿東贊很可能就是將來的吐蕃大相,李恪此舉必然是想留祿東贊之子在此,將來待祿東贊爲相後便可借欽陵之手對祿東贊稍有掣肘。

大唐和吐蕃早晚爲敵,爲了日後,倒還真得留了論欽陵在此了。

李世民在此時開口對祿東讚道:“怎麼?太子之言可是叫貴使爲難了?”

此前李恪留祿東贊爲隨婚使,祿東贊以長子需留於吐蕃爲由給回絕了,而後李恪又欲留其次子欽陵爲隨婚使,可祿東贊又開始猶豫了。祿東贊聽着李世民的語氣,顯然是有些不悅了。

祿東贊先是準備說欽陵年才十歲,尚且年幼,不便遠行,但想了想這樣說在旁人面前或許可以,但偏偏在李恪面前不成。

因爲他面前的這位太子殿下可是在八歲之年便北上爲質,遠赴突厥了,他祿東讚的兒子再嬌貴,難道還貴地過他李恪嗎?

祿東贊想了想,只得解釋道:“外臣非是不願,只是外臣次子年才十歲,只恐年少行事不甚穩妥,怕會開罪了太子。”

李恪聞言,擺了擺手,大度道:“貴使此言便是全然多慮了,所謂成敗不以年齒而論,令子雖年少,但有父如此,想必也不會差了。更何況本宮也非刻薄之人,少年爲使,欽陵來了長安本宮定會多加照看的,貴使不必多慮。”

李恪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祿東讚的心裡就是有千般不甘,萬般不願,也無話可說,無話敢說了。

祿東贊說完,便回到了自己的席位之上,此時的祿東贊眉頭微皺,心情沉鬱,臉上沒有絲毫和親事成的喜色,他沒想到嫁公主和親之事竟然還將自己的愛子也給搭了進去。

現在的祿東贊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早點和親事畢,好叫他回去吐蕃,有李恪在長安,誰都不知道李恪在憋着什麼壞心思,這原本叫他奉爲神聖的長安城他是一日都不想待了。

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二章 夜襲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七章 命格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
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二章 夜襲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七章 命格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