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

李恪站在殿下,聽着李世民的話,已經猜到了李世民的意思。李世民所說的事情只怕就是楚王府世鎮淮南之事了。

果然,正如李恪所猜想的那般,李世民對李恪,也是殿中的羣臣道:“今歲之初,天降異象,白虹貫日,禍起東南,幸得楚王南下,坐鎮揚州,治淮水,平內亂,方解此禍。淮南能有今日之定,多賴楚王之功。”

李恪聞言,俯身拜道:“淮南能定絕非兒臣一人之功,若無蔡國公與淮南各州縣、軍府相助,恐怕兒臣也難挽局勢。”

李世民道:“此番楚王南下之功朕與朝中衆臣都看在眼中,旁人之功當賞,楚王之功更當賞。”

李世民說着,頓了頓,接着道:“淮南安定,乃我兒身不顧己之功,淮南百姓愛戴我兒多矣,朕欲效先朝舊例,賜封你就藩揚州,永鎮淮南,你可願否?”

李世民有意命李恪就藩淮南之事並非絕密,或者說,李世民自己本就有意借李恪就藩之事試探羣臣的態度,以便日後諸子分封。

其實此事,早在昨日李世民便已經在政事堂中與三省的諸位宰輔商議過。蓋因揚州偏安東南,兵微將寡,非王霸之地,而且此事之後有長孫無忌推波助瀾,更是長孫皇后的面子,政事堂的諸位宰相也未曾力抗。

不過此事雖然多有朝中重臣已然知曉,但在此時,在朝堂之上提了出來,還是叫滿朝譁然。

就藩不同於之官,自晉亡始,天下便已少聞藩王之說,大唐立國之初,亦循前例,未設藩王,縱有皇子外放,也只是任職都督抑或是刺史之職,數年一調,故而此番李世民突然提及李恪封藩之事,難免叫羣臣訝異。

但是很顯然,今日李恪封藩之事是李世民早與諸位宰相商議之後所言,並無與滿朝文武商議的意思。

李恪擡頭看了看,並未發現魏徵這頭倔驢的蹤影,也算是明白看此事的經由。

滿朝文武中,反對分藩之事最激的莫過於魏徵和李百藥兩人,而政事堂議事,非宰輔重臣不得入內,李百藥官拜禮部侍郎,雖是六部要員,卻不在宰輔之列,自然入不得政事堂,而魏徵爲侍中,倒是可入政事堂議事,可眼下他正奉皇命巡狩淮北,不在京中,又怎地說話。

魏徵不在長安,有左右相之稱的尚書左、右僕射房玄齡和杜如晦又多得長孫皇后恩典,不便開口,再加上司空長孫無忌又爲此事推波助瀾,此事在政事堂中自然就成了。

此事幹系重大,李恪若是應下,便意味着李恪便將南下,就藩揚州,至此世鎮淮南。這與李恪之官揚州大都督不同,之官揚州大都督或有返京的一日,但出京就藩,便輕易不得離開封地,更別說回來長安了。

一時間,整個大殿中的人都看向了殿中的李恪,等待着李恪的回話,尤其是李恪身旁站着的李承乾更是如此。

李恪是李承乾儲位的最大威脅,他自然是盼着李恪應下此事,外鎮揚州,而李恪一旦外鎮,那他與儲君之位便算是徹底無緣了,李承乾的心腹大患自也就不復存在。

對於此事,其實李恪心裡也早有準備,李恪的臉上沒有絲毫的猶豫,便對李世民回道:“承蒙父皇信重,命兒臣外鎮揚州,兒臣自當領命。”

李恪之言方落,整個大殿中頓時頓時一陣靜謐,落針可聞,甚至安靜地有些可怕,一時間衆臣臉呼吸都不自覺地屏住了。

李世民有意使李恪外鎮揚州,李恪竟是毫不猶豫地應了下來,這意味着什麼?是李恪就此甘願退出儲位之爭了嗎?抑或是李恪根本就沒有動過爭儲的心思,只是想着老老實實地做他的賢王?

似乎就在李恪應了外鎮之事的一瞬間,整個大唐便風雲突變了,三國鼎立變成了楚漢之爭,剩下的自然就是魏王李泰還有太子李承乾了。

就在李恪應下的聲音傳到李承乾耳中的時候,李承乾的臉上也露出了幾乎抑制不住的笑意。

李恪退出儲位之爭,這也就意味着他的儲君之位又穩固了幾分,李承乾焉能不喜。

“如此甚好,那待不日楚王冊妃,便可就藩揚州,此時便算是定下了。”李世民點了點頭,對朝中衆臣道。

在這個時候,滿朝文武已再無一人敢出來反對此事,畢竟這個時候誰若是敢處理反對此事,便是同李世民作對,同李承乾作對,同長孫家作對,此行與自尋死路又有何異?

如此一來,李恪外鎮揚州,就此退出儲位之爭一事似乎已經板上釘釘了。

————————————————

大朝散後,朝中的衆臣也都各懷心思,顯然是今日朝堂上的事情太過詭異,衆臣們還未回過味來,一邊在出宮的宮道上走着,一邊低頭思索着方纔大殿上發生地事情,還宛在夢中。

李恪剛出了兩儀殿,正沿着殿下的玉階往下走着,一個老者卻迎面出現在了李恪的眼前。

“老臣溫彥博拜見殿下。”御史大夫溫彥博走到了李恪的身前,拱手拜道。

李恪見得溫彥博當面,臉上擡手虛扶起溫彥博,對溫彥博道:“溫大夫快快起身,溫大夫在此出現,莫非是專程等候本王而來?”

溫彥博回道:“老臣正是在此專等殿下。”

李恪不解地問道:“不知溫大夫在此等候本王所爲何事?”

溫彥博道:“老臣在此是專爲提醒殿下,殿下如今雖應下外鎮揚州之事,但朝堂之下人心叵測,近來朝中有多事,殿下尚需千萬仔細啊,莫再吃了虧。”

李恪於溫彥博有恩,溫彥博乃赤誠君子,一直對此事銘記於心,把李恪視作自家子侄來照拂,此番朝中局勢大變,溫彥博也是擔心李恪安危,這才專程留步於此,提醒李恪。

李恪問道:“溫大夫所言可以進來朝野中關於本王和太子間的傳聞?”

溫彥博點了點頭回道:“殿下與太子手足和睦,自是好事,只是凡事大多非是捏造,唯空穴方可來風,有些話老臣爲人臣子,不便多言,殿下明白便是。”

溫彥博的心意,李恪豈會不知,李恪看着溫彥博已經老邁地有些渾濁的雙眼,也微微有些動容。

李恪雙手輕輕握了握溫彥博的手掌,對溫彥博道:“溫大夫之情,李恪銘感腑內,只是溫大夫但請寬心,李恪非是愚鈍之人,凡事自有分寸。”

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六章 殺機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章 收局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章 引薦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章 爭執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八章 下聘
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六章 殺機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章 收局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章 引薦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章 爭執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八章 下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