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手書

五日後,隨着揚州一十六家水行主事齊聚揚州,在李恪力促之下共設漕行,立漕規,分漕事,揚州漕務至此便釐了清楚,在揚州城南一處毫不起眼的一處街道之中,二十年後那個分漕天下,貫運南北的都漕轉運司已初有其形。

與此同時,當經連日奔波,樑王李愔終於也帶着李恪的手書回了長安。

李世民雖已對李恪遇刺之事連下三道詔書,但因有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珠玉在前”,李承乾妄言之事還遠遠沒有過去,朝中大臣盯着李承乾的還不在少數,衆人也都在等着李愔從揚州帶來李恪的態度。

貞觀七年,夏末,旬日內朝。

李世民端坐於兩儀殿正中上首,而殿下兩側則是分列羣臣,分文武而處。而太子李承乾也正如往日一般立於羣臣之首。

太子是爲國之儲君,位超人臣,立於首位自是在情理之中,也是一份尊榮,只不過今日,李承乾立於此處,卻顯得侷促非常,更沒有往日的那般從容。

李承乾有些慌張的緣故很多,一來是他近來的聲望大減,朝野之中的風評也大不如前,所謂流言殺人,李世民雖未動他的太子之位,但滿朝文武看着他的眼神,已經叫他難於自處;

其二,今日李愔還朝,在李承乾的眼中,李愔不過是個少不更事的孩童,難成氣候,但李愔此來代表着的卻是李恪對此事的的態度,若是李恪當真執着此事,意欲深究,就算是李世民有意護着他,李承乾也難全身而退。

畢竟李恪不是尋常臣子,李恪在朝中本就頗有幾分勢力,更何況他少年出質塞北,數百萬關中百姓都還承着他的恩,李世民再回護於他,也不會置民情於不顧。

“啓稟陛下,樑王於殿外求見。”中官的聲音自殿門處傳入殿中,也傳入了李承乾的耳中,李承乾的內心咯噔一下。

“傳。”

隨着李世民的一聲應和,李承乾眼角的餘光不自覺地瞥向了殿門的方向。

李愔如今一十二歲,此前雖也上過朝堂,但如今日這般入朝稟事,他還是頭一遭。

“兒臣李愔,拜見父皇。”李愔在衆人的注視中邁入大殿之中,穩穩當當地走到了殿下,對殿上坐着的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見得李愔拜在殿下,擡了擡手,對李恪道:“六郎來了,快快起身。”

李愔北歸,緊張地其實不止是李承乾,李世民也同樣如此,只不過他的擔憂卻與李承乾不同,李承乾是擔心李愔當朝發難,而李世民擔心的是李恪對此事不依不饒,讓他這個父皇難做,也叫滿朝文武看着他天家兄弟不和。

李世民不稱李愔爵位,不稱李愔姓名,而是稱呼他一聲六郎,便是在告訴李愔,今日之事當以兄弟之情爲重。

李世民也不知李愔有否明白他的言下之意,只見李愔緩緩起身,自袖中取出了一封信,雙手呈上,對李世民道:“啓稟父皇,兒臣此番奉皇命南下加封三皇兄,三皇兄已手書回旨,還請父皇閱覽。”

李愔之言一出,頓時,整個大殿之上的所有人都齊齊看向了李愔,看向了李愔手中的手書,他們都清楚這封手書的意義。

而衆人之中,神色最爲精彩的便莫過於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了。

李承乾正處風暴正中,他擔心李恪手書當中有爲難之意,叫他當朝難堪,而李泰則巴不得李恪以手書發難,以李愔之口當朝質詢李承乾,如此一來,李承乾聲望大跌,而李恪也因此遭李世民不滿,他李泰則可坐收漁人之利,在這場儲君之爭中佔盡便宜。

“呈上來。”李愔在大殿之上,當着滿朝文武將李恪的手書拿出,無論李世民願意與否,都不可視而不見,只得擺了擺手,對一旁伺候着的常塗道。

常塗得令,在衆目睽睽之下將李愔手中的李恪手書接過,遞到了李世民的手邊。

李世民又自常塗手中接過手書,緩緩打開,這一瞬間也牽動了朝中無數人的心。

“父皇聖啓,兒臣李恪恭書:兒聞自兒於廬州遇刺後,便使京中四起流言,言兒臣遇刺或爲太子所策,刺客乃東宮所出。兒臣雖不在長安,卻也覺此言甚謬,實爲離間我天家兄弟,萬不可信。兒臣自幼與太子相知,少時爲伴,太子皇兄於兒臣之照拂,兒臣至今仍然在目,我等手足之情甚篤,又豈是外臣可知,豈效曹魏故事。往父皇明察此事,洗太子冤屈,勿使天家手足失和,太子失名...”

李恪的字俊逸清秀,別具一格,固是賞心悅目,可李恪信中之意,卻更叫李世民萬分欣慰。

太子失德,出那無兄無弟之言,叫李世民很是失望,但好在李恪總算識得大體,非但未追李承乾罪責,甚至還專程來信爲李承乾澄清、求情,也算是保全了他的一張臉面。

一瞬間,李世民腦海中突然想起了李恪,也回憶起了武德九年,他初登帝位之時,李恪爲保關中,慨然出質突厥時的場景,不禁多了幾分思念和心疼。

“你們可知我兒信中所言何事?”李世民揚着手中的李恪手書,對殿中的衆人問道。

自打李世民看了李恪的手書後,李世民的臉上明顯多了幾分輕視,朝中的衆人哪個不是人精,看着李世民的模樣心中已經猜到了幾分,只是誰又會在此時當朝去揣度李世民的心意,於是衆人紛紛閉口不言。

過了片刻之後,李世民見衆人都閉口不言,於是道:“我兒信中有言,此次廬州遇刺,非是如傳聞所言,此信便是我兒力保太子之奏疏,兄弟情深,已躍然紙上。”

李世民之言方落,大殿之下已經泛起了議論之聲,驚訝有之,輕鬆有之,敬佩有之,不甘亦有之。

興許年少的太子李承乾還有幾分逃得大難的慶幸,但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的臉色卻已經難看非常。

太子與楚王,兩相對比,高下立現,不只是羣臣,甚至是在李世民眼中也是如此。

長孫無忌很清楚,今日之局,無論李恪如何作爲,都不可能動得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取而代之,而李恪卻選了最合適的辦法,爲自己謀得了最大的利益,也在無形之中再次貶低了太子。

只此一着,李恪佔盡了便宜,而也是至此,儲位之爭上終於攻守易位。

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三章 南下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誤會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九章 拒親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章 奏對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章 校場第八章 婚成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九章 尋機
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三章 南下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誤會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九章 拒親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章 奏對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章 校場第八章 婚成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九章 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