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雍王

李泰在如此重要的場合獻上鉅著,論理論情都當予以厚賜,李世民欲厚賞於李泰,並問於百官並無不妥。

而李泰爲魏王多年,一向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以往李承乾爲太子時如此,如今李恪爲太子時更是如此,他想要什麼東西可謂滿朝皆知,不過自然是誰也不會此時出面爲他張目的。

李世民一開口,一時間許多人都齊齊說了話,有建議改封李泰爲楚王的,畢竟楚王在四貴之列,又是太子李恪此前的封爵,是要尊於魏王的;也有給李泰加官的,加爲太尉,位列三公;更有賞銀錢、賜封地的更是不勝其數,直到秘書丞段延芳的出現,卻一下子叫整個朝堂安靜了下來。

秘書丞,官正五品,在朝中也算是個閒職,其實秘書省不止是秘書丞一人是閒職,秘書省掌藏書與編校,整個秘書省上下都頗爲清閒,在朝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不止比不了三省六部,就連九寺五監都及不上,尤其還是遇到了李世民這般尚武的君王。

“啓稟陛下,魏王此書,乃功於當代,利於千秋之事,尋常恩賜豈能顯魏王之功。”段延芳出列,對李世民道。

段延芳官拜秘書丞,李泰的《括地誌》將來就是要放在秘書省中珍藏,錄備本並留傳於後世的,段延芳出來說這個話倒也合乎情理。

李世民起初也並未多想,只是笑着問道:“那依段卿之意,魏王該當如何賞賜呢?”

段延芳回道:“當易爵雍王,拜雍州牧,如此方可見陛下於文事之重,魏王之功。”

段延芳之言一出,除了那些對大唐官職不知就裡的外邦使節還在看着熱鬧外,朝中的百官中已經有許多面露詫異之色了。

雍州,即前隋之京兆郡,下轄萬年、長安、藍田、武功、咸陽諸縣,大唐國都所在,心腹之地,自然是萬分顯要。

李泰雖已爲洛州都督,但若再拜雍州牧仔細計較起來也並無太多不妥,雍州牧因爲管轄長安,既是位高權重,更是敏感非常,故而朝中雍州牧多爲皇子兼任,而且還多是嫡子,李世民便曾已秦王爵兼爲雍州牧,這是有先例的,也不至於叫百官如此訝異。

段延芳所言真正叫百官驚詫的是雍王的爵位,雍王所封便在雍州,若是擱在西晉,西晉定都洛陽,雍王只是二流王號而已,皇帝諸子誰封都可以。

可在大唐不行,大唐國都長安就在雍州之內,哪有把國都長安封給親王的道理?君不見大漢都於長安,四百年國祚,可曾出過一任雍王?

王爵四貴,秦、楚、晉、齊,其中以秦王爲首,秦王所封便在雍州,而雍王亦是如此,雍王雖然不在四貴之列,但同樣有着極其獨特的意義。

皇帝諸子,以國儲太子最尊,這自然毋庸置疑,因爲李世民的緣故,其次秦王,這也是必然,而在國朝定都長安這個特定的環境之下,秦王之下,晉、楚、齊三王號之上,便就屬這個統帥國都,最是敏感和有着象徵意義的雍王了。

大唐立國二十餘載,除了追封已故多年的李淵叔父李繪外,從無再封雍王的先例,並非沒有這個封號,而是不能封,封不得。

李世民曾以秦王、雍州牧入主東宮,而若是拜李泰爲雍王、雍州牧,那與李世民又有何異?這不是在動搖李恪的太子之位嗎?

雍王封於長安,封於國都,若是還沒有立太子,誰封了雍王,誰必然就是皇帝屬意的太子人選,而既然已經有了太子,這雍王再封可就出了大事了。

段延芳之言纔出,還不等李世民開口,中書令岑文本當先呵斥道:“段延芳,你是在玩笑嗎?你亦是飽學之士,當熟於青史,何謂雍王你豈能不知。”

岑文本是太子少師,更是李恪的授業恩師,自然是護着李恪的,段延芳建議奉李泰爲雍王可是威脅到了李恪的儲位,身爲人師,岑文本站出來爲李恪說話並無不妥。

有了岑文本打頭,這一次不止是馬周和王玄策等李恪心腹了,就連太子左庶子于志寧都看不下去,出列爲李恪張目。

一時間,原本譽滿朝堂的李泰獻書一事反倒成了爭端,就連坐上殿上的李世民看了眼前的一幕,心中也不免有些擔憂。

經由此前李泰使人彈劾李恪一事,李世民對李泰的意圖已經有了擔憂,只是沒想到此番李泰藉着獻書之事又鬧出了冊封雍王的事情來,看來他對太子之位的覬覦還是其心未死啊。

段延芳出自隴右門閥天水段氏,而關隴門閥又一向和李恪不和,有了此前李泰聯合關隴門閥對付李恪的事情在前,在李世民想來,段延芳此舉難免就有李泰在背後指使的意思了。

其實段延芳哪裡是李泰的人,今日這一出實在不是李泰安排的,什麼雍王、雍州牧,都和李泰無關,李泰站在殿中,看着眼前的場景,自己也宛在夢中一般,還是一頭霧水。

李泰想要站出來解釋,可他若是此時站出來解釋的話難免就有越描越黑的嫌疑,就在李泰左右兩難的時候,李世民思慮了片刻,終於開了口。

當着天下人的面,李世民並未叫李泰難堪,而是對李恪問道:“此事太子以爲如何?”

李世民此舉看似是在問詢李恪對此事的意見,但實際上等於是把李泰交給了李恪處置,是在做給天下人看,讓天下人都看到自己迴護李恪,穩固李恪太子之位的心思。

李恪聽着李世民的話,出列回道:“兒臣以爲此事幹系重大,不可急於一時,在眼下討論此事時間太過倉促,也不和時宜,此事可來日再議。”

李恪的回答可謂是顧忌了李泰的顏面,也考慮到了眼下外邦來朝的特殊局勢,極是妥當,李世民當即應道:“太子所言極是,那便依太子所言,來日再議此事。”

李世民原本正在興頭上,要是有意冊封早就冊封了,所爲來日再議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

其實有了李恪和李世民的話,李泰封雍王的事情已經是絕無可能了,恐怕此事日後連議都不會再議,就此過了,剩下的就是李世民和李恪對此事的態度了。

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章 結好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章 分封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章 遊說蕭瑀
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章 結好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章 分封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章 遊說蕭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