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拒辱

此時的李恪自然還不知頡利那邊的情況,還老老實實地坐在馬車中,而且就算他早就知道了,他也沒有絲毫的辦法,大抵也只能感嘆一句“人在車中坐,鍋從天上來。”

當李恪得知頡利傳召的消息時,也是微微一愣,沒想到這還未出了大唐境內,頡利竟就這般耍起了威風,不過李恪既已爲質,倒還是有身爲質子的覺悟的,當即便應了下來,只帶着蘇定方一人,便往頡利所在的前軍方向而去了。

“殿下小心,頡利的神色似乎不對。”蘇定方耳目聰穎,遠遠地發現頡利的臉色難看地很,擔心李恪年幼,分辨不出,於是對李恪提醒道。

在蘇定方的眼中,李恪自然是那嬌生慣養的皇子,自幼養在宮中,宮中之人無不禮敬,何曾看過旁人的眼色行事,他生怕李恪在此時不知眼下形勢,依舊耍那皇子脾氣,吃了虧。

蘇定方的意思李恪自然清楚,李恪微笑着點了點頭,對蘇定方輕聲道:“蘇將軍之意李恪自有權衡,蘇將軍但請寬心。”

蘇定方聽着李恪的話,低頭看了眼李恪,李恪雖也不知頡利突然要見他所爲何事,但神色依舊尚算淡然,不見慌張,蘇定方原本提着的心竟也放下了不少。

說來蘇定方與李恪相熟的時間並不久,滿打滿算也不過區區幾日,但就是這區區幾日,蘇定方卻時不時地產生一種感覺,他時常覺得李恪的表現似乎比他的年紀要成熟的多。

李恪在許多突厥高官的注視下來到頡利可汗的馬下,李恪拱手道:“大唐蜀王李恪,參見可汗。”

李恪年幼,個子雖比同齡人高出一截,但在成人的眼中仍舊是孩童,尤其是當李恪站在高大的駿馬前時,便顯得格外的幼小了。

頡利策馬而立,居高臨下地看着李恪,眼中竟有怒色,亦有輕慢,對李恪傲然道:“你既是質子,見了本汗爲何不跪?”

李恪心知頡利臉色難看,此時召見多半是要爲難他,可李恪沒想到頡利一開口便是這樣。

李恪站在頡利的馬前,壓制着內心的波動,神色淡然地看着頡利,拱手笑道:“大唐與突厥乃兄弟盟邦,李恪爲質,乃是爲兩國求和而來,非是稱臣,李恪見了可汗又何跪之有?”

頡利心知李恪年幼,本欲一言將他威懾住,可沒想到李恪竟沒有絲毫的慌張,反倒不輕不重地回了他。

頡利指着李恪喝道:“你在大唐,自然有大唐的規矩,可到了我突厥,便要按照我突厥的規矩來。在突厥,我便是王,無論是誰到了此處,我本汗要他跪,他就得跪!”

頡利一向自負,他的話傲慢至極,若是兩軍對壘時,李恪興許就直言回懟了回去,但如今寄人籬下,李恪倒也沒有在嘴上與頡利一分高下的必要。

李恪稍稍欠身,平淡道:“李恪雖被遣往突厥爲質,但李恪卻是唐人,自當依我大唐禮制相待可汗,還望可汗見諒。”

李恪倒也並非刻意要與頡利作對,只是李恪清楚,今日他若跪了,那他這個大唐皇子在突厥便徹底沒有尊嚴可言了,那他以後在突厥日子將會舉步維艱。

頡利是一副勝利者的姿態,自然不會在意李恪的想法。

只是李恪的模樣與李世民長的頗有幾分相似,頡利看着李恪不卑不亢的樣子,便想到了渭水之畔的李世民,心中的怒火便不打一處來。

頡利手持馬鞭,指着李恪道:“唐皇詭計多端,不敢與我突厥勇士作戰,只會使些小伎倆,沒想到你們父子倒也是一般。”

李恪聽着頡利的話,一下子明白了過來。

難怪頡利突然發難,想必他已經得知了李世民布疑兵之計的消息,心中暴怒,拿千里之外的李世民沒有辦法,自然就將氣撒在了他的身上。

面對這一口自千里之外來的鍋,李恪在心裡苦笑了一聲,道:“孫子兵法有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可汗大軍壓境,大唐關中兵力空虛,父皇也是無奈之舉。”

眼下李恪人在突厥大軍之中,刀俎魚肉之位一目瞭然,李恪之言已經算是忍讓了,可李恪的話聽在性情偏執的頡利的耳中,卻別是一番滋味,彷彿李恪是在嘲諷他不知兵法一般。

頡利道:“本汗不知什麼狗屁兵法,只知我突厥大軍天下無敵。此次雖叫李世民僥倖逃了,但若有下次,本汗一定會拿下長安,生擒李世民。現在你若是跪下拜本汗,本汗將來興許還能封你一個唐王的爵位,不失富貴,否則便要你與李世民同爲階下之囚。”

李恪聽了頡利的話,心中滿是不屑。

頡利倒是大言不慚,只看得到眼下的突厥兵強馬壯,卻不知背地裡突厥已經危機四伏,再過些年,莫說是南下與大唐爭鋒了,就連他能不能保住北地之王的位置都是未知。

李恪道:“可汗與我大唐已締結盟約,爲兄弟之國,互不侵犯,可汗現在這般說話,恐怕不妥吧。”

頡利聽了李恪的話,彷彿聽到了什麼極可笑的笑話,道:“一個連馬都騎不穩的小兒也敢來指責本汗?所謂盟約不過是一紙空談,你們竟還指望憑着那張空紙自保,當真是可笑至極!”

李恪神色如常,淡然回道:“人無信不立,可汗還是好自爲之的好,免得失了突厥民心。”

李恪看着桀驁無匹的頡利,嘴上雖說的平淡,但心裡卻滿是鄙夷。

頡利現在倒是志得意滿,可待到數年後,大唐北伐大軍北上,真正想靠着盟約自保的就該是他自己了。

李恪的態度一下子觸怒了本就有意起事的頡利,頡利豁然抽刀,指向李恪道:“本汗就是現在殺了你,又能如何!”

頡利的刀一出鞘,李恪的臉色頓時一沉,手心也不自覺地滲出了汗珠。

頡利究竟是真的動了殺意,還是隻想恐嚇他,李恪自己也沒了底。

在李恪的身後,蘇定方也牢牢地盯着頡利手中的佩刀,盤算着頡利若當真動手,他該如何能保住李恪。

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
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