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

李恪西巡已成既定事實,無論是代李世民前往祭拜李家先祖陵墓,還是震懾吐蕃或是壓制隴右門閥,這些都是勢在必行之事,更非李恪不可。

待此事定下後,李恪便先去了一趟弘文館,既是身爲兄長,關心一下阿弟們的學業,更重要的是李恪要去順道探望蘇定方之子蘇慶節,也是表示對麾下大將的關心。

弘文館就在東宮之內,李恪要去弘文館自然也極爲便利,最多也不過盞茶的功夫便到了,可就當李恪出現在弘文館門外時,卻看到了一個很是有趣的人,這人便是吐蕃的隨婚使欽陵。

自打前些日子,欽陵隨吐蕃東君公主朗日林芝來大唐後,便被李恪安置在了弘文館,每日也隨着館中的大儒習文,也有些日子了。若非今日偶遇,李恪都險些忘了東宮還有這麼一號人。

李恪來到弘文館的門內,正逢欽陵抱着些書冊自門前過路,此時的欽陵已經除去了吐蕃人的衣裳,轉而穿上了唐人的儒衫,就連胡辮也被散開用發冠束起,再加上欽陵本就生地比尋常吐蕃人更清秀些,若非李恪識得欽陵的模樣,只怕也把他當做是哪家功臣的子弟了。

“外臣欽陵拜見太子。”欽陵看着李恪站在身前,連忙抱着書冊,對李恪見禮道。

李恪也沒想到剛一進門便遇着了欽陵,李恪擡了擡手,對欽陵笑道:“不必多禮,快快起身。”

“謝太子。”欽陵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欽陵起身後,李恪問道:“你這是去何處?”

欽陵如實回道:“蓋夫子今日講學,外臣幫着蓋夫子把書冊搬過去。”

李恪問道:“蓋夫子,你說的是信都蓋文達,還是衡水蓋文懿?”

弘文館中共有兩位蓋夫子,一位是唐十八學士之一,譽爲當世大儒的蓋文達,還有一個便是蓋文達的同宗族弟,同樣才名極盛,官拜國子博士的蓋文懿,故而李恪有此一問。

欽陵回道:“今日在館中授課的是蓋文達夫子。”

李恪接着問道:“蓋文達不是告假回鄉了嗎?怎的還在弘文館。”

前些日子蓋文達家中遇事,曾告假回鄉,此事李恪還是有些印象的,今日又得知蓋文達已經在講學了,便順嘴問了欽陵。

欽陵回道:“蓋夫子告假回冀州省親,昨日便就回來了。”

李恪聽着欽陵的話,臉上不禁露出了一絲奇色,蓋文達省親是半個月前的事情,那時欽陵纔來長安,理當不知此事,李恪也只是隨口一問,但他沒想到欽陵竟知道的如此清楚。

出於好奇,李恪又問道:“那你可知蓋夫子今日講的是何書,哪一章,哪一講?”

欽陵想了想,回道:“今日蓋夫子講的是《榖樑傳》,當是僖公八年,只是內容太過晦澀,外臣是聽不懂的。”

如果說欽陵知道蓋文達,興許是因爲他通達人情,善於交際,屬於性情使然的話,那他知道何《榖樑傳》,甚至知道“僖公八年”,那足可見他是下了功夫的。

蓋文達乃前隋鴻儒劉焯弟子,博涉羣書,尤善《春秋三傳》,而《榖樑傳》正是他所精之一,這一時間李恪也明白了過來,欽陵能夠繼其父祿東贊之後,掌吐蕃權柄,並一度聲勢蓋過贊普一族絕不只是因爲他的出生和家世,論其能,他絕不弱於任何人。

李恪笑道:“我大唐典籍便是如此的,初聽之難免覺着晦澀難懂,但若能明其深意,便可有所得,《榖樑傳》所言多尊王禮教之道,你這個年紀多聽聽也是好的。”

對於欽陵這個未來的吐蕃戰神,李恪安排他到弘文館本就是打着要他從文的念頭,在李恪看來,他不擔心吐蕃有十個學富五車的孔穎達,他擔心的就是吐蕃擁有有名帥之姿的欽陵。

不過欽陵雖然是個有心人,對於身邊的事情也都會多有顧及,但他對於李恪的好意,或者說是對於學習大唐的各色典籍顯然還是短了些興趣。

欽陵突然想起了什麼,對李恪問道:“外臣聽聞宮中有人提及,太子近日將往河西西巡,不知可有此事?”

李恪道:“不錯,本宮奉父皇之命將往西北祭拜先祖,不日便將啓程。”

欽陵聞言,連忙緩緩地放下了懷中抱着的書冊,對李恪拜道:“不知太子此行可否帶上外臣。”

李恪聽着欽陵的話,問道:“你也想去河西?”

欽陵回道:“外臣早聽聞大唐之繁華,但卻一直不曾出過長安,太子此行往河西祭祖,身邊自然也不能短了伺候的人,太子若不嫌棄,外臣願爲太子馬前卒,爲太子奔波東西。”

李恪看着欽陵殷切的模樣,笑道:“怎麼,可是近日在宮中待得乏悶了,想出去走走?”

李恪此番西行乃是爲祭拜先祖,自然是要帶家室的,但武媚娘正懷有身孕,不可遠行,能陪同李恪前往的便是側妃朗日林芝了。朗日林芝隨行西巡幾乎已經敲定,至於再多帶上一個欽陵也不過是舉手間的事情罷了,也並未急着回絕。

欽陵回道:“外臣是粗人,所識實在不多,在弘文館中做些體力粗活還可,但精研典籍實在非我所長,也枯燥地厲害,若有機會,自然也想着出去看看。”

對於欽陵所言,李恪倒也可以理解,少年人,畢竟短了些心性,再加上欽陵是吐蕃人,本也就是散漫慣了,長居於東宮確實也是難爲他了。

在這個時間段,李恪對於欽陵的好感絕對是居多的,甚至很是欣賞這個與衆不同的吐蕃少年,這在這一瞬間,李恪的心裡突然閃過了一個念頭,雖然一閃而過,但李恪卻真正地上了心。

李恪開口對欽陵問道:“你在吐蕃可曾拜了師父?”

欽陵不知李恪爲何會突然有此一問,起初也是想着李恪興許是想更清楚他的底細,於是回道:“外臣在吐蕃並不曾拜師,不過是跟着阿爹學着罷了。”

李恪有了欽陵這句話,臉上頓時露出了笑意,李恪對欽陵道:“在咱們大唐,少年人是輕易不可遠遊的,要遠遊也多是跟隨至親或是師長。不如這樣吧,左右你也不曾拜了師父,你今日便拜本宮爲師,做本宮的弟子如何?”

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章 初定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章 射花燈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章 加註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七章 急招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九章 狼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四十章 墜馬
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章 初定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章 射花燈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章 加註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七章 急招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九章 狼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四十章 墜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