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漕規

揚州是爲東南水路交運要塞,合計有渡口十餘處,而各個渡口又各有一水行主責來往水運,揚州十餘處渡口,便有十餘處水行。

十餘處水行,每處水行又各有船隻、船工,販夫走卒,合計千餘人,在揚州也是一股不小的勢力,只是如今大運河建成不過二十餘載,漕運初興,各處水行也都是各自爲政,互不統管,勢力再大,也如一盤散沙,而李恪現在想做的,便是將這盤散沙凝聚於一處。

而李恪之言一出,在座的三位揚州水行的主事也都明白了李恪的意思。

洛陽漕運羣龍無首,已是混亂不堪,常有亂法之事發生,而揚州漕運又與洛陽一般無二,李恪是想要做着龍首,給揚州漕運立規矩了。

揚州漕運亂與不亂,他們自己清楚地很。

揚州偏安東南,非是軍爭要地,故而那些私下買賣刀劍的事情自是沒有的,但各處水行之間爲了買賣相互廝鬥的事情卻常有發生,甚至幾次還險些鬧出了人命,進了官府。

水行來錢也不易,尤其是下面的船工和挑夫一類,若是再落個傷殘,那可就真的沒有活路了。

揚州各處水行間私下毆鬥本也是常有的事情,傷殘更是難免,各處水行的主事也都深爲苦惱,若是有人能出來調停此事,自是最好,只是他們這三處水行在揚州漕運中勢力最大,來往貨運的買賣也做得最廣,若是依李恪之言另立規矩,他們還能像現在這樣佔盡便宜嗎?

這三人相互對視了一眼,眼中滿是疑色。

最終還是趙瑞起身道:“草民不知殿下之意,還望殿下明示。”

他們的神情落入李恪的眼中,李恪豈會不知他們在擔憂什麼,眼下揚州漕運,勢大者富,他們三家便是十餘家水行勢力最大的三家,也是既得利益者,他們自是擔心李恪看上了他們的買賣,出手分走了他們的甜頭。

不過他們又怎知李恪所想,漕運雖是獲利不菲,但於日進斗金的鹽行生意相比,實在是雲泥之別。眼下李恪已經有了鹽行這座金山,又怎會再去跟漕運那些漕工爭那些血汗銀子。

李恪道:“本王沒有惡意,你等大可不必擔憂,漕運上的獲利,本王分文不取,但漕運上的規矩,卻要是本王說了算。”

聽了李恪的話,船中坐着的三人的臉色明顯緩和了許多,他們與李恪不同,李恪要漕運,看中的是漕運勾連南北,貨運中原,甚至可定關中糧草豐缺,而他們看中的只是漕運能賺得的錢財,貨真價實的金銀。

三人對李恪問道:“殿下有意規整漕運,卻不知定下的是何規矩?”

李恪道:“眼下揚州漕運十餘家,各行其道,之間常有紛爭,死傷也是有的,而各家紛爭之源,無非就是買賣的來路,本王所言然否?”

揚州各家水行,常因爭搶貨單而大打出手,三人也不敢當面隱瞞,於是回道:“殿下所言甚是。”

李恪接着道:“揚州漕運各水行、渡口,有無如洛陽那般亂法之事,本王暫且不論,但就私相毆鬥而言,已極爲不妥。本王欲於揚州城內設漕行,專斷揚州城漕運諸事,無論是船隻轉運、貨單來路,甚至是水行買賣轉手,一應大小俱是如此。諸位主事若有不決之事,便可交由漕行理斷,不得私下擅自毆鬥。”

三人聽了李恪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絲訝色,一時間甚至有些反應不及,他們幹漕運至少十多年了,他們從未聽說過何處的漕運有這樣的規矩,哪怕是其他的買賣他們也是從未聽聞的,這簡直比衙門管的還寬。

好在李恪有言在先,絕不會動漕運上的一文錢,否則他們現在已經坐不住了,說到底,他們最爲關注的還是自己的買賣。

三人中性子最急的孫讓道:“殿下所言甚善,只是不知這各家買賣來路,貨單多寡,又該如何管制,總不能這十幾家均攤吧。”

揚州城十六家水行,光是這三家便佔了所營生意的五成上下,餘者半數,纔是剩下的十三家瓜分的,若是十六家水行均分揚州的漕運買賣,吃虧最多的自然就是這三家了。

李恪道:“孫主事但請寬心,本王非是主次不分之人,各家的買賣自然還是各家做,本王不會叫幾位難做。”

孫讓接着問道:“若是事有糾紛,又該如何?”

李恪回道:“若有糾紛,老主顧自然還是由老主顧來做,若是新來的買賣,則按貨殖所出之地劃分,江都、揚子、瓜州三縣的買賣便分別交由你們三家,餘者則由其他水行來做。誰再敢擅自動手,便是同本王,同漕行,同揚州所有水行作對。”

東關渡在江都縣,揚子渡在揚子縣、瓜洲渡在瓜州,這三處佔地雖不算廣,卻是揚州自古以來最爲繁華的所在,故而這三處的買賣便佔了整個揚州的半數,與他們眼下的買賣地盤也大抵相似,在他們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三人紛紛點了點頭。

李恪見狀,接着道:“此乃其一,其二,爲免漕運有亂法之事,以後諸位但凡有貨單,均需往漕行報備,是何貨物、多寡、所運何處,均是如此。凡有轉運而未報者,初次罰錢百貫,再次罰錢千貫,事若過三,則水行暫閉,渡口上的所有買賣交由旁人來做。”

若是說李恪之前所言他們還能勉強接受的話,那李恪下面的話便就要他們有些難安了。

凡是水行轉運,難免有些私底下見不得光的買賣,若是一應貨單均需報備漕行的話,恐怕有些賺頭最大的買賣便做不得了。

孫讓道:“殿下,買賣依地域劃分之法我等均當從命,只是凡事皆需報備這一條,是否太過嚴苛了些,恐怕有些老主顧那邊也不好交代啊。”

李恪輕笑了一聲,道:“漕行之規,便是如此,若是你那邊不好交代,本王便找能交代的人來替你,揚州水行十餘家,本王相信想代孫主事的應該大有人在吧。”

孫讓是個急性子,但他一聽李恪的話,頓時蔫了下去,正如李恪所言,揚州水行十餘家,他不願意做,只要李恪想扶持,願意做得的大有人在。

趙瑞生怕李恪因此動怒,李恪之言方落,趙瑞便連忙起身道:“殿下整治兩水,保住了我等的生計,我等凡事自當以殿下之命爲準。”

趙瑞是個聰明人,眼下李恪是在同他們三家商談,他們若是應了李恪的話自然最好,若是他們當真敢不應下,趙瑞相信,李恪馬上便是找來除了他們三家外的十三家水行,將他們取而代之。

他們三家佔了揚州五成的買賣,而另外十三家也佔了揚州五成的買賣,兩者便可相互制衡,若是李恪願意爲他們搖旗,他們一定會一衝而上,將他們三家一口吞下。

李恪聽了趙瑞的話,點了點頭。

眼下揚州各家水行各自分地,不過是李恪的權宜之計,李恪隱藏的暗手,最終的目的是要將揚州一十六家水行聚成一家,由李恪命人全權掌管,而這十六家只管按份子分錢便可。

李恪環視了一圈眼前的三人,緩緩道:“諸位主事但請寬心,本王既要設立漕行,便不會在如你們這般小打小鬧。待諸事穩當,咱們揚州十六家水行之力聚於一處,倒是莫說這運河淮南一段,北起幽州,南至餘杭,甚至就連洛陽、關中都是咱們揚州漕行的買賣。”

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章 玄都觀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章 命格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章 回京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章 相爭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
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章 玄都觀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章 命格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章 回京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章 相爭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