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曬鹽

三日後,楚州,東南隅,與揚州相接的鹽城縣。

鹽城縣,古名鹽瀆,因環城皆鹽場,故而易名鹽城,隸屬楚州,爲淮南鹽營要地,有“煮海興利、穿渠通運”之語。

鹽城一年產鹽甚多,淮南鹽產,至少半數盡出於此,但因大唐不興鹽稅,更無鹽官,鹽營生意俱爲民家所設,故而這座臨海小城也還遠沒有明清時的那般耀眼,還只是一顆蒙於塵中,看似不甚起眼的明珠。

但今日,就是這顆蒙塵明珠,卻因爲一紙賭約,迎來了它的貴人,把這座城市的輝煌的來臨提前了約莫八百年。

鹽城縣一處臨海的鹽場,李恪正午剛到鹽城,便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此處。

“殿下,一切依殿下的意思,都已經安排妥當了。”早在三日前,李恪與周鼎方立下賭約,便安排了王玄策先來鹽城佈置,待李恪到了鹽場後,王玄策便對李恪道。

李恪擡頭看着眼前,眼前海邊的平地之上已經被掘出了一方三畝大小鹽池,鹽池的池中已經被引入了海水,正在烈日之下曝曬。

李恪對王玄策問道:“此法如何,可曾曬出鹽來。”

所爲曬鹽之法,不過建灘、整灘、納潮、制滷、測滷、結晶和撈鹽七道工序,聽着倒是不難,只是這些工序李恪雖多少雖知道些,但畢竟從未動手試過,故而心中也沒有十足的底氣。

王玄策道:“鹽池建起來雖說是便利,但日曬打基也需些時日,昨日晚間方纔打好,引海水入池,恐怕還沒那麼快。”

海邊灘塗鬆軟,最易滲水,故而不可直接引水而入,鹽池所用之基,並非尋常,先需將池內泥沙挖鬆,而後用海水浸泡,再使人將池底踩實刮平,以石墩壓實晾乾,方纔能用。

李恪聞言,走到了鹽池邊,鹽池邊幾名鹽工正手持木棍,在鹽池中不停地攪動着,鹽池中的水已經顯地頗爲渾濁了。

李恪看着鹽池乳白色的海水,眼前一亮,緩緩地探下了身去,薅起袖子,當着衆人的面竟伸手探了下去。

“殿下...”王玄策見得李恪之舉,心中一驚,連忙喚道。

正如春秋管仲所言:“四民分業,士農工商。”

反天下子民各有分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農工商,鄉別州異,農與農言力,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商與商言數。

天下封建,在世人眼中,李恪身爲親王,統領淮南,更在士之上,可如今卻親自下手從鹽工之行,自然不妥。

不過這些也都是時下之人所見,李恪自不同於旁人,眼中也沒有這些所謂各行的貴賤之分。

“無妨。”李恪知道王玄策之意,笑了笑,仍舊伸手繼續探了下去。

鹽池不深,李恪放探到手腕處便已經觸了池底,李恪伸手在池底摸了摸,摸了片刻,竟從池底摸出了一撮細細的,如沙般的東西。

池底的沙土早已夯實,他摸到的斷不會是沙子,李恪緩緩將手邊摸到的東西掐起,緩緩地從池底拿了出來。

李恪攤開手掌,烈日陽光的映射之下,李恪仔細地看去,他的手掌之中躺着的竟是一小撮淺色,透着光的,如白沙一般地東西。

李恪當着衆人的面前,將手掌湊到自己的嘴邊,張口嚐了下去,入口之後,李恪覺出了一種苦澀,但就在這苦澀之中也還帶着明顯的鹹味。

許是因爲日頭尚未曬足,許是因爲尚未過篩,李恪掌中的東西自然還遠不能稱之爲鹽,但李恪的臉上已經露出了難掩的笑意,李恪知道,他的法子對了。

李恪嚐了口池底之物,便面露了笑意,周圍正在攪和的鹽工看着眼前這個本該高高在上,但卻舉止怪異的楚王殿下,臉上也滿是好奇之色。他們也想知道,這位楚王殿下究竟在鹽池之中嚐到了什麼,竟能叫他展顏露笑。

李恪看着一旁的鹽工都看着自己,也都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於是指着鹽池,對鹽工道:“你們若是敢試,也都可以一試。”

一旁的鹽工得了李恪的話,連忙放下了手中的木棒,對李恪道“殿下尚且不怕,我等還怕些什麼。”

說着,也學着李恪的模樣,探手下去,緩緩地在池底撮了一小撮,緩緩地放入了口中。

“鹽,竟然曬出了鹽。”嘗過之後的鹽工,臉上滿是興奮之色,指着鹽池激動道。

但凡食鹽,也有粗鹽、細鹽和飴鹽之分,這些鹽工雖然產鹽,但他們平日家中所用的鹽卻是作價最低的粗鹽,多少也帶着些苦澀,比起他方纔所嘗的也好不太多,故而有此一言。

不過李恪笑了笑,卻道:“這鹽中還帶着些滷味,還算不得是鹽,這要想成鹽,還需再曝曬上兩三日,仔細地篩上一篩才行。”

鹽工聞言,卻道:“殿下天縱之才,自千年前有煮鹽一說以來,有誰人能想到曬竟也能曬出鹽來,有殿下此法,只需再將這鹽場擴大,興建鹽田,淮南百姓用鹽便不再爲難了。”

李恪看着鹽工激動的模樣,擺了擺手笑道:“何止是淮南,此法若是能成,本王將在淮南大興鹽田,屆時鹽田所佔當在萬畝,莫說是供應淮南了,就算行銷天下亦非難事。”

以眼下常見製鹽之法多爲煎煮,煎煮所耗無非有二,一爲水,二爲柴,鹽城臨海,海水取之不盡,自不緊缺,千百年來制約着淮南鹽營的一直都是柴。

煮海爲鹽,耗柴甚巨,而且鍋釜更是有限,能煮出來的鹽自更是有限,這也是鹽價一直居高不下,百姓食鹽不易的緣故。

而如今李恪卻把曬鹽之法生生提早了七百年面世,自此製鹽不必皆賴煎煮,製鹽的耗費少了,鹽價自然也就會慢慢地降了下來。

王玄策看着眼前的一幕,看着蹲在鹽池邊,真正地像一個少年笑地真誠的李恪,一瞬間王玄策似乎知道了李恪爲何要對此事如此上心。

以李恪的權勢,要奪鹽行不難,大可不必與鹽工同列,又耗費上這般心神,李恪現在在做的,卻是藉着眼下的這個時機,爲天下萬民多謀一分生機。

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章 拒辱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一章 玄武門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
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章 拒辱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一章 玄武門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