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

李靖縱容屬下劫掠,證據俱在,若是上書何必要拉上李恪,唐儉一人足矣。

唐儉與李靖不合,再加上此前李靖突襲鐵山,害的唐儉險些丟了性命,兩人的關係便越發地惡劣了,此次唐儉拉上李恪一同彈劾李靖,就是想借助李恪的身份,一擊必勝。

但唐儉想利用李恪,李恪又豈會叫唐儉如願,唐儉剛走,李恪便來尋了李靖,不過不巧,李靖正也不在。

“啓稟殿下,大帥現正在中軍巡營,不在帳中,還請殿下稍待。”李恪剛到李靖大帳之外,帳外看守的護衛便對李恪道。

李恪道:“也好,本王倒也不急,本王先往帳內等候,等大帥回來再說。”

李靖不在,李恪要往帳內稍坐,說來於理有些不合,若是旁人自然就當面拒了,可李恪的身份卻與旁人不同。

李恪堂堂皇子,豈能在門外等候李靖?帳外的護衛聽了,也只能應了聲諾,將李恪帶進了大帳。

李靖雖爲主帥,但一向與士卒同甘苦,所以李靖的大帳倒也簡單樸素,比起普通士卒自然好了許多,但與平常將官無異。

守衛的士卒走後,李恪便在大帳之中坐了下來,片刻之後覺得有些乏味,恰巧看到了李靖桌案上擺着的書籍,心中也生了好奇。

能叫李靖在行軍作戰之時隨身攜帶的該是怎樣的兵書?李恪站起身子,探着頭望了過去,一行文字便落入了李恪的眼中。

“夫將之上務,在於明察而衆和,謀深而慮遠,審於天時,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赴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出...”

李恪看着李靖桌案上的兵書,臉上的表情越發地豐富了。

李恪雖非將,但也曾同蘇定方身後讀過一些兵書,這些兵書上的東西李恪卻眼生地很,李恪心中不禁有了一種猜想。

果然,當李恪拿起桌案上的書,輕輕翻到封面之後,封面之上“六軍鏡”三個字闖入了李恪的眼簾。

《六軍鏡》,李靖兵法集大成之作,現在竟然就在李恪的手中,李恪想着,心裡不禁有些激動。

李靖兵法了得,李道宗、李績、侯君集等一衆開國名將都曾雖李靖身後學過兵法,就連現在李恪的心腹蘇定方也是如此,李靖用兵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李靖原本還擔心蘇定方成了他的心腹,一向善於明哲保身的李靖未必再肯教他兵法,蘇定方用兵能否還如唐史之上那般了得,可看到這本兵書,李恪想到了解決之道。

李恪手中拿着兵書正在想着此事入神,而就在李恪的對面,李靖推帳門進來了。

“藥師公。”李恪沒想到李靖竟回來地這般快,偷看李靖的兵法被抓了個正着,臉上微微一紅。

李靖見李恪正捧着自己的兵法在讀,看得津津有味,於是問道:“殿下也喜好兵法嗎?”

李恪故作不知道:“倒也談不上喜歡,只是偶爾看看,藥師公的這本兵書倒是新奇地很,本王此前從未讀過,也不知是出自哪位用兵大家之手?”

李恪若是早先知道這兵法是李靖所著,便有恭維之意,但李靖並不知李恪已然知道,於是謙虛道:“殿下謬讚了,這本《六軍鏡》不過是臣閒暇所著,不堪大作之稱。”

李恪聞言,臉上露出了訝色,忙解釋道:“本王此前之前只當此處是那位先賢的手筆,不知竟是藥師公所著,故而隨便翻來看看,無禮之處還望藥師公勿怪。”

李恪已經這麼說,李靖哪裡還有責怪他的道理,李靖只得道:“無妨,殿下言重了,區區拙作殿下看了便看了,只是不知殿下此時來尋末將所謂何事?”

李恪聞言,當即將手中的兵書放下,對李靖道:“本王近來聽到了一些傳聞,特來向藥師公求證。”

李靖問道:“不知何事?”

李恪問道:“本王收到旁人密奏,說藥師公在鐵山縱然士卒劫掠,不知可有此事?”

李靖聽了李恪的話,心中不禁覺得有些好笑,李恪畢竟年少,竟拿此事直接來問他,只怕是有藉此事要挾的意思。

只是李恪不知,此事根本就是李靖故意爲之。

滅突厥之功,何等了得,這潑天之功豈是李靖一個臣子敢安然領受的,所謂功高蓋住,這樣的道理李靖比誰都清楚,若是將來李靖當真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李靖當真還能安然處之嗎?

所以李靖在破了陰山後縱容麾下士卒劫掠,除了是酬將士之功外,更多的還是爲求自保,李靖欲藉此自污,以過折功,免得叫李世民給惦記上了。

李靖對李恪道:“確有此事,鐵山之事乃末將御下不嚴,回京後末將自當向陛下請罪。”

李靖原本以爲只要他自己認了過錯,李恪便拿他無法了,可他哪裡知道,李恪起初便知道這是李靖的自保之道,而李恪也不是衝着這個來的。

李恪道:“鐵山之事本王亦有耳聞,本王也覺此事並非盡是藥師公之過。不過本王還曾聽懂風聲,有人慾上奏父皇,彈劾藥師公中飽私囊,據鐵山大半之寶爲己有,此事若是傳到父皇那邊,怕是於藥師公不利。”

李靖聽了李恪的話,起初也未多想,只當李恪是一計未成,這纔有生一計,換個理由想要賣他一個人情,於是李靖道:“所謂清者自清,末將相信陛下自有聖裁。”

李恪點了點頭道:“藥師公的人品,本王信得過,父皇自然更是信得過,本王以爲藥師公私據鐵山之財之事實屬子虛烏有,當不得真。”

李靖聞言,拱手道:“謝殿下信任。”

李恪擺了擺手道:“無妨,爲證藥師公清名,本王已經準備上書,同父皇講明鐵山之事。大軍攻陷鐵山之後,藥師公分文未取,只是將所繳獲的財物盡數分給了出生入死的將士們,以酬其功,藥師公以爲可否?”

李靖聽了李恪的話,心裡猛地“咯噔”了一下。

李恪這封奏摺當真是要幫他嗎?

他李靖堂堂三軍主帥,攻陷鐵山後他爲何分文不取,反倒任由麾下將士劫掠鐵山財寶,李靖圖的到底是什麼?

李靖不圖金銀珠寶,而是拿着本該屬於朝廷的東西賞給了麾下的將士,藉此收買人心,他的目的又是什麼?

李靖想到這些東西,他的後背一下子冒出了冷汗。

有些事情不在事實如何,而在於作爲皇帝的李世民怎麼想,李靖這下子才意識到李恪方纔話中的圈套。

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九章 拒親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七十章 騙鉞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九章 奪河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七章 武家女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四章 福星
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九章 拒親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七十章 騙鉞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九章 奪河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七章 武家女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四章 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