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

李靖固然功高望重,更是朝中權貴,由他來做這個傳旨之人自無不妥,但朝中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爲合適,那個人便是李恪。

論身份,李恪貴爲皇子,當朝楚王,比之更顯李靖尊貴;論功績,李恪在突厥爲質四載,北伐之戰中出力甚多,與李靖併爲首功;論親疏,眼下突厥主將,多與李恪相識多年,自也賣李恪幾分面子。皇子出使,既顯李世民重視突厥,對薛延陀更多了幾分威懾。

當李恪在府中得到傳召的消息,也知李世民所爲何事,沒有半分耽擱,當即便進了宮。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當李恪走進甘露殿時,戶部尚書唐儉、司農卿李緯、太府卿蕭欽俱已離去,殿中只剩下李世民尚在殿中,李恪上前拜道。

李世民擡了擡手,對李恪道:“恪兒來了,快坐。”

“謝父皇。”李恪應了一身,在殿中一旁的錦凳上坐下了。

李世民當先問道:“恪兒可知今日爲父傳你入宮所爲何事?”

太府卿蕭欽是蘭陵蕭家子弟,蕭欽方纔在殿中所言本就是李恪所教,李恪怎會不知李世民傳他入宮何意,不過李恪的謀劃自也不會表露出來,李恪回道:“兒臣返揚之官在即,莫不是父皇對兒臣另有叮囑。”

李世民搖了搖頭道:“這揚州你一時半會兒怕是回不去了。”

李恪似是不解地問道:“兒臣不知父皇何意?”

李世民道:“你生於關中,又在大漠數載,想必在揚州也待地不甚習慣,昨日你請纓北上,爲父並未允你,今日爲父便爲你另安排一項差事,讓你北上一趟。”

李恪聞言,起身應道:“兒臣願聽父皇安排。”

李世民看着李恪豁然起身,連忙壓了壓手,笑道:“你我父子閒聊,不比朝堂那般規矩,坐下,不必起身。”

“諾。”李恪笑着應了一聲,又坐了下去。

李世民問道:“你可知朕爲何要遣你北上一趟?”

李恪回道:“近日北地最大的事莫過於大度設兵圍定襄城了,父皇此時遣兒臣北山,莫非也是爲了此事?”

李世民回道:“不錯,正是此事。朕欲加封阿史那思摩爲突厥可汗,你與突厥人有舊交,名望頗重,朕要你親自北上傳旨。”

李恪想了想,問道:“父皇急着要兒臣北上,恐怕不止是爲了冊封突厥這般簡單吧?”

李世民道:“不錯,朕欲使你爲使,一來冊封突厥可汗,給阿史那思摩一個名分,二來震懾薛延陀,叫薛延陀日後行事多加仔細,不得逾矩。”

李恪臉上露出了滿滿的訝色,問道:“父皇難道準備就此放過薛延陀嗎?薛延陀狼子野心,早晚必還會南侵,若只是冊封突厥,只加敲打,恐怕不治根本啊。”

李世民長呼了一口氣,無奈道:“恪兒的意思爲父何嘗不知,爲父也想揮師北上,一舉平定薛延陀,但無奈糧草不足,暫無力大舉北伐啊。”

李世民的難處早在李恪意料之中,但李恪聞言,還是眉頭微皺着問道:“所謂‘軍無輜重則敗,軍無糧則敗’,糧草若有不濟,確不可擅動刀兵。只是兵貴神速,若是此次不能北伐,待到來日,有所準備的不止是大唐,還有薛延陀,父皇還需早做準備纔是。”

此事之後,大唐和薛延陀的臉面便算是徹底撕破了,所謂的和平不過是名存實亡,兩國之間也早晚必有一戰,大唐籌備北伐,薛延陀自然也是如此,到時想平薛延陀,決然不易。

李世民贊同道:“恪兒所言甚是,薛延陀之事確該早做謀劃了。”

李世民之言方落,李恪便順着李世民的話道:“兒臣昨夜思慮許久,倒有一策,願獻於父皇。”

李恪在北地四載,和突厥還有薛延陀打交道最多,若論對薛延陀和整個鐵勒九部的瞭解,滿朝權貴,無人及得上李恪,李世民聽得李恪之言,忙問道:“恪兒有何良策?”

李恪回道:“薛延陀乃草原部族,薛延陀所強,在鐵勒九部,也在草原各族,若只論鬱督軍山的汗庭,擁兵尚不足八萬,而且又非盡是精銳,若是能自內分之,破薛延陀便不難了。”

李世民緩緩點了點頭,道:“不錯,恪兒既出此言,必是已有良策了?”

李恪道:“父皇可知漢之‘推恩令’?”

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先是面露思索之色,緊接着,臉上面露出了笑意。

李世民道:“恪兒是想借分封夷男諸子分化薛延陀?”

李恪道:“不只是薛延陀,還有鐵勒,父皇可下旨封薛延陀之子爲小可汗,亦可冊封鐵勒九部中實力較強的回紇和契苾等部爲汗,以分化薛延陀之力。”

“我兒這是陽謀。”李世民讚許地點了點頭。

李恪所言是陽謀,是哪怕夷男看出了大唐的用心,也無從拒絕的陽謀。

在草原之上,可汗是至高無上的稱謂和榮耀,是無數草原部落無法拒絕的渴求,李世民若是以天可汗名義下旨冊封他們爲汗,哪怕他們明知接封會惹惱了夷男,但面對可汗封號的誘惑,他們不會也不願拒絕。

同樣的,夷男明知李世民此舉是爲分化薛延陀,但夷男也不能從中阻撓,若是阻撓,便是直接與鐵勒各部爲敵,到時不必大唐動手,他們鐵勒內部便會自起紛爭。

李恪道:“鐵勒九部,若各自爲政,不再以薛延陀爲尊,短則三五載,長則七八載,便可分化鐵勒,擇機一舉定之。”

李恪口中還在說着,李世民看着眼前侃侃而談、口若懸河的李恪,驕傲與欣慰的感受在心中交匯,李世民突然發現,不知何時開始,他的愛子竟已可以獨當一面,真正地坐鎮一方了。

幷州多戰,又有大唐龍興之地,北都太原坐落於此,更與關中隔河相望,是關中的東北屏障,北地第一重鎮。

正因此地之重,故而李世民不敢輕易將幷州委手於人,哪怕是昔日舊部李績,李世民也是以年幼的李治爲幷州大都督,以李績爲幷州大都督府長史代行大都督權,不敢輕易將幷州大都督交給他。

若是以往,北地尚安,如此作爲自無不可,可如今大唐和薛延陀已經撕破了臉面,早晚必有一戰,若是此時幷州軍事首官還是李治遙領,便有所不妥了,行事也難免有不便之處。

李世民要動薛延陀,便需一絕對信得過的心腹之人經略北地,而比起外臣,李世民最是信重的自然是自己的親子,而在李世民諸子中,又以愛子李恪文武雙全,對草原各部最是熟悉,自然是經略北地的最佳人選。

李世民腦海中閃過了一種念頭,忽然臉色一正,待李恪說完後,鄭重地問道:“恪兒,若是你主幷州軍政,以平薛延陀,你待如何?”

李恪雖早有腹稿在胸,但還是思慮了片刻後纔回道:“先行推恩之令,分化鐵勒,自內離間,而後西結西突厥,東交遼東諸部,以東西牽制。屯田數載,以兵代牧,而後尋機北上,東西合擊,內外夾攻,必可破薛延陀。”

李恪所言,主次有序,輕重得宜,正和李世民所想,李世民腦海中的念頭便愈發地堅定了。

在李世民看來,前隋之所以亡,除了隋煬帝暴虐無道外,還有一個緣故,那就是前隋未行分封。隋煬帝盡收宗室之權,又將子孫盡數圈養於身側,以致前隋末年,天下大亂,羣雄四起,可宗室無權,根本無力平亂,只能坐視楊氏失了天下。

李世民借前隋亡國之鑑,重分封,而輕郡縣,故在李世民登基之初便欲行分封之制,只不過朝中阻力甚大,只得暫罷。

當初李世民欲行分封之制,將諸子分封於天下各要州,各掌權柄,以衆星拱月之勢鞏固長安,那時李世民便有意將行伍出身的李恪封於幷州,以爲長安北線屏障,只不過那時的李恪尚且稚嫩,恐難當大任,可如今看來,李恪已然長成,只要再有良臣輔佐,把控大局,便可爲之。

李世民看着李恪,問道:“恪兒,朕若以你爲幷州大都督,經略北地,主平薛延陀之事,你可敢應下?”

李恪說了這般許久,等的就是李世民這句話,李世民話音剛落,李恪便當即應道:“有何不敢,父皇若委兒臣平北要事,兒臣可立軍令狀,六載之內,必滅薛延陀!”

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一章 朝覲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一章 定帥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六章 殊遇
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一章 朝覲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一章 定帥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六章 殊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