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

當趙禎進入火器營後,李酒便一路上陪同,不敢有一絲怠慢,獻媚的樣子連三才都看不下去,但三才知道,官家不會生氣,李酒實在太過珍惜這個機會,這是他火器營在軍中出頭的希望,換做是自己也要拼命的向官家獻媚才行。

最主要的一點,三才知道李酒和官家的之間的關係,跟隨官家多年,李酒幹什麼官家不知道?

趙禎確實知道李酒的意思,但他依舊是否決了:“火器營還是沒有獨立作戰的可能,至少要和長槍手一起作戰,朕還打算給你們配備陌刀手的,但陌刀手沉重,無法跟上你們的輕裝速度。”

“官家,火器營絕有能力擔當重任!還請官家三思!”

趙禎再次打開帆布,從中取出一柄燧發槍,槍聲依舊順滑,一點毛刺也沒有,甚至還在上面塗抹了一層蠟以保持它的防水和手感。

槍頭上是一個末端圓環狀的三棱刺刀,此時刺刀向內圓環在外緊緊的套在槍管上,完全不會有問題,這比之前把刺刀別在腰間要好得多,並且攜帶方便。

軍刺的可怕之處便在於它的殺傷性,當錐形刺刀刺入人體之後,其刃間的樋會將空氣引入傷口。

一旦這些空氣進入血管之中並形成空氣栓塞,就將堵塞通往腦部的血管,造成人的腦死亡,開始的時候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但隨着不斷用動物做實驗,以及詳細的解刨,大宋的格物學者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當然這還不是三菱軍刺唯一致命的地方,除此之外,三棱刺刀造成的傷口難以進行有效的應急處理,因此在戰場上三棱刺刀的殺傷力非常可觀。

和火槍一樣,火器營的將士們追求的是一擊致命,趙禎撫摸着燧發槍的槍身,上面的日期清晰無比,每一把槍都能追本溯源,尋找到從木材,打磨,鐵料,鑄造等等一系列的參與工匠。

大宋有一套晚輩的責任制度,軍中的器械也大多如此,只要出現問題,一查一個準,誰也跑不掉!

這是早已建立好的責任制度,同時也是大宋流水作業生產帶來的好處,每個人只負責製造一塊零件,而最後有專門的人負責拼裝,所以誰也不能掌握完整的工序,除了火器營中的大匠以外。

這次出征火器營的大匠也跟隨前來,在他們眼中,每一柄火槍都是心血和智慧的結晶,都是格物之下神奇的產物。

大宋燧發槍的發展歷史簡直超乎趙禎的想象,華夏百姓的智慧是真的不可小覷,火繩槍的概念出來之後便立刻被取代了,原因很簡單,火繩不易攜帶,而且受到天氣影響,裝彈速度慢等等特點。

華夏的工匠簡直就是精益求精的典範,他們以古老的智慧,瞬間便跨過了火槍發展史的數個階段,進入了燧發槍時代,在這個過程中,趙禎並未參與多少後世智慧進去,而是工匠們自己進行的研發。

當然這歸根結底要得益於趙禎,大宋王朝一來有錢,二來大力扶持,所以工匠可以把心思投入其中,燧發槍很快被髮明出來,速度之快,心思之巧妙,讓趙禎大爲讚歎。

右手拇指稍稍用力向後一板,“咔嚓”清脆的機括聲響起,這就說明擊錘已經被機括卡住,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打火石也就是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

這一方式大大簡化了複雜的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即便是一發沒有打出火來,還可以迅速重複擊發的動作,軍中有規矩,若是一發未出,必須開火之後才能向後一排輪換,以免走火誤傷。

趙禎對燧發槍的可靠性是抱有懷疑的,但他忘了,華夏是最早誕生扳機的地方,燧發槍的扳機可靠性極高,趙禎試了十槍,沒有一槍啞火。

這體現了大宋燧發槍的極高可靠性,但火器營唯一讓趙禎不滿意的地方便是裝藥,依舊採用了原始的裝藥方式,在一個先進的帶有膛線的槍管裡依舊使用藥粉裝藥,這對趙禎來說不能理解,畢竟自己已經提出過紙殼彈了。

大宋的燧發槍無論怎麼演變還是不能擺脫它前裝槍的命運,前裝槍都是直接從槍口往內加火藥,然後再裝入彈頭,操作緩慢而且每次的裝藥量不確定,因而射擊效果也不穩定。

而定量的紙殼裝藥無非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在這個時代,尚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加工技術,但是爲了使裝彈速度加快,且藥量一定,紙質彈殼就應運而生,最初的紙質彈殼只使用紙捲成的筒,裡面裝有火藥,但彈頭與之分別裝入,裝填速度仍較慢。趙禎甚至想把彈頭和火藥一同裝入紙質彈殼內。

但被匠人們否定絕不可能沒有原因,事實上原因很簡單,紙張達不到軍中的需求,紙殼燃燒的不充分,經常產生雜質在槍管之中,用上紙殼裝藥的目的就是爲了節省時間,可最後士兵們花費清理的時間往往和普通裝藥一樣,這還爲何要加上成本使用紙殼?

熟練的將士們的裝藥精準完全不比紙殼裝藥來了差,所以在沒找到更好的紙張之前,火器營的火槍捨棄紙殼裝藥,但這種方法卻被保存了起來,待有一天找到了合適的紙殼,立刻便可投入使用。

從瞄準到擊發,趙禎只用了短短的數秒,煙消雲散之後,報靶的士兵出現,高舉着趙禎的靶子大喝:“官家威武,一擊即中!”

趙禎微微點頭,這樣的精準度已經完全能滿足戰場上的需求,何況現在的火槍殺傷並不是靠精準度而進行的,而是靠着大面積的彈牆。

燧發槍的另一個優勢展現出來,只需要普通士兵,在簡單的訓練之後便能操縱燧發槍,並且在大宋火器營這般規矩森嚴的地方,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都被規定到了極致,堪稱完美!

只有在這樣高強度的訓練下,才能把燧發槍的威力發揮到最大,三排輪換連射的陣形,更是可以保持彈幕不絕。

第兩千三百三十四章大宋的走私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九百五十六章寧夏是非多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女真人的完顏部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無奈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七十三章小胖子的火藥實驗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兩千五百九十七章大宋的複利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歸來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不動如山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八百零八章智者見智第五百六十章少一個子都不行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沒有贏家的贏家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七百八十六章元昊突圍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兩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七百九十五章李元昊的自信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闐獻土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現第九百零四章真正的強者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兩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一千二百七十章大宋的商會第六十二章太子駕到!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六百九十七章被神化的皇帝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二百零三章大醫救國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蠢蠢欲動的西域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駭人聽聞!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兩千三百一十二章鬆口?還不到時候!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第兩千二百九十章出宮的趙官家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第兩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一百四十章民心所向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一千九百零五章圖格魯克的抉擇
第兩千三百三十四章大宋的走私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九百五十六章寧夏是非多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女真人的完顏部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無奈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七十三章小胖子的火藥實驗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兩千五百九十七章大宋的複利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歸來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不動如山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八百零八章智者見智第五百六十章少一個子都不行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沒有贏家的贏家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七百八十六章元昊突圍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兩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七百九十五章李元昊的自信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闐獻土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現第九百零四章真正的強者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兩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一千二百七十章大宋的商會第六十二章太子駕到!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六百九十七章被神化的皇帝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二百零三章大醫救國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蠢蠢欲動的西域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駭人聽聞!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兩千三百一十二章鬆口?還不到時候!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第兩千二百九十章出宮的趙官家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第兩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一百四十章民心所向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一千九百零五章圖格魯克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