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破局之道

第106章 破局之道

“胡廣他有這個膽子?”

李顯穆有些疑惑,胡廣此人乃是諂媚阿諛之人,又無甚風骨,慣會見風使舵,逢迎上意,阻道這種事實在是不像是他幹出來的,要說內閣中,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人倒是能做出這等事,這幾人皆是那種頗強硬的士子,放在任何時代都能爲良相。

“一開始是沒有的,可後來時移勢遷,便有了。”

解縉解釋道:“朝中江西人極多,我和王艮本該是魁首,可我二人都是心學門人,繼承的又是景和的衣鉢,反而和江西生分,朝中士林中的許多人,便圍在胡廣身側,那有些話他就必須要說,有些事他就必須要做了。”

“原來如此!”

李顯穆恍然,一旦成爲一個派系的領袖,那有些事就身不由己,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格來,所以在建立派系時,就要着重挑選那些同道中人,若是來者不拒,那或許暫時有興盛煊赫,可日後卻必然會受此拖累。

所謂,君以此興,必以此亡,便是這樣的道理。

離開京城三年,這其中許多事,在信中是難以說明的,而今與解縉這等親歷者面對面一番交流,才知曉這些情況。

“那內閣中有如何?師兄在內閣艱難又是何意?難不成還有人故意刁難不成?”

在王艮的眼裡,李顯穆雖然有才,但至少也要再過幾年才能發揮作用,是以一直以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故意刁難倒是不至於,楊士奇等人也都算是君子,只是在內閣商議事情時,王艮多被否決而已。

若非許多事務都要經過皇帝,他作爲閣臣可以直接提意見,只怕是還不如在翰林院時舒暢。”

現在的閣臣權力不算大,但已然有了不少處理具體事務的權力,內閣中各分派系,王艮在其中孤身一人,自然說話就不算,政治一向講究的都是一個好漢三個幫,人多就是大勢。

除非像是李顯穆這樣拿着先帝旨意,直接將勢拉滿,那纔有獨戰羣儒的可能。

“之前王艮要入閣時,我還很是高興。

結果很快我就意識到自己失去了聖心,被踢出內閣是遲早的事情,王艮在內閣中必然獨木難支,所以臨走前我故意把胡廣也拉走了,否則內閣中七個人,他會更加艱難。

沒想到六個人的內閣,依舊很是艱難。”

原來這纔是解縉和胡廣之間矛盾爆發的根本原因。

“若是黃淮如今願意站在你這邊,甚至能夠將其拉入心學陣營的話,那日後局勢便能掰過來一大部分,但是胡廣不能再入內閣了,否則王艮的精力又要被胡廣牽制。

閣臣的位置搶手程度如今甚至僅次於九卿,和侍郎都在一二之間,王艮萬萬不能有失。”

過去的朝代政治爭鬥搶的是相位,大明搶的是九卿之位,自當今皇帝愈發重用閣臣,甚至在給閣臣的賞賜中,比照尚書的待遇後,閣臣的位置就越來越重要。

而且成爲閣臣遠比成爲九卿簡單,九卿那是要功勞一步步升上去的,閣臣本質上是正五品的官,要求低多了,王艮這種只做了三年翰林的新貴就能入閣。

李顯穆沉吟後突然問道:“胡廣在遷都之事上的立場是什麼?”

解縉亦沉吟道:“按照胡廣的性格來看,他必然是會附和陛下的,但現在還真說不準,可能會表示中立,既不得罪皇帝,又不得罪派系。”

江南三省的士人是最反對遷都的,黃淮有顧慮,胡廣怎麼可能沒有顧慮呢?

李顯穆臉上現出幾分玩味的笑意,“不站隊的確是種躲避的方法,但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成功的。

若是他必須要表態呢?”

解縉只覺一道靈光閃過腦海之中,他立刻意識到李顯穆在說什麼,有些興奮地說道:“若是他同意遷都,那他就會失去江西人的助力,若是他不同意遷都,那他就會被陛下所厭惡,失去進入內閣的可能性!”

“可他怎麼會表態呢?除非陛下親自問,若陛下願意親自問的話。”

“不必!”

李顯穆大手一揮道:“叔父難道這麼快就忘記了,方纔我讓介庵公去做什麼?

馬上全京城的人,都知道我要上書皇帝,請求立刻遷都!

我親自拿着奏章去請胡廣在上面署名,倒要看他籤不籤這個名字!”

解縉一想到那個場景,就想笑,李顯穆這一招簡直是絕了,直接亮劍,把他逼到不得不做出選擇的境地,而無論他籤、不籤、還是猶豫,都不行!

籤就失去人心,不籤就失去聖心,猶豫不絕則是首鼠兩端,同時被厭惡。

“胡廣之路絕矣!”

解縉真是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萬萬沒想到竟然這麼簡單就能終結掉胡廣,那其他人是否可以以此而爲呢?”

李顯穆搖搖頭道:“那還是不同的,這一招之所以能夠用來對付胡廣,是因爲他現在匯聚的聲勢,還特別虛妄,只是因爲他入閣而後纔有這羣人匯聚。

他本身在江西是沒有底蘊的,這等匯聚的勢力,很容易就會被吹散,但是諸如介庵公,亦或者另外幾人,底蘊深厚,難以因爲一件事就被拋棄。” “聽明達你的意思,你認爲胡廣一定會同意遷都了?”

“九成把握吧,胡廣這種人,首要目的是活着,所以他不會去反抗能輕而易舉讓他死去的皇帝。”

解縉想了想,還真是如此,胡廣是必然不敢明面反抗皇帝的,看來他剛剛生出的一方巨頭之夢,就要折戟沉沙了。

“京中局勢之繁雜,有些遠超我想象,叔父,我還需要理清一下。”

“那我先回館中了,待你有空閒,再到府中閒坐吧。”

解縉離開後,李顯穆閉上了眼,開始分析方纔解縉所說的那些事情。

即便是李顯穆也不禁皺起了眉頭,如今京中的棘手程度,簡直堪比當初父親從江浦剛回京時。

甚至從複雜程度上來看,猶有過之。

那時父親所面臨的是幾位尚書,但父親畢竟身份特殊,先天立於不死之地,再加上皇祖父在位時,殺尚書如殺雞,是以好下手。

可現在李顯穆所要面臨的,倒是沒有楊靖、李原名、詹徽那種真正互相要將對方置於死地的仇敵。

但結果是一樣的。

他還是要對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們動手,還是要對盤踞於江南的大族以及大族出身的那些官吏動手。

這好像就是他父子二人的宿命一樣,吃飯睡覺打江南文人,甚至不是故意要打,而是想要做些對天下有益的事情,最後發現總會和江南文人對上。

這江南文人的存在,難道真的就是和國家大事作對不成?

李顯穆皺眉沉思着,黃淮能夠拉來一部分浙東文人的力量,而後遷都到北京,北人肯定是會同意的,這些人天然就是支持自己的力量。

南人之中,主要的反對者定然是江南,但福建和湖廣可能也會暗搓搓的反對,只有四川大概率無所謂。

“引蛇出洞,一網打盡。”

李顯穆輕吟着他在皇帝面前提出的建議,“不知道這次能夠把多少人勾引出來,這一次尚且勾引不出來的話,那就不好辦了。”

實際上對於李顯穆而言,江南中最壞的那些懷有異樣心思而贊同遷都的人。

那些反對遷都的人,心中所想很好猜出來,無非是北方苦寒,應天繁華不願意遠赴北邊,亦或是因着京城所在,而能得到實際利益。

可那些贊同遷都的人,難道就都是心中裝着國家社稷嗎?

自然不是。

有的人恨不得京城遷的越北越好,這樣江南便是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他們侵吞起百姓的土地,亦或者鑽國家的空子,就方便許多,畢竟遠離了天子腳下,那可就是真正的土皇帝了。

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國之大賊,而這些人從來也不少,甚至在這次的遷都之議中,還能借此討好皇帝,繼而獲得在江南的特權。

“唉,一網打盡,談何容易啊。”

李顯穆越想越覺得很艱難,當初他父親兩次對江南出手,一次是胥吏案清查那些大族,一次是元史案清理浙東,雖然打擊了一番江南,可依舊遠遠不夠。

現在輪到他來做這件事,只覺前路漫漫,不是一時所能成功。

“好在我還有後備方案,若是以爲遷都之後就是結束,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李顯穆做事一步三算,藉着遷都之事打擊江南士族,不過是其中一步而已。

他自然不可能遷都之後就放着江南不管。

在李顯穆身前的白紙上畫出了大明諸省的輪廓,一條大運河貫穿在其中,在最外圍,又有一條長長的黑線畫了一條弧線。

“去年末時下西洋的船隊第二次遠航,不知道何時能夠回來,希望那時時間恰好合適。”

在這幅圖案的下端,清晰的寫着幾個大字。

江南、安南、漕運、海運。

字字龍飛鳳舞,力透紙背!

其間所蘊藏的,將是改變歷史走向的東西!

(本章完)

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5章 燕王世子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86章 奪嫡之爭第59章 飲馬長江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2章 七星寶刀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74章 大明要遷都6月底病中隨筆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61章 朱允炆死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18章 斬九卿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30章 分省定額第81章 直入宮中第64章 當問何罪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22章 心、理之學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89章 賜福道具6月底病中隨筆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26章 聖君無過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58章 道衍和尚
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5章 燕王世子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86章 奪嫡之爭第59章 飲馬長江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2章 七星寶刀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74章 大明要遷都6月底病中隨筆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61章 朱允炆死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18章 斬九卿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30章 分省定額第81章 直入宮中第64章 當問何罪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22章 心、理之學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89章 賜福道具6月底病中隨筆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26章 聖君無過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58章 道衍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