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破局之道
“胡廣他有這個膽子?”
李顯穆有些疑惑,胡廣此人乃是諂媚阿諛之人,又無甚風骨,慣會見風使舵,逢迎上意,阻道這種事實在是不像是他幹出來的,要說內閣中,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人倒是能做出這等事,這幾人皆是那種頗強硬的士子,放在任何時代都能爲良相。
“一開始是沒有的,可後來時移勢遷,便有了。”
解縉解釋道:“朝中江西人極多,我和王艮本該是魁首,可我二人都是心學門人,繼承的又是景和的衣鉢,反而和江西生分,朝中士林中的許多人,便圍在胡廣身側,那有些話他就必須要說,有些事他就必須要做了。”
“原來如此!”
李顯穆恍然,一旦成爲一個派系的領袖,那有些事就身不由己,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格來,所以在建立派系時,就要着重挑選那些同道中人,若是來者不拒,那或許暫時有興盛煊赫,可日後卻必然會受此拖累。
所謂,君以此興,必以此亡,便是這樣的道理。
離開京城三年,這其中許多事,在信中是難以說明的,而今與解縉這等親歷者面對面一番交流,才知曉這些情況。
“那內閣中有如何?師兄在內閣艱難又是何意?難不成還有人故意刁難不成?”
在王艮的眼裡,李顯穆雖然有才,但至少也要再過幾年才能發揮作用,是以一直以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故意刁難倒是不至於,楊士奇等人也都算是君子,只是在內閣商議事情時,王艮多被否決而已。
若非許多事務都要經過皇帝,他作爲閣臣可以直接提意見,只怕是還不如在翰林院時舒暢。”
現在的閣臣權力不算大,但已然有了不少處理具體事務的權力,內閣中各分派系,王艮在其中孤身一人,自然說話就不算,政治一向講究的都是一個好漢三個幫,人多就是大勢。
除非像是李顯穆這樣拿着先帝旨意,直接將勢拉滿,那纔有獨戰羣儒的可能。
“之前王艮要入閣時,我還很是高興。
結果很快我就意識到自己失去了聖心,被踢出內閣是遲早的事情,王艮在內閣中必然獨木難支,所以臨走前我故意把胡廣也拉走了,否則內閣中七個人,他會更加艱難。
沒想到六個人的內閣,依舊很是艱難。”
原來這纔是解縉和胡廣之間矛盾爆發的根本原因。
“若是黃淮如今願意站在你這邊,甚至能夠將其拉入心學陣營的話,那日後局勢便能掰過來一大部分,但是胡廣不能再入內閣了,否則王艮的精力又要被胡廣牽制。
閣臣的位置搶手程度如今甚至僅次於九卿,和侍郎都在一二之間,王艮萬萬不能有失。”
過去的朝代政治爭鬥搶的是相位,大明搶的是九卿之位,自當今皇帝愈發重用閣臣,甚至在給閣臣的賞賜中,比照尚書的待遇後,閣臣的位置就越來越重要。
而且成爲閣臣遠比成爲九卿簡單,九卿那是要功勞一步步升上去的,閣臣本質上是正五品的官,要求低多了,王艮這種只做了三年翰林的新貴就能入閣。
李顯穆沉吟後突然問道:“胡廣在遷都之事上的立場是什麼?”
解縉亦沉吟道:“按照胡廣的性格來看,他必然是會附和陛下的,但現在還真說不準,可能會表示中立,既不得罪皇帝,又不得罪派系。”
江南三省的士人是最反對遷都的,黃淮有顧慮,胡廣怎麼可能沒有顧慮呢?
李顯穆臉上現出幾分玩味的笑意,“不站隊的確是種躲避的方法,但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成功的。
若是他必須要表態呢?”
解縉只覺一道靈光閃過腦海之中,他立刻意識到李顯穆在說什麼,有些興奮地說道:“若是他同意遷都,那他就會失去江西人的助力,若是他不同意遷都,那他就會被陛下所厭惡,失去進入內閣的可能性!”
“可他怎麼會表態呢?除非陛下親自問,若陛下願意親自問的話。”
“不必!”
李顯穆大手一揮道:“叔父難道這麼快就忘記了,方纔我讓介庵公去做什麼?
馬上全京城的人,都知道我要上書皇帝,請求立刻遷都!
我親自拿着奏章去請胡廣在上面署名,倒要看他籤不籤這個名字!”
解縉一想到那個場景,就想笑,李顯穆這一招簡直是絕了,直接亮劍,把他逼到不得不做出選擇的境地,而無論他籤、不籤、還是猶豫,都不行!
籤就失去人心,不籤就失去聖心,猶豫不絕則是首鼠兩端,同時被厭惡。
“胡廣之路絕矣!”
解縉真是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萬萬沒想到竟然這麼簡單就能終結掉胡廣,那其他人是否可以以此而爲呢?”
李顯穆搖搖頭道:“那還是不同的,這一招之所以能夠用來對付胡廣,是因爲他現在匯聚的聲勢,還特別虛妄,只是因爲他入閣而後纔有這羣人匯聚。
他本身在江西是沒有底蘊的,這等匯聚的勢力,很容易就會被吹散,但是諸如介庵公,亦或者另外幾人,底蘊深厚,難以因爲一件事就被拋棄。” “聽明達你的意思,你認爲胡廣一定會同意遷都了?”
“九成把握吧,胡廣這種人,首要目的是活着,所以他不會去反抗能輕而易舉讓他死去的皇帝。”
解縉想了想,還真是如此,胡廣是必然不敢明面反抗皇帝的,看來他剛剛生出的一方巨頭之夢,就要折戟沉沙了。
“京中局勢之繁雜,有些遠超我想象,叔父,我還需要理清一下。”
“那我先回館中了,待你有空閒,再到府中閒坐吧。”
解縉離開後,李顯穆閉上了眼,開始分析方纔解縉所說的那些事情。
即便是李顯穆也不禁皺起了眉頭,如今京中的棘手程度,簡直堪比當初父親從江浦剛回京時。
甚至從複雜程度上來看,猶有過之。
那時父親所面臨的是幾位尚書,但父親畢竟身份特殊,先天立於不死之地,再加上皇祖父在位時,殺尚書如殺雞,是以好下手。
可現在李顯穆所要面臨的,倒是沒有楊靖、李原名、詹徽那種真正互相要將對方置於死地的仇敵。
但結果是一樣的。
他還是要對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們動手,還是要對盤踞於江南的大族以及大族出身的那些官吏動手。
這好像就是他父子二人的宿命一樣,吃飯睡覺打江南文人,甚至不是故意要打,而是想要做些對天下有益的事情,最後發現總會和江南文人對上。
這江南文人的存在,難道真的就是和國家大事作對不成?
李顯穆皺眉沉思着,黃淮能夠拉來一部分浙東文人的力量,而後遷都到北京,北人肯定是會同意的,這些人天然就是支持自己的力量。
南人之中,主要的反對者定然是江南,但福建和湖廣可能也會暗搓搓的反對,只有四川大概率無所謂。
“引蛇出洞,一網打盡。”
李顯穆輕吟着他在皇帝面前提出的建議,“不知道這次能夠把多少人勾引出來,這一次尚且勾引不出來的話,那就不好辦了。”
實際上對於李顯穆而言,江南中最壞的那些懷有異樣心思而贊同遷都的人。
那些反對遷都的人,心中所想很好猜出來,無非是北方苦寒,應天繁華不願意遠赴北邊,亦或是因着京城所在,而能得到實際利益。
可那些贊同遷都的人,難道就都是心中裝着國家社稷嗎?
自然不是。
有的人恨不得京城遷的越北越好,這樣江南便是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他們侵吞起百姓的土地,亦或者鑽國家的空子,就方便許多,畢竟遠離了天子腳下,那可就是真正的土皇帝了。
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國之大賊,而這些人從來也不少,甚至在這次的遷都之議中,還能借此討好皇帝,繼而獲得在江南的特權。
“唉,一網打盡,談何容易啊。”
李顯穆越想越覺得很艱難,當初他父親兩次對江南出手,一次是胥吏案清查那些大族,一次是元史案清理浙東,雖然打擊了一番江南,可依舊遠遠不夠。
現在輪到他來做這件事,只覺前路漫漫,不是一時所能成功。
“好在我還有後備方案,若是以爲遷都之後就是結束,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李顯穆做事一步三算,藉着遷都之事打擊江南士族,不過是其中一步而已。
他自然不可能遷都之後就放着江南不管。
在李顯穆身前的白紙上畫出了大明諸省的輪廓,一條大運河貫穿在其中,在最外圍,又有一條長長的黑線畫了一條弧線。
“去年末時下西洋的船隊第二次遠航,不知道何時能夠回來,希望那時時間恰好合適。”
在這幅圖案的下端,清晰的寫着幾個大字。
江南、安南、漕運、海運。
字字龍飛鳳舞,力透紙背!
其間所蘊藏的,將是改變歷史走向的東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