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禮部衝突

陳英的兒子陳琦在陳英病逝兩日後趕了回來,李茂帶着人將靈堂早已佈置好,他哭了靈又將訃告一一發出,和李氏不同,陳氏族人很多,在京中停靈後,他便要扶棺回家鄉了。

臨行前李顯穆見了他一面,這時李顯穆被皇帝任命爲禮部侍郎的消息,已經徹底傳開,陳琦有些拘謹,李顯穆沒說太多,只說等陳琦回京後,便去公主府找他。

這讓陳琦心中大定,知道自己父親臨終前一定和李顯穆說了些什麼,父親去世,他沒了這顆參天大樹庇佑,現在父親又爲了找了一顆更年輕的參天大樹,想到這裡,陳琦心中方纔落下的悲痛之情愈發濃重。

朝廷爲陳英輟朝一日,贈禮部尚書,全了身後之事,陳琦扶棺回鄉,李茂攜妻子同隨返鄉。

白幡撤去,空留一座府邸。

大日悠悠。

京中依舊。

……

禮部衙門。

自被皇帝任命爲禮部右侍郎後,這是李顯穆第一次入衙門理事,他一走進衙門,頓時便有不少人爲他鞍前馬後的跑動,這一幕看的禮部尚書胡英大爲不滿。

可他又不好發作,甚至他心中對李顯穆尚且有幾分發怵,當初被李顯穆差點逼入死局之事,還在他心中縈繞。

況且,李顯穆身上兼着內閣大學士之職,內閣如今已經漸漸演變成朝臣溝通內外的機構。

因爲皇帝如今問政基本上只問內閣幾人,國家大事也只與內閣閣臣初步商議,有了眉目後纔會召見外朝六部尚書。

在朝野中已經漸漸有人將內閣稱之爲小輔臣,可見內閣權勢正在一步步上升。

縱然是他也不得不謹慎面對將二者合二爲一的李顯穆。

李顯穆依照慣例前往拜見,拱手作揖笑吟吟道:“下官李顯穆拜見胡尚書,初入禮部,日後還望尚書多多關照。”

他笑吟吟的,恍若當初那些兩人間的那些不愉快全無發生過,倒讓胡英爲之一愣。

稍傾才緩緩道:“李侍郎年少有爲,倒襯的老夫垂垂老矣了,今日老夫便倚老賣老一回,這禮部衙門中有些人汲汲於鑽營,不將心思放在正路上,李侍郎可莫要被其所迷惑,以免誤了陛下的期望。”

李顯穆心中一冷,這明顯方纔看到官吏在討好自己,於是心中不滿,在這裡敲打幾句。

“有勞胡尚書提醒。”李顯穆依舊笑吟吟的,但嘴角笑意已經淺了幾分,“堂堂禮部清淨之地竟然有人汲汲於鑽營,不知去年京察時,爲何沒有察出。”

這話就有些頗鋒利了。

京察會考察京中官員的各項職責完成情況,做得好升遷,做的不好黜落,每六年一次,幾乎每次都搞得人心惶惶,在明朝後期,這項制度就徹底變成了打擊異己的工具。

很多時候京察的官員並不願意真的爲難同僚,畢竟今日你主持京察,翌日你就是被京察的那個,官官相護並不少見,總要留個臉面。

李顯穆這番話就是直刺胡英面門,既然你說禮部裡面有人汲汲於鑽營,那去年京察的時候你怎麼不說,現在又說這些,難道是以爲我李顯穆便如同不堪造就嗎?

“你……”

胡英話出口就有些後悔,果不其然被李顯穆徑直堵了回來,張嘴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時間不早,下官先告辭了。”

李顯穆心中亦是頗爲不滿,當初因爲南直隸之事,這胡英想坑他一把,被他反坑回去,他都沒有計較此事,去沒想到胡英竟然還抓着不放。

今日本來準備冰釋前嫌,可卻沒想到胡英這麼拎不清,真是不知所謂,這等看不清局勢的人,也不必再給他留什麼面子了。

這般想着,他走回自己屋中,而後召集了自己的屬吏,雖然是空降禮部,可他並非全無根基,況且,李顯穆環視屋中衆人,在大明朝,哪裡都不卻想要進步的人。

“諸位,本官今日初來乍到,這禮部事務繁雜,日後還需諸位用力,將朝廷布置下來的各項差遣做好,是也不是?”

“李侍郎所言有理,我等久在禮部,頗爲熟悉部中之事,必能輔佐侍郎。”

屋中衆人眼中都有些興奮,盯着李顯穆好似頂着什麼可居的奇貨一般。

明眼人誰看不出胡英只不過是冢中枯骨,李顯穆纔是前途冉冉,就連陳英臨終前都希望李顯穆以後能看顧一下陳琦,更何況他們這些人。

但李顯穆這裡可不是什麼人都收。

他環視一週,而後再次朗聲開口道:“此番陛下升本官爲禮部右侍郎,可謂恩典,本官欲要做番功績出來。

不欲因循守舊。”

這最後四個字出來衆人頓時心領神會,知道李顯穆這是在點禮部尚書胡英,看來方纔二人相見的場面不太和諧啊。“當初先父改革科舉,定下了如今分省定額的制度,本官倒是不欲有如今重大改變,只是在如今的內容之上,稍做變化而已。”

屋中衆人方纔聽到分省定額都嚇了一跳,以爲李顯穆真的要提出這種大變革,那事情可就大了,直到聽到後面才微微放下心來。

至於李顯穆要變革科舉的內容,早在傳出他要升遷禮部侍郎時,許多人就猜到了,畢竟誰不知道他的父親是李忠文公。

做兒子的既然坐上了禮部侍郎的位置,那就沒有不弘揚心學的道理,須知這天下心學已經不再如數年前那般孱弱。

在民間尤其是北方諸省中,正在漸漸成爲顯學。

李顯穆若是貿然大改自然是阻力重重,可若是稍加修改的話,自然有人爲他聲援。

所謂增添心學內容,實際上是用李祺來代替朱熹。

這就不得不提,科舉是有標準答案的,那就是聖人朱熹的話,不允許改動,聖人是怎麼說的,就要怎麼去寫。

四書五經作爲科舉的標準教材,標準就標準在,朱熹註釋的每一句話都是聖經一樣的真理,有儒生如此評價,“從此以後不再需要去註釋聖人經典了,朱子已經將通天大道指了出來,後世的學生只要記住即可”。

這番話簡直和那個經典的“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基本建成,只剩下天上飄着的兩朵烏雲,未來的物理學家只需要在上面縫縫補補即可”,在這番話說完後,其後一百年間,這兩朵烏雲把號稱完美的物理學大廈砸了個稀巴爛。

而從後世來的李祺,也覺得這完美的理學簡直破爛不堪,於是藉着理學的皮,要把它也砸個稀巴爛,朱熹用無數前人的註釋構建了理學,李顯穆則更省事,直接用朱熹的註釋開始改。

這就是明明理學和心學很多地方一樣,但雙方之間卻好像水火不相容,因爲皮再想,但下面的骨頭不一樣!

李顯穆沒再讓他們猜,而是徑直說道:“如今天下學習心學者的學子衆多、

本官欲要往各省派出官吏,讓諸省考生今年可以多選擇一條道路。

不僅朱子之說可以堂而皇之登堂入室,心學亦可以。”

沒了?

衆人有些迷茫的望向李顯穆,雖然我們都知道你想推行心學,可難道不找個理由嗎?

“侍郎,若是朝野之中羣起而反對又該怎麼辦呢?”

“是啊侍郎,畢竟朱子之說行於天下已然百多年,貿然改成心學,是不是有所不妥?”

衆人七嘴八舌的向李顯穆進獻着建議,希望李顯穆能迂迴一下,用一些曲線救國的辦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可李顯穆想法卻與衆人不同,有些事自然是要迂迴,比如政治鬥爭,硬碰硬就達不成目的。

可現在不是政治鬥爭,而是推行學術!

自古以來哪裡有推行學術用那些鬼魅手段的?

哪一個不是硬碰硬把其他人都幹掉的?

“朝廷將李忠文公列入文廟之中,便是承認李忠文公的聖位,本官從不曾聽說,推行聖人的學問,卻有過錯!”

李顯穆慨然道:“若是有人不滿,便讓其上書,倒要看看是誰對朝廷的政策不滿。”

作爲禮部右侍郎,李顯穆有權力負責諸省的鄉試、教育之事,比如現在他的師兄王艮就在他的領導之下。

這個身份對於那些士林學子就更有威懾力。

縣官不如現管。

以禮部侍郎身份來改革科舉之事,那是最名正言順的,絕對讓絕大部分人都不敢說什麼。

唯一的阻礙反而是禮部尚書,他是唯一一個能按住李顯穆改革的人,這也是方纔李顯穆準備和胡英緩和一下關係的原因,但沒想到胡英竟然不接茬,那就怪不得他了。

若胡英敢在這件事上,聯合那些學子和他作對,他也只能把胡英也送走了。

尚書房內,胡英還在回憶方纔和李顯穆的交談。

有時候人明明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可就是做不到,胡英明明心中告訴自己沒必要和李顯穆對抗下去,可他就是做不到,一看到李顯穆就想起他兒子差點被坑死的那一幕,心中泛起的恨意怎麼也消散不下去。

“你是說李顯穆剛一上任就要推行心學,甚至打算在明面的鄉試中推行?”

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30章 分省定額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99章 哀榮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94章 傳承的故事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59章 榮耀第45章 燕王世子第40章 李祺教子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0章 五年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81章 直入宮中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21章 學府諸生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43章 前奏之曲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3章 英雄狗賊
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30章 分省定額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99章 哀榮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94章 傳承的故事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59章 榮耀第45章 燕王世子第40章 李祺教子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0章 五年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81章 直入宮中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21章 學府諸生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43章 前奏之曲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3章 英雄狗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