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

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

李時勉能說什麼?

唯有戰戰兢兢、冷汗涔涔、俯首帖耳、應是而已!

堂下諸臣又能如何,能說一句不對嗎?

縱然對李顯穆這般深有不滿,可如今大勢煌煌,就連漢王朱高煦都知道該把嘴閉上,以求生機。

一衆勳貴皆笑吟吟的望着這一幕,嘴角咧的根本合不住,若非場合不對,早就大笑譏諷出聲了。

沒想到啊,一向自詡清風霽月的文官,竟然比他們這些大老粗還要不堪!

真是妄稱聖人子弟,妄稱君子之風!

自宋朝以來,文武間的界線便愈發分明,出將入相的人極少,進入大明後更是如此。

靖難以來,一衆沒讀過書的武夫被文官所排斥鄙夷,只有張輔這少數勳貴,在文官那裡才說得上話,亦被尊敬。

李顯穆將來是新城侯府的女婿,這便是半個勳貴圈的人,勳貴們天生就對他有一份親近,如今他又如此折辱諸文官,更讓他們好感大熾。

人羣之中,解縉不斷給他使着眼色,示意他差不多了,總不能真的把所有人都給得罪,那日後在官場上必然是舉步維艱。

李顯穆也覺得火候差不多了。

“今日我在殿上和李學士辯論時已然說了許多,方纔又說了許多,說這些多究其根源是爲何呢?

是遷都之事,本就不該議論。”

李顯穆甩出驚天暴論,深深感慨道:“先父曾說,我大明朝從來都不缺乏天才,朝堂之上的諸位同僚,皆是從萬人中篩選出來的人尖子。

可入了官場後,能夠有幾分能力,卻不僅僅在於其靈智,而在於其格局,若着眼於天下,則是世之奇才,堪爲宰輔。

若着眼於一策之事,則不過是幹吏,汲汲於勞事之中。

今日我想說,若連一策之事的格局都不曾有,僅僅着眼於家中,又有何入仕的必要呢?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在家上,聖人之訓。

今日殿上的爭論不就是如此簡單嗎?

類似李時勉李學士這等大臣,縱然有忠正之心,卻眼界不足,只汲汲於經濟之道,而不能將天下視作一盤棋,像是個商人,而不是官。

類似蘇御史、王翰林這等大臣,則心懷奸刻,而致天下於不顧,這等人從來也不少,乃是國朝的蛀蟲,平日裡難以發覺,乃至於有極好的名聲,而爲士林稱讚。

滿口聖人之言,滿口聖人心性,卻滿肚子的利來利往,今日朝堂之上,李時勉李學士這等人衝鋒在前,想必受了不少的蠱惑。

若沒有今日之大白於天下之事,我李顯穆,想必在天下士林之間,還要揹負一個蠱惑君上的罵名。

若沒有這等奸人的陰謀大白於天下,我李顯穆,想必將會被爾等這些義憤填膺的官員和士子堵在大道之上,難以自辯。

汲汲於私利者,名滿於天下,爲國爲民者,遺臭於萬年,這不就是今日的真相嗎?”

話音殿中已然徹底安靜了下來。

李顯穆所說的或許有一絲危言聳聽,可卻亦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因爲今日朝廷之上反對遷都的人太多了,而人多本就是力量,若不是在朝廷上,等到了士林之中,那李顯穆就算是有十張嘴也說不清了。

李顯穆若想要破遷都之局,今日在金鑾殿上,大白於天下,竟然是唯一可選的道路。

除非他不參與進遷都之事中!

如同朝中大部分的臣子一樣,裝作中立,只在關鍵的時候“順從大勢”反對一下。

可李顯穆在一開始就說了,他繼承先父遺志!

朱棣的眼神更柔軟了幾分,李顯穆果然是相對如今的羣臣而言更值得信任的人,有種爲天下大業、爲聖上君王不惜此身的果敢。

“顯穆說的好啊!”

朱棣拍掌高聲道:“事情的真相不就是這樣嗎?

朕以誠待諸卿,自永樂元年登基以來,元史之獄這等大案,都不曾牽連諸卿,而有些奸人卻辜負了朕的信任,將朕的一片真心皆餵了狗。

看來是朕過去太過於良善,竟然這些奸人將朕當作了那等軟弱可欺之人。

朕要告訴你們,你們錯了!

朕自血火中登上帝位,殺過的人、見過的血比你們加起來還要多,朕有菩薩心腸,亦有霹靂手段!”

皇帝每說一句話,殿中諸臣的臉色就蒼白一分,他們望向皇帝,恍惚間,好似有鋪天蓋地的血海涌過來,如同滄浪之水、如同汪洋之海,幾乎要淹沒所有人!

在這一刻,所有人都想起了一個這幾年漸漸被忽視的事實,當今聖上,名爲繼承,實則開創!

在歷朝歷代的二代皇帝中,這位的經歷僅次於唐太宗李世民!

“紀綱!”

皇帝終究還是喊出了那個讓人只覺心驚膽戰的名字,錦衣衛指揮使!

“將這些人全部拖下殿去,關於詔獄審問,砍頭、抄家、流放!” 冷肅的聲音將一切僥倖凍成冰碎,紀綱腰間扶着繡春刀,滿是興奮高聲道:“臣遵旨!”

永樂朝步入第六年,終於有大案將要在他手中綻放,鮮豔的血花將盛放於京中之中,和着暖春盛開的百花!

李顯穆亦默默閉上了眼,雖說他亦不希望錦衣衛對朝政插手過多,可現在的李氏還沒有掌握處置百官的權力,借用錦衣衛乃是必然,只能暫時放任。

但李顯穆心中也升起了警惕,錦衣衛和李氏、和他,終究是道不同不相爲謀。

紀綱此人,心腸歹毒、睚眥必報,難以爲友,甚至會有對上的一天,現在就要收集其弱點,一旦需要他去死,便瞬時而發,置其於死地!

一個個官員被上殿的錦衣衛當場帶走,滿朝官員噤聲,陸陸續續竟然有六分之一的文官被帶走,幾乎每個人都頭皮發麻,生怕下一個被帶走的就是自己。

黃淮只覺有些恍惚,其中不少人都是浙東人士,其名單還是他給李顯穆的。

如今……

他心理壓力極大,甚至只覺搖搖欲墜,升起了濃濃的自責之意,若是他能徹底將遷都之事壓住就不會有今日之難了。

更多的人將目光落在了李顯穆身上,甫一回京,便造下這等大事,當初李忠文公在時,就連元史之獄都沒有造下這等聲勢。

今日之後,天下何人不知李顯穆?!

他真可謂是踏着累累士人之血而揚威天下。

可他們卻不能用這件事來指責他,因爲他踏着的全部都是黑血。

看看朝中那些年輕的官員,甚至包括李時勉,都仰望着李顯穆,這件事不僅沒有讓他聲望有絲毫的受損,反而贏得了許多初入仕途的官員的敬仰。

今日之後,這殿中那些相當來說比較正直的、懷有抱負的年輕官員,必然會向他靠攏。

因爲在這些正直的士人眼中,他的所作所爲,便是聖人典籍中的典範。

而李顯穆則時時刻刻記着他父親的教誨——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這世上的官員大多蠅營狗苟,可其中總有爲民請命的、有正直爲國的、有心懷大義的、有悍不畏死的。

這些人在官場上處處碰壁,乃至於死於非命,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將這些人集結起來,保護他們、領導他們,這便是你未來所要做的,這條路很艱難,可卻是唯一救國救民的道路!

如果就連有神聖庇佑的李氏都做不到這一點,那這個天下真的就沒救了。”

那時的他還小,不明白父親爲什麼時而傷感悲觀,時而又充滿力量,可當他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真正的李氏後,當他終於走到了萬人之前後,終於明白了。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的灰暗,高尚的人難以存續,總是犧牲在種種偉大的事業中,成爲卑鄙者的盾牌,比如李時勉,若是沒有自己,此番他將直面皇帝的怒火,成爲遷都之議的犧牲品,可他是真的沒有私心的人,他只是太蠢了,被有心人所利用。

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何等瑰美而淒涼的意象!

面對這浩如煙海的沉重人性,誰能與之相抗呢?

或許唯有擁有神聖庇佑的李氏吧,用那超越俗世的力量,如同傳說中的仙人撫頂之仙族,才能永葆純潔,繼而對抗這世道沉淪吧。

待錦衣衛停下抓人的身影。

待太監陰陽幽幽的退朝之聲響徹。

待皇帝不再多言悠然飄飄而去。

殿中凝滯的氣氛才漸漸鬆散,生機再次恢復,別樣的神情出現在所有人臉上。

有人瞧了李顯穆一眼後便匆匆離去。

有人冷汗涔涔,腿腳痠軟。

亦有人走到李顯穆身側,嗤笑一聲,“表弟今日真是威風,孤甚是豔羨。”

李顯穆誠摯行禮,“漢王殿下謬讚,還要感謝漢王殿下贊同遷都之議。”

漢王臉色頓時有些難看,冷哼一聲,揮袖離開。

朱高熾見狀心中更是頓生好奇,看來他這弟弟亦不是真心而爲,李顯穆是用了什麼辦法,竟然能夠讓漢王在殿上出聲?

————

古有甘羅十二拜相,實不過一虛卿,李文正公年十五,未及弱冠,而慨然言大朝之上,訐問於九卿諸臣,年長者何其衆也,勢強者何其多也,而訥訥不能語、詰詰不能言也,真天縱之姿,麒麟之才也!——《儒林正史》

還有

(本章完)

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63章 聖朝以孝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8章 意滅靖寧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44章 最後一夜第50章 慨然赴死第23章 格物大道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37章 李祺收徒第28章 意滅靖寧第24章 喪鐘已鳴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18章 斬九卿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34章 東宮相邀第30章 分省定額第69章 何爲忠臣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20章 千里孤墳第26章 聖君無過第99章 哀榮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18章 斬九卿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68章 日本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59章 榮耀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89章 立地成聖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24章 諫言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53章 掛冠而去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大寫一個慘,住院了
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63章 聖朝以孝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8章 意滅靖寧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44章 最後一夜第50章 慨然赴死第23章 格物大道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37章 李祺收徒第28章 意滅靖寧第24章 喪鐘已鳴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18章 斬九卿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34章 東宮相邀第30章 分省定額第69章 何爲忠臣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20章 千里孤墳第26章 聖君無過第99章 哀榮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18章 斬九卿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68章 日本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59章 榮耀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89章 立地成聖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24章 諫言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53章 掛冠而去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大寫一個慘,住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