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聖君無過

“咱不是聽你說這些廢話來的,再說這些廢話,咱饒不了你。”

這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爲朱元璋不僅僅是試探,他是真的想要知道答案。

李祺若是回答,就是不知進退,參與立儲;若是不回答,就是首鼠兩端,待君不誠。

朱元璋就是這麼一個別扭的性格。

好在李祺已然想到了辦法,面對這等情況,只能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他擡起頭來,滿臉正氣認真道:“臣不是在說廢話,天下乃父皇一人所有,天下的律法、規矩、制度,皆由父皇所定、所立。

父皇立下皇明祖訓,臣下自然應當遵循皇明祖訓做事。

是以兒臣言稱,父皇早已立下制度,何須臣下妄言,若有違者,詹徽、李原名便是他們的下場!”

朱元璋聽懂了李祺的意思。

早在劉三娘子案時,李祺就已經說過,“皇帝的位置應該傳承給太子,諸位親王的位置也只能由世子繼承”,這是大明不可動搖的統序傳承。

嫡長子沒了,按照皇明祖訓來看,應該立嫡次子秦王朱樉。

想到這裡,朱元璋心中又是一痛,那時誰也不曾料到,太子竟然會先一步薨逝。

他微微眯起眼,“你的意思是立秦王?”

李祺正色回道:“這不是兒臣的意思,而是父皇的意思,但凡是父皇所言,忠正的臣子只需要去遵守即可。”

“可忠正的臣子亦有勸諫君王的職責,你這樣完全的順從君王,難道就正確嗎?”

聽到朱元璋所問,李祺心中已經完全放鬆下來,皇帝貌似在質問,但心中對自己的回答必然非常滿意。

“父皇天縱,推陳出新,於大明設立科道官,風聞奏事無罪,此科道官之責,此乃一也。

其二者,聖君無過,懿文太子惜哉早逝,然而太子生前朝野盛讚,乃是明君之相,此乃父皇之功,培養儲君,天下又有誰能超過父皇呢?

父皇既然能培養出懿文太子,那便能再爲我大明選一位足以承嗣基業的君王來,是以,兒臣認爲那些臣下之語,父皇一笑便可,卻萬萬不能聽其言。

此乃兒臣肺腑之言,請父皇明斷!”

朱元璋沒忍住笑了一下,他知道李祺在拍馬屁,但李祺說的也都是事實,自己乃是前古未有的聖君,這件事詢問臣下,的確是落了下乘。

李祺心中大定,知道皇帝已經接受了自己的說辭,這番話是他百般琢磨朱元璋性格,才字字斟酌確定下來的。

“秦王殘暴,望之不似人君,爲王尚且勉強,何況承繼大統呢?”

朱元璋根本就沒考慮過讓秦王即位。

李祺早已猜到了這一幕,甚至他早就猜到朱元璋召見自己,就是爲了提前打預防針,已經準備要立朱允炆。

因爲如今的李祺身上,主要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外戚,一個是北方文人領袖。

朱允炆身邊基本上全都是南方文人,諸如齊泰、黃子澄,以及朱元璋爲他準備的宋濂弟子方孝孺。

若是讓李祺輔佐朱允炆,既可以制衡南方文人,不讓他們一家獨大,又可以制衡梅殷等外戚,日後北人強盛,還能達成遷都之事。

明明猜到了皇帝的心思,卻還是說出立秦王的言論,這自然是李祺有意爲之。

朱允炆是一艘註定沉沒的破船,他不會把李氏綁在上面。

如今他擡出皇明祖訓,表面上是爲秦王說話,實際上確實爲將來燕王靖難繼位增添一絲合理性。

因爲嫡次子的秦王和嫡三子的晉王,都會死在朱元璋前面,按照皇明祖訓來看,本就該嫡四子的燕王繼位!

李祺恭敬垂着頭沒說話。

“皇明祖訓是咱所寫,所管的是後世之君,咱自然不能受其約束,秦王不似人君,爲大明江山社稷計,咱欲要立皇太孫,你認爲呢?”

李祺知道此番陛見問答第二關鍵的地方來了。

他雖然有意爲自己和朱棣添一份香火情,但那畢竟是未來之事,朱允炆這裡疏遠卻不能敵對。

他徑直叩首,滿面誠摯道:“陛下天縱,聖裁英斷,臣下無所不從之,無所不服膺。”

習慣性先拍馬屁後,李祺立刻補充上了自己的想法,“只是兒臣冒昧有一言獻於父皇。”

“你說。”

“父皇對諸皇孫拳拳之愛,兒臣歎服,太孫之尊貴,僅次於皇帝、太子。

然而太子薨逝後,秦王既是嫡長之身,又兼藩王之首,秦王乃天子親子,太孫則僅是太子之後,其身份誰尊誰卑,卻是難以辨明瞭。”

太孫當然是帝國無可爭議的繼承人,但太孫比起太子來,着實是差了一籌。

華夏自古以來大多是子憑父貴、子憑母貴,哪怕是草莽出身的皇帝,也至少要追封父、祖三代爲皇帝,這叫做跟腳。

“父皇若是有意立太孫,又不想讓朝野爲之震盪,兒臣請父皇仿效唐朝孝敬皇帝李弘故事,追封懿文太子爲皇帝,以盛隆皇孫之位!”

其實立太孫朝野根本不會震盪。

但有些事不提還好,大家也不會想到,但是李祺這一提,若是不追封朱標的話,就總覺得哪裡不夠完美。

朱元璋幾乎瞬間眼睛便亮了起來,李祺話中的意思,不就是隻有皇帝的兒子才能做皇帝,這類話實在是讓他喜歡。

李祺當然知道朱元璋喜歡,畢竟整個大明就是一個人人世襲的王朝,自從秦朝建立君主專制制度之後,只有元朝和明朝,這麼喜歡世襲。

只有明朝,勳貴能傳承兩百多年,直到明朝滅亡。

若非系統的要求是家族傳承五百年,李祺都準備直接拿一個靖難國公的爵位,然後直接躺平了。

宗室、勳貴的爵位全部世襲已經不可思議了,武官官職竟然也能世襲,千戶遍地走,百戶不如狗,連職業都要世襲,這套發源於元朝的貴族、戶籍制度真是把大明坑的不淺。

“李祺,你知道咱最欣賞你的一點是什麼嗎?”

“你做事從來不用陰謀,而是秉持聖賢大道而行。”

奉天殿中,朱元璋的聲音迴盪不絕。

“你將要再次名揚天下了。”

“日後好生輔佐皇孫,以報咱對你的活命之恩。”

……

李祺走出殿外,眼底有笑意,亦有感慨。

“朱標,這個皇帝位算是還了你的情分。”

“朱棣,歷史上你廢除了朱允炆追封給朱標的皇帝位,這輩子你還能廢除你爹追封給你兄長的皇帝位嗎?

我很期待。”

穿越後,他做下的大事不少,但沒有任何一件事,能夠比“由朱元璋親自追封朱標爲皇帝”更影響大明皇位傳承了。

朱棣、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嘉靖,至少這五代帝王都要被此事所困擾,而天下人只會稱讚他不畏皇權、秉正直言、心繫社稷天下。

畢竟誰也不知道秦王、晉王同樣會先皇帝一步而死,不會知道未來的靖難之事。

雖然他活不到那個時候,但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後世子孫,利用祖宗留下的“門”,去爲祖宗增光添彩了!

而現在,正如皇帝所說,他該去迎接潑天的富貴了。

————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薨,諡“懿文太子”。

五月,上欲立太孫,問於駙馬李祺,祺乃援引唐孝敬皇帝故事,曰:“皇帝子居儲貳之位,天下賓服。”

六月,上諭:

皇太子標,天資仁厚,孝心純確。

文武著於內外,仁孝聞於四海,盛德馳名中夏,黎民顧望彼蒼。

億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遷上賓之駕。

嗚呼!

天性之重,追懷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諡者,行之跡也;號者,事之表也,追諡“孝康皇帝”。——《明太祖實錄》

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18章 斬九卿第154章 痛斥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35章 統合!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65章 燕王何意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50章 慨然赴死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86章 奪嫡之爭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75章 請重修史第50章 慨然赴死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49章 國有名王第59章 飲馬長江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35章 統合!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24章 諫言第28章 意滅靖寧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8章 廢帝而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90章 五年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1章 尊位大成第72章 永樂天下第48章 元宵之夜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26章 聖君無過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86章 奪嫡之爭第29章 耆老進京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31章 尊位大成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41章 三十一年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50章 慨然赴死
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18章 斬九卿第154章 痛斥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35章 統合!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65章 燕王何意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50章 慨然赴死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86章 奪嫡之爭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75章 請重修史第50章 慨然赴死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49章 國有名王第59章 飲馬長江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35章 統合!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24章 諫言第28章 意滅靖寧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8章 廢帝而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90章 五年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1章 尊位大成第72章 永樂天下第48章 元宵之夜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26章 聖君無過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86章 奪嫡之爭第29章 耆老進京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31章 尊位大成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41章 三十一年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50章 慨然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