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

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

李顯穆徑直掀開車簾跳下車,完全沒有任何近鄉情怯之意,如風般往府中而去,府中下人甚至有些愣神。

“剛纔跑過去的好像是……三公子?”

“沒眼花,真的是三公子。”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轉瞬間無數道聲音紛亂響徹公主府中,“三公子回來了!”

“三公子回來了!”

紫鵑從外間走進,甚是威嚴道:“大夥高興能理解,但穩重些,待會兒主母自然有賞賜,切不可耽誤了府中之事。”

正在前堂的臨安公主自然聽到了府中歡呼聲,她噌的站起,不住往外張望着,李芳和李茂侍候在側,生怕母親太過於激動直接暈過去。

李顯穆大步流星入了前堂,一眼便見到了母親、兄長和兩位嫂嫂,還有旁邊幾個小豆丁侄子、侄女。

“母親!”

李顯穆衝進屋中徑直跪在地上,含淚叩首道:“兒子不孝,讓母親擔憂了!”

臨安公主心疼的連忙將他扶起來,落淚哽咽道:“我的穆兒,瘦了好多,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一家人相互見過,自是敘天倫之樂,李祺葬在北京行在,李芳和李茂要照顧母親,這三年便在應天祭祀他的神主牌位,不曾到北京去。

“三弟,這三年辛苦你了。”

“二位哥哥照顧母親纔是辛苦。”

“小叔莫要再說了,快些喝些熱茶,這舟車勞頓的定然是疲乏了,待用過茶飯,先歇息片刻,再說這些。”

“有勞大嫂了。”

“都是一家人,莫要說兩家話。”

李顯穆用完茶飯後,臨安公主雖是不捨,卻還是知道該先讓他休息,一直到傍晚時分,李顯穆小憩一個時辰後,只覺神清氣爽,纔再次出了外間,與母親敘舊。

李芳和李茂亦在,這三年間雖說一直都有書信往來,但送信不易,有些事情在書信中自然是說不清楚。

“這三年間,朝廷中發生了許多大事,其中一些你已然知曉,如今最爲重要的便是安南戰事和西洋之事,這也是父親曾經提過的。”

“新城侯在安南立下大功,抓獲了胡朝的太上皇黎季犛和安南國王黎蒼,以及黎氏所立的太子、諸王、將相大臣等人。

安南化爲郡縣,得府州四十八個,縣一百八十個,戶三百一十二萬設交趾布政司,自唐朝滅亡後,交趾獨立於我華夏四百餘年,至此又收入版圖。

自洪武開國設立十五個不徵之國後,這是開疆千里的大功,真是國朝盛事。”

受李祺的影響,李氏子孫對開疆拓土之事,都頗有些熱衷。

“父親的七大恨中,第三恨便是大明不能復漢唐舊疆,如今交趾已然收回,漢唐的舊疆只剩下西域、蒙古諸部以及遼東四郡!”

說到此事,李芳和李茂皆是有些激動。

“父親真不愧是天縱奇才,早在六年前便給三弟你定下新城侯府的親事,那時還不過是伯府,在一衆勳貴人家還算不上什麼顯赫,可如今安南戰事一發,成國公朱能病死,你岳父臨危受命,大獲全勝,待他整軍返回京城,必然是要封國公,掌五軍都督府事了。”

“三弟你想必也知道我家如今的情勢,太子和陛下皆對我家照拂有加,逢年過節亦不曾落下,但權勢之操弄,卻不是這等親情恩寵所能代替,如今有你岳家之勢,倒是更讓人放心幾分。”

李氏現在的情勢就很奇怪,一方面朝中沒有直系的權勢人物,但一方面又有不少親朋故舊,這些人情雖說用一次少一次,但也是真好用,絕不能簡單認爲已然失勢。

最重要的是,因爲臨安公主的存在,李氏終究是有直達天聽的手段,這就能夠震懾許多心懷不軌之人了。

兩兄弟說了一通後,卻見到李顯穆微微顰着眉。

二人頓時有些不安,外人對李顯穆的聰慧瞭解的根本不夠深,只知道李顯穆十二歲就橫壓三百州士子,奪了狀元之位,可他們兄弟二人是親眼看着李顯穆小時候那種種聖人異象長大的!

“三弟,此事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並不是有什麼不妥,只是安南沒有這麼容易就平定,我在想朝廷會不會被安南牽絆住腳步,而延緩遷都的進程。

畢竟徵安南從應天調集兵力和物資更爲容易。”

李芳和李茂聞言頓時一驚,他二人自然知道李顯穆此番回京,就是爲了遷都之事。

“這等大事,我等皆不知,還是要陛下那裡拿主意。”

李顯穆略一沉吟,便轉頭向臨安公主沉聲道:“母親,兒子要進宮見一趟陛下。”

作爲姻婭帝室的人家,這時候優勢就徹底體現出來了,很多大臣是不可能沒事入宮的,但李顯穆作爲外甥進宮看舅舅,卻不需要經過朝中的程序。

臨安公主亦很是乾脆利落的答應道:“好,明日母親就向王貴妃告書,待宮中有了回信便帶你進宮。”

徐皇后在去年病逝後,如今管理六宮事務的便是這位王貴妃,除了這位王貴妃外,宮中最爲受寵的便是來自朝鮮的妃子權妃,歷史上亦曾爲朱棣管理六宮事務。

……

翌日。

李顯穆先往吏部去了一趟,他中了狀元之後是被授了官的,現在只是告守喪期滿,可以重新恢復官職,大明現在一共就兩個狀元,更何況這是當今天子的外甥,自然沒有不長眼的人來搞風搞雨,很順利的將所有程序辦完後。

臨安公主這裡也很順利,王貴妃現在雖然顯赫六宮,但那是因爲她謹小慎微,所以得到了朱棣的信任,雖然徐皇后去世,但諸子早就已然成年,根本沒有她這一氏外戚成長的餘地。

自然不敢阻攔怠慢,在臨安公主告書後,她很快就將消息傳遞給了朱棣,朱棣一聽到李顯穆已於昨日回京,立刻就讓臨安公主帶李顯穆進宮,甚至推掉了一場和禮部的會議,讓太子去處理。

時隔三年,李顯穆再次踏進了皇宮之中,一時之間,頗覺有些無端的感慨,皇帝依舊巍峨壯麗,皇帝也依舊威嚴沉重,甚至做慣了皇帝,比三年前時更覺得遊刃有餘,舉手擡足都有沉沉貴氣。

“微臣叩見陛下!”

李顯穆完全繼承了李祺的優良品德,眼中已然含上了淚,“陛下安康依舊。”

“顯穆快起來,這裡沒有外人,叫朕舅舅即可。”

“謝皇舅舅。”

“朕在順天府那地方生活了很多年,那裡不比應天這江南繁華之地啊,春、夏、秋三季都好,就是冬季之時,實在苦寒,你爲父守喪三年,一片孝心誠意,朕懷甚慰,此番回京,便在朝中好好磨練,爭取早日能夠繼承你父親的衣鉢。”

朱棣這番話雖然質樸,可正是這平常的淡淡文字,最能讓人心中流露暖意,李顯穆知道皇帝是真的關心自己的,而對於一個臣子來說,皇帝的信任和好感,比什麼東西都重要。

“外甥本想等到清明之後爲父親大人最後一次祭拜完,再從北京返回應天,結果在與師兄通信時,卻聽聞朝中有大臣反對遷都之事,讓皇舅舅很是爲難。

外甥立刻想到了父親在臨終前的交代的遷都之事,又想着爲皇舅舅排憂解難,是以決定立刻動身返回應天。

今日請母親帶我進宮,一方面是外甥回京思念舅舅,一方面則是解皇舅舅之困,區區一衆大臣,竟敢爲一己私利,而阻皇舅舅之大業乎?”

李顯穆字字句句之間,皆是一片赤誠,朱棣忍不住感慨道:“你父子二人,俱有大才而兩代忠正,實乃我大明之福。”

又道:“你有爲朕排憂解難之心,朕心甚慰,然而此事非同小可,朝中反對者甚多,你根基尚淺,又無勢位名望,縱然說出些話來,亦不過被認爲是小兒之語,算不得數。”

朱棣之語道盡了官場現實,正確的話也要正確的人,在合適的時機說出來,纔算是真正的正確之語,這些官場上的慣會攻訐人而否定斯人之語。

李顯穆肅然道:“舅舅,請看此物!”

說罷他伸手入懷中,徑直取出了一份——

聖旨!

“此乃洪武三十一年,先帝賓天之前,交予父親的聖旨,先帝早有遷都之意,可惜當初因爲孝康皇帝去世而擱置,再也沒能成行。

先帝早已看出建庶人是不會遷都的,爲父親留下這道聖旨,乃是爲了制衡齊、黃、方三賊。

可天意輪轉,建庶人遜位,皇舅舅登極,這遷都的旨意竟意外有了用武之地,這難道就是天意嗎?

皇舅舅您註定就是大明的天子啊!

否則先帝爲何明知建庶人不會遷都,卻依舊留下一道遷都的旨意呢?”

洪武三十一年!他爹留下的聖旨!

“這真的是先帝所留?”

朱棣只覺口乾舌燥,他是知道李氏之中有一道先帝所遺留的聖旨的,畢竟當初李祺在金鑾殿上,持着先帝的聖旨掛冠而去,讓方孝孺等人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他離開,此事早就傳遍了天下。

但從來沒人知道那裡面到底寫了什麼,在大部分人的猜想中,大概就是一道免死的旨意,畢竟李祺在金鑾殿上拿出來,在觸怒了皇帝的情況下拿了出來。 後來朱棣即位後,就沒在意這件事。

可現在李顯穆竟然說這是一道先帝遷都的旨意?

巨大的驚喜幾乎瞬間砸在了他的頭上,欣然之意充斥了胸膛,他幾乎感覺自己真的是天命之子了,自即位以來,每次他忍不住想要大開殺戒之時,總會神奇的解決掉問題。

況且李顯穆方纔所說的那番話,實在是說到了他的心裡,甚至他自己都不由自主的開始幻想,難道先帝真的屬意他來繼位,要不然這旨意怎麼解釋?

建文生在應天,性格羸弱,耳根子軟,和江南文人交好,正如李顯穆所言,根本就不可能遷都!

李顯穆斬釘截鐵道:“自然是先帝所留,舅舅請看,這聖旨的蠟封都不曾拆開過,這世上唯有父親才知道里面的內容,父親將旨意交給我時,纔將裡面的內容告訴我,如今這世上,只有舅舅、我和母親三人知曉,或許宮中的檔案中亦有?外甥不知道這等密旨是否會存檔於宮中。”

“好好好!”

朱棣興奮的摩挲着那密封的蠟封,“即便是沒有存檔,有這封聖旨亦足夠了,況且當初先帝讓孝康皇帝去西安和洛陽考察之事,天下皆知,便是說這是僞造的,亦不能服衆,待明日早朝,朕便將這封先帝遺旨扔到那些反對遷都的官員臉上,倒要看看他們還如何反對朕!”

朱棣彷彿已經看到了那些官員氣急敗壞卻無可奈何的表情,這種表情比他把人砍死還要讓人回味無窮,畢竟動刀子相當於勝之不武,在文官最擅長的地方戰勝對方,則有一種殺人誅心的快感。

李顯穆再次叩首道:“皇舅舅,外甥以爲不必這麼早就將聖旨取出,此番這些反對遷都的人還不夠多,現在取出聖旨無非就是逼着他們退讓。

他們定然依舊有衆多微詞,我甚至能夠猜到他們會說什麼。”

“朕取出先帝旨意,他們還能反駁?”

“無非是些時移世易,當初先帝朝時要遷都是因爲時勢如此,而現在不必遷都是因爲時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定然是這些言語。”

“直娘賊!”

朱棣聞言頓時爆了粗口,僅僅是李顯穆的猜測就讓他怒氣攀升起來了,“這些文官,一個個端的是口舌上逞功夫,若是有半分景和的脾性,朕也不會和他們計較。”

“其實外甥此番進宮亦想問舅舅,您乃是當世第一名將,必然知曉安南戰事,不會這般輕易就平定,一定會有反覆,若安南戰事再起該要如何?”

一個地方的平定不是一場戰爭就可以的,歷史上沐國公府鎮守雲南,三分之二的家主都死在了戰爭中,才維持住雲南在版圖之內,漢朝的班超一輩子都在平定西域叛亂的路上,讓維持了西域的版圖。

安南不會是例外。

朱棣當然知曉,但他毫不猶豫、擲地有聲道:“自然是再發大兵討之,我天朝上國,豈能讓小國凌辱,但有不服,大兵移之,大明之土,寸步不讓!”

“舅舅之氣魄,實乃有凌雲之上!”

李顯穆先是稱讚了一句,而後又道:“西平侯府鎮守雲南,應對麓川等地的叛亂已然應接不暇,若要其一力抵抗安南,怕是有所不逮,其時依舊要從京城調兵,便如同這次徵安南之事。

現在從應天出兵水路並行,自然是頗快,且調運糧草,亦是簡單,可若是遷都到北京行在,一路之上有五千裡,其中轉運糜耗之巨,可想而知。”

朱棣微微顰眉,“此番南北運河疏通,是以朕纔有遷都之議,南北轉運走水路應該問題不是很大。”

李顯穆微微一笑,他爲何會突然提出遷都會導致徵安南不便利?

這難道不是在反對遷都嗎?

自然不是如此!

他當然不會反對遷都。

只不過一道先帝的聖旨若僅僅只能做到遷都一件事,那豈不是太過於浪費?

李顯穆永遠都記得父親曾經給自己講過的那些回京後的諸事,幾乎每一件事都是一步三算,除楊靖、詹徽、李原名等人時,不過是順手而已,真正的目的是達成背後的政治生態改變。

通過殺楊靖第一次讓元朝的舊習俗進入了朝廷眼中,於是纔有了後來的整治胡俗。

詹徽和李原名之事,更是促進了大明家庭財產製度的改變。

至於元史之獄就更不必多說,完全改變了世人對於大明朝立國的認知。

李顯穆深受李祺這種做事理念的滲透,每一件事都要利用到極致,遷都僅僅是遷都嗎?

有先帝的旨意在,這一局無論如何是輸不了的。

那結果就只剩下中贏、大贏和大贏特贏!

“舅舅,遷都之後北京的人口便會急劇增多,按照歷史上都城的人口推測,甚至會高達百萬人,北平是生產不了這麼多東西的,到時候一定會從江南之地轉運,若是再讓軍需借道,那北京自己都要出問題。

是以到那時,還是要從江南就地來籌集物資,而京城一旦遷都北京,朝廷對應天的控制必然大不如前,所以外甥認爲,對江南士族再次重拳出擊的時機已經到了,而遷都之議便是這個機會!”

朱棣豁然站起,在殿中踱步,仔仔細細的思索着李顯穆的話,良久他才緩緩道:“你的意思是,引蛇出洞,一網打盡?”

“正是。”

李顯穆的臉上滿是笑意,“那些同意遷都的外甥不知道他們心中所想,但反對遷都的,一定心懷奸刻,畢竟我大明最嚴重的邊患,始終都是蒙古,現在塞王內遷,北境不振,在這個時候反對遷都,實在是罪該萬死!”

“好好好!顯穆啊,你果真有乃父之風!”

朱棣只覺心情甚是暢快,“上天帶走了朕的景和,又給了朕一個顯穆,你馬上就會進入官場,如今這等一直被直呼其名,甚是不妥。

朕既是你的君父,又是你的親家長輩,便爲你賜一個字吧。”

做舅舅的給外甥賜字,本就正常,更何況這可是皇帝,不要說賜字,就算是給你賜姓,那也是絕對的恩典,沐國公府的姓就是皇帝賜的,這可是天下第一等的榮耀之事。

朱棣踱步緩緩道:“顯,乃是光明之意,穆乃是莊嚴和美之意,便字明達吧。

李明達!”

李顯穆叩首在朱棣面前,恭恭敬敬的磕了三個頭,“顯穆叩謝舅舅賜字。”

臨安公主和李顯穆明顯的能感覺到皇帝今日很是高興,剛剛從殿外走進的大總管更是能明顯的感受到皇帝的狀態,心中不由暗自震驚。

當初景和公在的時候就時常讓陛下開懷,現在這位景和公的小公子亦是如此,這李氏的聖寵,怕是在這一朝都不會失去了,日後可要與之打好關係纔是。

“穆兒,你且先隨你母親回府,今日之事暫且不要同外人說,朕再好好思量一番,該要如何做。”

“陛下,臣打算去找一趟黃淮大學士。”

黃淮?

朱棣先是一愣,而後便知道李顯穆這是什麼意思,眉心舒展開道:“黃淮啊,也好,你便去尋一尋他,看看他是什麼意思,若他亦有誠心,朕也願意賞賜他。”

說罷,李

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75章 請重修史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18章 斬九卿第47章 不足與謀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63章 聖朝以孝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60章 皇帝后悔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57章 艱難困苦第99章 哀榮第99章 哀榮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59章 榮耀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25章 儲君之位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55章 李祺之爲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63章 入宮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65章 燕王何意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24章 喪鐘已鳴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59章 榮耀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35章 統合!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35章 統合!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86章 奪嫡之爭第36章 閱卷若何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90章 五年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90章 太子尊位
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75章 請重修史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18章 斬九卿第47章 不足與謀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63章 聖朝以孝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60章 皇帝后悔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57章 艱難困苦第99章 哀榮第99章 哀榮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59章 榮耀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25章 儲君之位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55章 李祺之爲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63章 入宮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65章 燕王何意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24章 喪鐘已鳴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59章 榮耀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35章 統合!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35章 統合!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86章 奪嫡之爭第36章 閱卷若何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90章 五年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90章 太子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