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何人阻道?

第105章 何人阻道?

屋中一時寂靜。

以詞寓意抒情,乃是文人的拿手好戲。

可這詞!

解縉忽的執筆而落,嘆然道:“說甚文宗,贊甚才子,我不過芸芸衆生之輩!”

在李顯穆道出詞前,解縉和黃淮心中還頗爲猶疑,何人竟敢稱爲聖人,可此詞一出,其蓬勃之志、傲然之情,已然躍然於紙上,而冠於人心,掃除的何止害人蟲,亦有躊躇畏難之心!

多少事,從來急;

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寥寥數語而已,李顯穆的心意豪氣,已然躍然而出,解縉和黃淮望着超期蓬勃的李顯穆,一時心中竟生出垂暮之意。

“明達……”

黃淮只覺口乾舌燥,甚至喉頭都有些發緊,“你之意,我已經知曉,既然你下定決心,我也不再勸你,我會盡量配合你做事,在一定範圍之內。”

“當下便有一件大事!”

李顯穆轉過身來,眼神炯炯望向黃淮,“介庵公當知朝野盛議的遷都之事。”

這話一出,黃淮瞬間帶上了一絲肅然,“明達你要以此事爲契機?可此事非同小可,朝野沸騰,極易被誤傷其中。”

李顯穆厲聲道:“不是大事還達不成想要的效果。”

政治鬥爭,尤其是古代的政治鬥爭,並不是說贏了就能拿到所有好處的。

譬如永樂年間的奪嫡之爭,最終是太子黨大獲全勝。

可解縉卻死在了永樂年間,最終換來的也不過是被流放至遼東的家屬返回,可這又有什麼用呢?

遷都之事,明眼人都能看出若皇帝一意孤行,那必然是能成行的。

可爲什麼還會有人非要反對?

難道他們都是瘋子不成,冒着得罪皇帝的風險,而不顧忌身價性命?

究其根本,是因爲有贏的可能!

因爲很多大臣並不敢站在皇帝那一面,在遷都之議中,你站在皇帝那一面,就要做好被羣起而攻之的準備。

弄不死皇帝,還弄不死你個狗腿?

黃淮內心中對遷都抱着可有可無的態度,可在皇帝那裡,他表現出來的便是贊同遷都,可即便如此,他也只能私下表態,直到現在還沒有在公開場合贊同。

他畢竟是南方人,若是真的公開贊同遷都,定然會被鄉人所指責,他日後無論是致仕,還是家族在浙東的威望生存,這些影響都要考慮。

可李顯穆如此的堅決,讓黃淮再無僥倖之理,深深吸口氣嘆道:“你說要如何做吧。”

“很簡單,小子知道介庵公素有名望,不過是請介庵公爲我一壯聲勢,以讓更多人知曉,我李顯穆要在大朝會上,恭請陛下遷都,屆時介庵公是否願意發聲皆可。”

正面硬剛?

縱然黃淮知道李顯穆要參與此事,亦是臉色大變,這是要在大朝會上正面硬剛啊,而將這件事宣揚出去,豈不是讓那些反對之人互相串聯,提前做好準備?

這到底是要做什麼?

難道真的就這麼有信心嗎?

若是控制不住,豈非將皇帝架在火上,最終還是要引來皇帝降下雷霆?

黃淮深深的不解,但還是答應下來,亦是慨然道:“既然答應了李忠文公,我便不會食言,大朝會上,你若是真的上書,我會聲援你,那等首鼠兩端之人,我還不屑爲之!”

“好!”

李顯穆朗聲鼓掌大笑道:“介庵公好氣魄,那顯穆便等着介庵公的好消息了。”

黃淮頗有些無奈之狀,萬萬沒想到自己到了不惑的年紀,竟然要做奸細,卻探查那些深藏於背後的反對遷都之人。

他走出殿外,突然有點品出了些味道,李顯穆要這份反對遷都的名單做什麼?

那到底是誰要的?

一道雄壯威武的身影已然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只覺悚然一驚,卻已然不敢再細想,甚至有些後悔答應了李顯穆,可遷都之事,勢在必行,他在內閣常伴於皇帝左右,自然知道皇帝有多想要遷都。

皇帝待在應天城中,幾乎就沒有舒服的時候,無數的唸叨當初在北京的生活。

“若是真的以遷都之事,將那些人貶斥,或許亦是一件好事。”

黃淮的立場轉回了派系領袖位置上後,突然反應過來,之前是因爲擔心之後被報復,可若是能將這些人全部一網打盡的話,似乎對自己的派系來說,反而是件好事。

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還能把自己的政敵送走一些,這麼一想,他的腳步瞬間輕快了幾分。

解縉和李顯穆望着黃淮離開。 “在我和胡廣離開之後,介庵如今執掌內閣,常伴於皇帝左右,他若是之後能夠站在你這一方,你在朝中的許多事便好做幾分。”

“希望吧。”

李顯穆微微嘆口氣道,“介庵公現在是東宮的右春芳大學士,是東宮屬官,漢王有奪嫡之心,日後必然愈演愈烈,那時介庵公是否能夠全身而退,還是兩說之辭。”

說起奪嫡之事,解縉頓時有些緊張,低聲道:“太子之位難道真的不穩固嗎?那可是景和曾經爲太子擡位的啊。”

李祺擡上的太子也會被廢掉嗎?

李顯穆漠然道:“時間會改變一切,當初父親在的時候,浙東又如何會有這些人生事呢?

遷都之議還會掀起這麼大的風波嗎?

帝心莫測。

漢王畢竟是陛下最受寵的兒子,須知自古以來太子不像皇帝都是取禍之道啊。”

漢之戾太子劉據便受困於不類父,最終落得個身死的下場。

解縉通曉經史,如何能不知道這些事呢,只是不願意相信罷了,畢竟他也是太子黨,若漢王當真奪嫡成功,他至少也是貶斥州縣的下場。

“明達可要在此事上做些努力?”

“順其自然即可,當初父親推太子上位,亦不是爲太子,而是爲了國朝社稷,只要保持這個立場即可,我李氏只有一個立場,那就是效忠天子!”

解縉聽懂了李顯穆的意思,不參與奪嫡之爭,但實際上爲了國朝這本就是態度,立嫡立長這就天然站到了太子的立場上,只是說法不同、曲線爲之爭而已。

“解叔父,方纔你說胡廣之事,因着介庵公走進而斷絕,現在可否再言說一二?”

解縉的臉色又有些難看了,“你這麼問想必是猜到了些什麼,自景和去世後,心學在不斷髮展,但受到的限制亦頗大。

王艮和我,雖亦是頗有才學,但在這文章之道上,自然遠不如景和遠矣。

如今朝野之中,心慕心學的人很多,但從來的諸學派亦是強大,景和在世時自然不敢跳腳,但現在卻每多爭辯,從權勢上,現在心學新建,唯有集英獨木難支,而且他身體也每況愈下,近來多抱病。”

陳英當初和李祺剛結識的時候就已經是刑部侍郎,而後又遷刑部尚書,正式成爲九卿之一,後來建文年間被貶謫,永樂後又被舉薦爲大理寺卿,這些年也在不斷加榮譽銜。

在李祺去世後,王艮在翰林院養望,他和解縉便是心學在朝中的頂樑柱,後來解縉失了聖心,離開內閣後影響力和權力驟然減少。

王艮雖然進了內閣,但只是最低的東閣大學士。

現在的內閣已經不是草創之時,如今已然頗有制度,大學士之間亦有高低之分,按照排名由高到低,乃是華蓋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王艮在內閣艱難,還需要時間成長,便只剩下陳英獨自支撐,這便有些太過於艱難了,而且這些年他身體一直不太好,眼見就要到致仕一途了。

學術之爭,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李祺當初以正五品大學士之位而據有朝野之勢,皇帝給予的信重是一方面,一方面也是因爲他在士林的聲望,而能夠調動人。

程朱理學發展這麼多年,豈是那麼容易改的?

李祺的心學說是脫胎於程朱理學,只是改了一個核心的世界觀和解釋,似乎並不難以讓人接受,可在學術中,這實際上已然是異端!

若是按照李祺的心學來看,那其他的大儒要如何向弟子來解釋傳承?

若是按照心學而來,那大儒豈非和其他士子一樣,變成了初學者?

那他們在學界的地位如何保證?

即便是真的接受心學,那也是他們“自主”發現了和心學差不多的道理解釋,而後作爲推陳出新的內容傳授給弟子,讓他們成爲心學門徒是不可能的!

正如一千多年前的諸子百家互相抄,可誰會說自己改投於其他人門庭之下?

孔子的學說都快被法家改造完了,可現在供奉的依舊是孔子,而不是韓非子等人。

這不是學術對錯的問題,而是權力的問題。

若改投心學,那代表着他們自主將權力過渡給王艮、解縉甚至於李顯穆。

李顯穆知道父親臨終前就意識到了這一幕。

否則在當時心學洶涌發展蓬勃如潮水時,他臨終前卻留下第二大恨——“恨程朱之學依舊大行其道,橫渠四句者應着寥寥。”

——————

朱熹的理學在明帝國的初期,佔據着絕對的統治地位,這種基於經驗主義的方法,被認爲是最終的、絕對的權威,明帝國的學者這樣形容它——“真理對世人來說已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再需要什麼著作,要做的只是真理”,但明帝國另外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李祺,並不這樣認爲,他提出了“心學”來完善“理學”,在明帝國中,這不亞於西方的宗教戰爭。——《世界史·傳統儒家文明》

還有一章

(本章完)

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67章 建文有罪第75章 請重修史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99章 哀榮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18章 斬九卿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8章 道衍和尚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56章 愛子情深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23章 格物大道第67章 建文有罪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34章 東宮相邀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48章 元宵之夜第31章 尊位大成第55章 李祺之爲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8章 胥吏潘三
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67章 建文有罪第75章 請重修史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99章 哀榮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18章 斬九卿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8章 道衍和尚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56章 愛子情深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23章 格物大道第67章 建文有罪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34章 東宮相邀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48章 元宵之夜第31章 尊位大成第55章 李祺之爲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8章 胥吏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