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

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

該來的人都來了。

該走的人亦走了。

喧囂過後最終不過是一地寂寥。

正月初一。

李祺一家十一口圍坐在火爐旁,李祺身上蓋着厚厚的錦裘,臨安公主取下熱水溫茶,李顯穆在李祺身側發着呆,李芳、李茂,以及他們的妻子和孩子。

“咳咳。”

臨安公主爲李祺輕撫,“爲父沒多少時間了,你們母親的年紀也大,若是不逮,以後就要你們三兄弟自己應對一切了。

李氏的未來,就看你們三人,如今我們李氏雖然已經平反,但還遠遠不夠!

開國六公之中,只有我家與宋國公家沒有追封王爵,宋國公家已經不可能再翻身,我家卻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你們要始終牢記此事,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三人同時應聲,“是,父親。”

“你們母親還在時,自然不必分家,日後你們母親不在了,總是要分家另過的。

爲父爲你們在太子那裡謀了一份情誼,若太子能登基,日後必然爲我家復爵,這爵位便是芳兒你的,所以那些家資田地,茂兒和顯穆各拿四成,芳兒拿兩成即可。”

李芳和李茂從小就知道父親更疼愛李顯穆,但爲何二人只有羨慕卻從不嫉妒呢?

因爲李祺深知兄弟姐妹不合,多是老人無德偏心所致,所以他一向是一碗水端平,不會厚此薄彼。

他雖然選定李顯穆爲繼承人,可該有的爵位、長房名頭,都是李芳的,他無意去挑戰這個世界的秩序,何況他是天下鴻儒。

“這些身外之物,爲父並不如何在意,唯有一件事,爲父真正放在心上,那就是祭祀。”

李祺的面容嚴肅起來,屋中衆人皆感覺氣氛頓時一變,“日後隨着家族傳承,進入祖祠的人會越來越多,尤其是等到你們祖父復爵後,將會重新建立公廟,這祭祀的人選本該是族長,但爲父要在族中設立一個祭司,專門負責祭祀之事,祭司之間代代單獨相傳,每一任備選祭司由上一任祭司指定,而後單獨在祖祠中待滿三日,纔可以成爲祭司。”

隨着李祺的話,屋中衆人的神情從好奇變成疑惑,繼而是茫然,李祺的話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他們甚至對此發表不出看法,因爲這是從未有過之事。

但李芳好像聽懂了一些東西,於是他直接問道:“父親,首任祭司可是三弟?”

“沒錯,正是穆兒,穆兒不是嫡長子,日後的祭司也不必是嫡長子,關鍵在於其定要卓越於當世,唯有那等族中最聰慧且有靈性的子嗣才能承擔這份重任。”

李祺這般說,李芳和李茂皆苦笑,他們如何能與三弟相較聰慧和靈性呢?

李顯穆陪在李祺身邊時間最長,卻能感受到父親這些話中的怪異之處,因爲父親實際上並不是個很在乎這些神鬼之事的人,可現在卻單獨提出來說,這本就是不對之處,但他並未多想,父親大人做事總是有其道理的。

屋中衆人說話間,府外已然傳來了燃放爆竹之聲,瞬間便有了新年之氣象。

李祺本還想再說些事,聽着爆竹之聲,臉上升起幾分笑意,對衆人道:“我們也去放些爆竹吧。”

公主府中自然是張燈結綵,燈籠高掛,一片欣然之氣,混合着爆竹燃放後硫磺之味的冷風讓人頭腦一時都清醒了幾分,聲聲爆竹之聲,似是真能驅除邪祟,甚至恍惚之間清淨了因李祺身體不好而生的叢叢病氣。

府中處處皆是歡聲笑語,李芳和李茂的孩子在府中奔跑,身邊跟着一羣丫鬟和小廝,一起玩着遊戲逗樂,李祺淡淡笑着望着這一幕,當生活慢下來,才能品味出這些生活中的生動。

只可惜,時間不多了,他悄悄將不住顫動的手攏回袖中,一轉頭便就看到三兒子正盯着他的袖筒。

真是什麼事都瞞不住他,太敏銳了。

李顯穆眼眶通紅,輕聲道:“父親,兒子會中狀元回來的,您一定要好好活着。”

李祺輕輕拍着李顯穆的手,同樣低聲道:“爲父知道,爲父知道。

你也去和你兄長去玩吧。”

李顯穆輕輕搖搖頭,“這是最後一個和父親共度的新年了。”

還有後半句話——就讓我多陪在您身邊一會兒吧。

太陽漸漸落下了山,京城中有萬家燈火,有裊裊炊煙,亦有來自五湖四海的考生,因着春闈提前,他們在異鄉度過了這個新年,三五好友相聚在一起,歡暢飲酒、作詩、慶賀新春,這大概是他們此生難忘的一個新年吧。

……

正月初三,一大早臨安公主府外的街道上,便陸陸續續的有許多士子來到這裡,他們裹着厚厚的棉服,眼中滿是期待興奮之色,縱然是寒風亦不能讓他們有絲毫的退縮。

或許也是因爲其中大多數人自北方而來,相對於寒風呼嘯、雪深數尺的北境而言,應天的冬天足以稱得上暖和。

在公主府外有巨大的鍋爐,下面不住燒着炭,這一堆堆的炭火讓整條街道都暖和了幾分,而後是一杯杯熱水送出,在這寒冬之時,有一杯熱水,足以溫暖心脾,驅除寒意。

“不知景和公何時出來?”

“終於能夠見到景和公了。”

“唉,景和公身體不好,據說當初見了太子殿下後,足足修養了一個月,才又見了陛下,這次景和公在這等寒冬之日出來見我等,甚至可以說是……”

這名士子沒再往下說,但衆人都知道他的意思,景和公是拼了命的。

應天今年還沒有下過雪,不算很冷,他們穿着厚衣裳、有炭火盆烤暖、又有熱水能喝,身體是完全沒問題的,可景和公就不一定扛得住了。

許多人想到這裡甚至有些後悔非要見景和公了。

“諸位也別歉疚了,景和公亦是有見我們的心思,所以纔在身體不適時,依舊同意。”

“景和公是視生死如無物的聖人,正如景和公曾說,做一份事,發一份光,景和公大概也是想要不留遺憾吧。”

“孔聖是萬世師表,景和公之諄諄教誨真得其道也!”

在公主府的街頭巷尾已然圍了無數的學子,不僅僅是學子,還有很多百姓,皆在今日來到此處,想要看看李祺這位傳奇人物,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幾乎就是李祺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了。

下次再聽到李祺的消息,可能就是死訊。

“吱呀!”

公主府的大門被幾個小廝合力推開,而後一座輦被人從府中擡出來,這一幕頓時讓幾乎所有人心中一沉,景和公已經虛弱到走不了路的地步了嗎?

公主府前,李祺身着厚厚的棉衣,腿上蓋着厚厚的毯子,望着幾乎站滿了街頭巷尾的人羣,突然有種人生若此無憾之感。

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夠有他今日之威望呢?

數遍古今也不曾見幾個在生前聲望便能盛隆至此的,孔子有三千弟子,孟子生前有這樣的聲勢嗎?

“寒冬之日,竟勞諸生來看我這個將死之人,真是我李祺一生之榮幸,縱然死也無憾了。”

李祺的聲音很小,只有最前面的幾列人能夠聽到,李顯穆清稚的聲音適時響起,讓所有人都能夠聽到,同時前面之人也在往後傳去。

“去年在秋闈之前,我曾經去了一趟國子監,在那裡說了一些言語,想必諸生都已然聽說過了。”

“我等都聽過了,景和公。”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知行合一致良知!”

“格物致知之道,亦早廣播天下,於北境諸省之間,朱子之學已多被摒棄。”

一道道聲音從諸生的口中傳出,皆是對李祺的迴應,心學在許多地方生根發芽。

雖然暫時還遠不是程朱之學的對手,可已然不是洪武年間李祺剛剛提出時那麼虛弱,況且心學被李祺所改造,脫胎於朱子之學,用來科舉亦是一等一的好。

李祺臉上帶着淡淡笑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說是他出面爲諸生而講,可實際上又如何需要他來說呢?

諸生只是想要見見他而已,什麼叫做精神領袖呢?

當有一個人在那裡,他即便是不說話,也能給人無窮的力量時,他就是精神領袖,而一個人即便是死去,只要提起他便能讓人生出勇氣時,他就是聖人。

單以學術水平而論,李祺還並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可他這一生太過於傳奇,他歷經了三代君主,他在這個世上留下了許多故事,他在一樁樁的事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不移的立場,向死而生的勇氣,以及超越世人的智慧,都讓每一個人深深被吸引。

在紛繁的聲音之中,有一道聲音越過衆人之聲而出——“景和公,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周圍人羣頓時一靜,而後如潮水緩緩停下,所有人都望向了李祺。

景和公的身體不好,必然不可能長時間停留於外,是以最有價值的問題便是這個了。

而且這也是論語中最經典的內容之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現在諸生想要聽聽李祺這位當世的聖人可有什麼其他的見解。

這個問題讓李祺也沉靜下來,若是往日他大概會說“此心光明”,亦或“致良知”,可如今這麼多士子在這裡,他總該說些新的言語。

“若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便是‘不涼熱血’四字。”

李祺的聲音緩緩傳出,並不如同孔子那般微言大義,但卻更爲直接。

“我曾踏足山巔,也曾跌入低谷,這二者皆讓我受益良多,這世上從不缺乏成功者的煊赫,但強者總是在困境中足夠堅持,方能重登雲闕。”

從公侯冢子到流放囚徒,再到大儒賢哲,頓悟、悟道,繼而以聖人之姿行於世間,這便是李祺!

“願諸生日後都能心懷熱血,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縱一時遭遇不幸,也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李祺這番話讓許多人想到了當初他收王艮時的一番言語,橫渠四句被分解爲小目標,那時李祺也對王艮說了類似的話。

李聖似乎從來都不硬性的要求每個人都做到聖賢才能夠做到的人,哪怕你只是做了一件好事,他都已然覺得很好了。

唯一的光。

萬萬千千之光。

李祺之語如同潺潺溫暖溪流,流淌於諸生心間,良師益友爲何物,不見李子哪得知?

又有士子高聲道:“李師,如何才能拜入心學門下?”

李祺覺得有些精力不濟了,聲音低微的幾乎聽不見,“不需

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63章 聖朝以孝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5章 秋闈之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31章 尊位大成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59章 榮耀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24章 諫言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81章 直入宮中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59章 飲馬長江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27章 深藏功名第53章 掛冠而去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0章 皇帝后悔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90章 五年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59章 榮耀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5章 燕王世子第48章 元宵之夜第30章 分省定額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89章 立地成聖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34章 東宮相邀
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63章 聖朝以孝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5章 秋闈之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31章 尊位大成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59章 榮耀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24章 諫言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81章 直入宮中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59章 飲馬長江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27章 深藏功名第53章 掛冠而去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0章 皇帝后悔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90章 五年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59章 榮耀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5章 燕王世子第48章 元宵之夜第30章 分省定額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89章 立地成聖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34章 東宮相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