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大明要遷都
李祺繞過正重修的奉天殿,隨都知監掌印太監洪寶入了華蓋殿中。
皇帝正在殿中看着奏章,桌上、地上扔的到處都是,解縉等一干侍從學士面上滿是無奈,見李祺走進後,紛紛向皇帝告退。
解縉路過李祺時,低聲說了句,“不知陛下因何而怒,景和小心。”
李祺卻大概能猜到朱棣心情不虞的原因。
近日京中因重審胡惟庸案鬧翻了天,朝野之中俱有反對之聲,理由亦是充分,胡藍黨案乃是先帝親理,還御筆親書了《昭示奸黨錄》,若是其有冤屈,豈非有傷先帝之德?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些人目的是在李祺,他們不知道李祺命不久矣,擔心李祺一朝得勢而直飛九天,所以不希望李祺能擺脫罪身。
大部分人大概以爲是因此事惹得皇帝不快,可李祺卻覺得這只是表面原因。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朝臣這般舉動勾出了朱棣內心中的不安,至於到底是何等原因,卻還需要一試。
見李祺走進,朱棣立刻將奏章拋過來,“景和,你自己看看這些反對重審胡惟庸案的奏章吧,朕真想直接把這些人都抓起來砍了,竟如此明目張膽的結黨。”
李祺打開一看,果然是典型的明朝文官風格,已然頗有後世黨爭的苗頭,又聽到皇帝最後一句話,頓時心中瞭然,果真是心生不安,他合上奏章略一沉吟笑道:“陛下已然深得賢君之源,若是殺人便能解決問題,那經過洪武朝,這等事早該消失的。”
說着掂了掂手中奏章,將之放回了皇帝的御桌上,道:
“陛下乃是頗有天分的明君,甫一登極便意識到了朝堂之上的不平衡,可陛下亦知道,南人多好臣,諸如解縉、楊榮、楊士奇等一干皆南人,是以有進退維艱之感。
其實昔年父皇在時,亦是如此,這本就是兩難之選,非獨困擾陛下一人。”
朱棣從北平而來,到應天府做了皇帝,可不過旬月而已,他便已然有深深不適,他能明顯感覺到這種不適的來源是虛無的掌控!
就如同人踩在棉花上,不知腳踏實地爲何物。
他雖然貴爲皇帝,可在應天這地方,他沒有那種統治的實感,這不是他熟悉的地盤,即便是將裡裡外外的人都換一遍,他依舊有股不踏實的感覺。
“景和懂我。”
朱棣長嘆,“朕的潛邸之臣,舞刀弄槍尚可,可文治天下便力有不逮,朝堂之上可堪造就的北人亦不多,南人確實多好臣。
可南人多了,諸如爲你家平反之事,便有人阻諫,甚至耀威於皇帝陛前,真是可恨至極!”
李祺聽到這話,已經徹底確定心中猜想,朱棣是被方黨之人的聯名觸動了心中那縷不安的弦。
朱棣本就是個疑心極重的皇帝,登基以來,目睹了朝中江南文人的強勢,已然生出極大疑心,恰逢方黨之人聯名上書抵制平反之事,這是他上任以來真正做的第一件大事,便遭到反對。
這種種巧合,竟讓朱棣覺得,這不是針對李祺,而是藉此對他這個皇帝示威!
若朱棣是歷史上那個大肆殺戮才登基的、根基不穩的皇帝的話,遇到此事定然是大開殺戒,以震懾宵小。
而現在得位極正的朱棣,雖然焦躁,但還算是能夠剋制,李祺自然不能讓朱棣走回那個大肆殺戮的邪路上去。
“阻諫之人,多是同臣爲難而已,皆是浙東一脈,有元史之事,辦之不難,而陛下所心憂之事,亦有辦法可以解決。”
聽到元史之事,朱棣便知道僅方黨一事的確不難,任誰都不知道李祺手中有這一張王牌。
“景和,你果真是時人中的翹楚,這南人兩難之事,你都有解決之道?速速說來。”
朱棣從御座上站起走到李祺身邊,手中提着兩個蒲團,扔給李祺一個,隨意道:“坐下慢慢說。”
李祺瞭解朱棣性格,也不客氣直接便坐了下去,“其實這辦法是父皇在時便想到的,遷都!”
朱棣的屁股剛沾上蒲團,聽到遷都二字,立刻蹦了起來,下一刻又緩緩坐了下去,但心中已經徹底被遷都這頗具有魔力的二字所填滿,不知天地爲何物了。
“景和,這遷都之事,事關重大,如今天下疲敝,生民凋零……”
縱然心中千般萬般的希望遷都,可朱棣亦知曉這是真正的國朝大事,一個不慎,足以動搖國本。
李祺知道朱棣早已心動了,只是理智還繃着而已,但以朱棣現在這種焦躁的狀態,絕對繃不了多久。
李祺沉聲道:“陛下乃是世之名將,自然知曉古來北伐不能功成,多是因爲江東士族不願意出人、出錢、出力到鄉土之外,所以據守江東的割據勢力,總是守土有餘,進取不足。 大明之難,也是異曲同工。
從古至今,無論哪個朝代的京城,都是舉天下之力而奉一城,漢唐之長安、洛陽,宋之開封,皆是如此,概因皇家所在,必要恢弘大治,方有睥睨萬國之相!
可大明的京城卻在應天,這裡是江南,本就是整個大明經濟最繁華、文氣最昌盛的地區,現在還要再舉天下之力奉養這裡。
江南之地,乃是大明最貴、最富、最文華昌盛卓絕之地,這等聖人所在,豈能不養成煌煌大勢?
可這煌煌大勢之下,便是大明的千秋未來!
是以,遷都乃是爲大明的千年大計,若是陛下既想要壓制江南,又不願意針對江南的好臣。
那就勢必要往北方遷都,這叫做壓勢不壓人,乃是唯一的兩全之策!”
朱棣眉頭一皺,又緩緩鬆開,低聲唸叨着,“壓勢不壓人?”
他是很聰明的,方纔李祺講了江南之勢,他大概就理解了壓勢不壓人的意思。
“景和你的意思是,將都城遷到北方,那麼在北方就會出現一座能夠和應天相抗的城市,繼而能夠影響整個大明天下的局勢?”
在這個時代還沒有大城市虹吸這個理念,是以朱棣的理解已然是相當不錯。
“不僅僅如此,陛下。”
“江南富裕是從唐末開始的,哪怕幾經戰亂,可只要天下安定,這裡就會迅速的富裕起來,這便是難以扭轉的大勢。
都城乃是天下首重,京城在應天,那若事有不逮,江南人守土豈不是名正言順,而四方之地,拋棄起來豈不是亦是名正言順!
一旦都城遷到北方,譬如陛下的龍興之地北平府。”
朱棣眼睛瞬間亮了起來,被李祺一句話勾動了心絃,李祺自然是故意的,接着道:“那大勢就轉移到了陛下手中,建設京城、守禦京城、保護陛下安危,乃是國朝第一重要之事。
這時對江南這些富裕之地加的稅,用途便完全不同了,他們既要出錢,這些錢又落不到江南,而是用來貼補北方,陛下就可以在北方建學、練兵、修橋補路,而得到這裡切實利益的全是北人。
此消彼長,北人起勢,南人自然就勢弱,而且從此之後,南人做官便要千里迢迢,奔赴北面。
京城到了北邊,便沒人能借着守衛京城而故意偏袒江南。
忠臣、奸臣,便會自己跳出來。
若是其建言獻策,不重南北之分,說明其人以天下爲重,即可重用,若是其言論多偏袒南人者,那便說明其心甚詭。
如此,既壓江南之勢,又不特意迫害其人,兩次篩選,既能用其勢,又能得其人,實乃上上之策!”
朱棣聽罷,已然是目瞪口呆,從宮中問罪之事,他就已經深深領教過李祺的能力,而今日之事,再一次的刷新了他對李祺的認知,這世上怎麼會有人這麼博學多識,腦中好似有無窮的智慧。
“景和之能,真是亙古絕今,雖古今賢臣,亦不過如此,真真是多智近妖,可惜天妒英才,果真是慧極必傷,古聖人誠不欺我也!”
朱棣竟然有些感傷起來,這麼好用的臣子,怎麼就活不久了呢?
李祺若是知曉朱棣心中所想,怕是會心中暗道:真要是活得久,你又不放心了。
帝王這種生物,真是不能琢磨。
“遷都之事,景和你再寫一個摺子遞上來,不要對外人言這些事,至於方孝孺之事,你且找人去做,朕會配合你演好戲,早日爲你家平反,否則日後你真去世了,朕不好給你身後名。”
————
在永樂元年的冬天,朱棣和李祺這對君臣進行了一場交談,史書上只記載了“祺大言之,帝多笑,嘆祺智近妖,言罷,乃決意遷都,羣臣不聽”。
我們不知道李祺講了什麼,可從其後的遷都過程中,我們能夠猜測出,那必然是一場酣暢淋漓而又深切如骨、鞭辟入裡的政論,如同李祺曾在歷史上留下的所有言語一樣,簡單、準確而富有哲理。
一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對一個帝國構思的藍圖,終於在一個偉大的君王手中變成了現實,縱然這段時間如流星般短暫,可亦如煙花般絢爛。——《大明五百年》
七千字了,還有三千字,兄弟們等我,十二點前必更!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