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大明要遷都

第74章 大明要遷都

李祺繞過正重修的奉天殿,隨都知監掌印太監洪寶入了華蓋殿中。

皇帝正在殿中看着奏章,桌上、地上扔的到處都是,解縉等一干侍從學士面上滿是無奈,見李祺走進後,紛紛向皇帝告退。

解縉路過李祺時,低聲說了句,“不知陛下因何而怒,景和小心。”

李祺卻大概能猜到朱棣心情不虞的原因。

近日京中因重審胡惟庸案鬧翻了天,朝野之中俱有反對之聲,理由亦是充分,胡藍黨案乃是先帝親理,還御筆親書了《昭示奸黨錄》,若是其有冤屈,豈非有傷先帝之德?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些人目的是在李祺,他們不知道李祺命不久矣,擔心李祺一朝得勢而直飛九天,所以不希望李祺能擺脫罪身。

大部分人大概以爲是因此事惹得皇帝不快,可李祺卻覺得這只是表面原因。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朝臣這般舉動勾出了朱棣內心中的不安,至於到底是何等原因,卻還需要一試。

見李祺走進,朱棣立刻將奏章拋過來,“景和,你自己看看這些反對重審胡惟庸案的奏章吧,朕真想直接把這些人都抓起來砍了,竟如此明目張膽的結黨。”

李祺打開一看,果然是典型的明朝文官風格,已然頗有後世黨爭的苗頭,又聽到皇帝最後一句話,頓時心中瞭然,果真是心生不安,他合上奏章略一沉吟笑道:“陛下已然深得賢君之源,若是殺人便能解決問題,那經過洪武朝,這等事早該消失的。”

說着掂了掂手中奏章,將之放回了皇帝的御桌上,道:

“陛下乃是頗有天分的明君,甫一登極便意識到了朝堂之上的不平衡,可陛下亦知道,南人多好臣,諸如解縉、楊榮、楊士奇等一干皆南人,是以有進退維艱之感。

其實昔年父皇在時,亦是如此,這本就是兩難之選,非獨困擾陛下一人。”

朱棣從北平而來,到應天府做了皇帝,可不過旬月而已,他便已然有深深不適,他能明顯感覺到這種不適的來源是虛無的掌控!

就如同人踩在棉花上,不知腳踏實地爲何物。

他雖然貴爲皇帝,可在應天這地方,他沒有那種統治的實感,這不是他熟悉的地盤,即便是將裡裡外外的人都換一遍,他依舊有股不踏實的感覺。

“景和懂我。”

朱棣長嘆,“朕的潛邸之臣,舞刀弄槍尚可,可文治天下便力有不逮,朝堂之上可堪造就的北人亦不多,南人確實多好臣。

可南人多了,諸如爲你家平反之事,便有人阻諫,甚至耀威於皇帝陛前,真是可恨至極!”

李祺聽到這話,已經徹底確定心中猜想,朱棣是被方黨之人的聯名觸動了心中那縷不安的弦。

朱棣本就是個疑心極重的皇帝,登基以來,目睹了朝中江南文人的強勢,已然生出極大疑心,恰逢方黨之人聯名上書抵制平反之事,這是他上任以來真正做的第一件大事,便遭到反對。

這種種巧合,竟讓朱棣覺得,這不是針對李祺,而是藉此對他這個皇帝示威!

若朱棣是歷史上那個大肆殺戮才登基的、根基不穩的皇帝的話,遇到此事定然是大開殺戒,以震懾宵小。

而現在得位極正的朱棣,雖然焦躁,但還算是能夠剋制,李祺自然不能讓朱棣走回那個大肆殺戮的邪路上去。

“阻諫之人,多是同臣爲難而已,皆是浙東一脈,有元史之事,辦之不難,而陛下所心憂之事,亦有辦法可以解決。”

聽到元史之事,朱棣便知道僅方黨一事的確不難,任誰都不知道李祺手中有這一張王牌。

“景和,你果真是時人中的翹楚,這南人兩難之事,你都有解決之道?速速說來。”

朱棣從御座上站起走到李祺身邊,手中提着兩個蒲團,扔給李祺一個,隨意道:“坐下慢慢說。”

李祺瞭解朱棣性格,也不客氣直接便坐了下去,“其實這辦法是父皇在時便想到的,遷都!”

朱棣的屁股剛沾上蒲團,聽到遷都二字,立刻蹦了起來,下一刻又緩緩坐了下去,但心中已經徹底被遷都這頗具有魔力的二字所填滿,不知天地爲何物了。

“景和,這遷都之事,事關重大,如今天下疲敝,生民凋零……”

縱然心中千般萬般的希望遷都,可朱棣亦知曉這是真正的國朝大事,一個不慎,足以動搖國本。

李祺知道朱棣早已心動了,只是理智還繃着而已,但以朱棣現在這種焦躁的狀態,絕對繃不了多久。

李祺沉聲道:“陛下乃是世之名將,自然知曉古來北伐不能功成,多是因爲江東士族不願意出人、出錢、出力到鄉土之外,所以據守江東的割據勢力,總是守土有餘,進取不足。 大明之難,也是異曲同工。

從古至今,無論哪個朝代的京城,都是舉天下之力而奉一城,漢唐之長安、洛陽,宋之開封,皆是如此,概因皇家所在,必要恢弘大治,方有睥睨萬國之相!

可大明的京城卻在應天,這裡是江南,本就是整個大明經濟最繁華、文氣最昌盛的地區,現在還要再舉天下之力奉養這裡。

江南之地,乃是大明最貴、最富、最文華昌盛卓絕之地,這等聖人所在,豈能不養成煌煌大勢?

可這煌煌大勢之下,便是大明的千秋未來!

是以,遷都乃是爲大明的千年大計,若是陛下既想要壓制江南,又不願意針對江南的好臣。

那就勢必要往北方遷都,這叫做壓勢不壓人,乃是唯一的兩全之策!”

朱棣眉頭一皺,又緩緩鬆開,低聲唸叨着,“壓勢不壓人?”

他是很聰明的,方纔李祺講了江南之勢,他大概就理解了壓勢不壓人的意思。

“景和你的意思是,將都城遷到北方,那麼在北方就會出現一座能夠和應天相抗的城市,繼而能夠影響整個大明天下的局勢?”

在這個時代還沒有大城市虹吸這個理念,是以朱棣的理解已然是相當不錯。

“不僅僅如此,陛下。”

“江南富裕是從唐末開始的,哪怕幾經戰亂,可只要天下安定,這裡就會迅速的富裕起來,這便是難以扭轉的大勢。

都城乃是天下首重,京城在應天,那若事有不逮,江南人守土豈不是名正言順,而四方之地,拋棄起來豈不是亦是名正言順!

一旦都城遷到北方,譬如陛下的龍興之地北平府。”

朱棣眼睛瞬間亮了起來,被李祺一句話勾動了心絃,李祺自然是故意的,接着道:“那大勢就轉移到了陛下手中,建設京城、守禦京城、保護陛下安危,乃是國朝第一重要之事。

這時對江南這些富裕之地加的稅,用途便完全不同了,他們既要出錢,這些錢又落不到江南,而是用來貼補北方,陛下就可以在北方建學、練兵、修橋補路,而得到這裡切實利益的全是北人。

此消彼長,北人起勢,南人自然就勢弱,而且從此之後,南人做官便要千里迢迢,奔赴北面。

京城到了北邊,便沒人能借着守衛京城而故意偏袒江南。

忠臣、奸臣,便會自己跳出來。

若是其建言獻策,不重南北之分,說明其人以天下爲重,即可重用,若是其言論多偏袒南人者,那便說明其心甚詭。

如此,既壓江南之勢,又不特意迫害其人,兩次篩選,既能用其勢,又能得其人,實乃上上之策!”

朱棣聽罷,已然是目瞪口呆,從宮中問罪之事,他就已經深深領教過李祺的能力,而今日之事,再一次的刷新了他對李祺的認知,這世上怎麼會有人這麼博學多識,腦中好似有無窮的智慧。

“景和之能,真是亙古絕今,雖古今賢臣,亦不過如此,真真是多智近妖,可惜天妒英才,果真是慧極必傷,古聖人誠不欺我也!”

朱棣竟然有些感傷起來,這麼好用的臣子,怎麼就活不久了呢?

李祺若是知曉朱棣心中所想,怕是會心中暗道:真要是活得久,你又不放心了。

帝王這種生物,真是不能琢磨。

“遷都之事,景和你再寫一個摺子遞上來,不要對外人言這些事,至於方孝孺之事,你且找人去做,朕會配合你演好戲,早日爲你家平反,否則日後你真去世了,朕不好給你身後名。”

————

在永樂元年的冬天,朱棣和李祺這對君臣進行了一場交談,史書上只記載了“祺大言之,帝多笑,嘆祺智近妖,言罷,乃決意遷都,羣臣不聽”。

我們不知道李祺講了什麼,可從其後的遷都過程中,我們能夠猜測出,那必然是一場酣暢淋漓而又深切如骨、鞭辟入裡的政論,如同李祺曾在歷史上留下的所有言語一樣,簡單、準確而富有哲理。

一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對一個帝國構思的藍圖,終於在一個偉大的君王手中變成了現實,縱然這段時間如流星般短暫,可亦如煙花般絢爛。——《大明五百年》

七千字了,還有三千字,兄弟們等我,十二點前必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48章 元宵之夜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18章 斬九卿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56章 愛子情深第37章 李祺收徒第75章 請重修史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53章 掛冠而去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33章 英雄狗賊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29章 耆老進京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62章 面見朱棣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8章 日本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6月底病中隨筆第26章 聖君無過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59章 榮耀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86章 奪嫡之爭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59章 榮耀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59章 榮耀
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48章 元宵之夜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18章 斬九卿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56章 愛子情深第37章 李祺收徒第75章 請重修史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53章 掛冠而去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33章 英雄狗賊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29章 耆老進京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62章 面見朱棣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8章 日本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6月底病中隨筆第26章 聖君無過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59章 榮耀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86章 奪嫡之爭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59章 榮耀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59章 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