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奪嫡之爭

第86章 奪嫡之爭

李祺進宮見到皇帝后,朱棣第一句話便是笑道:“景和威勢盛隆,使諸士子深深服膺。”

李祺心中一沉,明白朱雀大街上的事,皇帝已經知道了。

他一邊上前恭謹行禮,一邊誠摯回道:“臣叩謝陛下信重,使祺這等卑賤下臣,竟能得朝野鄉民之敬重。”

朱棣一聽頓時哈哈大笑起來,他最欣賞李祺的,就是時刻謹記威權乃主上賜予,他揮手昂然道:“朕沒有怪罪你的意思,朕所信重的大臣,自然就該得到臣民敬重纔是,否則豈不是朕的威勢不足震懾於天下乎?”

說罷又道,“且上前來,元史之事,已然快了結了吧。”

李祺心知自己時日無多,朱棣是不會太過在意自己逾越權柄之事的,當即道:“啓稟陛下,東明精舍一脈已然全數扣押,沾染了這等之事,方孝孺一脈已然是斷絕五分了。”

朱棣心中頗爲滿意,當初二人商議要踐踏方孝孺之事,今日終於算是快結束了,“還有五分呢?”

“此番浙東其他學派亦是風聲鶴唳,當此之時,應當徹查其中和東明學術有牽扯之處,在朝廷還沒有查清楚其中干係前,不得讓片言隻語的浙東學派之說進入朝廷。”

理由也非常正當,沾染了歪理邪說,動搖了大明的統治根基。

朱棣明白了,李祺這是要借勢打壓其餘浙東學派,他眯了眯眼睛輕聲問道:“景和這是要讓浙東諸學派主動切割,甚至打壓東明精舍?”

李祺直接點頭,而後平靜道:“浙東鄉土之中儒學氛圍極其濃厚,若是不管的話,東明的學說復興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唯有讓浙東鄉土中的其他學派親自盯着,才能保證無人復興其學說。”

“果真如此,可稱得上萬無一失了!”

朱棣笑道:“景和果然睿智聰明,常人所不能及也。”

“臣以爲,現在是應該使浙東諸學派皆有一心的時候了。”

“使諸學派一心?”

朱棣皺了皺眉遲疑道:“朕自然是希望如此的,可根本不可能做到吧,朕縱然不是鴻儒,也知道人有千面,道有萬千,想要統一是不可能的,總是此興彼落。”

讓學派統一就像是讓朝廷中的官員都忠君愛國一樣,朱棣雖然想,但知道不可能。

李祺笑道:“陛下誤解臣意思了,讓天下人同思同欲,縱然是孔聖復生也做不到,臣的意思是藉着元史之事,讓諸學派所研究的學問,皆有一個核心所想,譬如以大明爲尊!”

朱棣頓時振奮起來,他在殿中不時踱步,這些儒生的確是好用,但對於一個王朝而言,他們似乎更關注儒家道統,若是能夠讓王朝凌駕於儒家道統之上,那可是一件大好事。

“景和,你是當世大儒,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不,朕還要給你加官,讓你徹底成聖!”

李祺眼中一亮,終於來了,他做這麼多,可不是全無私心的,他如今在民間的聲望已經很足,待讓浙東學派亦跪服後,若是能再得到官方認可,那就徹底站穩了腳跟,足以留在儒門青史之上。

“景和你先去做,朕再好好思量一下。”

朱棣想了一下有些猶豫,只能先讓李祺離開。

李祺離開殿後也在思考朱棣能給他什麼官方認可,死了之後若是能夠配享文廟,那自然是最好的。

但活着的時候呢?

李至剛已經是前禮部尚書,這是名義上的六部之首、九卿之首,但這個官職不可能給李祺,先不說從正五品的武英殿大學士一躍爲正二品的禮部尚書不合規矩。

禮部尚書是真的管一部之事,而朱棣只希望李祺能顧問身側,李祺自己也不想要禮部尚書的虛名,而失去大學士這內相之實。

“那就是三公三孤了。”

李祺立刻否決了這種可能,歷史上是永樂二十年才恢復這些職位,但一直都未給實授,只給專人授予,況且驟然凌駕於六部尚書之上,豈不更是兒戲?

甩去這些思緒後,李祺又開始琢磨方纔在殿中他的提議,此番建議是他深感當今天下儒家已然疲憊,而試圖做出的改變。

這就不得不提,以前的儒家士大夫是有強烈家國天下觀念的。

這種觀念在東漢時期到達了頂峰,東漢時期的士大夫被皇帝迫害的那麼嚴重,但諸如王允等典型的士大夫,還是以漢室爲己任。

曹操花費了那麼多年,屠殺了多少次朝堂,才終於將忠於漢室的士大夫殺光,最終取代了漢室。

漢儒崩潰以來,伴隨着五胡亂華、政權頻繁更迭,唐朝儒家低谷,而後到宋儒開始宣揚儒家道統,儒家就逐漸走向了一種有家無國之路。

有家無國!

從現代民族國家穿越而來的李祺,一聽到這個詞,都感覺一陣陣的惡寒和噁心。

李祺要在大明逐漸建立民族國家,改變大明的立國之本只是一個開始,還要深切改變所有士人的思想。

把百姓、國家、民族徹底綁定起來,讓所有人都爲大明鞠躬盡瘁。

不過到了那個時候……

無論是洪武朝還是永樂朝,李祺給皇帝提的建議,都是當時聽起來非常好,但越往後就問題越大的那種。

這次的建議也不例外。

等士大夫、百姓都在爲大明朝變得更好而奮鬥時,他們就會發現,貌似有一個巨大的阻礙,橫亙在那裡。

“姑父!”

李祺正往宮外而去的時候,突然聽到了朱高熾的聲音,他回身一看,便見到狄胖胖正往這邊走來,臉上帶着些愁緒。

“殿下。”

朱高熾走到李祺身邊,笑道:“小侄正要出宮去,姑父可願與小侄同行。”

說完臉上便升起了些緊張。

李祺知道爲何,如今大事皆定,皇位穩固,最近朝中已然生出了立儲以安天下人心的議論,朱高煦靖難之時出生入死,功勞遠比朱高熾大,是以朝野之中尤其是勳貴之中,皆有立朱高煦爲太子的聲音。

最重要的是,朱棣寵愛朱高煦!

“自然無不可。”

李祺笑着應着,朱高熾臉上閃過驚喜之色,如釋重負,二人結伴同行,李祺突然說道:“殿下其實有時不必太過於擔憂。”

朱高熾陡然一驚。

李祺突然重重咳嗽起來,而後不着痕跡的將袖口朝向朱高熾,朱高熾駭然發現李祺袖口竟然有血跡斑斑,當即驚聲道:“姑父,你……”

李祺低聲道:“還望殿下保密,此事陛下知、你知、我知。” 朱高熾有些反應不過來了,但還是沉重點了點頭,而後沒忍住問道:“可曾喚太醫…”

話沒說話就沒再說,太醫院人多眼雜,怎麼可能瞞得住。

“此乃心神耗費所致,藥石無救,臣這一身本事便是以命數求來!”

朱高熾臉上滿是肅然敬佩之色,“姑父真乃古之君子賢人是也,這等求道縱死之心,讓人唯有敬佩。”

“莫要說這些事了,殿下,其實你不必太過於擔憂,以損傷身體。”

知曉了李祺身體狀況後,再聽這話,朱高熾的感受已經全然不一樣,他有些消沉道:“父皇有立二弟的心思……”

李祺低聲道:“殿下一定會被立爲太子的,立嫡以長,陛下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而且我等大臣都會推舉殿下,這乃是正道,尤其陛下本就不是順位繼承,會更在乎此事。”

朱高熾沒想到李祺竟然這麼直接就說會推舉自己,再一想到他油盡燈枯的身體,一時之間竟然有熱淚在眼眶中涌動。

“姑父,我實在是不知該如何感謝你。”

“殿下未來一定是個仁君,能爲殿下成爲太子盡一份力,這是我李祺的榮幸,何必需要殿下感謝呢?”

朱高熾現在有點理解爲什麼先帝和當今陛下都喜歡李祺了,因爲李祺說話實在是太好聽,但是又不給人諂媚之感,而完全是實話,若非李祺身體怕是扛不到他那時,他都想要繼續信重李祺。

“殿下真正需要擔心的反而是立儲君後,高陽郡王怕是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繼續奪嫡。”

朱高熾立刻就意識到了什麼,低聲道:“您是說建成唐宗之事?”

李祺搖搖頭道:“高陽郡王哪裡有唐太宗的手段,若真有那等手段,怕是陛下也坐立難安了。

唐太宗文武雙全,沒有絲毫的短板,建文之事乃是註定,而高陽郡王不過是一介有勇無謀的武夫罷了。

殿下睿智天縱,臣是不擔心能夠應付的。”

聽到李祺對弟弟的評價,朱高熾很是贊同,單純玩腦子,他能吊起來打朱高煦。

擔憂也不過是擔憂父皇的想法罷了。

“臣真正擔心的是殿下的身體,陛下春秋鼎盛,身體又一向康健,能夠做很多很多年的皇帝,而殿下的身體卻不太好。

若是有孝康之禍,那該怎麼辦?

大明纔剛剛經歷了一次,難保陛下不會有其他的心思,畢竟有些事太像了,對於親歷者來說,總歸是有陰影。

所以殿下最該做的是保重身體,一定要熬住!

所以臣才說殿下不要憂慮。

憂慮傷身!

每日活動一下,冬日多穿衣,夏日不要正午出來以防中暑,平日處理政務不要太過於耗費心神,一直要讓身體時時刻刻保證健康。”

朱高熾這種明確記載的皇帝,壽數比起歷史上只會少不會多,所以萬一活不過歷史上的壽數,那可就全完蛋了。

孝康之禍!

朱高熾一驚,大感李祺說的極對,他是嫡長子,剛剛經歷了皇位變動的大明朝,再也不想再來一個嫡次子繼位了。

所以太子之位有這些大臣支持,應該是非常穩妥的。

但若是像孝康皇帝那樣直接死在皇帝前面,那可就不好辦了。

所以保重身體好好活着纔是最關鍵的事情!

朱高熾正色道:“今日幸得姑父指點,否則小侄險些就要在無端之事上焦慮蹉跎了。”

見到朱高熾將話聽了進去,李祺很是高興,這朱高熾可是個厚道人,現在留下一份香火情,在臨死前把他推上太子之位,日後他定然要回報。

歷史上朱高熾登基之後,先給魏國公恢復了爵位,而後又給當初幫助他穩固太子之位的衆臣各個都升了官,楊榮等人苦盡甘來。

李祺預計今天的這份香火情,甚至可能價值一個世襲爵位,等恢復魏國公爵位的時候,突然想到了李善長的後人,這爵位不就來了。

即便是沒有爵位,那至少也是要給李善長再追封一下的,仁宣二宗時期,是李氏徹底給李善長平反的好時機。

二人結伴出宮,這一幕自然是被有心人看到了,怕是很快朱高煦就會知道這件事。

李祺回公主府後,恰好李芳、李茂兄弟二人都在,這兄弟二人都已經成了親,都是李祺給選的好親事。

“芳兒。”

李祺伸手將李芳召過來,在李芳有些懵的情況下摸了摸他的頭,笑眯眯道:“爲父今日給你結了一份善緣,日後怕是有一樁好事落在你頭上。”

若是李氏真的復爵,那爵位自然是落在李祺嫡長子李芳頭上。

李芳更懵了。

李茂也湊過來,問道:“父親,那可有什麼好事落在兒子頭上。”

李祺立刻板起臉道:“有一頓板子你可要?”

李茂連忙告罪,李芳忍不住笑出聲來。

待臨安公主帶着李顯穆走出來,便見到李茂在牆根底罰站,李芳則侍奉李祺喝茶。

“三弟,快些隨哥哥走,你大嫂給你做了最愛吃的桂花糕。”

李茂眼巴巴的看着李祺,李祺揮揮手道:“你也去吧。”

李茂頓時欣喜將頂在頭上的書輕輕放在書架上,而後溜走了,臨安公主沒好氣道:“成了親的人,還不如顯穆一個孩子穩重。”

李祺望着三個打打鬧鬧的兒子,欣喜中又帶着一絲憂愁,臨安公主敏銳的察覺到,便問起,李祺將方纔和朱高熾的對話講了一下。

“朱高熾是一定能當皇帝的,可圍繞在他身邊的人卻不一定能等到他登基啊。

我很擔心芳兒他們會被牽連到其中,萬劫不復。”

歷史上解縉便是死在這裡面,還有很多親近朱高熾的大臣都被下獄,甚至死去。

臨安公主也有些沉默。

奪嫡之爭,向來殘酷!

(本章完)

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86章 奪嫡之爭6月底病中隨筆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72章 永樂天下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48章 元宵之夜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58章 道衍和尚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35章 統合!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81章 直入宮中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75章 請重修史第57章 艱難困苦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69章 何爲忠臣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57章 艱難困苦6月底病中隨筆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90章 五年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86章 奪嫡之爭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23章 格物大道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67章 建文有罪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39章 勢在必行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99章 哀榮第25章 儲君之位第99章 哀榮
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86章 奪嫡之爭6月底病中隨筆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72章 永樂天下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48章 元宵之夜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58章 道衍和尚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35章 統合!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81章 直入宮中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75章 請重修史第57章 艱難困苦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69章 何爲忠臣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57章 艱難困苦6月底病中隨筆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90章 五年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86章 奪嫡之爭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23章 格物大道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67章 建文有罪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39章 勢在必行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99章 哀榮第25章 儲君之位第99章 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