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烽火重燃!

皇城宮道。

宮牆高聳硃紅巍巍,不時有禁衛在其上閃過身影,宮道中李顯穆和楊榮快步並行,楊榮臉上帶着沉凝之色,李顯穆面無表情。

“真要對胡英出手嗎?”

楊榮沉聲道:“明達你在街頭激辯之事傳開後,胡英並未有太多驚慌之色,怕是有後手。”

李顯穆從容道:“引導士子本就是他的緩兵拖延之計,這些時日以來,大明各地傳回的消息,必然給了他極大的信心。”

“你的意思是?”

“當初我父親在時,便已經有心理之爭,當時因心學剛剛發跡,且父親一人橫掃諸生,又沒有觸動最根本的利益,於是暫時壓住。”

李顯穆爲楊榮講述着當時無人所知的秘聞,“父親當時沒有直接發動最慘烈的學術爭鬥,有兩個原因。

一是準備藉着理學的皮,先以儒門聖人的身份發展心學,就如同漢朝今古文之爭,今文強勢鬥倒了其他百家,最後卻在今古文之爭中,一敗塗地。

二是希望能借此緩和,先入文廟佔住聖位,理學有程朱二聖,若心學在文廟中沒有聖位,日後必然難以爭鬥。

這二者皆是爲心學奠基。”

楊榮震驚愕然,沒想到其中竟然有這麼多算計,回過神來卻覺得頗爲合理,若非如此必沒有心學今日的發展,李顯穆也不會那麼簡單就能從諸生手下脫身。

“既然李忠文公有這等周密的安排,明達你又爲何掀起如今之亂象呢?”

“因爲如今形勢已然再次發生了改變,過去這些年心學所吸引的主要是兩類人,一是本來就極其認同心學、排斥理學的人,二是已經過了科舉,不再需要學四書五經的進士,希望在政治上向我靠攏,於是在有意識的向心學靠攏。”

楊榮微微頷首,他就屬於第二種,在政治上漸漸站隊到了李顯穆這裡,自然而然就漸漸接受了心學,因爲進士已經度過了科舉,不再需要學朱熹的四書五經,有了我注六經的自由。

李顯穆沉聲道:“可進士的數量還是太少。

而那些認同心學、排斥理學的士子、士族,漸漸已經到了科舉的年紀,如果不能爲他們打開上升的渠道,那爲了舉業,他們就不得不離開心學的陣營。

不僅如此,如果心學一直不能成爲大明科舉官方標準的一部分,那下場就和那些諸子百家是一樣的,一個不能用來做官的學問,註定會被拋棄!

所以,並非我要改變父親的安排,而是局勢走到這一步,大勢推着我必須向前。

就算……

與天下爲敵!”

聲音輕輕在宮道中迴應,楊榮擡頭望着那被宮牆隔開的天空,方寸之間有鋒銳逼人,一股意氣緩緩自心中升起,“幹了!不就是個禮部尚書!”

“昨日我已經讓我大哥往南直隸去一趟,胡英的那個兒子當初在南京時,就聽聞多行不法,他在京城做官甚至都沒有帶過來,大概率是擔心在京城惹出什麼禍患來。

陳文忠公和我說過些有關於胡英之事,如今恰好能用上,且看他教子無方之事大白於天下,還有什麼面目。”

陳文忠公就是陳英,當初胡英攻訐李顯穆後,陳英就有意識的在注意這方面,果然讓他捕捉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如今李顯穆便讓大哥李芳往南直隸走一趟,把人證、物證都取來。

“南直隸……”楊榮沉吟。

李顯穆擺手自信道:“自從我巡撫江南後,南直隸局勢便大爲不同了,我在那裡頗有一些人可用,子榮不必擔憂。”

二人將身份腰牌亮出後,太監將宮門盡頭的門打開,頓時豁然開朗,從文華門走進,徑直向華蓋殿而去。

甫一入殿,皇帝人還沒看見,便聽到爽朗笑聲,“進入禮部還不到半月,便給朕造出瞭如此大的‘驚喜’,真不愧是你啊,李顯穆。”

話音落罷,李顯穆方纔看到皇帝朱棣正一手扶着腰間玉帶,一手拿着份奏章,立在殿上笑望着他。

“這是臣應該做的。”李顯穆直接認領功勞。

楊榮聞言一愣,不敢置信的望向李顯穆,兄弟你也沒說要這麼幹啊?

朱棣更是直接氣笑了,徑直將手中奏章扔過來,“禮部尚書胡英彈劾你欲要湮滅聖人之學,說你不敬聖人,那些奏章都是彈劾你的,你這次可真是惹了大禍了。”

奏章飛來李顯穆眼疾手快一把擒住,打開一看果真是胡英的彈劾,內容則是不敬聖人,不尊經典,爲一己私利慾要禍亂國家科舉,完完全全的理學保守派口吻,說的大明彷彿要國將不國,說的儒家道統彷彿要毀於一旦。

“陛下,這可不是攻訐臣啊。”李顯穆平靜的將奏章握在手中,從容回道,“這是攻訐先父的大道,甚至想要否認先父的聖位。”

文廟和武廟,不是進去就萬無一失的,既然是因爲政治因素而選入,自然就會因爲政治因素被踢出來。

這些保守派並不傻。

這些年來不是沒有其他學問挑戰理學的地位,可最終都失敗了,心學雖然更精妙,但社會科學這種文科,從不是隻看誰精妙的。

心學無論從人數上、聲勢上,都遠不如發展一百多年的理學,即便算上那些主張共存的開明理學家,依舊不如保守派強大。

可心學卻是特殊的。

因爲心學真正的倚仗不是學問本身,而是身處文廟中的李忠文公李祺。

這尊聖位給心學鑄就了聖人之學的光環。

這讓心學從根本上有了本質不同。

李顯穆在朱雀大道上能一言喝退國子監諸生,就是依靠聖人之學的招牌,讓諸生不敢冒犯。

一旦李祺聖人的地位遭到質疑,並失去聖位,那心學瞬間就會迎來巨大的打擊。

一蹶不振不至於,畢竟依舊有李顯穆在,但極有可能要等到李顯穆真正威壓天下時,再利用強大的政治權力,去強行推進此事。

那麼做就落了下乘。

朱棣也收起了臉上的笑意,看不出心中所想,“朕知道,只是你惹出來的麻煩,總要自己去解決,有關聖人的事,朕不好插手,給不了你什麼幫助,你明白嗎?”

楊榮何等聰慧,立刻就意識到,皇帝心中是站在他們這邊的,但礙於身份,必須保持一個不偏不倚的態度。

否則皇帝下場拉偏架,局勢就完全不同了。

但皇帝說這些,本身就是拉偏架,否則這麼多人上奏彈劾李顯穆,李顯穆哪裡扛得住,換一個人可能直接就被貶黜了。

“道理是不辯不明的,心學到底是不是玷污聖道,也不由他們嘴上說便能定罪。”李顯穆依舊從容,在決定要推心學時,他心中早已經有一整套的應對方法。

“漢朝的儒生出將入相,構建了天下一體的大一統思想,讓漢朝沒有如同秦朝那樣分崩離析。

宋朝的儒生……陛下認爲朱子的理學如何?”

“這……”朱棣覺得有點懵,我又不是儒生,當初雖然讀過些書,但也沒有深入學習過,這些學術上的事情,你問我幹嘛。

沉吟了一下後,按照世人所稱讚的說道:“既然過往那些儒生都拜倒在朱子的學問下,總該是有可取之處的。”

李顯穆攏起了手,擡頭望着華蓋殿高高的頂,無數繁複的花紋在眼前綻放。

幽幽道:“是啊,從唐朝崩毀後,宋朝的儒生創造出了各種學派,最後爭了三百年,纔出現了理學。

怎麼會一無是處呢?”

李顯穆明明在稱讚理學,可朱棣卻覺得他未盡其意,言語深處有深深的蔑視,那種感覺一閃而過,朱棣甚至覺得只是錯覺,便聽到李顯穆再次幽然道:“只是微臣時常在想,漢儒至少保住了漢朝四百年江山。

可理學既保不住宋朝殘破的半壁江山,也保不住胡虜散落的百年之運。”

朱棣臉色微變,楊榮也瞠目結舌,李顯穆的視線從頂上收回,重新落在皇帝身上,平靜、從容,沒有批評,也不激烈,只淡淡道:“在宋朝、蒙元,它到底有什麼用處呢?”

沉默。

華蓋殿上一時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不要說王朝興亡和儒生無關,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生就成爲了各王朝的統治階層,那王朝興亡怎麼會和儒生無關!

“先帝尊崇理學,希望能夠讓大明千秋萬世,可微臣很是疑惑,自理學誕生以來,還從未證明過它能讓王朝千秋萬世,那股傲然天上之學,自認天下至理的錯覺,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蔑然!

至高的蔑然!

————

永樂十年,明朝心學代表人物李顯穆,利用禮部侍郎掌握科舉、教育的優勢地位,試圖使心學成爲科舉官方教材之一,由於和保守派領袖之一胡英的政治衝突,導致這項改革在極短時間內失控,徹底演化爲對理學壟斷科舉教材的進攻,並迅速席捲了明朝諸省,成爲永樂年間最激烈的鬥爭之一!——《文化史》

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45章 燕王世子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41章 三十一年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54章 痛斥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68章 日本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57章 艱難困苦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44章 最後一夜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66章 陛前問罪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59章 榮耀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6月底病中隨筆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9章 宗族社稷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72章 永樂天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35章 統合!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
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45章 燕王世子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41章 三十一年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54章 痛斥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68章 日本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57章 艱難困苦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44章 最後一夜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66章 陛前問罪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59章 榮耀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6月底病中隨筆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9章 宗族社稷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72章 永樂天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35章 統合!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