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宮道。
宮牆高聳硃紅巍巍,不時有禁衛在其上閃過身影,宮道中李顯穆和楊榮快步並行,楊榮臉上帶着沉凝之色,李顯穆面無表情。
“真要對胡英出手嗎?”
楊榮沉聲道:“明達你在街頭激辯之事傳開後,胡英並未有太多驚慌之色,怕是有後手。”
李顯穆從容道:“引導士子本就是他的緩兵拖延之計,這些時日以來,大明各地傳回的消息,必然給了他極大的信心。”
“你的意思是?”
“當初我父親在時,便已經有心理之爭,當時因心學剛剛發跡,且父親一人橫掃諸生,又沒有觸動最根本的利益,於是暫時壓住。”
李顯穆爲楊榮講述着當時無人所知的秘聞,“父親當時沒有直接發動最慘烈的學術爭鬥,有兩個原因。
一是準備藉着理學的皮,先以儒門聖人的身份發展心學,就如同漢朝今古文之爭,今文強勢鬥倒了其他百家,最後卻在今古文之爭中,一敗塗地。
二是希望能借此緩和,先入文廟佔住聖位,理學有程朱二聖,若心學在文廟中沒有聖位,日後必然難以爭鬥。
這二者皆是爲心學奠基。”
楊榮震驚愕然,沒想到其中竟然有這麼多算計,回過神來卻覺得頗爲合理,若非如此必沒有心學今日的發展,李顯穆也不會那麼簡單就能從諸生手下脫身。
“既然李忠文公有這等周密的安排,明達你又爲何掀起如今之亂象呢?”
“因爲如今形勢已然再次發生了改變,過去這些年心學所吸引的主要是兩類人,一是本來就極其認同心學、排斥理學的人,二是已經過了科舉,不再需要學四書五經的進士,希望在政治上向我靠攏,於是在有意識的向心學靠攏。”
楊榮微微頷首,他就屬於第二種,在政治上漸漸站隊到了李顯穆這裡,自然而然就漸漸接受了心學,因爲進士已經度過了科舉,不再需要學朱熹的四書五經,有了我注六經的自由。
李顯穆沉聲道:“可進士的數量還是太少。
而那些認同心學、排斥理學的士子、士族,漸漸已經到了科舉的年紀,如果不能爲他們打開上升的渠道,那爲了舉業,他們就不得不離開心學的陣營。
不僅如此,如果心學一直不能成爲大明科舉官方標準的一部分,那下場就和那些諸子百家是一樣的,一個不能用來做官的學問,註定會被拋棄!
所以,並非我要改變父親的安排,而是局勢走到這一步,大勢推着我必須向前。
就算……
與天下爲敵!”
聲音輕輕在宮道中迴應,楊榮擡頭望着那被宮牆隔開的天空,方寸之間有鋒銳逼人,一股意氣緩緩自心中升起,“幹了!不就是個禮部尚書!”
“昨日我已經讓我大哥往南直隸去一趟,胡英的那個兒子當初在南京時,就聽聞多行不法,他在京城做官甚至都沒有帶過來,大概率是擔心在京城惹出什麼禍患來。
陳文忠公和我說過些有關於胡英之事,如今恰好能用上,且看他教子無方之事大白於天下,還有什麼面目。”
陳文忠公就是陳英,當初胡英攻訐李顯穆後,陳英就有意識的在注意這方面,果然讓他捕捉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如今李顯穆便讓大哥李芳往南直隸走一趟,把人證、物證都取來。
“南直隸……”楊榮沉吟。
李顯穆擺手自信道:“自從我巡撫江南後,南直隸局勢便大爲不同了,我在那裡頗有一些人可用,子榮不必擔憂。”
二人將身份腰牌亮出後,太監將宮門盡頭的門打開,頓時豁然開朗,從文華門走進,徑直向華蓋殿而去。
甫一入殿,皇帝人還沒看見,便聽到爽朗笑聲,“進入禮部還不到半月,便給朕造出瞭如此大的‘驚喜’,真不愧是你啊,李顯穆。”
話音落罷,李顯穆方纔看到皇帝朱棣正一手扶着腰間玉帶,一手拿着份奏章,立在殿上笑望着他。
“這是臣應該做的。”李顯穆直接認領功勞。
楊榮聞言一愣,不敢置信的望向李顯穆,兄弟你也沒說要這麼幹啊?
朱棣更是直接氣笑了,徑直將手中奏章扔過來,“禮部尚書胡英彈劾你欲要湮滅聖人之學,說你不敬聖人,那些奏章都是彈劾你的,你這次可真是惹了大禍了。”
奏章飛來李顯穆眼疾手快一把擒住,打開一看果真是胡英的彈劾,內容則是不敬聖人,不尊經典,爲一己私利慾要禍亂國家科舉,完完全全的理學保守派口吻,說的大明彷彿要國將不國,說的儒家道統彷彿要毀於一旦。
“陛下,這可不是攻訐臣啊。”李顯穆平靜的將奏章握在手中,從容回道,“這是攻訐先父的大道,甚至想要否認先父的聖位。”
文廟和武廟,不是進去就萬無一失的,既然是因爲政治因素而選入,自然就會因爲政治因素被踢出來。
這些保守派並不傻。
這些年來不是沒有其他學問挑戰理學的地位,可最終都失敗了,心學雖然更精妙,但社會科學這種文科,從不是隻看誰精妙的。
心學無論從人數上、聲勢上,都遠不如發展一百多年的理學,即便算上那些主張共存的開明理學家,依舊不如保守派強大。
可心學卻是特殊的。
因爲心學真正的倚仗不是學問本身,而是身處文廟中的李忠文公李祺。
這尊聖位給心學鑄就了聖人之學的光環。
這讓心學從根本上有了本質不同。
李顯穆在朱雀大道上能一言喝退國子監諸生,就是依靠聖人之學的招牌,讓諸生不敢冒犯。
一旦李祺聖人的地位遭到質疑,並失去聖位,那心學瞬間就會迎來巨大的打擊。
一蹶不振不至於,畢竟依舊有李顯穆在,但極有可能要等到李顯穆真正威壓天下時,再利用強大的政治權力,去強行推進此事。
那麼做就落了下乘。
朱棣也收起了臉上的笑意,看不出心中所想,“朕知道,只是你惹出來的麻煩,總要自己去解決,有關聖人的事,朕不好插手,給不了你什麼幫助,你明白嗎?”
楊榮何等聰慧,立刻就意識到,皇帝心中是站在他們這邊的,但礙於身份,必須保持一個不偏不倚的態度。
否則皇帝下場拉偏架,局勢就完全不同了。
但皇帝說這些,本身就是拉偏架,否則這麼多人上奏彈劾李顯穆,李顯穆哪裡扛得住,換一個人可能直接就被貶黜了。
“道理是不辯不明的,心學到底是不是玷污聖道,也不由他們嘴上說便能定罪。”李顯穆依舊從容,在決定要推心學時,他心中早已經有一整套的應對方法。
“漢朝的儒生出將入相,構建了天下一體的大一統思想,讓漢朝沒有如同秦朝那樣分崩離析。
宋朝的儒生……陛下認爲朱子的理學如何?”
“這……”朱棣覺得有點懵,我又不是儒生,當初雖然讀過些書,但也沒有深入學習過,這些學術上的事情,你問我幹嘛。
沉吟了一下後,按照世人所稱讚的說道:“既然過往那些儒生都拜倒在朱子的學問下,總該是有可取之處的。”
李顯穆攏起了手,擡頭望着華蓋殿高高的頂,無數繁複的花紋在眼前綻放。
幽幽道:“是啊,從唐朝崩毀後,宋朝的儒生創造出了各種學派,最後爭了三百年,纔出現了理學。
怎麼會一無是處呢?”
李顯穆明明在稱讚理學,可朱棣卻覺得他未盡其意,言語深處有深深的蔑視,那種感覺一閃而過,朱棣甚至覺得只是錯覺,便聽到李顯穆再次幽然道:“只是微臣時常在想,漢儒至少保住了漢朝四百年江山。
可理學既保不住宋朝殘破的半壁江山,也保不住胡虜散落的百年之運。”
朱棣臉色微變,楊榮也瞠目結舌,李顯穆的視線從頂上收回,重新落在皇帝身上,平靜、從容,沒有批評,也不激烈,只淡淡道:“在宋朝、蒙元,它到底有什麼用處呢?”
沉默。
華蓋殿上一時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不要說王朝興亡和儒生無關,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生就成爲了各王朝的統治階層,那王朝興亡怎麼會和儒生無關!
“先帝尊崇理學,希望能夠讓大明千秋萬世,可微臣很是疑惑,自理學誕生以來,還從未證明過它能讓王朝千秋萬世,那股傲然天上之學,自認天下至理的錯覺,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蔑然!
至高的蔑然!
————
永樂十年,明朝心學代表人物李顯穆,利用禮部侍郎掌握科舉、教育的優勢地位,試圖使心學成爲科舉官方教材之一,由於和保守派領袖之一胡英的政治衝突,導致這項改革在極短時間內失控,徹底演化爲對理學壟斷科舉教材的進攻,並迅速席捲了明朝諸省,成爲永樂年間最激烈的鬥爭之一!——《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