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說諸官生

第150章 說諸官生

六部俯首、諸生訥訥。

言語至此,李顯穆已然全佔到了絕對的上風,除非江南真的有謀逆之心,否則在宴席之上,論大勢、論情理、論黑白,便皆要屈尊於李顯穆之下!

李顯穆左手按在刀柄之上,嘴角噙着冷然笑意,自上首而步下。

眼見諸官生訥訥,心中不住冷笑。

方纔於碼頭之上,諸江南官員雖顯謙恭之態,可不過是做做表面樣子,如今他連番重壓,諸江南官員想要反彈,可卻又被他壓下去。

幾番來回,便如同失去彈性的彈簧,終於再凝不出、聚不攏力來。

雖距離徹底壓服江南尚早。

可在明面上,他已然於江南人心之中,有幾分如影的壓迫之感,既稱不上一個“敬”字,可有半分“畏”字,亦足以!

李顯穆手按劍柄環視江南諸生昂然道:“本欲同諸生於宴席之上觥籌交錯,而顯其樂融融,如今想來是不成了!

畢竟本官身負皇命,巡撫江南,糾察不法,又如何能和不法之徒和而無隙呢?

今日草草收場,本官倒有一言,還請諸位靜聽,回到家中後細細思量一番。”

又該是何等譏諷之言?

這位李忠文公的公子,鋒芒畢露,僅僅簡單接觸,就只覺難以觸碰。

“諸位皆是江南官面上的翹楚,本官先前說大明三千萬生民,甚至半壁江山都在諸位手中,又豈是虛言呢?

永昌侯,靖難期間出生入死得來的軍功,換了這滿家的富貴,又得了陛下的看重,得以守備江南,可謂是煊赫至極了。”

永昌侯臉上顯出幾分懷念之色,李顯穆又指着席中世襲的武官,依舊昂然,“諸位雖不曾有世襲罔替的爵位,可身上世襲的官職,能夠傳之於子孫,這都是爾等祖輩、父輩浴血而來,大明對諸位可謂厚矣。

可祖宗的恩德難道可以傳之永久嗎?

王公的子孫泯然衆人的難道少見嗎?

開國諸公侯乃至於二三品的大員,現在又在哪裡呢?得了富貴就該緊緊的守住它,既上對得起祖宗,下爲了子孫的繁榮昌盛、鐘鳴鼎食!

愛金銀的已然富貴至極了,愛權位的已然尊貴非常了,還不知道滿足,對上沒有忠愛之心,對下沒有憐憫之意。

既不能恪盡職守,又不能爲君分憂。

鎮守江南,不能報妖術之事,守備南京,而放任邪術橫流!

聖上賜我尚方劍、聖上命我巡江南,這便是對爾等已然生出懷疑,勳貴親戚竟然不能信任,爾等心中憤然,又豈知聖上心中之痛嗎?

江南富裕,那白花花的銀子迷了你們的眼,可卻不知,今日之利,一身富貴,俱在聖上一心,翌日便化爲刀槍劍戟,大難臨頭之日,可莫要有悔不當初之語!

好自爲之,好自爲之!”

這一番話說的以永昌侯爲首的勳貴武官冷汗涔涔,又無地自容,和那些文官不同,他們這些武官勳貴,是真的仰皇室鼻息而存。

這番話從李顯穆嘴中說出,頗讓人覺得有信服力,畢竟單純出身,他可是開國六公之一李善長的後代,想必年少時,不止一次聽李忠文公說過,那公侯煊赫之府敗落之事。

在李顯穆看來,永昌侯等人是真的不知感恩,當今陛下和先帝是不同的性子,對一干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待遇是真的好的沒話說,數遍青史,這樣恩厚的君王,也屈指可數。

可這些勳貴武官從不思報效君恩,腦子裡只有喝兵血那點破事,雖是大明衛所制度的頑疾,可這些人毫無廉恥之心,也脫不了干係。

李顯穆不再看一衆勳貴武官,轉而望向文官,眉宇間帶上了一絲厲色,若說那武官勳貴,不學無術,沒聽過聖人的教導,走到率獸食人之路上,倒也實屬正常,可這些讀書人,學的是仁孝忠義,唸的是君臣綱常,誦的是橫渠四句,可滿肚子男盜女娼,便實在不該了。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諸位讀過了聖賢書,也曾在聖人之前立下清平天下的大願,朝廷把江南交到諸位的手中,爲的是守土安民,爲的是社稷安穩,可妖術之事發跡於江南,而橫行於天下,讓陛下很是失望。”

李顯穆的聲音自昂然逐漸平靜下來,“爾等之中是否有心懷奸刻者,本官自會一一察查,爾等之中是否有懷有異心者,本官亦會一一察查。

陛下派本官巡撫江南,妖術之事固然是重中之重,其餘諸項,諸如田地、戶籍、錢糧、軍備,本官皆會一一查驗,爾等若有事,事先向本官舉告、自首,本官尚且可以網開一面,若等到本官親自查出,可休要怪本官辣手無情了!”

衆人臉色愈發慘白,心知李顯穆一時半刻是不會離開江南了,皇帝此番是真的對江南極其不滿,竟派人下來通查諸事,把江南文武的面子踩在地上。

“諸位好自爲之,本官先行告辭了。”

李顯穆對着江南文武說罷,便向外而去,今日發生的事情太多,所有人都愣神着,說不出話來。

一行使團官員皆隨在他身後,擒着那十數人的錦衣衛將之一推落在髒污的地上,轉身跟在隊列之後離開。

宴席之上,永昌侯深深嘆了口氣,向六部尚書拱了拱手,沒說話離開了。

江南一衆官員,臉上的神情很怪異,說不出是憤怒還是茫然,席中氣氛很是壓抑,今日李顯穆所說的話,一字一句浮現在衆人心頭。 恍若壓城的黑雲,暴怒的皇帝隔着兩千裡,將無上威勢落在江南之上,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

……

李顯穆一行人向外而去,使團副使湊上前來,躊躇着問道:“巡撫,我們這次真的要通查江南嗎?”

“副使覺得不該查?”

副使猶豫道:“可萬一真的查出事來怎麼辦?”

李顯穆沒說話,只是眯了眯眼睛。

副使立刻打了個激靈,解釋道:“巡撫誤會了,下官的意思是萬一真的查出白蓮教的事情怎麼辦,那可是殺頭的大罪,有些事錦衣衛能幹,我們不能幹,巡撫應該明白下官的意思。”

李顯穆他當然明白。

什麼是錦衣衛能幹,他不能幹的呢?那就是踐踏政治規則的事情。

舉個例子,爲什麼錦衣衛指揮使這類人總是不得善終呢?爲什麼歷史上的酷吏下場都很慘呢?

因爲這兩類人總是踐踏政治規則,運用超過規則的力量來進行政治鬥爭,的確很有效,可也非常吸引仇恨。

如果按章辦事,沒人能說出一個不字來。

比如同樣是辦大案,李祺名聲就非常好,讓人心服口服。

至於酷吏和幹吏的區別,用一個人來舉例就非常明確——海瑞!

海瑞便是典型的幹吏,可他做事相當嚴苛,甚至逼的前內閣首輔徐階家都灰頭土臉,但沒人會說他是酷吏。

因爲海瑞的一切行爲,都守規矩,他只是不近人情而已。

當你踐踏規則的時候,你就成爲了所有人的公敵,而所有人的公敵,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即便皇帝也不能免俗,朱元璋無數次踐踏政治規則,於是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如寇仇,若非皇位世襲,一直後繼有人,朱元璋早就被清算無數次了。

皇帝能一直後繼有人,後代維護先祖,可酷吏卻不行。

白蓮教之事,經過李顯穆所說,如今明面上是皇帝所懷疑,可這件事實際上不一定存在,若李顯穆真的查出問題來,就不得不真的去按律而行。

那大問題就來了。

如果真的以串聯白蓮教這種子虛烏有之事,而累及無數人的身家性命,在江南之地興起大獄,鮮血淹沒人間,那必然招致憤恨。

在副使看來,李顯穆出身名門,十二歲連中三元,奪天下文人魁首之號,父親李忠文公名列文廟,乃是聖人,於士林之中有極高威望,他又歷經翰林院、內閣、太子府,兩次維護太子,這樣的履歷,簡直生來就是要成爲文官領袖的人物。

若是一朝不慎,成了酷吏,那勢必會影響未來聲望。

“趙翰林所言,本官已然知曉,只是皇命下達,便不得不奉詔。”李顯穆笑着感慨道:“若江南文武識情知趣,主動爲朝廷分憂,便也罷了,若當真執迷不悟,本官也只能不顧惜此身,以求不負天下、不負皇恩了!”

副使面色苦了兩分,心中哀嘆,只希望江南文武能配合一下,否則他也將被累及了。

李顯穆勇於任事,早已在朝野之中出了名,只是一直以來,無論遷都、開海,亦或保太子儲位,他總能穩妥成就大事,是以俱是稱讚之聲。

二人言罷,步履未歇,徑直步出,甫一踏出門檻,一股微涼的暮氣便迎面拂來。

衝散了席中的暖濁酒氣,浮躍的金霞投入眼中,李顯穆舉目望去,但見蒼穹如洗,天光已然偏西,熾烈的驕陽已作暮日,宛如熔融的赤金,正低低懸垂於莽莽蒼蒼的地平線上,將天際的薄雲浸染成一片燃燒的橘紅與瑰麗的絳紫。

“可千萬不要讓我失望啊。”

李顯穆回身望向檐牙高啄的亭臺樓閣,眼底閃過一絲寒光。

(本章完)

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57章 艱難困苦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18章 斬九卿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65章 燕王何意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59章 榮耀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68章 日本第124章 諫言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47章 不足與謀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20章 千里孤墳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34章 東宮相邀第61章 朱允炆死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0章 千里孤墳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46章 當廷爭辯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27章 深藏功名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21章 學府諸生第58章 道衍和尚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75章 請重修史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35章 統合!第124章 諫言
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57章 艱難困苦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18章 斬九卿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65章 燕王何意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59章 榮耀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68章 日本第124章 諫言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47章 不足與謀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61章 朱允炆死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20章 千里孤墳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34章 東宮相邀第61章 朱允炆死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0章 千里孤墳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46章 當廷爭辯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27章 深藏功名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21章 學府諸生第58章 道衍和尚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75章 請重修史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35章 統合!第124章 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