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當廷爭辯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元璋於閏五月駕崩,六月,命兵部侍郎齊泰爲兵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爲太常卿,方孝孺爲翰林學士,參與軍國事,朱允炆幾乎事事詢問這三人,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這三人某種程度上便是宰相的職責。

朱高熾得了李祺的暗示,以父親患病爲由早早離開了京城,他前腳離開,後腳就有藩王對皇帝不滿的流言在京城中流傳,至於是怎麼傳進來的那就不知道了,總之皇帝甚是震怒,召集諸大臣於奉天殿議論此事。

奉天殿中羣臣互相交視,在場的人都不是傻子,都知道皇帝這是借題發揮,就是想要削藩而已,不過有漢朝晁錯之事,根本沒人主動提這件事。

最終還是黃子澄站出來說道:“啓奏陛下,分封藩國乃是弱幹強枝之策,自古便有大害,漢時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乃至於前元諸王攻伐,皆因爲藩國太強,不服朝廷管制,而如今各王自治,恃險爭衡,又如秦晉二王多有不法,豈能指望心向朝廷乎?防之惟恐不及,臣請削藩!”

廟堂之上,羣臣皆面無表情,聞言只是嘴角微微扯動,既不附和同意,也不出言反對,縱然是李祺,也不過站在隊列之中,如同泥塑而已。

削藩乃是大勢所趨,反對削藩對他又有什麼好處呢?

自然是沒有的。

所以他不會出聲,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後面之事。

歷史上,在洪武三十一年的八月,建文皇帝朱允炆就以莫須有的罪名,命曹國公李景隆調兵突襲河南,周王根本就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被全家捉拿,綁赴京師,貶爲庶人,遷往雲南。

那個時候,纔是他該出場的時機。

削藩之策便如此輕而易舉定下。

比朱允炆想象中還要快。

他望着滿殿高呼聖明的朝臣,此刻是真正感受到了成爲皇帝的至高無上,所有人都臣服在他的腳下。

……

八月,周王果然如同歷史上那般被綁縛進京,同行的還有周王妃等一干周王宮中的宮妃,他們的未來如同風中的燭火,已然飄搖若熄。

這些藩王在地方上的確是如同土皇帝,可在京城中,他們甚至不如一個京官,因爲京官至少有同黨,進了大牢後還有人奔走撈他們,而藩王進了大牢,羣臣要麼冷眼旁觀,要麼落井下石。

畢竟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中央和地方的權力之爭,朝廷削藩後,他們這些京官的權力將會極大增強。

奉天殿上,建文帝向衆臣宣佈他和建文三傻商議出的對周王的處理結果——“廢爲庶人,流放雲南”。

果不其然,正如同朱允炆所預想的那樣,滿殿羣臣幾乎都沒什麼反應,別說流放雲南,就算是把周王殺了,也和他們無關。

他正要下旨,便見到朝列有一人邁步而出,一道聲音響徹大殿,“臣李祺有本奏!”

方纔還寂靜無聲的大殿頓時如同活了過來。

上首的朱允炆有些懵,他沒想到李祺會在這時出列奏事,朝堂上的文武羣臣皆是好奇的望向李祺,不知這位駙馬在此時出列打斷皇帝,有何要事。

一種頗爲瘋狂的想法出現在衆人腦海中,難道這位駙馬所奏之事,是和周王有關?

他瘋了?

削藩乃是國策!

誰阻止這項國策就是和皇帝作對,在先帝將朝堂上的跋扈武將殺盡後,現在還有誰能夠對抗皇帝?

沒有!

縱然新皇還這麼年輕,但他絕對是大權在握的。

況且李祺又憑什麼來對抗皇帝?

是他那卑微的正五品大學士之位嗎?

他或許唯一可以憑藉的身份便是他是皇帝的姑父,是長輩,可現在皇帝把親叔叔都關起來了,一個姑父又算得了什麼?

還是李祺認爲他士林中的顯赫地位足夠對抗皇帝?

若今日李祺敢議論藩王之事,他或許就連正五品大學士之位都留不住,要徹底離開政壇了!

朱允炆從震驚中回過神來,臉色頗有些難看的問道:“李卿可有要事?”

李祺正聲道:“啓奏陛下,臣以爲將周王廢爲庶人,流放雲南甚是不妥。”

他話音落下,殿中彷彿就連空氣都凝滯在一起,安靜的落針可聞,下一瞬,沸反盈天!

還真是和周王有關啊!

這李景和難道是瘋了不成?

李祺自然不是瘋了,今日之事他已然模擬了好幾次,完全是爲了立一個新的、立於不敗之地的人設。

“李卿這番話,朕聽不懂,周王有罪,朕依國法,將其廢爲庶人、流放雲南難道有何過錯嗎?”

李祺躬身道:“陛下,臣並非不贊成削藩之策,藩王坐大,弱幹強枝,於國有害,但臣以爲削藩不該這般削。

周王乃是先帝嫡子,又是陛下的親叔叔,廢除其兵權封地,再尋一山清水秀之地,將其圈養其中,使其做一富貴散人即可,何必要喊打喊殺,使天家之情受到損傷呢?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若是其餘諸王因周王的下場而生出反意,難道是朝廷所想要看到的嗎?”

李祺之言,讓羣臣皆思慮起來,聽起來倒是頗有幾分道理。

“臣以爲陛下當親臨天牢,爲周王披衣,而後致以歉意,敘以叔侄之情;再將爲陛下獻計之人貶出應天,這等離間天家之人,又有何面目立於朝堂之上?”

轟!!

李祺一言激起千層浪,朱允炆、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四人臉色齊齊大便!

朝中羣臣皆是瞠目結舌的望向李祺,他們是真的搞不懂他要做什麼。

李祺自己心中則暗笑,外人當然看不懂。

他爲自己打造的人設之中,首先他的態度必須是贊成削藩的,因爲不僅朱允炆要削藩,之後朱棣也要削藩。

其次,他是真的要救周王嗎?也不是。

他只是要在藩王以及天下人中間立個人設而已——他勸過朱允炆給諸王一個好結局的,只是朱允炆沒聽。

這樣他既做了建文的忠臣,又在未來的朱棣面前賣了好,簡直是完美。

那就只剩下一個問題,若是真的勸動了朱允炆,他不那麼暴烈的去削藩,那之後還真不好說了。

是以,他最後讓朱允炆致歉,然後貶斥齊泰、黃子、方孝孺三人。

在新皇登基後,最需要建立威望之時,朱允炆絕不可能聽從他的意見,而建文三傻也需要在朝廷上樹立權威,必然將他視爲眼中釘,全盤否定他的建議,貶斥自己,以及更加嚴厲的處理周王!

這樣才能讓天下人都看到,現在的朝廷到底是誰做主!

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55章 李祺之爲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65章 燕王何意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37章 李祺收徒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44章 最後一夜第36章 閱卷若何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90章 太子尊位第23章 格物大道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
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55章 李祺之爲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65章 燕王何意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37章 李祺收徒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44章 最後一夜第36章 閱卷若何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90章 太子尊位第23章 格物大道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