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有三問罪

第76章 有三問罪

解縉之言,在朝堂之上,激起了絲絲漣漪,可並未掀起太大風暴。

朱棣微微眯了眯眼,知道這是李祺開始準備發動元史之獄了,他配合演一場戲即可。

大多數臣子對解縉之言,是有些懵圈的,不明白他爲何突然提出重修元史,還搞出了一個這麼荒謬、難以理解的理由。

“解翰林,爲前朝修史,且以國號爲名,這一直都是傳統,何以今日變更呢?”

“沒錯。

解翰林,你有大才,見到元史不堪,想要重修元史,乃是自然之理。

況且唐朝史也有舊唐書、新唐書兩版。

但說什麼恢復中華,於是便不修元史,而修什麼宋末以來之事,豈非太過兒戲?”

華蓋殿中幾個老翰林以及學士,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從言語中倒也能聽得出來,沒有惡意,就是單純的不理解解縉要做什麼。

李祺對朝臣的反應是有預料的,因爲解縉之言,在這個時代屬於無人理解的異端。

中國自古就有華夷之辯,這是一種以文化爲紐帶的普世價值,算是古代中國一種樸素的民族主義思想。

但是和現代民族主義思想比起來,程度太淺,尚不足以對王朝底層邏輯構建造成影響。

最簡單的一個判斷方法,由現代民族主義建立的國家,絕不會接受異族、小族的皇帝和領袖。

且難以接受割地、賠款、棄地、和親、納貢這些有損於民族尊嚴之事。

任何做下這些事的統治者,都大概率要引咎辭職,甚至於整個內閣政府垮臺。

歷史上的北朝、遼、金、元這些異族王朝順利建立,大量漢人積極入仕,且並未受到譴責,這說明在明朝之前,中國乃至於全世界,確實沒有成體系的民族主義,依舊是家國一體的統治模式。

爲什麼要說明朝以前呢?

因爲經過有明一朝的發展,在明末時,中國本來已經率先要發展出民族主義了!

顧炎武提出了亡國和亡天下之論,“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這是現代民族主義的根基,其後演化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爲了那個屈辱年代的最強音,可惜這種歷史進程,卻被落後、黑暗、野蠻的清朝入關打斷了。

李祺提出要重修元史,無論是朱棣,還是解縉等人,都以爲他就是要打擊方孝孺一脈。

但其實那不過只是順手而已,他有十八種辦法讓方孝孺的徒子徒孫混不下去,哪用得着這麼麻煩。

他真正的目的是把民族主義的靈魂勾出來,即便現在還做不到,也要奠定一個基礎。

因爲只有真正的民族主義,才能把整個天下的人,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團結在一起!

而這些人團結在一起,那最終的目的就只有一個了!

話說回朝中,這些老翰林沒有惡意,可不代表其他人沒有。

元史舉世共知,乃是宋濂、王禕修的,現在解縉說元史不堪,相當於指摘這二人,二人雖死,可卻有後人王珅亦在殿中。

這王珅是王禕之子,又拜宋濂爲師,與方孝孺友善,乃是浙東文人的代表之一,亦是東明精舍學派的領袖之一。

此刻聽着解縉的指摘之言,自然是坐不住,立刻出列便要反駁,朝中衆人一見,頓時便知這已然不是一場簡簡單單的重修元史之事,而是朝堂相爭。

王珅手中笏板向着解縉一指喝道:“解縉,焉敢於聖上尊座之前,放此狂言?

元史乃是太祖高皇親自下令編篆,元朝命數已終,本朝得天命,亦是太祖高皇所定!

太祖皇帝在《登極詔》中明確的寫下,‘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爲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

此皆人所共鑑,豈容你在這裡顛倒黑白,乃至於要篡我朝正統乎?”

殿中多數大臣不由自主點頭,天命論還是更符合當今主流,且王珅所言無錯,還有太祖高皇背書,有理有據,實在是壯言激語,當爲之一讚。

可解縉是什麼人,明初永樂年間第一才子,又和李祺針對此事商討了很久,又如何會退卻,立刻震聲道:“太祖高皇的登極詔便是宋濂所寫,其中以元朝爲正朔,便是受到宋濂等人的影響。

在宋濂不曾至太祖高皇身邊時,高皇所寫下的《諭中原檄》中,有衆多盛言,請陛下允臣問王珅言語一二。”

朱棣饒有興趣的聲音自御座之上傳下,“準!”

殿中羣臣皆將目光投射過來,落在二人身上,這場對決在此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

解縉慨然道:“王珅,我且問你。

太祖高皇曾寫下‘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之言。

有否?”

這篇諭中原檄幾乎是明朝官員的必背範文,怎麼可能有人不知道。

王珅臉色難看道:“有。”

“好!”

解縉手中笏板重重一擊,“既有,那便明瞭。

孔聖曾言,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也,此正所謂太祖高皇合聖人之道,夷狄之有君豈有天命乎?

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爲天下主,豈不荒謬?” 王珅憤然甩袖冷哼道:“詭辯!”

解縉不在意,王珅不過是急了而已,“王珅,我且再問你!

太祖高皇曾寫下‘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之言。

有否?”

王珅臉色愈發難看,但解縉問,他答,這是皇帝方纔要求的,他只能咬牙道:“有!”

解縉昂然道:“既有,那便明瞭。

中原氣盛,降生聖人,這便是天命生於中原漢人之中,而蒙元之時,中原氣弱故失天下也。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此等豪言壯語,大恩大德,普天漢兒,豈能忘之?

怕是隻有受恩於故元之人,才念念不忘吧。”

這話便是明晃晃的指桑罵槐,說的王珅心中一驚,眼皮一跳。

他被戳中心中所思,又不敢太過於急切的迴應,怎麼豈不是不打自招?

只能帶着一絲心虛的迴音嗆聲道:“依舊詭辯,摘詞逐句,非是正道君子所爲!”

坐在御座之上的皇帝何其敏銳,短短几句話中,就已經品出了些味道,他突然想到在洪武后期的時候,先皇帝突然讓李祺清查蒙元舊俗,是不是已經察覺出了些什麼。

在大明內部是不是真的有一個懷念故元的羣體呢?

若是李祺知道皇帝心中所想,就會告訴他當然有,而且這個羣體不僅僅明初的時候有,一直到嘉靖年間,到了明朝末年,浙江這裡的大族文人還在懷念元朝時期的鼎盛。

這可不是胡說的,明末清初有個人叫吳履震,是松江人,他寫過一段筆記,裡面是這樣說的——“元朝的時候法網不嚴密,稅收汲取力度也不大,我的家鄉松江府在偏僻的海邊,可謂是一處樂土,名士和百姓對做官的興趣也不大,生活很是自由又快樂,等到進入了本朝(明朝)之後,松江府科舉及第的人很多,做官的人也很多,百姓苦於徭役,十室九空,再也沒有了昔日的繁榮景象,政策還專門針對江南的富民,一旦犯了事就重重罰錢,不讓百姓安居樂業。”

這段話是元朝已經亡了兩百多年了,但是他們還在懷念元朝,更何況如今呢?

元史之事,難道真的僅僅是個意外嗎?

朱元璋一開始在北伐的時候並未承認元朝的正統,是後來被天命五行輪轉才勸說承認前朝的,朱元璋在這方面沒什麼文化,自然只能聽從宋濂這等鴻學大儒之語,可宋濂等人難道就沒有別樣的心思嗎?

他們這些從舊元時代過來的人,心中懷着怎樣的奸刻,怕是隻有他們自己最是清楚!

殿中的氣氛被解縉二問後,已然有所不同,不少大臣都已經開始細細思量解縉的言語。

文字和言語本身就是具有力量的!

解縉卻不曾停下,再次厲聲道:“王珅,我且三問!

太祖高皇曾寫下‘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

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有否?”

王珅已然有冷汗涔涔而下,心中膽氣已然逐漸消散,但還是強裝鎮定道:“有!”

解縉厲聲道:“既有,那便明瞭!

你來給我解釋解釋什麼叫做胡虜禽獸?難道是統御中華之主嗎?難道是承天受命之皇嗎?”

殿中羣臣皆是一震,這中華之主,受命之皇,豈能是胡虜禽獸呢?

王珅絞盡腦汁辯解道:“這不過是檄文所飾,自古以來檄文皆是如此,禽獸不過是作比之詞,且受命乃是元世祖忽必烈,不是元順帝,這檄文所指乃是亡國之君,亦無不可。”

縱然是李祺也爲王珅的狡辯頷首,不愧是東明精舍如今的領袖之人,卻有幾分不凡,可這番論戰,他先天不足,絕無勝理!

果然解縉根本不給他反應的時間,再次厲聲道:“那你再解釋解釋叫‘中國之民,中國之人安之’,‘雪中國之恥’又雪的是什麼恥?”

這兩句纔是這段話中真正最難以辯解的,中國之民,中國之君,蒙元據有天下乃是恥辱,哪裡是什麼天命之說,所能夠掩蓋過去的!

王珅這下是真的不知道該要如何迴應了,冷汗幾乎浸透了他的衣衫,若是這樣下去,就只能真的讓解縉重修元史,而後將父親以及老師的聲望踐踏在地上了!

“解翰林所言太過於桀驁,夷狄入中華則中華之,元入中國自乃中國也!”

衆人定睛一瞧,竟然是方纔和解縉一起出列的林嘉佑,他是方孝孺的學生,在歷史上被方孝孺連坐而死,這一世朱棣只夷滅了方孝孺的三族,沒有連坐方孝孺的學生,所以他活了下來。

王珅一聽就知道要遭,林嘉佑所說的這些他怎麼可能不知道,但元若是中國,那太祖高皇雪的是哪門子中國之恥。

這是大明朝,自然要以大明太祖的話爲基準,即便是聖人的話,若是不符合太祖的意思,也要刪改。

果然朝中頓時響起幾道明顯的嘲笑聲,方纔還自信滿滿的林嘉佑頓時燥紅了臉,站在殿中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解縉譏諷嗤笑道:“方孝孺雖然狂悖不法,可到底也是一代儒宗,竟然有你這等不學無術的學生,自古以來入中國的夷狄之君,以北魏孝文帝爲最上等,你先學學這些史料之言,再來殿上出聲吧!”

殿中頓時響起了一片笑聲,北魏孝文帝改漢姓、推漢服,將鮮卑一族完全漢化,在古代諸位君主之中,也稱得上賢君,蒙元和孝文帝比起來,算是哪門子中國之君。

眼見林嘉佑和王珅皆已不能出言,解縉便向皇帝行禮道:“陛下,臣方纔三問,王珅皆不能正面迴應,只能訥訥做老農之言,上下高低已然是分明瞭。

宋濂、王禕所修元史,乃與我大明相悖,不合時宜,臣請修《宋末以來中國百年記史》,不以元朝年號爲主,而是記‘宋亡天下一年、二年’作爲紀年,不以尋常史書各分紀傳等,而是《資治通鑑》那等編年體的史書,記述從宋朝滅亡到大明建立這百有餘年間之事。

請陛下允臣重修史書。”

這下殿中文臣都明白了,元史已經修完了,元朝發生了什麼已經記錄在了裡面。

解縉沒興趣去改那一坨垃圾。

他這是要重修一部編年體的史書,記錄漢人失去天下這一百年間的故事。

這是完全不同的視角,完全以漢人爲主的視角!

(本章完)

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59章 榮耀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52章 殿中抗辯第63章 聖朝以孝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48章 元宵之夜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63章 入宮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51章 但行好事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31章 尊位大成第41章 三十一年第55章 李祺之爲第38章 胥吏潘三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27章 深藏功名第30章 分省定額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59章 榮耀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86章 奪嫡之爭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43章 前奏之曲第99章 哀榮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68章 廢帝而立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24章 喪鐘已鳴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30章 分省定額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6月底病中隨筆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
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59章 榮耀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52章 殿中抗辯第63章 聖朝以孝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48章 元宵之夜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63章 入宮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51章 但行好事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31章 尊位大成第41章 三十一年第55章 李祺之爲第38章 胥吏潘三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27章 深藏功名第30章 分省定額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59章 榮耀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86章 奪嫡之爭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43章 前奏之曲第99章 哀榮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68章 廢帝而立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24章 喪鐘已鳴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30章 分省定額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6月底病中隨筆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