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

劉三娘子道出實情後,堂中一時寂靜。

而後有人嘆息道:“這李氏宗族真是豺狼之窩,李虎頭可是李氏的子孫,卻被這麼對待,就算是奪走資產,至少也要留下足以養育的資財。”

“當初的判決也沒什麼大錯,宗族內本就如此,要怪只能怪李氏宗族中的人太過於狠心。”

自然有人有不同意見,“這怎麼能沒錯呢?劉三娘子已經守節,宗族內爲什麼還要強佔她亡夫的財產?”

“沒錯,按照慣例,寡婦守節後,就能夠繼承財產,李氏兄弟強逼寡婦改嫁,應該嚴懲纔對!”

院中以及堂中衆學子紛紛議論着,表達着自己的意見,他們都認爲整體上沒有大問題。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朝廷一般是不管宗族內部事務的,李德祖死後,宗族內部根據家法、家規來分配遺產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不要說分配遺產,宗族內甚至可以直接將姦夫淫婦浸豬籠,殺人都沒事,更不用說這個了。

只不過一般宗族不像是李氏宗族這麼狠毒,這麼對待孤兒寡母,有失人望。

聽着這些議論聲,劉三娘子臉上再次佈滿了絕望,希冀着望着李祺。

李氏族長和李氏兩兄弟等人喜笑顏開,他們有恃無恐,就是因爲都是按照規矩做事的,自古(元朝)以來就是如此。

這李劉氏幾次三番鬧事,真是該死,這次回到宗族後,留不得她了!

在劉三娘子說完後,李祺沒有直接判決,而是按照流程又問被告:“被告可有什麼需要補充的?

劉三娘子所說可有什麼不妥隱瞞之處?本官秉公執法,絕不偏袒任何人!”

衆人聞言紛紛不自覺的點頭,陳英有些奇怪的望了李祺一眼,心中暗自猜測這位駙馬爺搞出這麼大的陣仗,難不成還真的要維持原判不成?

李氏族長拱手道:“回駙馬話,李氏乃是詩書之族,最是謹守禮節,這族中規矩都是資善公他老人家定下的,他老人家乃是鴻學大儒,定下的規矩又怎麼會錯呢?還望駙馬明鑑。”

李祺眼神一凝,“你說的資善公,可是已經致仕的前禮部尚書李原名李尚書?”

李氏宗族衆人已經抖擻起來了,這一幕幕實在是太熟悉了,與當初他們在六合縣衙的情形一模一樣。

李氏族長滿臉笑意道:“回駙馬話,正是李尚書!”

殿中衆人頓時皆吸了一口冷氣,沒想到這六合縣李氏,竟然有這麼大的來頭!

李原名可不僅僅是前尚書那麼簡單,他是鴻學大儒,聲望極高,稱得上桃李滿天下,即便是致仕,影響力也極大。

“咚!”

重重的驚堂木拍下,衆人擡頭一看,堂上的駙馬面無表情,在官服襯托下,宛如廟中的神像。

不對勁!

“既然原告被告都已經陳述完畢,沒有再補充的,那此案原委,本官皆以知曉。”

堂中的李氏衆人期待的望向李祺,院中的衆學子、刑部官吏,皆帶着好奇。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李祺眼中,他一一望過去。

李氏宗族衆人希望自己能夠維持原判,而且也相信李祺會維持原判。

自從族中出了一位尚書後,做事一向無往而不利。

刑部左侍郎陳英好奇自己會不會改判,大多數都好奇自己會怎麼改判。

劉三娘子希望自己能夠遵守承諾,帶給她一條活路,讓她知道這世上有青天!

所以她賭上了自己的性命,來到這裡再次狀告李氏宗族。

李祺自己呢?

他遵從自己的本心而爲。

他從這些人的身上,看到了許多背後的人。

死去的江浦縣令趙成,杖斃的錦衣衛,凌遲而死的刑部尚書楊靖。

有多少大人物在盯着刑部這裡?

有多少人不曾露過面卻想要尋找他的弱點?

在楊靖突然被處以極刑後,他派系中的那些人,更是對自己欲殺之而後快了吧?

李原名,現吏部尚書詹徽,恐怕在時時刻刻盯着自己露出破綻吧?

李祺從來不曾忘記,在這座煊赫浮華的京城中,他幾乎沒有朋友,卻處處皆是敵人!

李氏宗族的對與錯。

劉三娘子的生與死。

只在李祺的一言一語之中,他現在就能夠賜予她新生。

可李祺自己,卻依舊如無根的浮萍,飄蕩在翻騰的汪洋之上,隨時都有傾覆的風險。

唯有一路披荊斬棘,如同殺楊靖一般,將所有敵人都斬殺才能讓自己安然無恙。

“今日便以劉三娘子爲餌,本駙馬釣一釣願上鉤者!”

想到這裡,李祺當即宣判道:“劉三娘子案,原系六合縣審,又交於應天府,皆判李氏宗族、公婆、李氏兄弟無罪,本官以爲此判荒謬至極!

本官判決如下:

李德祖有幼子在世,其生前所遺留土地、財物皆歸幼子所有,暫由李劉氏保管,李氏宗族不得干涉;

李劉氏不曾改嫁,又有子嗣,鑑於李氏宗族狠戾惡毒,判李劉氏攜嫁妝歸家或獨立生活,李氏宗族不得強佔;

李氏兄弟、李劉氏公婆、李氏族長皆判流放一年;

李劉氏既立志守節,又上告官府,判令其終生不得改嫁,養育李德祖幼子,日後若有與外男通姦、或故意致幼子身亡,斬立決!

原六合縣縣令,沾染胡俗,將其抓入應天府,本官要再審問他一番。

判令已下,即刻執行!

敢有不從者,當斬!當流!”

判決一出,滿堂寂靜,幾乎每個人皆是瞠目結舌,不敢置信!

————

衆所周知,遊牧民族中盛行收繼婚制度,這實際上是一種現實催生出來的遺產繼承製度。

和主要在當地生活的農耕民族不同,遊牧民族一旦嫁女兒可能終生不會再見,對於一個部落來說,這相當於折損勞動力,所以在遊牧習俗中,婆家人要向孃家人支付一筆高額的買斷費用,即事實上的賣女兒,這是高額彩禮制度的由來。

女人死了丈夫,但這個女人還是部族買回來的財產,不可能讓她回到孃家去,更不可能讓她帶走部落的財產,於是便由親屬繼承,這便是收繼婚制度誕生的緣由。

這種婚姻制度太過於違反漢人的倫理道德和財產製度,遭到了強烈的抵制,但元代的稅收制度要求戶數不能減少,必須推行收繼婚制。

漢人女性想要避免大伯子或者小叔子收繼,又不可能違反元朝皇帝的意志,在激烈的博弈後,最終讓漢人和蒙古統治者都能接受的方式,就是女人宣佈守節。

只要女人不改嫁,留在夫家繼續爲夫家(部落)做貢獻,她就能夠支配掌握亡夫的遺產,因爲她依舊是夫家(部落)的一份子,而元帝國則依舊可以從寡婦爲戶主的戶中收取賦稅以及徭役等。

這便是寡婦守節在元朝突然盛行,守節人數遠超過去所有朝代的根本原因!

而曾經在兩宋時期無人問津的程朱理學,藉着蒙古的習慣法與漢人傳統在婚姻、倫理、道德、財產製度劇烈衝突之際,在思想領域攻城略地,併成功與蒙古人合流,成爲了官學!——《宋元時代的儒學與蒙古人》

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54章 痛斥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72章 永樂天下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33章 英雄狗賊第65章 燕王何意第23章 格物大道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54章 痛斥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41章 三十一年第99章 哀榮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41章 三十一年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9章 立地成聖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59章 榮耀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99章 哀榮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60章 皇帝后悔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1章 但行好事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81章 直入宮中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90章 五年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68章 日本
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54章 痛斥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0章 皇帝后悔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72章 永樂天下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33章 英雄狗賊第65章 燕王何意第23章 格物大道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54章 痛斥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41章 三十一年第99章 哀榮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41章 三十一年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89章 立地成聖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59章 榮耀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99章 哀榮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60章 皇帝后悔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1章 但行好事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81章 直入宮中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90章 五年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68章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