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

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

“漢朝劉邦開創,而後有文帝、其有又有宣帝,不過三君而已。

後漢有劉秀,而後有明帝,不過二君。

唐朝有太宗、其後有宣宗,亦不過二君。

大概是一個王朝的氣數,只能出兩位絕世之君。

先帝開國,陛下又實爲開創,你難道以爲,未來大明還能再出陛下這等絕世的君主嗎?”

鄭和張了張嘴,卻說不出什麼來,他如何會不知道,他能遠航,全是因爲陛下的支持,整個大明,有陛下高瞻遠矚,纔有今日之盛。

李顯穆這番話,聽的朱棣是又喜又憂。

喜的自然是自己的地位如此之高,憂的則是李顯穆說的太有道理,自古一個王朝開國之君都是絕世的人傑,其後又有一個君主絕世,其餘便皆是平庸之輩。

再看自己的兒子,無論太子、漢王、趙王,都遠不如自己文武全才,當真應了李顯穆所言。

唉。

富不過三代。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不獨諸家,皇室亦如此。

這是聖人都沒辦法的事情,古來都沒人能解決的問題,便只能說是天命了。

鄭和乾澀着嗓音,“那李學士是有讓下西洋之事,傳於萬世的辦法了?”

“如果下西洋一直如同現在這般,每年都要耗費兩百萬貫,那最終必然會被停止。”

李顯穆慨然道:“朝廷修葺長城,所耗費的錢糧比下西洋還多,修整維護運河、每年治理黃河、賑濟各地災民、維持三大營這等禁軍的花費,這每一項都不亞於下西洋,但爲何從來沒有人說將這些事項停下?”

衆人都知道李顯穆這不是在問問題,這些東西,都是大明賴以生存的基礎,等到國家連這些東西都沒錢的時候,那差不多就是國家該亡的時候了。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這其中的利不是金錢布帛之利,而是對國朝之利。

利足夠大,便不會有人諫阻下西洋之事。”

鄭和這下是真明白了,他幾乎立刻下拜道:“還請李學士教我,怎麼才能讓下西洋之事,與國朝大事相勾連。”

衆人皆震驚起來,就連朱棣都好奇起來,沒想到李顯穆三言兩語,竟然就直接讓鄭和爲之改變想法。

不過如果真的想要說服鄭和,那就必然要給他一個上佳的理由,皇帝、諸臣,也都非常好奇,李顯穆怎麼把下西洋之事和國朝大事聯繫在一起。

“把下西洋之事和國朝大事,現在就勾連在一起,那我也做不到。”

李顯穆不等衆人反應,又緊接着說道,“但是把現在這支龐大的船隊保留下來,我卻有辦法。”

鄭和雖然略有些失望,但很快就反應過來,只要能夠讓朝廷將船隊一直保留,那不就意味着隨時可以下西洋?

朱棣哂笑道:“你說說看,怎麼能說服後世皇帝,每年耗費兩百萬貫,把船隊保留下來。”

李顯穆卻神神秘秘的問了一個風牛馬不相及的問題,“陛下可知道爲什麼在太祖高皇帝擊敗張士誠後,元朝突然就垮了,而後元大都的王公貴族,不要命似的逃走,甚至就連抵抗都不敢嗎?

按理說以南伐北,中途有重重關隘,元大都也是重城,當初靖難之時,李景隆五十萬大軍都沒能攻克,何以蒙古的王公貴族,竟然守都不守呢?”

按照明朝的政治正確,當然是大明得到了天命,於是元朝順應天命,將皇位讓出,可在這種場合,這種話自然不必說。

其他的理由就太多了,比如元朝已然沒有實力,而大明士氣正盛。

“你說是爲何?”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因爲元大都沒有糧了,是絕不可能守住的。”

李顯穆指着堪輿圖道:“元朝和本朝一樣,建都於北京,而糧草皆仰於江南之地,但是從紅巾軍起義後,中原早已亂成了一鍋粥,更別提從京杭大運河運糧草,按理說早就該斷糧了。

但是元朝大部分的糧草是從海上走的,所以中原打的再亂,只要張士誠還給元朝輸送糧草,那些王公貴族就能在大都苟延殘喘!

等到張士誠被太祖高皇帝擊敗,那些往來於江南和大都的糧草瞬間便被切斷,大都的蒙古王公,便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草原上去!”

這下所有人都知道李顯穆想要說什麼了,他真正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停掉下西洋之事,而是爲了把下西洋的船隊用來運糧!

“你想要重開海運?”

李顯穆肅然沉聲,“陛下,從運河運糧,所費極多,而且時間極長,江南再富裕,也必然會被拖垮,這一路上的所有轉運漕工,都會疲於奔命。

若是走河運,那遷都北京,真的就成了一樁禍事,微臣的父親、微臣,以及所有諫言遷都的人,都會成爲大明的千古罪人!”

朱棣聞言只覺眼皮都在直跳,其餘衆人也都心驚膽戰,實在是李顯穆這番話說的太嚴重了!

千古罪人!

李顯穆甚至把他的父親也加入了進來,這更讓所有人明白了他的堅決。 “元朝使用海運,從江南出船,到達天津衛和大都,只需要十天,一年能夠轉運三百多萬石糧草!

我大明的船隻製造更爲發達,一年甚至能夠轉運五百萬石的糧草。

而其路途上的耗費,只有河運的十分之一!

若是走海運,陛下北征豈止一次,便是五次,糧草也綽綽有餘!

走海運運糧,順天才是真正的順應天命之地!”

運糧時間極短,中途所耗極少,海運幾乎是完美的運糧方式。

後世明朝和清朝,卻被官僚集團所裹挾,其統治者也畏懼大海,導致一直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纔開始改爲海運。

“海運當真如此完美?”

朱棣見李顯穆言之鑿鑿,亦不禁再問,他心中如同明鏡,當初遷都北京,大多數人反對的原因,就是北京周圍太過荒蕪,江南的糧草轉運過來所耗費極多。

“以運糧而言,的確完美。”

朱棣聽懂了其話中未盡之語,“那就是說有不妥之處?”

“若是傳遞軍情等,自然還是從運河而行更快,海運的好處在於,能夠將極其笨重的東西,快遞轉達。

而且,海上是有海盜的。”

李顯穆並沒有迴避海運的問題,“比如說那些從日本國流浪出來的倭寇,就會造成危險。

這就需要鄭掌印麾下的下西洋船隊了。”

鄭和恍然。

他方纔還想說,下西洋的寶船,其中很多是不能用來運糧的,那都是打仗的船。

“用西洋船隊來爲大明的糧船護航?

倒是不錯,若是不遠行萬里的話,其大船靡費並不多,節省下來的錢財,綽綽有餘,這便是你的想法?”

“陛下,不僅如此。”

李顯穆微微挑起一個笑意,但是說出口的話卻冷冰冰的,“對那些倭寇要主動出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呢?

海運的路線是這一條,我大明的船既然要從這裡走,那這裡自然就是我大明的疆域了。

只不過這疆域在海上而已。

日本離得那麼近,還有夷洲、琉球,這些國家都要聽話,我大明才安全。

微臣看,我大明有必要在這些地方都安置一些軍隊,不時巡航,打擊海盜,以保衛我糧道安全。”

朱棣很快就意識到了另外一件事,他指着堪輿圖上交趾的位置,“朕記得張輔說過,這裡是一處上佳的可以建造海港的地方。

按照你的說法,若是朕在交趾這裡佈置一支軍隊的話,豈不是能從京城直接南下,不走陸地就直達交趾,從京城到江南十天,從江南出發,到這裡也不過就是十天吧!

二十天內,我大明的軍隊,就能到達交趾?”

這下幾乎所有人都坐不住了,紛紛上前望着那幅堪輿圖,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從京城到交趾,直線距離超過五千裡,行軍的話怕是有七八千里了,現在突然說這麼遠的距離,竟然只要二十多天?

張輔一直以來在朱棣耳邊吹得風,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極強的效果!

“陛下所說自然是沒錯的,但是海上有風險,當初元朝征討日本,就兩次被海上的風暴導致全軍覆滅,不能每次都大軍出動,最好的辦法是在港口這裡駐紮一支數千人的軍隊,然後按時從江南走海路送糧草過來。”

朱棣本來還有些猶豫海運之事,現在發現了軍事用途後,立刻沉聲道:“今日之事,內閣給朕上個章程,通知六部五府堂官上殿,朕有大事相商。”

————

廷議下西洋事,語及漕河、海運之利弊。

顯穆慨然:“都燕則百官衛士仰需江南,取河運之法,江南之民命竭於輸,太府之金錢靡於河道,都燕爲害天下。

漕河視陸運之費省十三四,海運視河運之費者省十七八,河漕雖免陸行,而人挽如故,取海運之法,民無挽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江南之民不廢其力,而京都井然,都燕有利天下!”

帝欣然納之,曰:“顯穆之策,功在社稷,利於萬世。”——《明史·李顯穆傳》

(本章完)

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87章 王者之心6月底病中隨筆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18章 斬九卿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25章 儲君之位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34章 東宮相邀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29章 耆老進京第69章 何爲忠臣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24章 諫言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68章 日本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56章 愛子情深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35章 秋闈之事第43章 前奏之曲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90章 五年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25章 儲君之位第43章 前奏之曲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4章 傳承的故事6月底病中隨筆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
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87章 王者之心6月底病中隨筆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18章 斬九卿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25章 儲君之位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34章 東宮相邀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29章 耆老進京第69章 何爲忠臣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24章 諫言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68章 日本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56章 愛子情深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35章 秋闈之事第43章 前奏之曲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90章 五年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25章 儲君之位第43章 前奏之曲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4章 傳承的故事6月底病中隨筆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