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

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

前院之中,李祺正與張輔交談時,解縉和陳英便聯袂而至,雙方一陣寒暄後,解縉和陳英得知了兩家竟然有結親意向,紛紛大吃一驚。

解縉一邊打趣李祺消息瞞得緊,一邊對張輔道:“信安伯,你可是得了一個數遍整個大明都是一等一的好女婿啊。”

張輔眸光一凝,他和解縉並沒有什麼舊日的交情,不過是泛泛的點頭之交,而解縉和李氏相交多年,對李顯穆的瞭解自然極高,況且解縉本就是大明數得着的大才子,卻依舊如何盛讚,那就說明這個李祺的幼子,果真不凡至極。

這門親事他本來是衝着李祺來的,經過解縉這一說,他倒是對李顯穆有幾分期待了。

解縉和陳英更好奇的是,李祺爲什麼會給李顯穆選擇張輔結親,張氏在勳貴中亦不算是顯赫,不過是伯爵府而已,無論是成國公府,還是定國公府,都不是泛泛之輩,若是李祺想要結親,二公府怕也是願意的。

“景和這是打算讓顯穆於世間揚名了?”

陳英卻從中品出了一絲其他的意味,這些年李顯穆的名聲主要是在一個小圈子裡面流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知道李祺的幼子那麼優秀。

李祺淡淡笑道:“今年八月的秋闈,準備讓穆兒參加應天府鄉試。”

解縉頓時撫掌笑道:“那今年應天府的解元非顯穆莫屬了!”

陳英亦是笑道:“豈止解元呢,明年春闈的會元,以及殿試的狀元,舍顯穆之外,大明又有何人呢?

六首三元,大明第一,就在明年了。”

李祺帶着些許謙虛的拜拜手道:“莫要這般說,考場之上,什麼意外都可能會有,若是有考官覺得他年齡小,心性不定,不適合作爲魁首,亦有被落到第二的風險。”

張輔聞言眼皮跳了跳,若是不清楚這三人的身份,怕是會覺得他們在吹牛。

六首三元,縣試、府試、院試皆爲案首,鄉試、會試、殿試亦是魁首,三元及第,六案魁首,這等人怕是文曲星下凡也不爲過吧。

當然,難是難,但總是有希望的,但如果他沒記錯的話,李顯穆比他女兒大六歲,出生於洪武二十四年,到今年,即永樂二年的秋天,也不過是十一歲吧?

到了來年春闈之時,才堪堪十二歲!

十一歲能中舉人他還是有幾分相信的,畢竟自古就不缺神童。

可十二歲中進士他就已經覺得有些扯了,畢竟哪一個中進士的不是人中龍鳳,進士若是那麼好考,誰會冒着生死,在戰場上拼死拼活,博個前程?

而現在解縉和陳英卻說李顯穆能在十二歲時六首三元,他非常想說滑稽,但卻梗在了心中,繼而心中生出一個瘋狂的念頭,難道是真的?

還不等他再細想,李祺轉已然向解縉問道:“縉紳,聖上命你我做修史的總裁官,這是關乎國朝道統的大事,你可有什麼頭緒?”

解縉和李祺對視了一眼,之前在雪夜飲酒時,解縉就說過這件事交給他,現在李祺就是問問他準備怎麼做,“既然是編年體的史書,自然是要先列年份,而後從史料中摘取當時大事,最後選擇能夠佐證國朝的事例。

宋濂和王禕的元史修的雖然爛,但是其中史料卻是豐富,若是修史,則不能不看,是以我打算先將元史揀選一遍。

這次修史可不能匆匆而爲了,只要十年之內能夠完成即可。”

說罷,解縉望了李祺一眼,見李祺微微頷首同意,亦放下了心。

有些事不能做的太刻意,朱元璋掀起的各種大案,就是因爲太過於刻意,所以一直到後世都被人詬病,而且和臣下離心離德,有理也變成無理。

若不是開國君主的威望足夠高,早就出大事了,但即便是朱元璋,後來因爲民間怨聲太大,也只能連續幾次發下詔書甩鍋,實際上就是在解釋。

再看李祺出手,每次都好像是偶然,每次都能夠讓人心大勢站在他這一邊。

這次解縉做的也非常好,若是直接把元史中的那些東西拿出來,縱然是證據確鑿,可也顯得解縉、李祺是在故意藉此打擊,而且早就已然知道此事,這樣就會顯得頗有陰謀之舉。

而如今先用一個堂皇的理由要修史,而後在修史的過程中,自然要重新翻閱元史,再讓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發現這件事,那就完全不同了,身爲總裁官,知道這件事,豈能隱瞞不報呢?

一切都非常的順理成章。

幾人談話之時,送出去請帖的賓客已然全部到來了,“諸位,先隨在下去拜見公主吧,而後再在宴會上相談。”

府中內堂,李顯穆隨着紫畫前來後,便見到母親和一個頗美貌的婦人親切交談着,心知這便是自己未來的岳母張氏了,他上前行禮後,便端正坐在下首。

張氏一見李顯穆便心生喜歡,氣質鍾靈毓秀、生的俊美無鑄、目中澄澈明淨,這通身的氣派真是生平僅見,這等兒人物配誰都是綽綽有餘。

臨安公主是全程盯着張氏的神情變化,心中不僅升起一絲笑意,她的穆兒,是全天下最優秀的,若非夫君選中了信安伯府,縱然是國公府的嫡長女,也不過是勉強爲良配罷了。

“這等鍾靈毓秀的人兒,真不愧是公主和景和公的兒子,聖人之子,有超凡之姿。”

李祺個人聲望突破90後,每往上一步都是巨大的突破,在朝廷之上他又大大增強了聲望後,已然是人間公認的大賢之人,甚至有的人直接就稱呼他爲聖人。 李顯穆倒是很高興聽到有人稱呼他的父親爲聖人,“伯夫人謬讚了,父親大人的才能之高,不是小侄所能仰望。”

二人又聊了幾句,張氏已然對李顯穆非常的滿意。

懷慶公主的聲音便從堂外傳來,李顯穆當即起身,“母親,諸家女眷將要來此,兒子在這裡不合適,便先告辭了。”

“好,你且先去。”

懷慶公主走過堂中,後邊亦有一羣女眷,果然是皆來了此地拜見臨安公主。

前院後堂中,俱是一片喧囂之色,花團錦簇、人聲鼎沸衝散了府中昔日的幾抹蒼涼。

縱然是冬日之時,亦有暖陽而照。

道道恭賀,聲聲唱戲,李祺於前院中同衆人寒暄,臨安公主於後堂中受着諸府女眷的恭維。

人活一世,總免不了這等世俗之事,盤根錯節的干係,便在這其中滋生,做一介孤臣說說容易,可孤臣想要在這世上永遠活着,卻何其難?

李祺不會做孤臣,也不會讓李氏的後代去做孤臣。

如今生死皆仰皇室所活是迫不得已,可若生生世世皆是如此,豈不謬哉?

……

翌日,隨着太陽升起,高掛於天,公主府中除去了一切喧囂。

李祺雖然是修史的總裁官之一,但他只是掛名而已,修一部邏輯嚴密、前後對應、思想統一的史書,是個極其漫長的事情。

須知滿清修明史前前後後修了百年,是以史學界對明史的評價是“史料價值極低的好史書”。

說它史料價值低,是因爲裡面有許多編造的東西,而且同時期的明實錄等書籍都保存完好,用不上它來考證歷史。

說它是好史書,是因爲它脈絡清晰,不像是宋史、元史這些史書,連人物事蹟都能搞錯。

這部關乎大明根本意識形態的史書,不僅僅是一部史書,還是一部要流傳於世的文學作品,要求更是極高。

正如解縉所說的,至少要修十年!

而李祺是活不了那麼久的,這件事終究只能留給解縉來做了。

而且雖然現在朱棣因爲得位比較正,而不着急創造功業來證明自己,所以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在國家疲弊的時候就開始修永樂大典,但說不好日後還要修。

那宋末以來的史書,十年也修不完了。

李祺掛名修史,是以不用去翰林院,但卻需要日日進宮,朱棣在得知李祺命不久矣後,就更喜歡和他商量國家大政,具體的事務倒是沒有多少,但是其中卻有很多關於大明制度建設的內容。

李祺則想借着這個機會,在人生的最後,把內閣制度推出來。

在明朝歷史上,內閣制度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內閣的權力變大主要是因爲皇帝越來越不願意管事,而權力又沒有真空,文官對皇權自然就不由自主的一步步侵蝕。

可歷史上的內閣制度,從根子上就很虛,沒有理論去支撐它的必須存在,這是李祺希望能夠改變的一點。

只是這件事很不容易,畢竟這可是廢除宰相制度的大明朝,朱棣也正處於春秋鼎盛之時,對臣下染指權力之事,極其的警惕。

縱然是李祺也只能先找到合適的時機,爲朱棣講述一番相權存在的必要性。

李祺往宮中而去。

翰林院中,解縉望着沉埋於故紙堆中的翰林院諸官吏,心中豪氣生髮,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便是世間的真理!

“解學士,元史中有大逆!”

唯有翻紙之聲的翰林院中,突然響起了一道頗爲尖銳的聲音,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還有一章

(本章完)

第21章 學府諸生第62章 面見朱棣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38章 胥吏潘三第75章 請重修史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76章 有三問罪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47章 不足與謀第29章 耆老進京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75章 請重修史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54章 痛斥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89章 立地成聖第36章 閱卷若何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60章 皇帝后悔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63章 聖朝以孝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60章 皇帝后悔第99章 哀榮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39章 勢在必行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31章 尊位大成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67章 建文有罪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32章 七星寶刀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35章 統合!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38章 胥吏潘三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23章 北征!北征!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68章 日本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
第21章 學府諸生第62章 面見朱棣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38章 胥吏潘三第75章 請重修史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76章 有三問罪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47章 不足與謀第29章 耆老進京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75章 請重修史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54章 痛斥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89章 立地成聖第36章 閱卷若何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60章 皇帝后悔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63章 聖朝以孝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60章 皇帝后悔第99章 哀榮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39章 勢在必行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31章 尊位大成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67章 建文有罪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32章 七星寶刀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35章 統合!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38章 胥吏潘三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23章 北征!北征!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68章 日本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