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

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

巍巍青天湛湛,灑落進奉天殿中的光泛着浮動躍起的金絲,陣陣高飛的鳥鳴之聲,悠悠傳進殿中,帶來和煦的春風,卻吹不散殿中的肅殺之氣。

殿中廊柱雕龍畫鳳,殿頂有古聖皇之像銘刻,左右列着古往今來的聖賢之語,普天之下,還有何處比這裡更神聖,又更藏污納垢呢?

殿上幾乎所有人都垂着頭,唯有太子、漢王、趙王、李顯穆昂着首,望着跪着地上的那些大臣。

朱棣走到這些人之前,幽幽開口道:

“今日之事,讓朕很是震驚,朕本來以爲諸卿反對遷都只是因爲對國事的看法不同,如同李時勉一般,認爲遷都弊大於利。

雖是鼠目寸光,可畢竟是一片赤誠的爲國盡忠之心,縱然和朕想法不同,最多不過是貶謫你們罷了。

可萬萬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大臣,背後的原因,竟然骯髒若此,竟然因小利而致天下社稷、萬民生死於不顧。

朕在那高高的皇位上面,越聽越是震驚啊,又越聽越坐立難安。

朕先是憤怒,而後是恐懼,若我大明的臣子,竟都是這樣,那我大明的社稷又會走向何方呢?

只有朕一個人在這裡維持着天下,又有什麼作用呢,難不倒朕還真的能幹綱獨斷這兩京一十三省的事務嗎?”

皇帝的話讓殿中的大臣都戰慄起來,這番話中充斥着濃濃的失望和嘆息。

李時勉直接繃不住叩首泣淚道,“陛下,天下忠臣依舊衆多,如李翰林,如諸閣臣,如六部大大小小的官員,還有臣雖愚蠢卻實在是有一腔忠心,萬不可升起自暴自棄之心啊!”

“陛下!”

殿中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聲音,那些被李顯穆和皇帝點名的大臣更是直接汗津津的伏在地上,這不僅僅是政治生命的終結,還是社會性的死亡。

因爲一些蠅頭小利而反對國家大事,這種事是足以寫進笑林廣記這種書中的,真是太丟人了,落到青史上,這也是典型的奸臣了。

朱棣如今的心情甚是複雜,他雖然知道今天會定下遷都之議,可也沒想到過程會如此的跌宕起伏,今日的場面簡直堪比當初闕前問罪了。

這李顯穆搭臺子的功夫比起他老子來也不遜色,不過今日和當初攻進應天時,情勢又大不相同。

當初他乃是靖難的主導者,直面的是天下羣臣,以及所有盯着他的人,他必須要做出最激烈的迴應,而闕前問罪便是一展意氣之時。

而如今。

遷都之議還不曾擺在明面上,今日更多是李時勉和李顯穆在這裡相爭,而羣臣只站隊落子,這是臣下間的爭鬥,他直接下場便不合適。

這是李顯穆的舞臺。

朱棣回身望了李顯穆一眼,見他亦是滿面複雜。

“朕心頭有無數的話想要說,可看着你們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這些事是李顯穆發現的,朕知道他一向忠謹可靠,就讓他來說吧。”

皇帝的這番話讓殿中氣氛爲之一變,解縉和陳英等人皆震驚的擡起頭來,瘋狂的向李顯穆打着眼色。

甚至就連太子臉上都顯出了幾分憂容,悄悄的衝着李顯穆使眼色,讓他拒絕掉這件事。

畢竟這件事實在是太得罪人了,若是皇帝訓斥他們,他們理虧自然不敢還嘴,可若是李顯穆這麼做,那就不同了,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娃娃,固然得了些寵信,怎敢如此對待大臣?

至於理由自然非常好找,只要推脫年齡小就可以了。

唯有王艮輕輕搖了搖頭,他是和李顯穆深切聊過的,知道李顯穆的志向,這麼大好的機會,李顯穆不可能放過。

李顯穆先是一愣,而後瞬間反應過來,不由振奮不已。

皇帝這是要他狠狠批一下這些大臣。

以他現在的地位和身份,這麼做一定會有許多大臣不滿。

這是完完全全的把李顯穆當槍使,將大臣的怒火集中在他的身上。

但這並不全是壞事,問罪諸臣,能極大的增強他的威望!

如果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像是爲皇帝處理髒事的東廠督公和錦衣衛指揮使。

在掀起了震駭朝野的血案大案之後。

固然成爲了所有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可又有誰能否認,他們的權勢滔天,乃至於人人畏懼呢?

李顯穆自然不是錦衣衛的定位,而更像是皇帝用來制衡大臣的神劍!

就像是他父親在洪武年間的定位那樣。

但李顯穆的前途更加遠大,因爲現在的李氏已然擺脫了罪族之身,有更多的人願意歸攏於李氏的麾下。

正如王艮所想的那樣,這麼好的機會,他是絕不可能放過的。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若連這麼點風吹雨打都躊躇不前,將來如何扛着整座天下向前,又如何面對普天之下的數萬名大明官吏!

是以他毫不猶豫的向前朗聲道:“臣遵旨!”

解縉等人只覺眼前一黑。

朱高熾先是眉頭一皺,而後又緩緩舒展開,他突然想起了他早逝的姑父,姑父最傑出的孩子,本就該是這種一往無前的性子吧。

況且,那些規矩都是給平庸者而備的,他這位表弟,可是真正天縱奇才的人物。

見到中氣十足的李顯穆,朱棣不由露出了一絲頗滿意的微笑,沒再多說,回身往皇位上而去。

殿上的氣氛隨着李顯穆應聲後又是一變。

光線順着那些預留的光孔透進來,照的殿中纖塵畢現,在光柱中,浮沉的灰塵好似不可見的光點,無法預料,帶着凝滯。

朱棣扶着腰間玉帶向上走。

李顯穆手中捧着聖旨向下走。

交錯而過。

皇帝重新坐在了皇位之上,俯瞰九州天下。

李顯穆走到了階下,列在羣臣之前,他雖年幼,可身量卻是極高的,面對着大多數來自南方的官員,甚至幾乎要高出一個頭。

“蒙陛下信重,使我在此同諸位同僚言語。”

李顯穆第一句話中便帶着厲色。

他的五大特性中,有老成這一項,是以大多數人不會把他太過於當成年輕人,但這項特性不可能扭曲現實,他年紀小終究還是小。

中正平和之勢,那是高位之人才能做出來的姿態。

宰相肚子裡能撐船,形容宰相的度量之大,可若是個普通人,那便只會被人說是軟弱可欺!

“遷都之事,並不是陛下所決,是以諸位同僚不必攻訐陛下,此乃吾父早在永樂元年時,就向陛下所提議,這些年來,貫通南北運河,大修北京,便是爲此事。”

永樂元年!

誰不知道永樂元年一共就兩三個月,也就是說當今陛下進應天還沒有多久,李忠文公就已然獻計遷都了。

羣臣皆有些茫然,如果他們沒記錯的話,那個時候,諸塞王還沒有南遷至關內,北邊還沒有這麼大的軍事壓力。

李忠文公生在淮西、長在應天,即便後來做了北人領袖,可北方廣闊,無論如何都和北平搭不上關係。

可縱然如此,他依舊諫言遷都,難不成遷都北平,真對社稷重要若此?

朱高熾都有些迷茫了,他是無比崇信李祺的人,可他在北平生活了這麼多年,都沒看出北平的重要性。

見將諸臣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來,李顯穆繼續慨然道:“先父臨終前,曾再次同我說過遷都之事,讓我務必繼承遺願,是以我在北京行在聽聞朝中有人慾要反對遷都之事,立刻持先帝旨意星夜趕回京城。

至於爲何今日我在朝堂之上,能夠掌握這麼多官員之事,是因爲先父曾斷言,反對遷都者,要麼不能明天下之勢,要麼汲汲於一己私利!

我回京後,一經察查籍貫在應天,又反對遷都者,果不其然,正如先父所說,但凡在京中置有產業者,十之八九俱反對遷都!”

李顯穆這番話讓李時勉伏在地上的身子更是塌了下去,朝中大臣的臉色也不太好看,這下京城籍貫的官員必然是要經歷一場大清洗了。

而執行這場大清洗的很可能會是錦衣衛,怎麼才能在這場清洗中、在如狼似虎的錦衣衛手中,證明自己的清白呢?

“爲何明知有這些罪人在遷都之事,渾水摸魚,我卻不曾上秉陛下,明明手中有先帝旨意,爲何卻非要在這大朝會上揭開呢?”

李顯穆問出了一個讓衆人都頗沒想到的問題。

是啊。

你手裡有先帝旨意,還拿住了這些人的把柄,何必要在朝中冒這個險,若萬一出現意外呢,萬一皇帝沒頂住壓力,直接放棄遷都呢?

李顯穆迎着所有人的目光,大聲喝道:“因爲有些事,不將其大曝於天下之間,便不能阻止其腐臭!

因爲有些人,不將其大曝於萬民之前,便不能暴其險惡!

我若僅僅上秉陛下,而後令錦衣衛出手,還不知這天下之間,又要傳出何等風聲。

這等卑鄙之輩,甚至要列上一個忠正之士的名頭了,蠅營狗苟之輩,怎能讓其如此安生?

如今看來,正當如此!

李時勉,你以爲呢?”

(本章完)

第168章 日本第59章 飲馬長江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40章 李祺教子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18章 斬九卿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28章 意滅靖寧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9章 國有名王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59章 榮耀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53章 掛冠而去第60章 皇帝后悔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42章 皇帝所託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35章 秋闈之事第50章 慨然赴死6月底病中隨筆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35章 統合!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89章 立地成聖第79章 自此而顯貴
第168章 日本第59章 飲馬長江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40章 李祺教子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18章 斬九卿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28章 意滅靖寧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9章 國有名王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59章 榮耀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53章 掛冠而去第60章 皇帝后悔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42章 皇帝所託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35章 秋闈之事第50章 慨然赴死6月底病中隨筆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35章 統合!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89章 立地成聖第79章 自此而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