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

秋意蕭瑟之下,蒼翠青山已化作枯葉凌亂之所在。

柳葉不存,唯餘枝幹。

李祺一家四口以及臨安公主的婢女站在院中,身周則是數十個持刀保護的宮廷侍衛。

“咚!”

“咚咚咚!”

院中橫陳着十幾具屍體,皆是骨碎肉爛之狀,已徹底不成人樣,叫人瞧去深寒恐之。

屍體身側,還有十幾人正在受刑,黑紅色的水火棍重重砸在他們身上,砸的血肉模糊,砸的奄奄一息,宛如剝去了龍筋的龍王三太子,連痛苦的呻吟都快要聽不到了。

今日之局面,是陳公公帶着臨安公主的絕命書回到皇宮,又將所見所聞一說,朱元璋果然勃然大怒。

他本來還想再觀察一下李祺,但是女兒有孕在身,卻有宵小之輩覬覦。

於是立刻下了讓李祺一家回京的聖旨,同時讓人趕到江浦,將看守的錦衣衛以及江浦縣衙一衆人,全部杖斃。

這杖斃不是簡單的杖責,而是要一棍棍將渾身骨頭打斷,最後才閉氣,是極痛苦殘忍的一種刑罰。

臨安公主捂着李茂的眼睛和耳朵,溫聲安慰着,“茂兒別怕,這些人都是罪有應得。”

李祺束手的望着這一幕,既沒有報復成功的快感,也沒有得脫牢籠的暢快。

他只是不斷的在心中警醒自己,這便是殘酷的古代,即便是死也死的不能安生,這便是政治鬥爭失敗的下場,以後的每一次,都要贏!

李祺走到身體已經抖成篩子的趙成身邊。

趙成擡起頭,只見太陽在李祺的身後,濃重的陰影襯的他又高又大。

“趙成,是誰告訴你本駙馬被流放到江浦縣,又是誰指使你來恐嚇,說出來,本駙馬讓人給你一個痛快,留你一具全屍。”

趙成臉上涕泗橫流,他知道自己絕無幸理,不想死前還受此大罪,哆哆嗦嗦道出一個人的名字,“是刑部尚書楊靖,是他手下的主事告知我的,還暗示我辦成此事,就能遷任應天府,只不過他很謹慎,往來書信都被燒掉了。”

李祺能看出趙成沒說謊。

楊靖!

一個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名字。

李祺記下,向着行刑之人一指,“給他一個痛快。”

說罷,轉身就走,他並不喜歡放狠話打臉,死亡間的大恐怖足夠讓他們心間生出無盡的懊悔。

而後悔,是這世上最爲痛苦的情緒。

趙成被拖走,宮衛一刀下去給了他一個痛快,至於其餘縣衙衙役皆被亂棍打死,刺眼的血蜿蜒而流,匯入了院外小溪中,染出了一片紅。

來年的潺潺水中,會有魚蝦豐茂。

……

江浦與京城不過一江之隔,對於李祺一家而言,卻彷彿從黑暗走向了光明。

任誰都想不到,短短時間,被流放到江浦的李氏就會回到京中。

李祺在一個極小的局面上,獲得了一場微小的勝利。

一將功成萬骨枯。

有人爲之付出了血的代價,譬如看守他們的錦衣衛,再譬如江浦縣令趙成,已經魂歸黃泉。

京城是個堪稱龍潭虎穴的地方,那些隱藏在胡惟庸案後的人,依舊在虎視眈眈。

有錦衣衛,有文官,有勳貴。

那些人高居廟堂之上,俯視人間,跺跺腳就能讓大明抖三抖,不是他如今一介無官無職的閒人所能媲美。

那些人隱藏在陰影之中,好似一尊尊暗沉的神像,唯有刑部尚書楊靖的那一尊是亮的。

李祺上了碼頭,又扶着有孕在身的臨安公主下船,回望滾滾長江之水,心中豪氣生髮。

【李氏擺脫流放境遇,成就值+100,目前成就值100】

短短數月便物是人非。

但李氏能夠返回京城,依舊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系統也爲之慶祝,100的成就點,已經能夠從系統商城中兌換一個白板小道具了。

若是運用得當,也有破局的作用。

既然你們沒有把我按死在江浦,那死的就該是你們了!

……

李祺一家四口回到京城這件事,只有極少數人知道,比如臨安公主的同母胞妹懷慶公主,以及親自操辦此事的太子朱標。

回到京城後第一件事自然是找個落腳地,因爲臨安公主有公主府,所以皇帝沒有給他們安排新的居所。

但爲了低調行事,他們一家暫時沒有過去居住的打算。

韓國公府在抄家時,已經被封存,收回官府,自然是回不去了。

不過李氏並不是所有財產都充了公。

古代是以孝治天下的,斷絕別人香火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

爲了彰顯朝廷對孝道的尊崇,大明律中有明確規定,祭祀祖產(如祭田、祠堂、墳塋等)在抄家時通常享有特殊豁免權。

嘉靖朝的嚴嵩被抄家後,但是嚴氏的祠堂以及祭田等依舊由嚴氏族人掌管。

紅樓夢中,秦可卿曾經勸說王熙鳳乘着家族富貴的時候,多置辦祭田、祖田,這樣即便日後家族敗落,依舊有復興的希望,便是這項律法的體現。

李氏在京城中有一處二進的宅子,在官府的類別記錄中屬於祠堂,不曾被抄沒。

一家人安靜的搬進了李宅。

這裡已經遠比江浦的農家更加舒適,衆人精神緊繃着,已經頗爲疲累,都去屋中休息。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況且江浦縣令趙成以及十幾個錦衣衛都被杖斃之事,根本瞞不住他們背後之人。

好在正值年末,京城各部的官吏忙的腳不沾地,那些大人物都騰不出手來。

概因六部九卿的重臣要在年前,進宮開御前會議,彙報一年的工作,洪武二十三年,自然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法司最爲忙碌,其中尤以主審大案的刑部事務最多。

一時之間刑部尚書楊靖只知道李祺已經回到京中,卻不知道其中內情,不知道江浦縣發生了什麼。

刑部尚書府中,夜色朦朧。

當朝二品大員刑部尚書楊靖以及三兩人聚在暗室中密謀。

這楊靖可不是一般人。

他籍貫淮安府山陽縣,出生在文風昌盛的江淮地區。

洪武十八年進士,選吏科庶吉士,在洪武十九年時,就升任戶部侍郎。

其中固然有朱元璋屠刀揮舞的太快,把比他官大的都殺了的緣故,但本身能力也超卓於常人。

洪武二十二年五月,升任戶部尚書,成爲了大明帝國的財政大管家。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任刑部尚書,在其他時期這算是降半級,但在大案頻發的洪武時期,是重用。

於是楊靖就這樣成爲了李氏牽涉胡惟庸案的主審官,主掌數萬人的生死,一時煊赫。

江浦縣令被皇帝親自下旨賜死,李氏一家返回京城,他知道後就一直惴惴不安。

此刻幾個同謀聚在一起,楊靖當即提起此事,“臨安公主和李祺被陛下特詔回京,陛下竟然會允許謀逆主謀的家眷,在這個節骨眼上回京,陛下此舉定有深意,難道陛下反悔了?”

在楊靖看來,若是要清楚胡惟庸謀逆的遺毒,皇帝就不能有任何態度軟化的表現,而召回韓國公府遺孤,就是一個對外的信號。

當初突然掀起胡惟庸案的錦衣衛指揮使毛驤,在抄辦了韓國公府後,就被皇帝用來平息衆怒幹掉了,當今皇帝慣會做卸磨殺驢之事,兩頭殺人。

他左側男子沉聲道:“楊公多慮了,若不是陛下點頭,李善長不會死,我們這位陛下,從來自詡聖明無過,絕不可能反悔。

先前我就不贊同你讓江浦縣令趙成去逼迫他自殺。

他仕途盡毀,造不成什麼威脅,讓其自生自滅即可,現在反而讓陛下出於顧念公主之意,允其回京成了麻煩。”

左側褚衣男子也道:“李祺此人我們都知道,不過中人之姿,他根本猜不到這背後之事,不必杞人憂天。

之後看看他有什麼作爲,況且當初之事,我們三人只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真正動手的是錦衣衛。

毛驤雖然死了,但是錦衣衛裡面還有其他人,那些走狗鷹犬可不是好相與的,說不得什麼時候李祺就再次身陷囹圄。”

楊靖寒聲道:“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世上有多少英雄豪傑死在這上面,只可惜我計不成,否則便沒什麼可說的。”

二人都知道楊靖性格剛強,也不再說什麼。

楊靖心知其他人都隱於幕後,而江浦縣令那裡有他露出的馬腳,這是很大的隱患。

若李祺真是一介普通白身便罷了,但此番他能返回京城,就證明他還是有直達天聽的本事,而這就是最危險的事情!

……

李氏別院書房,燭火映照。

李祺在白紙之上重重寫下“楊靖”二字,力透紙背。

他盯着這個名字,眼睛一眨不眨,楊靖在謀劃他,他自然也在謀劃楊靖。

大多數人都知道,胡惟庸案會牽涉開國公侯,是因爲朱元璋對開國功臣產生了懷疑,要誅殺功臣。

但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朱元璋一個人的意志。

江浦縣令招供出了這個名字後,李祺沒有太大的懷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本就認爲楊靖很可能是推動李氏族滅的主謀之一。

證據則是楊靖遷升刑部尚書的時間——“洪武二十三年五月”!

“胡惟庸案從洪武二十年就開始查,但是直到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皇帝才下定決心要清算韓國公府,在這個時候,楊靖轉遷刑部尚書,成爲了李氏牽涉胡惟庸案的主審官,主掌數萬人的生死,一時煊赫。”

江浦縣令的背後是楊靖,再加上這個調任的時間,這絕不是巧合,李祺有八成的把握,楊靖就是幕後黑手之一。

“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扳倒這位當朝九卿之一了。”

大明初年以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卿、左都御史合稱“大九卿”,是站在大明朝文官權力巔峰的九人,每一個都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唯有親王、五軍都督府的左右都督才能與之抗衡。

若是在其他時代,他無官無職,想要扳倒這樣的巨擘,自然是做夢,甚至他就連成爲炮灰都沒有資格。

畢竟有明一朝,就連衝鋒陷陣的炮灰,都是都察院的御史,正兒八經的官。

但,這是洪武朝!

殺官如殺雞的洪武朝。

在洪武一朝的政治鬥爭中,官職、品階是最不重要的東西。

一介平民可以扳倒公侯。

一個農婦可以牽連尚書。

一個奴僕的攀咬能讓一公二十一侯爲之陪葬。

在這個時代,定罪不需要證據,只要有人告發,有告發人的證詞,並且皇帝認可,就可以定罪。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開國勳臣幾乎被翦除皆盡,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實在是太強大了,他一個人就橫壓天下。

而且他非常喜歡親自動手,所以在洪武朝,無數臣子都在藉助皇帝的手來清除政敵。

“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這句話在洪武朝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誰能順從皇帝的意志,繼而改變自己的站位和立場,誰就能一直勝利!

胡惟庸看不清,李善長看不清,藍玉看不清,於是他們死了。

亦或者是爲了眼前龐大的利益而故意忽略了潛在的危險,於是他們死了。

李祺卻絕不會犯這個錯誤!

搞死一個刑部尚書難嗎?

說難也難,畢竟這種人物不是普普通通的攀咬就能成功的,況且楊靖剛剛纔辦成了胡惟庸大案,這種時候皇帝對楊靖的容忍度正在最高。

但也一點不難!

當今上位只記仇不記恩,任你有再大功勞,也不過一句本該如此,若有一點錯漏,便是抄家滅族。

到洪武二十三年,楊靖前面一共有五任刑部尚書,只有第一任是善終,其餘四個都被誅殺了。

搞死楊靖只需要讓楊靖站在朱元璋的對立面。

而這對於熟知洪武時期各種事件的李祺來說,太簡單了!

李祺略一思索,就想起了一樁發生在洪武年間頗爲有名的案件,這件案件表面上很簡單,但實際上卻涉及到大明的軍隊改革以及政治風向。

他在楊靖的名字下方,又寫下一些零散的文字——“揚州府安豐縣”、“蒙古”、“大明”、“軍戶”。

想了想,想起了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又在更下一行寫下了——“衛所”、“軍屯”、“財稅”。

這零散的文字任誰來,都看不懂是什麼意思,李祺眼中卻滿是寒光,對他而言,這些文字便是上佳的鑄劍材料。

以此爲材,鑄一把刺向政敵的利劍!

此劍一出,公卿絕命!

燭火搖曳,照在李祺眼中,森然冷肅。

第27章 深藏功名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58章 道衍和尚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39章 勢在必行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37章 李祺收徒第27章 深藏功名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54章 痛斥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86章 奪嫡之爭第89章 立地成聖第30章 分省定額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9章 宗族社稷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24章 諫言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34章 東宮相邀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76章 有三問罪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63章 入宮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65章 燕王何意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64章 當問何罪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
第27章 深藏功名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58章 道衍和尚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39章 勢在必行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37章 李祺收徒第27章 深藏功名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54章 痛斥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86章 奪嫡之爭第89章 立地成聖第30章 分省定額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9章 宗族社稷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24章 諫言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34章 東宮相邀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76章 有三問罪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63章 入宮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65章 燕王何意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64章 當問何罪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