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

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

不僅李時勉,解縉、王艮、陳英,甚至道衍和尚、太子、漢王、朱棣,以及一直看熱鬧的諸勳貴,都好奇的想要知道李顯穆要做什麼。

“這位蘇御史。”

李顯穆一指地上跪着的一名約四十餘歲的官員,譏道:“李學士知道他爲何反對遷都嗎?

這位御史出身江南豪族,家中頗有資財,在京城中有一處酒樓,五間鋪子,這五家鋪子中,兩間自用,三間出租,陛下欲要遷都之事一經傳出,那三間鋪子的租金一夜砍半。

酒樓和五間鋪子價值大約三千貫,遷都的消息傳出後,僅僅幾日便跌到了一千貫不足。”

話說到這裡,李時勉已然是冷汗涔涔,臉色煞白,不敢置信。

李顯穆卻沒有放過他,譏諷之色愈發嚴重,“李學士,你說他爲何反對遷都呢?”

從沒有人想過這些,京城的鋪子和不在京城能一樣嗎?

這朝廷中,家中有鋪子的又何止一人?

“再說這位王翰林,乃是應天本地人,早在洪武年間就在京中購置了六處屋舍、別院,共計花費了六千餘貫,遷都消息一經傳出,京中地價狂跌,那六千餘貫的屋舍,如今只值兩千餘貫了。

京城居,大不易。

李學士,你在京城做官,想必是租房住的吧。

你再猜猜,王翰林每年從這幾間屋舍和別院中所賺取的銀錢,是多少倍俸祿?”

被李顯穆點名的御史和翰林,幾乎已然要癱軟到地上了,這血淋淋的現實擺在眼前,皇帝根本就不會相信他們的狡辯之語。

“蘇御史!王翰林!本官可有污衊你們?!”

李顯穆厲聲喝問道。

滿殿羣臣的目光皆落到了二人身上,還有無數人身上冷汗涔涔,這殿中如二人這般的,何止這二人?

皇帝森寒的目光亦落到了二人身上,眼中的殺機幾乎毫不掩飾了。

二人戰戰兢兢,可誰敢說謊呢?

看看皇帝身邊站着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就等着他們說謊然後抄家呢。

“臣有罪!”

“臣有罪!”

已然完全被恐懼嚇破了膽的二人,只能不住的叩首,以挽回一絲生機。

朱棣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勉強將自己心中翻騰的殺機壓下去,還不是時候,今天這件事的走向甚至就連他都沒能預料到。

李顯穆竟然能找到這麼刁鑽的角度,現在殿下跪的這些人之中,怕是很多都已經開始戰慄了吧。

李顯穆眼角卻瞥向了一衆靖難勳貴,果不其然,這羣勳貴剛纔還嘻嘻哈哈,可現在卻陷入了沉思。

李顯穆不提這件事,他們竟然都沒有意識到,遷都會讓應天的地價大跌,反而言之,如果遷都的話,那北京的鋪子和房子價格豈不是會大漲,甚至四五倍的翻翻漲?

北京可是他們這羣人的大本營啊,哪家在北京沒有大量的田產鋪子,哪家沒有十處八處的別院呢?

若是遷都的話,豈不是一瞬間就大賺特賺?

這世上誰不喜歡錢?

尤其是這種不勞而獲的橫財,人無橫財不富!

一羣勳貴互相對視了幾眼,都看懂了對方眼中的意思。

在殿中所有人還沉浸怔愣於李顯穆刺破這等不堪事實時,武官行列的最前端,已然如同潮水般嘩啦啦的跪下了一羣公侯伯。

“臣等請議遷都,抵禦蒙古,衛我大明!”

武官突如其來的下場,讓殿中所有人都驚了一下,朱棣都愣了一下,一般除了討論軍事問題之外,武將在朝中就如同泥塑,根本沒人關注他們。

石破天驚。

一道靈光閃過朱棣腦海,他瞬間明白了事情的根源,李顯穆方纔可不僅僅是刺破蘇、王二人的虛僞,還一箭雙鵰,將一衆靖難勳貴拉上遷都的戰車。

只這一下,朝中大勢便已然逆轉!

文官之列,本是三七開,可隨着武官一方贊同遷都後,朝中之勢便陡然逆轉,同意遷都的人數已然足以分庭抗禮!

李顯穆所秉持之勢,再次大漲。

李顯穆未曾得勢時,厲聲呵斥,如今得了大勢,卻中正平和起來,沒有再譏諷出聲,而是感慨道:“我記得李學士出身貧寒,據說冬天的時候沒有炭火,手指凍出了瘡,還堅持讀書,所以纔有了現在的成就,你這樣貧寒的出身,又怎麼知道那些豪族出身的人,心中所想呢?

現在你還覺得反對遷都是爲了國朝社稷嗎?”

李顯穆這些話簡直徹底要將李時勉擊垮了,他臉色煞白的簡直如同死人,甚至身形也搖搖欲墜,對於他這種懷有深切信仰和抱負的人,對於他這種真正的以天下爲己任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將這些東西赤裸裸的暴露在他面前,和殺了他簡直沒有什麼區別!

地上終於有人忍不住了,畢竟大多數人並沒有在應天中有產業,尤其是江西和浙江的官員。

亦然有人昂首道:“李翰林莫過於太以偏概全了!

縱然有些許小人混跡其中,意圖渾水摸魚,可難道便能全部都污名嗎?

若真是如此,就在你面前的李時勉,又當如何呢?

他亦是反對遷都之人,李翰林倒是歷數一下他的不法之事!”

對李時勉這種心中有信仰的人,李顯穆尚有幾分好臉色,對那等汲汲於一人之利的,他立刻變了臉色。

勃然怒色厲聲呵斥道:“自古以來,爾等汲汲於名利之人,最喜將李時勉這種端莊君子推到前臺!

君主怒而殺之,則稱之爲暴君!

君主不怒而推之,爾等則分食其利!

如今煌煌大明在此,竟然還敢以此而作威,在此而饒舌,真是黃泉無路爾自來!”

“倒要敢問翰林,倒要操持君主之柄,掌生殺之權。”

在這等境地中,還不忘給李顯穆挖坑,生殺之權,君主之柄,絕不是臣子所能夠觸碰的。

“你以爲今日事落後,你還能走脫嗎?”

李顯穆厲聲道:“你以爲你在京中沒有鋪子屋產,便敢於振作此聲,真是荒謬至極。”

這下其餘人也回過神來,的確是如此啊,我們又在京城中沒有利益,爲什麼要怕呢?

真是做賊心虛,竟然差點被唬住了。

李時勉也擡起了頭,他並不是要李顯穆給一個解釋,而是想要知道真相,“李翰林,你方纔說的是對的,我這等貧苦出身的人,對這些所知甚少,我這些同鄉又是如何在此中謀取利益,請翰林告知我。”

李顯穆望着李時勉,只覺他整個人都要碎了,三觀不斷地被打碎,過去所學的那些東西,今日全部都被推翻。

“既然你想知道……

京城遷到北京去,必然就要對蘇湖再加些稅,而蘇湖的田,大部分都在豪族手中,普通百姓要麼是佃戶,要麼在官田種地,你說朝中這些豪族出身的官員怎麼會願意呢? 京城設在應天,你知道朝廷每年在江南的治安、河道、大道、水磨等等方面,花費多少稅銀嗎?

這些東西如果朝廷不做,就要他們自己來承擔了。”

眼見幾乎所有的底褲都要被李顯穆狠狠戳爛,頓時有人跳起腳來。

“滿口皆是利益之語,這難道是道德之士,所該說出來的話嗎?”

“我大明滿朝之士,難道都如你這般所言嗎?你這般構陷污名,難道真的就那麼幹淨嗎?”

眼見一重重的僞裝都被李顯穆戳穿,殿上響起了他們最後的掙扎之語——

“先帝陵寢就在應天,遷都後難道每年陛下都要千里迢迢來告祭先帝嗎?

若不來祭拜,難道陛下是要棄先帝孝陵而不顧嗎?

當初繼位之時,陛下可是拜謁孝陵後,才登皇帝位的!”

這纔是反對遷都的大臣手中真真正正的殺手鐗!

大明以孝治天下,難道你真的能拋下你爹的陵寢就這麼一走了之嗎?

你就不怕你爹半夜給你託夢說你不孝嗎?

你就不怕天下人的唾罵之聲嗎?

身爲皇帝,你難道敢不以身作則嗎?

無數道目光落到了朱棣的身上,甚至就連漢王這一向混不吝的混世魔王,也不由深深皺起了眉頭。

天下之中,忠孝乃是最重之事,身爲皇帝,不需要對誰效忠,便只剩下孝!

這是天下的道德,若皇帝不遵守,輕則道德淪喪,重則綱常崩毀,天下人心動搖。

朱棣深深吸了一口氣,竟然不怒反笑,整座金鑾殿上,皆是他震動四野的大笑之聲。

“好!”

“真是朕的好臣子啊!”

朱棣重重一拍龍椅,既怒又笑道:“李顯穆!”

“臣遵旨!”

殿上羣臣皆是一愣,這等情況之下,喚李顯穆做什麼,李顯穆又遵的什麼旨意,哪裡有旨意?

李顯穆從殿中央一直向上走去,在衆人越來越傻眼的目光中,竟然直接衝着龍椅去了。

皇帝兩側的護衛都要抽出刀來了。

好在他僅僅踏上了第一階臺階就停了下來,否則刀子真的就要下來了。

而後羣臣便見到李顯穆伸手從懷中掏出一封密封的聖旨。

不對?

掏出了聖旨?

所有人都愣住了,皇帝就在上面坐着,你掏聖旨做什麼?

難道還有什麼聖旨比得上皇帝現場說的話嗎?

李顯穆卻不管所有人神情想法如何,用盡所有的力氣大聲喝道:“此乃先帝遺旨!

發自洪武三十一年四月!

羣臣接旨!”

此言如驚雷,如狂風,如冰川,如刀槍箭雨,一瞬間整座奉天殿上,竟噤聲若針落可聞,恍然之間,屏氣凝神,好似空無一人!

下一瞬便是沸反盈天!

喧囂之聲幾乎要將奉天殿的頂都徹底掀起來了。

“咚!”

列在殿中的鐘聲重重響徹,打碎了所有的喧囂之聲,而後李顯穆清越的聲音再次響徹,“羣臣接旨!”

滿朝文武,如同潮水一般,向着那封聖旨跪下,爲何沒人懷疑呢?

因爲那聖旨密封着,不曾打開,因爲所有人都想起來了,李氏真的有一封先帝的聖旨,早在建文年間,就已然天下皆知。

來自先帝的旨意,這是世間最神聖、最有力量的東西。

有些皇帝活着的時候,說話不管用,可他死了,聖旨卻如同神諭一般。

羣臣伏地。

“應天雖大明龍興之地…地處東南,難以荷天下之重…後世之君,當擇新土,建以新都,承受天命…

欽哉!”

這竟然是一道遷都的聖旨,羣臣都知道先帝曾經就想過遷都,但因爲孝康皇帝突然去世而擱置,誰都沒想到竟然會一直念念不忘,更沒想到,李祺竟然沒在建文年間拿出來,一直留到了現在。

這算什麼?

方纔的孝陵之語,在這封聖旨面前,又何其可笑?

剛纔憤然出言之人,已然跌坐在地上,他知道自己徹底完了。

“爾等可還有什麼話說?”

李顯穆收起那道旨意,朱棣自皇位上站起,而後一步步走下,他此刻心中真是無比的暢快。

今日之大朝會,堪稱風雲激盪,處處峰迴路轉,甚至好幾次就連他都愣住,可最後的成果,又是何其讓人振奮呢?

他只安坐於皇位之上,那些反對遷都的逆臣,已然如殘荷般,落了個落花流水的結局。

看看那些樣子,真是讓人望之發笑。

諸反對遷都的文人皆訥訥無語,到了如今,還能說什麼呢?

“既然你們沒有話說,那朕就有話要說了。

在今日大朝會中,爲了一己私利而致國朝社稷於不顧的,朕殺之,可有不服的呢?

在今日大朝會中,爲了一己私利,明知先帝早有遷都之意,還將之擡出來與朕打擂臺的人,朕殺之,可有不服的呢?

在今日大朝會中,爲了一己私利,而攻訐到朕身上的,乃至於構陷忠臣的,朕流放他,可有不服的呢?”

哪裡還有不服的呢?

勝利者就是要狠狠的清算,纔是真正的勝利,也才能告慰同行的戰友。

如今皇帝論勢、論德、論威、論道、論力,已然全部都站到了最上風,還有什麼可商議的呢?

如今的場景,誰能想到呢?

誰會想到,竟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而來!

爲今上披荊斬棘,掃除遷都的最後障礙!

(本章完)

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48章 元宵之夜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29章 耆老進京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20章 千里孤墳第51章 但行好事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6月底病中隨筆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61章 朱允炆死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51章 但行好事第33章 英雄狗賊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5章 統合!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69章 何爲忠臣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90章 五年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65章 燕王何意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86章 奪嫡之爭第36章 閱卷若何第124章 諫言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68章 日本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58章 道衍和尚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4章 最後一夜第51章 但行好事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40章 李祺教子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90章 五年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24章 諫言第24章 喪鐘已鳴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53章 掛冠而去
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48章 元宵之夜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29章 耆老進京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20章 千里孤墳第51章 但行好事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6月底病中隨筆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61章 朱允炆死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51章 但行好事第33章 英雄狗賊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5章 統合!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69章 何爲忠臣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90章 五年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65章 燕王何意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86章 奪嫡之爭第36章 閱卷若何第124章 諫言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68章 日本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58章 道衍和尚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4章 最後一夜第51章 但行好事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40章 李祺教子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90章 五年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54章 大勢人心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24章 諫言第24章 喪鐘已鳴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53章 掛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