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

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

李顯穆眼中透出神聖的光彩,那是超越一切純粹的虔誠,遙望着九天之上。

這世上又有誰對大明的忠誠能超得過李氏呢?

恐怕就連朱氏皇族都沒幻想過大明王朝能延續五百年吧。

待數百人齊發的恢宏之聲停下後,長江之畔竟一時沉默,唯有滔滔江水拍岸之聲不絕於耳。

非祭祀無以神聖,在此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強大的宗族和主流宗教,都會定時舉行集會,或禱告、或其他,祖宗和神靈能不能聽到且是兩說,可與會之人卻會極大的增強對家庭和組織的認同感,放大到一個族羣和國家,便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國古代,儒家承擔的就是這個角色,對天下人進行個人的道德教育、維護家族的孝道教育、維護國家的忠君教育以及對天下的無限責任教育,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李顯穆環視着與會衆人,在衆人沒有察覺時微微點了點頭,事實證明,這一套理論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即便是江南這些浸淫在官場許多年的老油條,也依舊會動容,而那些心中還存着幾分熱血的年輕官員,受到的觸動則更大。

“要在家族中以及未來所建立的組織中,設立一套具備儀式性的流程,任何組織和族羣,都需要一套神聖的光環。”

李顯穆心中暗道。

金陵長江之誓在江南掀起了軒然大波,幾乎整座江南的士子都蜂擁着往長江之畔而來,只爲了看一眼那座石碑。

因爲石碑上刻着當日的誓言,亦有數不清的人在石碑之下,自己發了誓,這幾乎成了一種士林中風尚。

甚至不僅江南三省,由於長江終日有商人溝通南北東西,還傳到了周邊,是以甚至有周圍府縣的士人奔赴數百里前來瞻仰大明第一座頌大明神聖碑。

而主導此事的李顯穆則在江南再次聲望大增,當初還有人認爲他是故意借事,爲朝廷威劫江南大族,其中亦有私人恩怨,可如今再也沒人懷疑他的動機。

卑鄙者自然對他更加警惕,可高尚者卻崇敬他,李祺當初在江南之地存有的威望,真正的漸漸開始轉移到他的身上,在江南士子眼中,他不再僅僅是李忠文公的繼承人,還是李顯穆!

這且都是後話,在江南喧囂之中,英國公張輔率領着三大營的精銳,自運河順流而下,抵達了南京。

……

張輔一到南京便先看到了那塊立在長江之畔的高大石碑,以及刻在石碑上的字,頓時眼神一凝,正要問李顯穆這是何時,而後便得知是李顯穆率江南文武所立,他立時開懷大笑。

“顯穆你有大才啊。”

張輔朗聲笑道,毫不掩飾自己的欣賞,甚至還有一絲欽佩。

從上古之時開始,諸夏就鄙視那些擅長逢迎拍馬的人,稱呼那些人爲佞臣,認爲這些人會敗壞君主的德行。

自古以來,諸夏就欣賞那些對君主直言敢諫的人,認爲這些人都是不畏生死的天下脊樑。

比如李祺在朝廷上當着羣臣的面,指出建文帝的錯誤,還直接掛冠而去,讓他的聲望徹底突破了限制,名滿天下,讚譽滿身。

再比如李顯穆養望的第一步就是爲太子的儲君之位,不惜觸怒皇帝而辯駁。

在世人眼中,李祺和李顯穆都是直言敢諫的直臣,是天下脊樑般的人物。

可張輔卻覺得不是,李氏兩父子不是那種愣頭青直臣,他們做的很多事,明明比那些拍馬屁還更討皇帝歡心,只是技巧太過於高超,讓人挑不出毛病來,甚至還要讚揚真是忠臣。

李顯穆知道自己岳父也是個頗有政治智慧的人,笑了笑沒反駁,徑直跳過此事道:“伯父,此番小侄巡撫江南,頗有一番成績,小侄讓六部諸官以及江南三省的省府大員,俱在外等候,有所命令,伯父俱可裁決。”

張輔頓時一驚,縱然他從這面石碑上已然知曉李顯穆定然於江南造作了大事,可能夠驅使江南文武如同驅使屬下,還是讓他不由心驚,這可真是不凡。

張輔拍了拍李顯穆肩膀,肅然道:“辛苦顯穆了。”

李顯穆朗聲笑道:“小侄只不過盡些綿薄之力,惟願伯父武運昌隆,爲我大明再立大功,揚威於安南,震懾蠻夷!”

英國公張輔沒再說話,他們兩人既是翁婿,兩家又是政治上的盟友,這等關係不必客套,一切盡在不言中。

九天之上的李祺望着卻微微搖頭。

如今英國公張輔和李顯穆心中想的,是英國公張輔年紀已經不小,大概永樂後,也就該漸漸身體撐不住了。 張輔後繼無人,英國公府可能會衰落下去,成爲一個空有公爵名頭的閒散勳貴家族。

前期張輔護着李顯穆,後期李顯穆起來後再扶持英國公府,兩人的巔峰期恰好錯開。

否則一對翁婿,一個是軍方第一人,一個是文官第一人,那皇帝半夜都要被噩夢驚醒了。

但問題是英國公張輔相當長壽,歷史上高齡還能跟着大軍出征,說明他身體依舊很好。

這一世李顯穆橫空出世,勢必要登上絕巔,到時候英國公張輔反而是登頂的阻礙,還不知那時會如何抉擇。

二人相談一番,下了船後,衆江南文武前來拜見後,便往南京而去,張輔將會在這裡停留半個月,等待前期後勤工作完成,再往南去。

而李顯穆並不會一直等到徵安南結束,在將糧草等從海上運走,他就會回京城,身上後勤軍需官不過是兼職而已。

這半個月時間,英國公張輔不僅在忙碌南征之事,也徹底將李顯穆在南京的所作所爲了解了清楚,縱然是他也不禁沉默了片刻。

最後只感嘆了一句,“顯穆你有李忠文公之姿啊。”

時間匆匆如流水,很快英國公張輔就從南京動身,率領着十萬大軍往安南而去,後續的民夫則依舊由李顯穆督促諸省府、衛所支往前線。

北方運河早已封凍,李顯穆才堪堪從南京動身。

他離開江南時,前來送別之人很多,有盼着他真的離開的,有崇拜他想要臨走時再見一面的,擠滿了長江之岸。

李顯穆背對着滾滾長江,回望巍峨的南京城,亦是頗爲感慨,這一次下江南,他攫取了很多政治威望以及聲望,日後他師兄王艮前來江南傳播心學,壓力將會小很多。

載他離去的大船停靠在碼頭邊,副使自船上匆匆走到李顯穆身邊稟告道:“撫臺,船上已然全部備好,我們可以出發回京了。”

李顯穆點點頭,而後面向江南諸官生朗然道:“諸位,此番叨擾江南,有勞諸位協助,創下一番功績,本閣這便告辭了,我等山水有相逢,本閣祝諸位青雲直上!”

“此皆撫臺之功也。”

“撫臺有能,造福江南,我等佩服。”

李顯穆轉身上船,臨最後,有人高聲問道:“撫臺可還有一言告江南諸生嗎?”

李顯穆指着那高高聳立的石碑,“不忘長江金陵之誓即可!”

“絕不敢忘!”

“我等絕不敢忘!”

零星的聲音從江畔傳來,皆是少年、青年之人,這其中或許便有于謙這等有志之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船帆高升,向北而去。

————

永樂八年,江南地區爆發了轟動朝野的“妖術案”,波及了明朝兩京一十三省,並迅速成爲太子黨和漢王黨奪嫡的焦點,李顯穆在這種風波中挺身而出,他先是保下了太子,其後又前往江南將此事定性,江南士紳成爲了“妖術案”的犧牲者。

但這不意味着江南士紳的便是無辜受難,其後所發生的“奏銷案”、“哭廟案”,證明江南士紳的腐朽墮落在永樂時期已經頗見端倪。

李顯穆嚴厲打擊了奏銷案、哭廟案中的涉事士紳,近五萬人被流放到安南,其中包含大量知識分子、工匠、樂戶,如今安南省望歸縣便是這些人所建立。

接連爆發的“妖術案”、“奏銷案”、“哭廟案”,使江南士紳在政治上再次遭遇了巨大打擊,史書記載,‘蘇、常二州,士紳耆老爲之一空’,但得益於李顯穆卓絕的政治手段,利用“長江金陵之誓”大幅削弱了江南士紳的逆反心理,使明朝南北彌合的進程再次向前。——《永樂江南大案見聞錄》

(本章完)

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6月底病中隨筆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23章 格物大道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68章 日本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59章 榮耀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99章 哀榮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21章 學府諸生第61章 朱允炆死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2章 皇帝所託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30章 分省定額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62章 面見朱棣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23章 格物大道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75章 請重修史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47章 不足與謀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66章 陛前問罪第28章 意滅靖寧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44章 最後一夜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22章 同心共志!
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6月底病中隨筆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23章 格物大道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68章 日本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59章 榮耀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99章 哀榮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21章 學府諸生第61章 朱允炆死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2章 皇帝所託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30章 分省定額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62章 面見朱棣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23章 格物大道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75章 請重修史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47章 不足與謀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66章 陛前問罪第28章 意滅靖寧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44章 最後一夜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22章 同心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