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永樂天下
隨着建文孤忠的死訊陸續傳來,天下躁亂的人心徹底平息。
建文三年十一月初一,原先駐守在北平的燕王妃、燕王世子等親近之人皆被接到了應天。
萬事俱備,燕王朱棣於應天昭告天地祖宗神靈,正式登基,改元永樂,如今天下諸時,便改稱爲永樂元年十一月初一。
而後又效仿太祖高皇的“開國輔運功臣”,封“奉天靖難功臣”,大封勳爵,犒賞諸將。
巍巍大明,浩浩湯湯,一片新氣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好似將一切建文舊時代的東西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可現實的政治自然不會如此簡單,建文遺留下來的諸事還相當的繁雜。
在禮儀性的諸事完畢後,朱棣便召集親近諸臣,商議一件不得不解決的大事——“建文時被貶爲庶人的諸臣又當何爲?”
絕大多數人都認爲應當恢復諸王的王爵,畢竟這是討伐誅殺建文的理論依據,不能不認。
可朱棣有些不爽,他那些弟弟,他如何能不知道是何人,於是望向了一直沉默的李祺,問道:“景和多智,不知可有兩全之策?”
李祺沉吟了一下後正聲道:“殿下以靖難之名起兵,以誅獨夫之大義登基,有些事便不得不做,可一味擡舉諸王,亦是不妥,除湘王外,其餘諸王皆多有不法,若是一味包庇,難免會對陛下的聲譽造成影響。
是以,臣以爲,應該諸王各有不同。
對無辜的湘王,應該立刻恢復王爵、追加美諡,再於世道之上多加褒揚,使四海之內,五湖之間,皆知宗家之內有此名王!
其餘諸王中,周王是陛下的同胞兄弟,過去所犯不法罪行又最小,多加教育即可,可恢復王爵,以示陛下對宗家兄弟的兄友弟恭之情誼。
至於其他諸王,所行皆大悖,太祖高皇時便不能治,當召回京中,多加訓斥,而後敘陛下之艱難不易,使其有謹慎悔過之心,約法三章,若是再犯,定不饒之!
如此作爲,想必可以了結諸王之事了。”
朱棣又發現了李祺在朝中的一個好處,有些涉及到諸王的話,其他大臣就算是看出來,或者是有想法,也不敢說,就比如現在,其他人就有顧忌。
可李祺是臨安長公主的駙馬,諸王還要稱呼李祺一聲大姐夫,所以李祺說起話來就沒有太多顧忌。
“景和說的好!”
朱棣在殿中踱步思索幾息後,果斷下令道:“就按照景和說的辦,現在立刻去宣諸王進宮。”
不多時,先前被貶爲庶人的諸王便皆進了殿中,而李祺他們便到了偏殿之中等候。
這還是朱棣自靖難之後第一次見自己的弟弟們,縱然是已經梳洗收拾,依舊能夠看出明顯的憔悴,建文這幾年對他們都是一種折磨,而望着已然成爲皇帝的朱棣,他們心中只有濃濃的羨慕和畏懼。
朱棣本來想直接開訓的,但看着他們這幅樣子,尤其是消瘦的厲害的周王,終究是有些心軟,嘆口氣道:“建文已經死了,你們的苦日子結束了。”
周王淚如雨下哽咽道:“四哥!”
朱棣又語重心長道:“朕會爲你們恢復王爵,先別急着高興,朕有些話要和你們說。
建文不顧忌宗家之情,對親叔叔動輒打殺削爵,這固然是他不對,可你們幾個人,也要警醒一些,爲什麼建文不先對其他人動手,而是要削你們幾個人?
你們曾經做出來的那些事,讓父皇在的時候就很是頭疼,朱允炆因爲厭惡你們的行爲,又因爲動你們,不會讓天下人詬病,於是你們就遭遇了大禍。
現在朕爲你們恢復王爵,可你們都要記住,這不是沒有條件的,身爲朝廷親王,不指望你們能夠成就什麼大事,但至少不要隨意的殘害子民,哪怕是流連春樓楚館,亦或者是走狗遛鳥,至少於世道沒有什麼傷害!”
朱棣一看幾人表情就知道只有周王聽進去了,當然他不知道,周王是在流放的路上見到了民生疾苦,幡然醒悟,真可謂玉不琢、不成器,而其餘幾人比周王更殘暴頑劣,自然不將朱棣的話放在心上。
朱棣見狀頓時沉下了臉,壓抑着憤怒道:“父皇有句話,今日朕送給你們,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幾王立刻知道朱棣是真的生氣了,竟說出了這樣的話。
“今日朕在這裡就告訴你們,若是日後膽敢再做下傷天害理之事,建文之禍,未必不會再臨於你們身上,都給朕滾回封地去!”
待幾人忙不迭的逃走,羣臣才又被近侍帶着來到了主殿中,一看皇帝滿臉不高興,衆人就知道剛纔諸王肯定沒聽殿下的諄諄教誨,衆人也不敢觸黴頭,都沒再提此事。
朱棣平復了一下心情,不再想那幾人。
“陳卿。”
朱棣喚陳英上前,陳英在建文年間亦被連累貶官,永樂後李祺推薦他起復。 李祺立刻知道朱棣要做什麼了,縱然是以他的心智,此刻也不禁有幾分激動,只聽朱棣溫聲道:“朕記得陳卿你在洪武年間擔任刑部尚書,如今又任大理寺卿,想必對舊案相當熟悉了。”
陳英摸不準皇帝裡賣的是什麼藥,但還是回道:“回陛下,正是,臣在刑部任職近二十年,大案要案基本上都在腦海中有所記憶。”
朱棣一看陳英表情,就知道李祺沒對陳英說過韓國公府將要平反之事,這種知進退的保密意識,讓朱棣甚是滿意,甚至就連語氣都帶上了幾分欣然。
“那此事交給卿就再好不過了,洪武年間有胡惟庸舊案,牽連甚廣,乃至於累及諸勳貴之家,胡惟庸案後,前刑部尚書楊靖坐法死,前錦衣衛指揮使毛驤亦坐法死,可知這二人皆是奸邪之輩。
恰恰這二人皆是胡惟庸案的主審之人,朕思及其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是以朕想要請陳卿重審胡惟庸案,若其中有冤屈之獄,便爲之平反昭雪,以彰仁德!”
果然如此!
果真如此!
陳英在皇帝說起胡惟庸案時就已經猜到了皇帝想要說什麼,胡惟庸案有什麼可審理的,無非就是爲了給其中的某個人平反而已!
他幾乎控制不住的望向了李祺,李祺眼中亦帶着溫潤的笑意。
景和啊,你終於成功了,我就知道以你的才智,你終有一日能夠爲李氏平反!
陳英發自內心的爲好友終於達成夙願而開心,亦爲李氏能夠真正重返清白世道而欣然。
他重重叩首下去,滿臉鄭重的肅聲道:“臣陳英接旨,此番定不負陛下所託,爲冤者梳清冤屈,還一個朗朗乾坤的清白之身!”
朝野內外,誰不知道陳英和李祺關係好,皇帝特意點他爲擁有案件複覈權的大理寺卿,還讓他負責此案,原來在那個時候,皇帝就已經準備爲李祺翻案了。
靖難功臣且不言,那些九卿朝臣以及備爲皇帝顧問的朝臣,都非常好奇李祺到底是爲陛下立下了什麼功勞,才能夠讓陛下如此的另眼相待。
難道李祺本就和陛下關係好嗎?
難道是因爲臨安公主的關係嗎?天下人都知道臨安公主只比陛下小几個月,是真正從小一起長大的,感情相當不錯。
可這些都不足以讓陛下爲李祺推翻太祖高皇所決之獄啊!
他們自然不知道朱棣宮中問罪之事皆是李祺一手操持,李祺亦是守口如瓶,只當自己從來都沒有做過這件事。
一切榮耀都歸於吾王!
這是李祺面對強勢君王的信條,亦是保存自身的爲臣之道。
在議事結束,羣臣臨出宮前,朱棣召李祺上前低聲道:“景和,待爲你家平反之事過後,方孝孺之事,便提上日程吧,這朝廷之上的江南人也有些太多了,朱允炆是怎麼忍受的。”
李祺微微點頭。
在轉過身後,他陷入了思索之中,果然從北方而來的朱棣,對當前大明朝堂上的局勢非常敏感,朱棣幾次三番的催促李祺動手,已經不僅僅是爲了踐踏方孝孺了,其中還包含了他對江南文人的擔憂。
尤其是在他重重踐踏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人後,他對於江南文人的擔憂到達了頂峰,他不知道這些文人裡面,哪些人是敵視他的。
一個頂級帝王的直覺告訴他,雖然要用其中的人才,但也必須要狠狠打壓這些人才行,否則日後一定會出問題。
朱棣剛剛來到應天登上皇位不久就已經發現的事情,可朱允炆做了三年皇帝都沒有知覺,這就是兩人之間的差距!
一個是歷史排名前列的君主,一個是和亡國之君做一桌的廢物。
“可惜我的時間不夠了,待處理掉方孝孺這一脈後,未來對江南文人打壓的手段,可以交給穆兒去做,他比我更聰慧,定然能夠功成。
這一世不會有清朝了。
可若是沒有江南三大案,豈不是一種遺憾,看看在滿清屠刀中跪下的江南文人,會不會跪在我李氏手中!”
李祺嘴角帶着一絲笑意,卻沒有絲毫的欣喜,而是寒意徹骨,以及濃濃的殺機!
——
PS:一萬字結束!兄弟們求月票!明天還是一萬字!衝!
一萬字結束!兄弟們求月票!明天還是一萬字!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