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東非和波斯友好互助條約的簽訂,東非第三艦隊順勢開進波斯地區,準備在波斯西北海岸建設軍事基地。
如此一來,東非在波斯灣地區的軍事存在進一步得到加強,整個波斯灣內部,出口以及外圍,東非實現了和英國的錯位競爭。
而英國在波斯灣的軍事存在的支點則是科威特,巴林,阿曼,波斯南部以及部分重要島嶼,如果不考慮外部支援因素的情況下,東非實現了和英國在波斯灣二分天下。
但事實上,東非和其他國家在波斯灣的競爭肯定要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英國本土遠離波斯灣,雖然有印度作爲後勤支點,但是顯然無法和工業基礎強大的東非本土相對比。
而就東非目前獲知的消息,英國如今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埃及,英屬索馬里蘭,也門等紅海沿岸區域。
因爲一戰的結果已經證明了,英國的全球戰略部署,不能對東非這個新晉的世界大國視而不見。
但是這個時候,英國也無力再壓制東非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地區的崛起,所以英國對東非的戰略轉向爲防禦爲主。
英國的防禦戰略重點就是儘可能的阻止東非對歐洲的滲透,而這樣一來,埃及以及蘇伊士運河就成爲了這一戰略的重中之重。
至於印度洋方向,英國完全轉向防禦,現在英國對印度洋方向的態度是,儘可能保全印度,曼德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戰略要地的安全。
……
在東非對波斯進行佈局的時候,歐洲方面各國和俄國的較量也正式拉開,僅在1921年1月到4月,在各國的幫助下,烏克蘭和波蘭就新武裝起來了十幾萬人的軍隊。
同時,一戰時期兩大陣營積累的戰爭物資和庫存,也大量向東歐地區輸出,而作爲迴應,俄國工黨也動員和組織了三十多萬軍隊抵達俄國邊境,隨時警惕帝國主義的反攻倒算。
但是,邊境部署兵力並非俄國工黨的主要計劃,在俄國頻繁軍事調動的背後,俄國工黨組織大量精兵強將潛入烏克蘭地區。
西切斯拉夫市。
該市位於如今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東部,在沙俄時代被稱爲葉卡捷琳諾斯拉夫。
前世,這座城市還有兩個名字,1926年,蘇聯將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改名爲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政府於2016年將其改名爲第聶伯羅。
而西切斯拉夫這個名稱是由德奧兩國扶持起來的傀儡政府,也就是如今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的,根據官方的說法,是爲了恢復該地區的哥薩克歷史,對應扎波羅熱哥薩克。
當然,俄國工黨顯然也有自己的說法,依舊稱該市爲葉卡捷琳諾斯拉夫。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切斯拉夫,或者說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毫無疑問是一座大城市。
上個世紀的1884年,第一座跨第聶伯河大橋建成後,西切斯拉夫就走上了高速發展階段,之後該市第一座火車站建成,並且連接頓巴斯的煤礦和克里夫巴斯的鐵礦。
沙皇俄國的部署了大量冶金工業在當地,而隨着經濟發展,彼時還叫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西切斯拉夫出現了許多公共、教育和文化機構。
而西切斯拉夫也就成爲了烏克蘭重要的區域中心之一,在20世紀初,西切斯拉夫的人口就已經超過二十萬,1910年該市人口已經突破二十五萬,而如今又過去了十年時間,西切斯拉夫的人口只會更多。
“馬林科夫同志,歡迎你們到葉卡捷琳諾斯拉夫來!”
一見面,托馬傑符卡就忍不住上前擁抱着馬林科夫激動的說道。
“你不知道,我們的組織被僞軍政府破壞的十分嚴重,現在最缺的就是你們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同志,來幫助我們重新啓動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工人運動。”
馬林科夫面對激動的托馬傑符卡說道:“托馬傑符卡同志,我理解你的心情,組織不會忘記你們的功勞,但是,現在已經到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危機時刻,所以敘舊的事,以後有的是機會,我們先對接一下工作。”
於是,托馬傑符卡強忍住自己的情緒,鬆開馬林科夫說道:“是我過於激動了,我這就給你們介紹一下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具體情況。”
隨後,托馬傑符卡一邊帶着馬林科夫一行人到自己的住處,一邊說道:“自從1918年以後,根據合約內容,組織從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撤走之後,我們的活動就開始轉入地下。”
“這幾年,因爲德奧兩國的插手,僞軍政府對烏克蘭境內的地下組織進行了多次掃蕩和破壞。”
“我們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五個據點,也因此被僞軍迫害,同時二十多名優秀同志犧牲,死在僞軍的儈子手下。”
“不過,我們頂住了壓力,從1918年到現在,我們新發展了五十多名成員,現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組織成員一共有一百三十二人。”
“我們分散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工廠,軍隊等地方,同時還掌握着一家地下報社,用於破壞敵佔區的輿論宣傳。”
聽了他的彙報,馬林科夫陷入了沉思,就托馬傑符卡所說的情況來看,葉卡捷琳諾斯拉夫也就是僞軍政府所稱的西切斯拉夫市的組織發展情況整體上還算不錯。
畢竟,自從俄國工黨成功奪取國家政權之後,這也引發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極度恐懼,而這也進一步掀起了帝國主義對俄國以外地區工黨組織的圍剿活動。
要知道同期,1921年遠東帝國的工黨成員數量也才五十多人,但遠東帝國的人口卻高達四億,而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總人口也才二十三萬左右,卻發展出一百多名組織成員,這個成績確實相當不錯了。
而且,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情況同樣十分複雜,這裡是俄國和帝國主義對峙的前線,帝國主義和僞軍政府勢力極其強大。
除了反動勢力的圍剿以外,工黨組織內部的威脅同樣存在,工黨實際上也是一種理想型政黨。
因此,真正的工黨成員應該以世界大同的事業爲一生目標,並且不怕犧牲,敢於流血流汗。
但只要是人,就沒有不怕死的,別說死亡的威脅,絕大部分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動物,所以工黨組織想要發展,就必然時刻面臨着各種背叛。
“托馬傑符卡同志,你們的處境,我已經有所瞭解,我只能說你們不愧是堅定的工黨戰士,能在這種情況下,頂住壓力,並且推動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運動發展實爲不易。”
“我會把你們的情況和功績,一字不改的彙報給組織,我想等到未來烏克蘭解放的那一天,你們終將沐浴在陽光和民衆的掌聲之下。”
對於馬林科夫的讚譽,托馬傑符卡激動的說道:“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畢竟我們現在就是在爲人類社會的發展偉大事業而奉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我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未來全世界都將沐浴在陽光之下。”
“而且相對於我們的犧牲,如今烏克蘭的民衆,生活纔是真的悲劇,所以解放烏克蘭是我現階段最希望看到的。”
針對於目前烏克蘭的情況,托馬傑符卡所言非虛,烏克蘭的民衆確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雖然一戰已經結束,並且烏克蘭的統治階層建立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獨立國家,但是烏克蘭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況卻完全沒有得到改善。
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因爲對抗俄國的需要,現在烏克蘭傀儡政府對烏克蘭的橫徵暴斂越發嚴重,除了支撐軍事上的開支以外,政府從上到下的貪腐問題也越發嚴重。
可以說烏克蘭除了頭上沒有了沙皇這個吉祥物以外,一切都沒有發生改變,社會秩序依舊是沙皇俄國時代的那一套。
這也很容易理解,而今烏克蘭政府的官員,其實大部分依舊是沙皇俄國時代的老面孔,所謂的獨立對於他們確實很重要,畢竟是人就不想久居人下,他們同樣不想接受沙皇的領導。
但是,他們反對沙皇卻並不反對沙皇時期留下的分配製度,畢竟他們同樣是這套制度的受益人。
但是,這些都和烏克蘭的“刁民”們沒有任何關係,甚至他們中的部分人希望迴歸到農奴制度。
俄國工黨確實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毫無疑問,他們分配了社會財富,並且在組織沒有腐敗之前,還把民衆或者說工人當人看,畢竟俄國的農民狀況確實沒有太大改變。
不過,這個問題實際上並不算嚴重,至少理論上如此,畢竟俄國工黨爲了發展生產,是要大力推動工業化的,而工業化的浪潮之下,農民其實可以轉變爲工人。
總而言之,俄國工黨治下的俄國民衆,就算農民地位也比烏克蘭的普通人高的多。
換句話說,烏克蘭民衆的生活狀況一成不變,地位也一成不變,維持在沙俄時代的特徵,這種情況下,烏克蘭的傀儡政府實際上依舊和沙俄時代一樣不得人心。
爲此,托馬傑符卡對馬林科夫說道:“雖然我們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組織,規模沒有擴大多少,但是我們已經滲透到了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各個領域,我們有很多幫手,比如鋼鐵廠的工人,鐵路工人,士兵,還有一些同情烏克蘭民衆的進步人士。”
“如果,我們能將他們組織起來,說不定就能成功推翻僞軍所謂的西切斯拉夫市政府,解放整個葉卡捷琳諾斯拉夫。”
馬林科夫問道:“那你估計,如果我們準備充足的話,可以拉攏多少民衆?”
托馬傑符卡說道:“上萬人肯定是沒有問題的,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有很多工廠,光是市鋼鐵廠就有數千工人,除此外,葉卡捷琳諾斯拉夫作爲鐵路樞紐,鐵路工人數量也很多,而鋼鐵工人和鐵路工人就是我們發展的重點。”
“不過,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僞軍數量也很多,這裡靠近邊境,又是工業重鎮以及交通樞紐,所以駐軍數量有三萬之多。”
“而我們想要成功推動葉卡捷琳諾斯拉夫運動,就必須解決軍隊的問題,要不然面對駐軍鎮壓,就可能重演巴黎運動的悲劇。”
這個時候馬林科夫問道:“既然如此,你們有沒有嘗試過在軍隊裡發展自己人?”
托馬傑符卡回覆道:“這是自然,我們通過各種手段向軍隊滲透過,但是這種滲透,只能拉攏一部分底層士兵和下級軍官,不足以改變軍隊的整體態度。”
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或者說西切斯拉夫作爲烏克蘭的軍事重鎮,如果軍隊聽從僞軍政府的指揮,就算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所有市民被工黨拉攏過來也無濟於事。
托馬傑符卡接着說道:“最大的問題,在於當地的駐軍有很多都是從其他地方調過來的軍隊,這讓我們對軍隊的滲透難以展開,而且在當地駐軍裡,還有德奧等國家的軍事顧問,有他們給僞軍出謀劃策,進一步加劇了我們工作的難度。”
馬林科夫皺着眉頭問道:“既然如此,你們拉攏到了多少軍隊成員?尤其是下級軍官,最高的什麼位置?有多少人?是否可靠?”
既然知道了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問題所在,馬林科夫只能儘可能的獲取更多的信息,從而幫助接下來活動進行鋪墊。
托馬傑符卡說道:“我們拉攏到了當地駐軍裡的三位連長和一位團長,他們都是世界大戰時,因爲戰爭原因被挑撥上來的軍官,因爲出身低的原因所以職位不高……”
總結而言,這些軍官出身比較低,如果按照正常情況,沒有戰爭發生的話,說不定還在地裡刨土豆,但是因爲一戰中表現突出,所以被挑撥爲軍官。
而隨着托馬傑符卡的繼續介紹,馬林科夫也知道了工黨能影響的軍隊人數差不多在三千人左右。
但這僅僅是影響,畢竟很多人雖然同情或者支持工黨的理念,但是他們可沒有和工黨一起幹的覺悟。
不過,這卻讓馬林科夫下定了決心,他鏗鏘有力的說道:“足夠了,三千名軍隊人員,加上上萬工人,只要我們再擺平將近三萬的僞軍武裝,那就能讓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改旗易幟。”
“雖然,我們人數少,但是僞軍戰鬥力意志薄弱,這就是我們的機會,只要我們能先發制人,控制住僞軍的高層,還有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重要機關和場所,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僞軍政府就會陷入羣龍無首的境地,最後等到邊境軍隊配合,我們就能順利突破僞軍政府的防禦,最終解放烏克蘭。”
以小博大確實風險很高,但是俄國工黨能夠成功,並且最終奪取國家政權,本來就是靠着這種手段屢試不爽,在俄國工黨組織國內運動的時候,成員數量也才二三十萬規模,而彼時沙皇俄國可是有數百萬的軍隊和控制一億多民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