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南非形勢

“鐵路是我們東非軍事通道的核心,圍繞整個鐵路系統,我們可以儘可能的把兵力輸送到想要到達的地點,就和普法戰爭一樣,普魯士通過鐵路把後方兵力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前線,以至於法國人難以應對!”東非總參謀部做出同樣的判斷。

東非陸軍的學習對象是普魯士,雖然現在走的有點“歪”,但是核心內容還是一樣的。

畢竟東非國情和普魯士,甚至整個德國對比,十分不一樣,東非幅員遼闊,註定了現在鐵路系統無法像德國那樣密集。

“實際上,黑森鐵路修建完畢,我們東非的總鐵路里程也才突破一萬五千多公里,這還是算上很多支線和礦區鐵路,還有正在動工的黑森鐵路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鐵路到目前爲止也就和俄國在一個水平。”總參謀長思維特說道。

“達不到,俄國鐵路在1880年就突破三萬公里了,現在可能更多,應該是我們的兩倍。”默爾克說道。

“但是不要忘了,沙俄的國土面積也是我國的兩倍,所以在鐵路密度上兩國處在同一水準,除非是美國那種過度的鐵路建設。”

在187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短時間內美國鐵路建設確實遇到了挫折,一時間鐵路公司紛紛破產,股票價格大跌。

但是沒過幾年,美國鐵路建設反而比危機前更加大張旗鼓的建設,到1880年,美國鐵路總里程就突破了9萬公里。

這也是各國應對經濟危機的一個體現,像德國和奧匈帝國就是實行鐵路國有化,然後加快鐵路國家投入,拉動內需,促進上下游發展,保證就業問題,其他國家沒有這麼極端,但是也有類似做法。

所以在經濟危機中後期,反而鐵路建設進度加快了,東非當然也不例外,在經濟危機爆發的同時就開始了大規模鐵路建設。

英國鐵路基本上已經飽和了,德國還有潛力翻一倍,而美國或許還會像前世那樣修建誇張的鐵路網,然後再廢棄掉大部分。

而第二大動脈的北方鐵路總里程是三千多公里,兩者加在一起纔不到一萬公里總里程。

當然,最誇張的還是德國,達到了三萬多公里,是世界第二大鐵路網,但是要注意德國比美國小太多,所以德國的鐵路密度僅次於英國本土,而且值得注意現在英國本土是要算上愛爾蘭全境的,那其鐵路密度其實差不了多少。

但是即使是中央鐵路這種大動脈,也不到五千多公里,算上還在建設中的黑森鐵路也就六千多公里里程。

“還用不到那麼極端,鐵路肯定是要和軍方對接的,但是也不能影響國內的生產生活活動,尤其是戰爭烈度可能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的情況下。”思維特反駁道。

所以東非的鐵路建設遠不及美國和德國誇張,目前東非鐵路里程僅僅能和英國這樣的“小”島國做比較,英國的鐵路里程剛好是一萬八千多公里。

“我們要把鐵路的優勢發揮出來,就需要鐵道部門的緊密配合,像德國在戰爭狀態時那樣,集中全部運力來應對。”默爾克說道。

只有東非和沙俄屬於同病相連的情況,但是東非財政狀況比沙俄政府強太多,這也是東非鐵路里程迅速追趕沙俄的原因。

到目前爲止,戰爭只要沒有打起來,那東非就不能確定戰爭的規模會向何處發展。

因爲敵人主要分爲三股勢力,一個是德蘭士瓦人,雖然德蘭士瓦人地盤最小,實力最弱,可濃縮的的纔是精華。

德蘭士瓦人比英國人還有葡萄牙人更加武德充沛,而且德蘭士瓦人對東非的恨意最深,畢竟當初東非對德蘭士瓦共和國可是滅國之戰,以至於現在德蘭士瓦人都只能寄存在“兄弟”奧蘭治自由邦的土地上。誠然現在德蘭士瓦人取得了奧蘭治自由邦的主導權,但是爲了復國,所以奧蘭治人依然是他們最主要的拉攏對象。

所以德蘭士瓦人對奧蘭治人是有許諾的,那就是復國以後,德蘭士瓦人會主動把奧蘭治自由邦主導權交還給奧蘭治人。

這可能只是一個“藉口”,畢竟已經吞進肚子裡的東西,再吐出來可就不容易了,而且德蘭士瓦人也需要曾經的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合併。

因爲相比較於英國,東非,葡萄牙人,布爾人的地盤太小了,人口太少,如果還分成幾個國家更不能集中力量和幾大勢力抗衡,那樣布爾人只會重蹈當年德蘭士瓦共和國被東非滅亡的覆轍。

隨着德蘭士瓦共和國和格里瓜蘭共和國被東非覆滅,如今實際上還有兩個布爾人國家存在。

一個就是奧蘭治自由邦,還有一個則是東格里瓜蘭共和國,東格里瓜蘭共和國沒有什麼存在感,但是依舊存在。

東非滅亡的格里瓜蘭共和國,也就是前世英屬貝專納,應該被叫做西格里瓜蘭共和國,在英國納塔爾殖民地的西側實際上還有一個非常小的東格里瓜蘭共和國,也是布爾人建立的國家之一。

不過,現在布爾人這個概念恐怕也只有德蘭士瓦人念念不忘了,首先就是奧蘭治人對德蘭士瓦人已經不可能像當年那樣和睦,二者實際上已經分裂。

其次東格里瓜蘭共和國也不想參與這種“大國”之間的博弈和紛爭,畢竟哪一個勢力都不是東格里瓜蘭共和國能夠招惹的存在,也包括現在的德蘭士瓦人。

當然,這種站隊不是東格里瓜蘭共和國想逃避就能躲過去的,他們早在1879年就和奧蘭治自由邦一樣成了開普敦的“附屬國”。

而東格里瓜蘭共和國能夠倖免於難,還要感謝英國納塔爾殖民地把他們和東非隔離開來,所以沒有和東非接壤。

實際上東非對東格里瓜蘭共和國的土地也不太感興趣,他所在的位置是萊索托東南部,也就是德拉肯斯山脈的山區位置。

東非早就完成了對德拉肯斯山脈,萊索托地區的軍事佈局,北方就在東非控制手中,南部則是納塔爾殖民地,想要居高臨下對東非發動攻擊是不可能的。

至於可憐的萊索托王國,早就被東非,奧蘭治自由邦和納塔爾殖民地三家瓜分掉了。

說罷布爾人,其次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也不像想象中那麼團結,至少被東非隔開的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就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

這主要是雙方在資源上的爭端,兩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希望得到王國本土的庇護,免遭東非毒手,所以在這一點上,兩個殖民地都一樣本土能更偏向己方,很顯然安哥拉殖民地目前受到本土的青睞更多一些。

最後是英國人,英國人情況比前兩者好的多,至少英國本土的話還是要聽的,這也是英國霸權的好處。

如果英國霸權沒了,那什麼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之流早就獨立了,所以現在英國的霸權依然是極其穩固的,本土和殖民地之間合作大於矛盾。

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494章 假情報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183章 到達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38章 換血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681章 金沙薩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013章 站隊第130章 入侵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98章 太特市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612章 美食節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211章 集中營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496章 交戰第1325章 卡塔爾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324章 預謀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195章 拜訪第108章 歷史課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261章 威脅第1390章 自治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185章 速成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793章 籠中鳥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594章 矛盾第368章 插曲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1189章 邀請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75章 大逃亡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119章 農忙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13章 野望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13章 野望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606章 後悔第1302章 巴庫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736章 第九旅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327章 南下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973章 籌備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288章 東法會晤
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494章 假情報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183章 到達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38章 換血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681章 金沙薩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013章 站隊第130章 入侵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98章 太特市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612章 美食節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211章 集中營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496章 交戰第1325章 卡塔爾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324章 預謀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195章 拜訪第108章 歷史課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261章 威脅第1390章 自治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185章 速成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793章 籠中鳥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594章 矛盾第368章 插曲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1189章 邀請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75章 大逃亡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119章 農忙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13章 野望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13章 野望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606章 後悔第1302章 巴庫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736章 第九旅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327章 南下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973章 籌備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288章 東法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