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伏擊

李承鼎做出伏擊敵軍的決定後,一面立即派人回信州將最新得到的消息傳遞回去,一面迅速開始爲伏擊敵軍做準備。

從建陽到建州,這一路的地勢較爲險峻,許多地方都會經過叢林,所以要找到伏擊敵軍的地方是比較容易的。

唯一需要顧慮的是,敵軍畢竟對當地地形更加熟悉,誰也不會知道敵軍會不會爲了隱秘行軍而故意走小路。

若是敵軍走小路的話,那麼他們做出的伏擊就要落空了。

所以李承鼎迅速召來向他們投降的建陽守將,向他詢問當地有沒有小路。

“將軍是說從建州到建陽的小路?這個自然是有的,不過這條路比大路更加險要,一般人都不會走這條路。敵軍若是知道這條小路,想必同時也會知道這條路的不好走。所以末將以爲敵軍即便前來突襲,也不會選擇走這條小路!”

那個降將名爲劉奎喜,乃是建陽本地人,對這裡的地形極爲熟悉。

在投靠了吳軍之後,他自然是一心爲吳軍考慮。

李承鼎聽了之後不由得皺眉,若是真的如此的話,要判斷敵軍會從哪條道路前來就很難了。

他們既不知道敵軍的統兵將領是誰,也不知道對方會派來多少兵力,想要做出判斷是極爲困難的。

不過隨之,李承鼎又笑了起來。

從道理上講,敵軍前來突襲不可能將兩萬人全部派過來,最多其中的一部分兵力。

這樣一來,只要將建陽的守衛做好,保證有足夠的守備力量,那麼即便他們伏擊敵軍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

換言之,他們其實是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的。

想到這,李承鼎決定將伏擊點設立在小路之上。

這樣一來,若是敵軍走小路,自然會遭到他們伏擊;若是敵軍走大路,避開了他們的伏擊,並且抵達建陽城下,他們也能迅速返回,與城中守軍裡應外合,夾擊敵軍。

總之,這個安排是隻有好處沒有什麼害處的。

不久,李承鼎留下一千人,與投降他們的建陽守軍一同守城,他自己則親自統領其餘兩千吳軍沿着小路開始設伏。

就在李承鼎他們做好伏擊準備不久,一支五千人的軍隊便沿着小路向建陽趕來。

這支軍隊正是由王延稟親自統領,他們在控制了建州局勢之後便迅速出擊,想要以最快速度突襲建陽。

爲了保證他們離開後建州的局勢不會出問題,王延稟在離開前下令將陳陶等依舊忠於王審知的將領全部處死,而那些投靠他的降將則被強迫來行刑。

通過這種立投名狀的辦法,總算是大致上保證了對建州的掌控。

“將軍,前面不遠就要到建陽了,想必敵軍對我軍的到來應該沒有什麼防備,只是不知道吳軍的警惕心會不會也和陳陶一樣差?”伸手爲王延稟撥開一條樹枝後,副將陳銘臉色輕鬆的問道。

這條小路兵不寬,許多地方都只能讓兩三個人並肩而行,而且因爲樹木太茂盛的緣故,馬匹根本難以在這裡行走。

“吳軍?應該不會像陳陶那樣好對付吧?”王延稟皺眉說道。

在成功掌控建州之後,王延稟立即便按照之前與王延均的約定,開始自稱建州刺史。

不過相比於“王使君”這個稱呼,王延稟卻更加願意其他人稱他爲將軍。

戰場上的勝利總是最能鼓舞士氣的方式,當初從福州出兵之時,王延稟手下部將們各個都臉色凝重,不知道未來究竟會如何。

不過經過了成功突襲建州的一戰後,衆將的心氣頓時提高不少,很多人都開始認真思考突襲吳軍的可能性來。

都說吳軍如何如何的強大,但是大家都是一樣的人,都吃一樣的飯,說一樣的話,在真正見識過吳軍的強大之前,又有多少人會真的相信呢?最多他們覺得吳軍也就比他們強上一點而已。

至少王延稟和眼前的副將陳銘就是這樣覺得的,不然他們也不會有挑戰吳軍的想法和勇氣。

“或許吳軍要強大一些,不過只要我軍突襲成功,還是有機會擊敗他們的!”王延稟輕聲說着,接着他又略有些擔憂的道:“好了,對付吳軍的事情還是等到以後再說吧!前些天我軍襲破建州時,竟然讓一些潰兵趁亂逃出去了,也不知道會不會讓建陽這邊有了準備。”

“將軍放心就是,那幾個逃出去的潰兵,也不一定就是往建陽這邊來的,或許他們直接回家當了逃兵呢?”陳銘笑着說道。

“希望如此吧!”王延稟嘆道:“不過這一次突襲建陽,衆將務必謹慎小心,切不可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誰若是出了差錯,本將定斬不饒!”

他並不怎麼擔心建陽這邊,但他擔心的是吳軍會不會得到消息,從而有了準備。

若是沒有了突襲的機會,那麼他們想要擊敗吳軍的機會就不大了。

“將軍放心,末將等保證這次不會再出差錯的!”其他將領連忙保證道。

王延稟點點頭,正準備再說點什麼,這時候陳銘卻突然大聲喝道:“將軍小心!”

話音剛落,陳銘便猛得推開了王延稟。

王延稟還沒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隨即四處傳來的弓弩聲和喊殺聲,卻讓他渾身冒冷汗。

“全力放箭!”

“殺!”

……

各種喊殺聲震動樹林,到處都是亂飛的箭矢,射中樹幹後發出“哆哆”的聲音。

大羣的飛鳥受驚之後紛紛飛起,繞着樹林不敢降落。

建州軍隊本來就有一半以上只是臨時投靠王延稟的,不僅士氣低落,而且指揮體系也沒有整合完成,所以此時一片混亂。

只有王延稟從福州帶來的那部分軍隊如今還比較鎮定,能夠保持陣勢不亂,並且用弓弩向敵軍發起反擊。

只是這種反擊力度還是有些輕了,根本與敵軍的攻擊力度無法相比。

王延稟不知道伏擊他們的是李承鼎率領的吳軍,還以爲只是前些天逃走的幾個潰兵將消息告訴了建陽守軍,而建陽守軍在得到了消息之後在此伏擊他們,所以他心中雖然驚訝,但也沒有太過擔心。

建陽守軍的總兵力也不過是三千人,留下一部分守城後,最多能有兩千人前來伏擊他們,這點兵力他們還是有突圍出去的希望的。

“諸位放心,敵軍兵力並不多,兄弟們隨本將衝鋒,一定能衝破敵軍伏擊!”

王延稟冷靜下來,觀望了一下四周的局勢後,挑出了一個他覺得敵軍兵力較少的方向,對他從福州帶來的那一部分將士們大聲呼喊道。

他本來就是一員驍勇的將領,所以才能被王審知看中並收爲義子,加上如今遭到伏擊,局勢危險,所以王延稟也是豁出去了,帶頭向敵軍發起進攻。

在他的鼓舞之下,那些他的嫡系軍隊士氣大振,迅速跟在王延稟身後對敵軍發起進攻。

可惜的是,王延稟根本就不知道他面對的敵人不是建陽守軍,而是比他們要強得多的吳軍禁軍精銳。

當他們向吳軍發起衝鋒時,那在他們看來已經足以沖垮任何防線的衝鋒,在吳軍將士們看來卻也不過如此。

樹林之後,李承鼎望着敵軍的表現,不斷的下達着命令。

在他的指揮之下,兩千吳軍將士發揮出了極大的戰鬥力,他們一面加強受到敵軍衝擊之處的防禦,一面又迅速調整,準備從側翼向敵軍發起反擊。

僅僅過了一刻鐘,不管是王延稟還是其他將領,都感覺到了對面敵軍的不好惹。

正面敵軍的防禦在不斷加強不說,從側翼傳過來的壓力更是不斷增加,這一切都讓王延稟等人感到心驚。

更讓他們感到心驚的是,當雙方距離近了之後,衆將開始注意到,對面敵軍說話的口音並不是他們熟悉的福建口音,而是來自江淮、兩浙等地的口音,與福建口音有着較大的不同。

“他們不是建陽守軍,他們是吳軍!”陳銘有些驚駭的向王延稟道。

王延稟滿臉苦澀,此時他自然也明白過來了。

“調轉方向,沿着來的方向突圍,能逃出去一個就是一個!這裡是叢林,敵軍想要將我們全部消滅是不可能的!”

確認了對面敵軍乃是吳軍之後,王延稟不知道吳軍是怎麼到這裡來的,更不知道吳軍的兵力有多少,他只知道他們目前突圍的方向顯然是無法突圍的,必須換一個方向才行。

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十七章 鬧事
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十七章 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