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

八月,二十萬吳軍正式發起進攻。

這一次楊渥並沒有選擇親自領兵,而是將大軍分爲三路,其中東路軍由劉信統領,共六萬人,由楊劉渡渡河攻打博州;中路軍由周本統領,共八萬人,從德勝渡渡河攻打澶州;西路則由李承鼎率軍攻打相州。

如此三路出兵,沿着三個方向進攻,最後對後唐的都城鄴都進行合圍。

消息傳出,四方震動。

相州城內,叛軍的大小統領們此時都匯聚在趙在禮的府中,面帶憂慮的商議着。

雖說一開始起兵造反的時候,他們都做好了面臨吳軍干涉的準備,但真等到這個時候他們心中還是有些憂慮。

正如同嚴可求等人想的那樣,趙在禮等人雖然造反,但他們心中其實對於吳國更加抗拒,若是李存勖願意對他們進行招安,滿足他們的一些要求,只怕他們早就投降了。

可惜吳軍那時候並沒有動手,而李存勖則選擇了出兵討伐叛軍,如此一來投降的選擇就不復存在了。

現在擺在衆人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堅守孤城繼續抵抗吳軍,另一個則是直接投降吳軍。

若是堅守的話,以他們的實力,且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只怕很難堅守多長時間;但若是直接投降的話,他們又擔心將來的命運。

畢竟吳國的國策早就天下皆知,尤其對他們這種反覆背叛的將領來說,到了吳國只怕很難混。

就在衆將猶豫不決的時候,外面侍衛突然進來道:“啓稟諸位將軍,吳軍有使者到來。”

“吳軍派來的使者?”衆將聽了紛紛一驚,接着又猜測起來:“吳國人此時派使者來是什麼意思?難道說想要勸降?”

趙在禮沉聲道:“將吳國使者帶進來一問就知道了。”

不一會兒,吳國的使者到來,卻是一個武將裝扮的年輕人,正是郭威。

“在下郭威,見過趙將軍,諸位將軍。”郭威首先不卑不亢的行了一禮。

接着也不等衆人答話,他便自顧自的詢問道:“在下此來,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問一問諸位,如今我軍兵臨城下,諸位卻不趕緊投降,難道是想抗拒我朝大軍嗎?”

趙在禮等人見他上來就如此咄咄逼人,頓時心生不悅道:“便是抗拒吳軍又能如何?”

郭威冷笑一聲:“如今天下大勢,不用我多說,諸位想必也都明白,不過是晉與吳的爭奪而已。諸位起兵造反,這已經與晉王決裂;若是再與我軍交戰,那就是將晉與吳都得罪了。縱然以天下之大,只怕諸位也沒有容身之處!”

衆將聽了頓時臉色一變。

的確,他們最擔心的就是這一點,在李存勖派兵前來鎮壓後,他們這支叛軍就已經沒有回頭路了,若是再與吳國爲敵,他們就真的無路可退了。

衆人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什麼?還不就是爲了榮華富貴,若是明知道前方是條死路,他們可不會傻到去走。

趙在禮沉聲道:“郭將軍此言差矣,我等雖然起兵造反,但若是我等願意的話,依舊可以與陛下和談。只要陛下願意加封我爲節度使,我就願意爲他擋住吳軍。想來陛下不會拒絕這個條件。”

郭威冷笑道:“是嗎?那麼諸位爲何不那麼做呢?若是諸位真的投降晉王,到時候晉王將你們作爲替死鬼,讓你們在這裡與我朝大軍血拼,他卻能漁翁得利。這樣的結果難道就是諸位想要的?”

“此外,相州一州之地,又地處吳國和晉國之間,地小民寡,想要自立一方也不可能,到時候諸位不管在什麼方面都不得不依賴晉國。即便趙將軍能做上節度使又有何用?”

衆人聽了頓時默然不語。

其實當前的局勢早就很清楚了,天下的爭奪就是後唐和吳國之間的事情,他們這些叛軍想要在後唐與吳國之間自立一方,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投靠吳國或者投靠後唐。

若是投靠後唐,那麼他們這支叛軍就不得不與吳軍血戰,成爲後唐的替死鬼;而若是投靠吳國的話……

郭威沉聲道:“我知道諸位對投降吳國心存顧慮,不過我要說的是,我家陛下知道諸位之所以起兵造反,那完全是受到晉王逼迫所致。諸位將士駐守邊疆,卻連飯都吃不飽,所以造反也是應當的。”

趙在禮等人聽了頓時鬆了口氣,他沉聲道:“若是我等願意投降,不知貴國準備怎麼安置我等?”

郭威從懷中取出一道詔令:“這是我家陛下的詔書,若是諸位願意投降的話,趙將軍可以被授予都指揮使一職。”

趙在禮聽了頓時眼神一亮,都指揮使一職位,雖然比不上節度使,也比不上都督,但在吳軍之中也算很高的級別了。

若是能授予都指揮使的職位,趙在禮心中還是很滿意的。

他接着問道:“那麼我等麾下的將士又會怎麼安排?”

“趙將軍麾下其他諸將可以依次授予官職。當然,若是諸位不願留在軍中,也可以有其他選擇,只要不太過分,都可以考慮。”

其他人聽了頓時點了點頭,表示滿意。

這時,有人小聲問道:“郭將軍,貴國的安排我等都很滿意,只是我等擔心的是,貴國將來會如何?”

郭威笑道:“你是擔心將來會不會秋後算賬嗎?其實若是諸位投降吳國後沒有再次造反的想法,那麼又何必擔心自己的榮華富貴呢?若是還想造反,那麼不管你們是投降吳國還是投降晉國,都沒有人能容得下你們。”

“此外,王審知、馬殷、劉龑等,他們以前都是一方節帥,且與我家陛下交戰多年,但他們投降之後尚且得到了善待,諸位又何必擔心呢?”

衆人聽了都將目光看向趙在禮,顯然他們心中已經傾向於投降吳國。

趙在禮見了當即起身,鄭重着對郭威道:“我等微末之臣,願意投降貴國,爲陛下效犬馬之勞!”

……

八月初,盤踞相州的叛軍首領趙在禮等人投降吳軍,湯陰、內黃、黎陽等地皆落入吳國手中。

與此同時,中路吳軍在德勝渡河後,先將澶州城圍困起來,接着留下兩萬大軍負責圍城,主力則繞過澶州直接向北進發,於八月中旬與西路吳軍匯合。

東路的吳軍同樣進展順利,駐守博州的一萬後唐軍隊在吳軍進攻之前就選擇了撤退,讓吳國兵不血刃佔領博州。

接着,東路吳軍分兵攻取武水和堂邑,並繼續向西進攻。

九月初,三路吳軍在魏州城下匯合,將後唐的都城興唐府三面圍困起來。

城內,李存勖焦急而煩躁的四處走來走去,對於不遠處正在上演的戲劇完全沒有一點欣賞的念頭。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是他完全沒有想到的。

當初相州剛剛叛亂時,他就意識到局勢有些不妙,但他還是沒想到居然會如此不妙,不僅辛苦構建的防線被吳軍輕易突破,都城被敵軍圍困,更重要的是各地藩鎮到目前爲止都沒有一家出兵來援。

“那些傢伙難道不知道,若是朕完了,他們這些藩帥也要完蛋嗎?還是說他們覺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擋住吳軍的進攻?”

如今的興唐府城中,守軍兵力共有近六萬人,其中包括從博州撤退回來的一萬軍隊,以及李紹榮率領的殘部。

有這麼多的軍隊守城,再加上興唐府作爲後唐的都城,城中積蓄了大量糧草,堅守個一年半載都沒有問題。

但問題是,再怎麼堅固的城池,若是沒有援兵的話,都不可能堅守太長時間,比如當初鎮州張處瑾,依託堅城抵擋晉軍長達近一年時間,但因爲沒有援兵,最終還是被晉軍攻破。

Wωω ¤тTk дn ¤c ○

若是各地藩鎮不派兵來援的話,以鄴城如今的情形,只怕很難堅守下去。

回想起各地藩鎮的態度,李存勖心中暗暗後悔:“早知如此,就不該留下來的。”

在吳軍圍城之前,他本來是有機會離開鄴城的,不管是去北都真定府,還是去太原,都比如今坐困孤城要好。

但李存勖又擔心,若是自己離開的話,後唐軍必然士氣大挫,鄴城很可能會立即落入吳國手中,甚至整個河北都會落入吳國手中。

到時候即便還能退守太原,但失去了河北後,後唐又能堅持多久呢?

想到這,他又不得不堅定堅守城池的決心。

這時,景進匆匆進來,一臉喜色道:“陛下,咱們的援軍要來了!”

李存勖聽了頓時大喜,連忙問道:“援軍?是哪裡來的援軍,有多少人?”

“回稟陛下,是魏王殿下從太原領兵來援,兵力有一萬人!”

“魏王的軍隊?”李存勖臉上的喜色頓時消失不見。

魏王李繼岌乃是李存勖的長子,被留在太原與太原尹孟知祥一同負責鎮守老巢。

如今興唐府被圍,李繼岌領兵來援,這固然讓李存勖感到欣慰,但他更加願意聽到的卻是各地藩鎮出兵的消息。

否則光靠李繼岌這點兵力,又如何能給興唐府解圍?

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三章 招攬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
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三章 招攬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