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塘便是廣陵城外的一個水港,淮南的戰船平時都停泊在這裡。
當日,楊行密得到戴友規的彙報後,當機立斷,親自帶領十幾個侍衛,搖着小船,穿着常服,也不帶兵器,徑自登上馮弘鐸的戰船與他相見。
見到馮弘鐸後,只見這個以前的一方刺史此時正披頭散髮,頹然喪氣,望向他的目光卻充滿希冀;周圍的衆多將士也滿臉希冀的看着他。
於是楊行密滿臉坦蕩,上前執起馮弘鐸的手,大聲勸慰他,“使君不過是一次兵敗而已,何必出海去?不如留下來,只是以後不能領兵而已,孤還能保證你一世富貴。”
能保一世富貴也算不錯了,至於不能領兵,他如今早就喪膽,對領兵打仗也沒多少興趣,更何況,楊行密既然不讓他領兵,這反而說明對方是真心想要接納他。
馮弘鐸感激涕零,拜倒在地泣道,“大王之命,罪臣怎敢不從。”
楊行密上前將他扶起來道,“馮使君何罪之有?不過是一時沒想開罷了。當初使君治理升州十餘年,使得升州百姓安泰,生活富足,如此功績想必升州百姓也不會忘記的!”
這卻是給馮弘鐸臉上貼金了,他以前治理升州雖然不像孫儒那般殘暴,但也沒做什麼安定百姓的事情。
楊行密接着又任命馮弘鐸爲淮南節度副使,算是給了他一個體面的職務。
節度副使的職位看似尊榮,但實際上卻沒什麼實權,最適合馮弘鐸擔任,所以他對此也比較滿意。
安撫了馮弘鐸後,楊行密又轉頭看向站在馮弘鐸身邊的尚公乃,立刻就認出了此人就是之前在廣陵對他大言不慚的人。
當下楊行密問尚公乃道,“你還記得當初在廣陵向我求取潤州時所說的話嗎?”
尚公乃拱手一拜,坦坦蕩蕩的道歉道,“不過是將吏各爲其主罷了。只可惜當初沒有成功。”
“哈哈哈哈!好你個尚公乃!”
楊行密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勵道,“將來你侍奉我如果能如同從前侍奉馮使君一樣,那我就沒有什麼憂慮了。”
隨後他又對將士們宣佈過往不究,又傳令送上酒食犒勞將士,馮弘鐸的士兵們爲他的胸懷和氣度所感動,紛紛歡呼起來。
於是,楊行密帶着馮弘鐸等人一起迴歸廣陵。自此之後,馮弘鐸再也沒有背叛過他,而尚公乃在後來也爲淮南立下大功,最終沒有辜負楊行密對他的期望。
此刻楊渥正在升州城內的一座府宅裡坐着乘涼。
升州歷史悠久,古名金陵。戰國中期,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後來三國時期的孫權在此建都,改稱建業。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樑、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此地有“六朝古都”之稱。在隋唐兩代,金陵受到定都長安的北方政權的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不斷髮展強大。到如今,升州一代非常繁華,更加勝過廣陵。
楊渥居住的這座府宅佔地較廣,裡面裝飾非常奢華,以前正好屬於那位在戰場上被範遇殺死的顏建。在李神福率軍入升州後,這裡就被楊渥徵辟爲自己的府宅了。
“金陵果然與衆不同啊。即便經過隋唐兩代的刻意打壓,如今還是如此的繁華。怪不得後來的南唐會把都城遷到這裡來。再往後,朱元璋也是以這裡爲根基,實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最終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從南向北統一中國的壯舉。”
“將來我成爲淮南節度使後,是不是也要把治所遷移到這裡來呢?”楊渥認真的思考着這個問題。
“不過,話說歷史上定都這裡的王朝可沒有一個長命的。”
以前的六朝就不說了,就說後來的朱元璋,他辛辛苦苦築石頭城,號稱天下第一城,可是隻過了三十多年,南京就被從北京起兵的朱棣給攻破了;後來朱棣將都城又遷到了北京,所以明朝真正在南京定都的時間其實也就五十多年。至於更以後的太平天國和民國,雖然也建都在此,但壽命不長也是事實。
“難道說真是金陵的風水不好嗎?”楊渥暗自嘀咕。
來到金陵後,聽到當地人有傳說,說是當年楚威王在這裡趕走了越王,駐軍在江邊的獅子山上。他環望四周,看到此處風景雄麗,喜悅之情油然而生。
可是突然,他的臉色卻由晴轉陰。周圍大臣們忙問原因,楚威王有些煩躁地說:“這地方風景雖好,但王氣太盛!”於是他聽從巫師的建議,在獅子山上埋下一批黃金,用黃金鎮壓此地的王氣,可保以後不再出帝王。
從此之後這裡就被稱爲“金陵”,而金陵因爲有黃金鎮壓王氣,所以後來定都這裡的王朝都不怎麼長壽。
想到這個傳說,楊渥失笑不已。作爲後世人,他腦中更多的還是人定勝天,而不是這些虛無縹緲的王氣之說。
這時候,刁彥能進來報告,“公子,有廣陵來的使者,傳達大王的命令。應該是對此次出征平叛的有功將士進行賞賜的旨意。”
“使者現在在哪裡?”
“在以前的升州刺史府中,李將軍命人來請公子前去,想必其他有功將士也會一併前往。”
楊渥點點頭,起身換了衣服,騎上馬向刺史府行去。
剛進刺史府,果然見此次有功的將士們都到齊了,李神福、秦裴、呂師造等等都來了。
使者見衆人已經到齊,當下取出一道旨意,當衆宣讀道:
“奉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吳王楊之命,將軍李神福,爲人忠正,宣德明恩,守節乘誼,自屬孤王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功莫大焉。今一舉平定升州之亂,復爲大功,特加爲升州刺史,以褒其功。
淮南牙內諸軍使楊渥,於任家莊之戰,驟遇敵襲,指揮若定,奇謀突出,一舉擊敗敵軍,斬首六百餘,俘敵千餘,又陣斬敵軍大將顏建,有功,特進都指揮使,許領兵三千人。”
Wшw ★тTk án ★c o
……
一番宣讀下來,衆多將領基本都有賞賜,或者獎勵財物,或者官職得到升遷。其中李神福還是如歷史上那樣被任命爲升州刺史了,但楊渥這裡卻與歷史上大大不同。
在歷史上,楊渥被任命爲牙內諸軍使後數年,寸功未立,因而也沒能得到升遷。一直到兩年後,楊行密重病在身,爲了加快培養繼承人,楊行密這纔將楊渥任命爲宣州觀察使,執掌宣州。
而現在的楊渥卻因爲在任家莊一戰立下功勞,於是大喜過望的楊行密當即下令將他的官職升遷上來,手下統領的兵馬也增加到三千人。這還是考慮到楊渥年紀還小,所以才只給他三千人。
楊行密給自己的兒子升官,又有實打實的功績在那裡擺着,衆人自然也沒誰敢反對,當即紛紛向他道喜。
楊渥自己也非常高興,這次升官說明歷史已經被他改變了,只要他繼續努力,未來絕不會像歷史上那樣暗淡。
另外他也感覺到了,在以前,他遇到軍中將士的時候,雖然他們也很敬畏自己,但他卻知道那些人敬畏的只是自己吳王長子的身份;前幾天,當他在任家莊反敗爲勝後,一舉擊敗敵軍後,他再見到軍中將士時,那些人的目光已經變了,他們開始敬畏他本人的威嚴了。
還有秦裴、李神福等人對他的態度也在改變,這些都說明,他終於在軍中開始逐漸建立自己的威信,逐漸得到諸將的認可。
使者宣讀完旨意後,又向李神福、楊渥等人道喜。
“恭喜李將軍,恭喜長公子了!”使者一臉笑意,“大王派在下來之前,還對二位將軍以後的部署都做了安排。李將軍將留下來守升州,至於長公子,大王讓長公子儘快趕回廣陵。”
“不知父親讓我回廣陵是爲何事?”楊渥有些疑惑。
“這個在下就不知道了。”使者搖頭答道。
楊渥想起歷史上這個月楊行密曾經親自帶兵攻打宿州的事情,不禁在心中猜測道,“難道是因爲父親準備攻打朱全忠的事情嗎?”
當初天子冊封楊行密爲吳王的本來目的就是爲了讓他起兵攻打朱全忠;更何況朱全忠此時主力都在與岐王李茂貞交戰,中原空虛,楊行密顯然也不願放過這個出兵中原的機會。
此外,前幾天李茂貞親自統帥大軍從鳳翔出發,與朱全忠展開激戰,戰局卻不容樂觀。即便只是爲了幫助李茂貞減輕壓力,楊行密也打算主動出兵。
不過楊渥記得這次北伐中原之戰最後卻是草草收尾,所以他也沒興趣參合進去。
第二天,楊渥將重傷在身的士兵都留在了金陵養傷,他則帶着剩下的兩百多士兵登船返回廣陵。同樣重傷的朱思勍也被留了下來,他雖然已經醒過來,但身體還很虛弱,楊渥覺得還是留下來休養的好。
至於陳彥謙則直接前往潤州,當初他在廣陵的差事在楊渥的親自過問下早就辦好了,這次回潤州準備交接了差事後再將家人接到金陵來。
原來楊渥見金陵繁華,覺得有必要好好經營這裡,等以後自己登上節度使位置後就想辦法將治所遷到這裡來。於是他向李神福推薦了陳彥謙,希望能任命他爲升州司馬,幫提前經營好升州。
李神福知道陳彥謙是楊渥的心腹,而自己忙於軍務,正好沒空處理升州的政務,當下欣然答應了楊渥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