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

金陵城中,武英殿內。

“荒謬!袁州又不是沒有駐軍,需要他劉崇景從吉州去救援?還說什麼臨機應變,簡直是荒謬!”

武英殿乃是專門用來商議軍機大事的地方,一般只有得到了楊渥授權的高層人物纔有資格進入這裡。

不過此時的殿中卻充滿着楊渥憤怒的聲音,那怒火,使得外面守衛的侍衛都感到心驚膽戰,不知道楊渥爲何會發這麼大的火氣。

楊渥當初雖然規定在情況緊急的時候可以不需要請示就可以出兵,但如今的吳軍各自都有自己的駐防之地,各有各的任務。

萍鄉遭到進攻,就應該由袁州的守軍去解圍;吉州出了問題就應該由吉州去解決。

若是袁州出了問題,吉州的駐軍卻私自出兵去解救,這不是亂了套嗎?以後大家都像劉崇景這般越界出兵,這樣搶功勞,最後整個軍隊也就一團糟了,所謂軍令,所謂制度,還要不要遵守了?

更重要的是,若是劉崇景真的有那個本事打勝仗,一舉擊敗楚軍,解除了萍鄉之圍也就罷了,楊渥看在最終結果的份上也就捏着鼻子認了,最多派人去警告他一下,讓他有以後不能再這般胡作非爲。

但他非但沒能擊敗楚軍,更是因爲他的戰敗,導致了後續的一連串失利,可以說劉崇景這種行爲完全就可以抓起來論罪了。

最讓楊渥感到惱火的是,劉崇景在兵敗之後沒有一點擔待,反而表現得驚慌失措,直接率領殘兵就返回了永興,甚至都沒有派個信使去向李德誠通報一聲。

這麼一個將領,當初在攻打洪州時雖然有着不錯的表現,不過如今看來也不過是眼高手低之輩,僥倖取得了一次成功罷了,這一次的失敗也就將他的真實能力顯示出來了。

當然,楊渥也知道,劉崇景的父親畢竟是劉威,即便只是看在劉威的面子上,楊渥也不好直接將他論罪。

之前坊間本來就有傳言說楊渥暗中打壓劉威和陶雅二人,如今這些傳言剛剛平息下去,若是楊渥就此將劉崇景論罪,說不定坊間又會有不少流言出現。

如今劉威已經不掌握兵權了,加上如今的吳國也已經走上了正軌,以楊渥的威望,根本不用擔心劉威造反,所以楊渥反而希望能夠給劉威等追隨楊行密的老臣一個完美的結局。

此外,劉威剛剛被冊封爲宋國公不久,現在顯然也不是對他兒子論罪的好時機;再加上朝中爲劉崇景求情的人同樣不少,楊渥也不好太過嚴懲。

當然,不嚴懲並不代表不做處罰,而且這個處罰還不能低了,必須嚴肅處理,不然制度就崩壞了,軍紀也不會有人遵守了。

所以在發了很大一通脾氣之後,楊渥最終做出判決。

首先是李德誠,他遇伏兵敗雖然有萍鄉守軍突然投降的原因在裡面,不過作爲一個領兵大將,一點警惕之心都沒有,完全沒有考慮到底敵軍設伏的可能性,這份責任可不能完全推給劉崇景,他自己也必須承擔一部分。

所以楊渥下令將李德誠的都指揮使職務降爲副都指揮使,繼續統領他那一師軍隊,以戴罪立功。

而對於劉崇景那就不會這麼客氣了,楊渥直接下令罷免劉崇景禁軍指揮使的職務,改爲廂軍指揮使。

別看只是這麼一點細小的差別,但廂軍指揮使基本上就沒有立功出頭的機會了,而且廂軍最高的級別就是指揮使,到了他這個職務,就相當於只能混吃等死一般,前途暗淡。

既然劉崇景是想要爭奪功勞才擅自出兵的,那麼就讓他今後永遠都無功勞可以建立,這既能警示衆人,又不至於讓人覺得自己在藉機打壓劉威,算是較爲合適的處置。

平靜了一下心情後,楊渥沉聲道:“郭崇韜,你立即去告訴劉尚書,就說孤還沒有糊塗。他是他,他兒子是他兒子!他的兒子雖然犯了一點小錯,但這不是他的過錯,孤不會怪罪他的。如今軍情緊急,他作爲兵部尚書可不能撂攤子,讓他趕緊回來處理軍務!”

在此之前,劉威已經上了辭呈向楊渥請罪,並且閉門待罪在家,既然他已經做出這麼一副姿態了,楊渥反而不好再對他發火。

“臣遵旨!”郭崇韜連忙答道。

等郭崇韜出去之後,楊渥轉身看向李神福等人道:“馬殷屢次三番與我國爲難,甚至多次入侵我國地界,若是不給他一個重重的教訓,他豈不是還要以爲自己可以橫行天下了?”

“孤決定親自統領大軍討伐馬殷,諸位將軍覺得如何?”

本來按照楊渥的計劃,在一舉吞併江西之後,應該先休整一段時間,然後發兵攻滅福建的王審知,將戰線拉平,同時也能消除側翼的威脅,爲接下來集中兵力對付馬殷做準備。

但是如今楚軍屢次來犯,甚至在嶽州那邊已經兩次擊敗吳軍了,在江西這邊更是先後兩次出兵,上一次的象牙潭之戰雖然以吳軍的勝利而告終,但對楚國的實力卻沒有造成足夠的打擊。

所以楊渥覺得,在攻打王審知之前有必要先對馬殷發起一次大規模進攻,至少也要給他一個大的教訓,不然將來進攻王審知都有可能遭受掣肘。

更重要的是,吳國如今剛剛建立,就遇到了這麼一次慘敗,若是不能報復回去,必然將對吳軍的士氣造成重大影響,這纔是楊渥決議出兵的根本原因。

然而,雖然李神福等人都理解楊渥出兵的想法,同時也贊同出兵教訓一下馬殷,但他們卻一致的反對楊渥親征。

“大王,那馬殷雖然獲得朱溫僞朝冊封爲楚王,不過究其根本也不過是大唐武安節度使,與大王的身份相差太遠。大王根本沒必要親自出徵,只需要派一員大將出徵即可!”李神福當即就勸道。

“老臣同意魏國公的意見,以馬殷的身份,根本沒必要大王親征!更何況,楚地偏遠,道路崎嶇,而且瘴氣橫行,以大王萬金之軀,不可輕動。老臣願意代大王領兵出征!”老將張訓當即站出來請命。

一旁周本和李承嗣見狀也都站出來向楊渥請命道:“臣也願意代大王領兵出征!”

要知道楊渥如今的身份可不比之前,之前他雖然也是吳王,但畢竟還沒有建國,但如今正式建國之後,他的地位就相當於天子了,哪有天子動不動就親自領兵出征的?

這就像唐太宗,他在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稱帝之前,可是經常領兵出征,爲大唐的建立立下了首功;但在登基之後,他就一直坐鎮長安,很少親自領兵出征。

這固然是因爲那時候天下已經基本平定了,但同樣也是因爲李世民的身份已經不同了。

楊渥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或許像將來北伐或者滅亡馬殷的最後一戰這種重大軍事行動,還需要楊渥親自出徵,但如今不過是一次教訓馬殷的小規模行動,那就沒必要讓楊渥親自出徵了。

更何況,若是楊渥每次都親自領兵,那麼他們這些大將還有多少立功的機會?

李承嗣、周本二人如今可是都想着將自己的郡公升級爲國公,自然要儘量多的立功才行。

楊渥當然也明白他們的想法,在他們的一致反對下,最終還是打消了親征的打算。

“魏國公,你是樞密使,儘快擬定一份出兵方案來吧!這一次出兵教訓馬殷,至少也要奪取一到兩州之地才行,孤准許動用三到四個軍的兵力,一定要打好這一仗!”楊渥最終決定。

至於領兵的將領,楊渥暫時卻沒有明說。

這一次既然是出動三到四個軍的大規模行動,而楊渥又不親自領兵,那麼就必然需要任命一個大都督。

按照與楊渥作出的規定,如今吳國有資格擔任大都督之位的只有張訓、周本、王茂章和李承嗣這四人。

不過張訓如今年老多病,顯然不適合上戰場;剩下的王茂章、周本和李承嗣三人之中,楊渥暫時還沒想好讓誰領兵出征。

“對了,這次對馬殷的戰事,可不要忘了虔州的盧光稠。必須派人去給盧光稠傳令,讓他也要派兵出征!既然投降了孤,怎麼能讓他一點力氣都不出呢?”

當初盧光稠上表依附吳國,楊渥在嚴可求的建議下最終同意了,不過卻要求盧光稠或者譚全播親自去廣陵覲見。

後來盧光稠和譚全播二人卻以年老多病,難以行遠路爲理由,最終只派了盧光稠的兒子前來朝見。

他這個理由倒也充足,讓楊渥無話可說,最終只能認可了由他長子代替來覲見的請求。

既然盧光稠和譚全播二人不來廣陵,楊渥自然沒必要將盧光稠的長子子扣押。

一來沒有多少用處,二來楊渥還指望將來盧光稠的幾個兒子發生內亂,若是將他長子扣押了,將來說不定虔州就沒有內亂了。

不過這一次,楊渥再次下達命令要求虔州出兵,不知道二人又會如何應對。

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
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