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

距離楊渥所處戰場以南八里,此時趙在禮的心中既充滿着興奮,又填塞着惱怒。

讓他感到興奮的是,他統領的銀槍效節軍在短短一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內,就擊潰了吳軍一萬五千大軍,斬殺敵軍不可計數,而自身的傷亡卻極爲輕微,甚至還不到一百人。

這樣重大的勝利,是趙在禮在渡河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

當初聽到李存勖的渡河作戰計劃時,其他將領比如石敬瑭、李紹榮等,心中都很激動,對這個計劃大爲贊同;但趙在禮卻不同,他那時對這個計劃是非常擔憂的。

畢竟過去一年多與吳軍的交戰經歷可以看出來,吳軍的實力不是吹出來的,他們能夠消滅後梁等,一統黃河以南地區,憑藉不僅是優秀的戰略,更是憑藉強大的軍力。

在兵力遠遠不如對方,而將士的質量又相差不多的情形下,卻想着來一場破釜沉舟的戰鬥,寄希望於突襲取勝,趙在禮覺得這未免太冒險了。

但如今看來,李存勖的設想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他們現在的確看到了勝利的可能。

這讓趙在禮不得不感嘆:“大王就是大王,而我卻只能做個普通將領,果然是有差距啊!”

不過除了感到得意以外,趙在禮同時還感到非常惱怒。

當他擊潰吳軍主力後,他沒有過多糾纏,只留下配合他進攻的那一千騎兵繼續追擊敵軍潰兵,而他自己則率領銀槍效節軍的主力打掃戰場,準備稍事休息後便去支援李存勖。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不到半個時辰,就有消息傳來說,負責追擊敵軍的那支騎兵部隊遭到伏擊,士卒折損大半。

這個消息讓趙在禮大吃一驚,“難道說吳軍援軍已經抵達了嗎?若是這樣的話,倒是不能急着趕去支援大王,必須先搞清楚這邊的情況再說。”

好在,從逃回來的士卒那裡,趙在禮得到具體的消息,原來伏擊他們的並不是吳軍的援軍,而是之前被他們擊潰的潰兵。

李德誠作爲吳軍後軍統帥,當大軍遭到突襲而陷入崩潰時,不管是誰都難以挽回敗局,所以他在見大勢已去後,當機立斷率領當時尚算完整的兩千多人撤出了戰場,退到一片樹林裡休整。

在那裡,他們又陸續收攏了一些潰兵,使得整個兵力達到三千多人。

這時,經歷了一場慘敗之後,將士們士氣極爲低落,對敵軍充滿恐懼,所以不少部將都認爲,現在應該立即撤退,先返回平陰休整後再做打算。

不過這個提議卻被李德誠堅決拒絕了。

在李德誠看來,他身爲統兵大將,負責統領後軍,卻遭逢如此慘敗,已經無顏面對吳王,若是現在什麼都不做就狼狽逃回去,那麼今後他一輩子都會擡不起頭。

更重要的是,他相信敵軍不會僅僅突襲後軍,中軍也一定遭到敵軍的突襲,而以他對楊渥的瞭解,他認爲楊渥肯定不會被輕易擊潰,或許此時中軍正在與晉軍主力激戰。

那麼這時候,他這支“潰軍”的作用就極爲重要了。

若是他什麼都不做,放任銀槍效節軍前去圍攻中軍,結果很可能是毀滅性的;反過來,若是他設法牽制住銀槍效節軍,爲中軍爭取時間,那麼他還能將功贖罪。

所以,在“贖罪”這個念頭的支撐下,李德誠最終沒有選擇撤退,而是決定反攻。

恰好在這時候,敵軍的追兵到了。

有道是“逢林莫入”,在沒有搞清楚樹林裡面的情況前,任何合格的將領都不會輕易將手下帶入樹林裡面去,因爲那裡有可能遭到敵軍伏擊。

而對於追擊的那支敵軍騎兵來說,騎兵在樹林裡往往會受到影響,因爲樹木的阻擋,戰馬無法將速度優勢發揮起來,這樣一來,他們在樹林裡反而容易遭到圍攻。

所以若不是必要,騎兵一般很少在樹林裡作戰。

然而眼前他們僅僅是追擊潰兵而已,那位騎兵統領想當然的就認爲不會有什麼危險,所以徑直進入了樹林,結果就遭到李德誠的伏擊,士卒傷亡慘重。

得到這個消息後,趙在禮心中惱怒,卻又不得不停下來,準備先徹底擊潰敵軍後再去支援李存勖。

然而接下來他的遭遇卻讓他快氣瘋了。

當他率領大軍去攻打樹林時,經過仔細小心的搜索,廢了很長的時間,最後卻發現,敵軍竟然早就離開了。

一番搜索未能找到敵軍蹤影后,趙在禮決心不管這支敵軍,先去圍攻吳軍中軍再說。

據說吳王楊渥就在敵軍中軍坐鎮指揮,若是能擊潰敵軍中軍,擊殺甚至直接俘虜楊渥,那麼對吳國的戰爭就會徹底勝利,而他也將獲取天大的功勞,便是封爲國公也不是難事。

相比之下,與這支敵軍潰兵糾纏實在太得不償失了。

這麼想着,趙在禮當即下令調轉方向,趕去支援李存勖。

然而他行軍還不到一里路程,卻又有一個壞消息傳來,留在最後面負責斷後的軍隊遭到敵軍的偷襲。

上千敵軍從山坡後面突然殺出來,一通亂箭之後便是迅猛的衝鋒,廝殺一陣後,他們不做停留便立即撤退,讓聞訊趕來支援的敵軍只能望塵興嘆。

緊接着,類似的事情接連發生,敵軍時不時的衝出來偷襲,而每次都是打了就跑,根本不做停留,讓晉軍來回奔波,卻又抓不到他們。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吳軍趕在晉軍之前,將渡河的橋樑毀掉,或者將樹木砍倒,堆在路中間擋道,又或者躲在樹林裡放冷箭,總之以各種方式來拖延晉軍行進速度。

結果,走了大半個時辰,晉軍居然才走了不到三里路程,而將士們卻已經深感疲憊了。

這種情況讓趙在禮既惱怒,又無可奈何,同時又有些後悔。

若是他之前追擊敵軍時,不是派那支騎兵前去,而是派遣步軍去,那麼即便遭到伏擊而損失慘重,至少騎兵還完好,可以應付如今的情形。

但現在騎兵折損大半,剩下的也大多帶着傷勢,根本無法掩護大軍行軍。

見此情形,趙在禮改變主意,下令留下兩千步軍來斷後,而他則統領主力前去支援晉王李存勖。

這個應對之法還算及時,畢竟敵軍潰兵的兵力應該不多,兩千人足以擋住敵軍。

然而他卻搞錯一點,那就是一開始或許李德誠統領的潰兵兵力的確不多,但隨着他不斷偷襲晉軍,更多之前被打散的潰兵也都加入進來。

吳軍之所以能趕在晉軍之前毀掉橋樑,堵塞道路,或者提前躲在樹林裡放冷箭,那卻是因爲之前被晉軍擊潰的後軍中,真正被當場擊殺的其實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士卒都只是被打散了。

若是沒有人站出來統領的話,那麼這些潰兵將無法對晉軍造成任何麻煩;但隨着李德誠率先帶頭,接下來其他潰兵也有樣學樣,加入到偷襲晉軍的行列中,這才讓趙在禮覺得似乎到處都是吳軍在偷襲。

如今趙在禮留下兩千人斷後,率領其他主力先行,李德誠也立即改變主意,他將潰兵們集中起來,湊齊了近四千兵力,猛攻斷後的晉軍,甚至一度親自領兵衝殺。

結果,在他的帶頭下,吳軍一改之前被擊潰帶來的士氣低迷,表現出極大的勇氣打得斷後的晉軍苦不堪言,接連派人去向趙在禮求援。

這下趙在禮更加頭痛了,若是不管不顧繼續前行,那麼一旦斷後的兩千人被擊潰,敵軍很可能尾隨而來,到時候他還是得留下來抵擋這支敵軍。

但若是他回兵去支援,說不定敵軍又迅速開溜,不僅沒法消滅敵人,反而自己也會被拖住。

要知道此時李存勖那邊已經接連派來信使,要求他迅速結束這邊的戰鬥,並以最快的速度帶兵前去支援。

而從得到的消息來看,對吳軍中軍的進攻已經陷入膠着狀態,吳王楊渥將大軍擺成一個弧形陣,以山坡和附近的河流作爲依託,牢牢的擋住了晉軍的進攻。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晉軍的傷亡很大,急需要銀槍效節軍的支援。

兩難境地,讓趙在禮頭痛不已,最後他一咬牙,決定派兩千人回去救援,剩下的軍隊繼續前進。

銀槍效節軍畢竟是支精銳軍隊,有了這兩千人的救援後,斷後的軍隊迅速穩住了戰局,甚至還能佔到一些上風。

而趙在禮率領的本部軍隊也能夠暢通無阻的進軍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原本應該有八千精銳軍隊去支援李存勖,而現在卻只剩下四千人了,其他四千人卻被李德誠給拖住了。

當夜色降臨的時候,李存勖已經下令鳴金收兵,而趙在禮也在這時候姍姍來遲。

深夜,晉軍營地裡,李存勖面色如同染了一層寒霜一般,冷得可怕。

而單膝跪在他面前的趙在禮着噤若寒蟬的感受着這股冷意。

原本一場完美的勝利,擊潰了吳軍後軍後就能立即過來支援,與李存勖親自統領的大軍一同圍攻楊渥;但現在呢?不僅拖到現在纔來,甚至連八千精銳也只有四千人趕到,也怪不得李存勖會這樣惱火。

但趙在禮也有着說不出的窩囊,他也不想搞成這樣,但吳軍的拖延戰術讓他有苦難言。

要知道爲了突襲吳軍,這一天晉軍原本就處在急行軍之中,大半天時間就行走了五十多里路程,接着又是激烈的戰事,將士們早就疲憊不堪了。

若不是因爲大軍已經獲得了一場大勝,讓將士們士氣高昂,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身體上的疲勞,只怕晉軍早就撐不住了。

而隨後敵軍的偷襲更是將晉軍的弱點暴露無遺,若不是將士們太疲憊了,光靠偷襲這點小伎倆又如何能拖住他們?斷後的兩千晉軍又如何會被敵軍打得接連求援?

可惜這些理由都不能讓李存勖信服,他此時要的不是解釋,而是援兵,是八千銀槍效節軍,但現在趙在禮卻只帶來了四千軍隊,而且還是疲憊不堪的四千軍隊,彷彿打了敗仗而顯得極爲狼狽的四千軍隊。

發了一陣火後,李存勖也明白生氣是沒用的,更重要的是接下來怎麼辦。

他伸手揉了揉額頭,有些疲倦的道:“如今吳軍依託地形嚴加防守,而敵軍的前軍已被我軍暫時給擋住。但留給咱們的時間並不多,敵軍的援軍隨時都可能趕來,若是不能迅速擊潰楊渥,那咱們都將死無葬身之地。這一點不用孤說,想必大家也都明白。”

他嘆了口氣,接着道:“今天的戰鬥打得很激烈,將士們傷亡很大,而且因爲急行軍的緣故,此時肯定也很疲憊了。不過咱們不能停留,必須繼續進攻,不能讓敵軍得到喘息之機。”

他遍視衆將,最後緩緩說道:“接下來的戰鬥乃是死戰,自孤以下都必須抱着必死的決心,若是誰還存着僥倖心理,覺得咱們還有足夠時間慢慢進攻,那咱們就真的死定了。”

“所以孤決定,今天晚上孤將親自領兵繼續進攻,除了騎兵以外,其餘軍隊必須全部投入戰鬥,不允許有任何人貪生怕死。諸位將軍也必須到第一線去戰鬥,不能留在後方。諸位可都聽到了?”他的聲音沉悶而又堅定,顯然已經下定了決心。

“末將等領命!”衆將領也都紛紛跪地,大聲應道。

白天的戰鬥因爲受到吳軍牀弩的威脅,許多將領都躲在後方指揮;但如今天色已黑,牀弩的作用也將大爲降低,再加上李存勖都準備親自上陣了,那麼他們這些將領又有什麼理由繼續躲在後方呢?

而剛剛犯了錯的趙在禮此時也站出來大聲請命道:“大王,末將所部雖只帶來四千人,但他們每一個都是百戰精銳。今晚一戰,末將願領兵作爲前鋒衝擊敵營,以立功贖罪。還請大王准許!”

李存勖當即答道:“好,趙將軍有此決心,孤允准了。”

趙在禮當即大聲道:“末將當誓死奮戰!”

其他將領也都大聲喝道:“誓死奮戰!”

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零八章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章盧枇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二十七章 戰後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
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零八章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章盧枇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二十七章 戰後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