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

這一次出兵蔡州和徐州,與其說是想要攻取樑國的地盤,不如說是爲了做一番試探。

對吳國來說,在攻佔了荊襄之後,下一個重要目標自然是尚未徹底統一的嶺南,在統一嶺南之前,除非是樑國局勢大亂,或者有地方勢力主動來投,否則吳國不會再出兵攻打樑國了。

也正因此,這一次的行動並沒有動用多少軍隊,除了原本就駐守北方的軍隊外,金陵的軍隊一個都沒有動用。

李簡那邊只出動了一萬兵力,再加上王彥儔的蔡州軍殘部,一共也就一萬兩千多。

王綰那邊動用的兵力要多一些,達到了一萬五千人,不過相對的,徐州那邊的敵軍防備也要森嚴得多,要想在這邊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並不大。

八月底,李簡與王彥儔的聯軍在下蔡城北與樑軍交戰,兵力稍佔優勢的吳軍取得一場小勝,斬殺敵軍六百多,自身傷亡三百餘人。

隨即,樑軍退守蔡州,依託城池與吳軍對抗,並且向後方請求援軍。

而吳軍則進逼蔡州城下,李簡見對方防備森嚴,自己並沒有破城的把握,當即只好放棄攻城的打算,分兵四處大掠,尤其是奪取大量人口,然後趕在樑軍主力抵達之前就撤軍回來。

至於另一路大軍,王綰在進入徐州境內後,就發現樑軍早已經嚴陣以待,萬餘樑軍分駐八寨以扼守吳軍前進道路。

吳軍雖然多次發起進攻,但始終未能突破敵軍防線,最終王綰只能無功而返。

兩路兵馬出兵攻樑,最終一路徒勞無功,另一路取得小勝,這個結果並沒有讓楊渥感到意外。

畢竟樑國再怎麼動盪,也沒有到氣數已盡的地步,光憑藉駐守淮河防線的兩個軍兵力,防守倒是足夠,但要進攻卻是不足。

九月初,楊渥下詔冊封王茂章爲萊國公,以郡公之爵位世襲;封劉信爲康樂郡公,以侯爵世襲;封周本爲舒國公,以郡公世襲;封朱瑾爲定國公,以郡公世襲。

此秦裴、侯瓚、史儼三人皆位列郡公,以侯爵世襲;朱思勍、柴再用、呂師周等人同樣位列郡公,以伯爵世襲。

此外,李簡和王綰二人雖然這些年沒有建立大功,但鎮守淮河防線多年,亦是一番功勞,所以同樣授封爲郡公,但暫時不能世襲。

至此,吳國禁軍十個軍的都督和侯瓚、史儼這兩個騎兵統領,基本上都已經被授封爲郡公或者國公的爵位。

至於新上任的左鎮國軍都督朱虔佑,他畢竟威望尚淺,功勞不足,暫時還只封爲慶陽侯。

而另一個都督李承鼎則因爲承襲其父李神福的國公爵位,自然不可能再提高爵位,最終楊渥下令將他剛出生的次子,也就是楊渥的侄兒冊封爲羽林騎尉,以示榮寵。

又冊封米志誠、李德誠等有較大功勞的都指揮使爲侯爵或者伯爵,雖然比不上國公、郡公等爵位,但要知道如今吳國的爵位還是很少的,尤其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授封者加起來都不過是數十人而已。

那些文臣除了最早追隨楊行密起事的袁襲、高勖等少數幾人外,其他文臣都沒有爵位,便是如今的首輔大學士陳彥謙,他現在也沒有爵位在身。

無軍功不授爵,這個基本的原則正在逐步貫徹下去。

當然,像嚴可求和郭崇韜二人,雖然更加偏重文臣,但他們都在樞密院任職,而且經常預謀軍事,所向有功,所以這一次他們二人也被封爲伯爵。

此外,還有一些指揮使,比如劉崇景等人,同樣因爲軍功而被授予了子爵或者男爵爵位,雖然不高,但也是一種榮譽。

上上下下一番封賞後,全軍各部將領們自然是一片歡呼,雖然還有一些將領對自己的封爵感到不滿意,但大部分將領對此結果還是認可的。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大家都清楚這一次的封爵其實只是暫時的,最重要的一次封爵大典必然不是現在,而是統一天下之後。

現在的吳國再怎麼強勢,也只是在南方能夠橫行罷了,只要一天沒有統一天下,吳國就一天不能得到正統的名份。

誰能在將來一統天下的北伐大戰中立下大功,誰才能一舉超過其他人,得到像李神福那樣以國公世襲的最終榮耀。

在此之前,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勞,楊渥也不可能再封一個世襲國公出來。

九月中旬,吳國科舉大考落下帷幕,最終北方士子張延翰被欽定爲這一屆的科舉狀元,常夢錫爲榜眼,至於第三名探花危徳昭的身份卻是有些特別,此人乃是當年信州刺史危仔昌的長子,也就是危全諷的侄兒。

危全諷當年統領江西聯軍與淮南爲敵,結果在象牙潭一戰被周本打得大敗,危全諷本人也被俘虜;不過當年楊行密與孫儒大戰時,危全諷曾經提供過一些幫助,有次恩情在,危全諷一家最終也被保全下來。

而危徳昭更是一心苦讀,希望走科舉之路出仕,最終倒是讓他得了探花之位。

九月底,昭容徐氏誕下一個王子,被楊渥取名爲楊煜。

這個王子出生這天,剛好有人看到宮中有神光充盈產房,見者無不驚歎,以爲神異。

又有金陵棲霞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批言說,此子身份尊崇,將來貴不可言。

楊渥聽聞後當即大喜,下令冊封徐氏爲惠妃。

徐氏的哥哥徐善更是因爲提舉蘇州市舶司有功,被提拔爲戶部侍郎,以代替年老致仕的前侍郎;同時楊渥更是親自登門,爲徐家老夫人祝壽,並且冊封老夫人爲南陽郡君。

又有傳言說,太后史氏對剛出生的第三子楊煜極爲喜愛,日夜帶在身邊,連對徐氏的態度都極爲改觀。

一時間,徐家聲威大漲,很快就成爲金陵城中最爲顯赫的富貴之家,連李承嗣、朱瑾等功勳老臣都對徐家另眼相看,不敢輕易得罪。

那些中層的官吏更是紛紛前往徐府拉關係,至於那些下層官員,那更是連拉關係都沒有門路。

這天,御書房內,處理完公務後,楊渥起身在院子裡散步。

“聽說那天孤去徐家祝壽之後,金陵城中的大戶人家無不以與徐家相交爲榮,有這回事嗎?”閒走了幾步後,楊渥淡淡的向身後範遇問道。

“是,臣的確聽說了。”

楊渥點點頭,又問道:“那麼那些功勳老臣是什麼態度?”

“這個……”範遇猶豫了一下,這才答道:“大王,據臣所知,那些功勳老臣對於徐家的態度倒是比較中立,沒有刻意與其來往,但也沒有與之交惡。”

“保持中立?這也正常。”楊渥笑道:“對了,上次讓你去調查的那件事可有眉目了?”

“啓稟大王,那件事據臣的調查,應該與徐家有關;據說在三王子出生前,就有徐家的心腹下人去了一趟棲霞寺。”範遇道。

楊渥瞭然,隨即又問道:“那麼那些說在王宮上方看到了神光的人呢?這又是誰最先傳出來的?”

“這個倒是難以查明。”

“嗯,知道了。此事到此爲止,你也不要再過問了。”楊渥點了點頭,對範遇囑咐道。

自從徐氏誕下一王子後,他便意識到徐家必然會大造聲勢,好爲將來爭奪太子之位做準備。

因爲他對徐氏太瞭解了,這不是一個安分的女人。

不過他還是沒有想到,徐氏居然這麼快就出手了,在楊煜剛出生的時候,居然就有人聲稱看到了神光匯聚在產房之中。

這種異像,自古就只有那些成就帝王之業的人才有;剛一流傳出來,便讓三王子楊煜的聲名大振。

尤其是棲霞寺的主持居然會站出來爲剛出生的楊煜批命,說其命格貴不可言,這是什麼意思?無非就是從小就開始造聲勢,爲將來繼位做準備。

可惜這一招或許用來迷惑史夫人很有用,而且真的起到了極大的效果,如今史夫人對楊煜極爲喜愛,這就是棲霞寺那位德高望重的主持批命後帶來的影響。

不過這種手段又如何瞞得過楊渥,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楊渥就派人去調查,雖然沒有什麼實際證據,但只要能證實徐家與棲霞寺有來往就行,其他的根本就不重要。

當然,即便是確定了這一切與徐家有關係,但楊渥也沒有任何表示,更沒有就此厭棄了徐家。

畢竟一來他沒有實際證據,不可能就憑藉自己的推測來處置徐家;二來就算有證據又如何?楊煜再怎麼說都是自己親兒子,總不能說就因爲徐家打算爭奪皇儲位置,所以就現在把自己兒子給廢了吧?

且不說那樣的話,史夫人等人必然會大怒,便是楊渥自己心中也過不去。

此外,楊渥自己能夠成功繼承楊行密的位置,這固然是因爲他作爲長子,其他弟弟又年幼,使得他沒有競爭對手的緣故,但同樣是因爲他那時候已經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能力。

而現在的太子,雖然年紀還小,但看上去似乎沒什麼突出的地方;若是沒有改觀的話,將來只怕未必能安然繼承吳國。

這樣一來,楊渥還不如提前培養一個備胎,一來可以用來磨礪太子,二來也能在將來作爲一個備選,萬一太子實在不堪早就,自己也不至於無人可傳。

當然,就目前來說,楊渥還是沒有換掉太子的打算;而且他對於徐氏的手段也頗爲不喜。

這纔剛生下一個王子就打算和王后周夢潔打對臺,那麼將來若是楊煜再有什麼突出的表現,那徐氏還不得上天去?

唯一讓楊渥安心點的,就是徐氏的兄長徐善。

雖然徐氏很能折騰,讓楊渥心生不喜,但徐善卻是一個不錯的人才。

此人在提舉蘇州市舶司期間,不僅將市舶司的大小事務處理得妥妥帖帖,使得海關的收入連年增長,更爲難得的是,此人還爲人清廉正直,不貪不腐。

作爲市舶司的頭號大佬,在與那些大商人來往的過程中,若是他真的有貪腐之心,只要他隨便伸伸手,只怕徐家都能成爲金陵城中的大富人家。

不過按照楊渥派人調查的結果,此人倒是潔身自好,以節儉持家。

若非如此,即便他是徐氏的兄長,即便徐氏剛剛生下了一個王子,楊渥也不可能將他提拔爲戶部侍郎。

“徐氏?嘿,且看着吧!”楊渥不以爲意,返回書房繼續看文書去。

不久,楊渥下令以前榜眼、徐溫養子徐知誥爲新任蘇州市舶司提舉,以接替徐善之位。

時光荏苒,秋去春來,轉眼半年多時間過去,如今已經是武義六年(913年)初。

正月十二,北方樑國,朱友珪親自前往太廟祭祀;二十三日,朱友珪祭天,並且下令大赦天下,改元鳳歷。

經過這大半年的統治,洛陽城中的局勢大致上平穩下來,雖然朝中大臣依舊不怎麼依附,但各地叛亂的局面已經得到了遏制。

南方蔡州之亂,吳軍趁機出兵攻樑,樑軍雖然受到小挫,但最終擊退吳軍,並一舉奪回之前就不服樑國朝廷的蔡州,使樑國威勢有所恢復。

而在另一條戰線上,李存勖親自領兵救援河中的冀王朱友謙,並且大敗樑軍。

不過樑軍畢竟勢大,最終朱友謙難以堅持,在晉軍的掩護下退出河中。

此外,朱友珪又動用各種手段打擊地方上那些不服他的勢力,並且安插自己人;比如之前的徐州節度使就因爲與吳軍交戰時“作戰不力”而被免職,換上了朱友珪的親信王殷。

王殷此人原名蔣殷,早年喪父,隨母親至河中節度使王重盈家,王重盈見他可憐,便將其收爲義子,並且改名爲王殷。

而王重盈的弟弟王重榮當年對朱溫有大恩,他在崛起之後,爲了報恩而將王殷提拔爲宣徽院副使。

在此之後,王殷又在朱溫篡位稱帝的過程中立下大功,最終被提拔爲宣徽使。

這一次朱友珪登位後,王殷更是因爲與朱友珪交好而被授予徐州節度使一職務。

成功穩定了朝中大局,又在地方上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後,朱友珪漸漸志得意滿,開始行事恣意起來。

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十章 王茂章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二十八章 逃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
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十章 王茂章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二十八章 逃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