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

吳國水軍的強大出乎李存勖的意料,這也讓他擔憂那兩道鐵索到底能不能擋住吳軍,保護浮橋的安全。

一旦浮橋被毀掉,那麼晉軍就只能通過船隻運送兵力,效率肯定會大爲降低。

好在到目前爲止,鐵索和浮橋都經受住了敵軍的衝擊。

“大王,雖說目前我軍以防守爲主,但若是一味防守的話,將士們的士氣必然低落,難以持久。所以末將覺得,此時我軍應該派小股軍隊不斷向敵軍發起挑戰,以鼓舞將士們的士氣。若是大王允許的話,末將願領兵出擊,必取勝而返。”這時,石敬瑭又道。

李存勖欣然道:“將軍有此決心,孤深感欣慰,豈有不準之理?更何況孤也早就聽聞吳王的大名,如今是時候去與他會一會面了。將軍領兵出戰,孤親自爲你壓陣。”

“多謝大王恩准。”石敬瑭滿臉喜色道。

此時的他還只是一個不避艱險、一心爲國效力的猛將,又有誰能想到歷史上正是此人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從而造成了此後數百年的劫難呢。

……

不久之後,一封戰書從晉軍營地發出,直送入吳軍大營。

“晉王想要在陣前與孤會面?”看完晉軍送來的戰書後,楊渥滿臉驚訝。

對於晉王李存勖,他同樣是聞名已久,甚至上一輩子時就久聞其盛名。

歷史上的李存勖在登基稱帝后沉緬於聲色,治國乏術,用人無方,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殺戮功臣,橫徵暴斂,又吝惜錢財,以致百姓困苦、藩鎮怨憤、士卒離心,最終身死。

可以說此人在治國方面完全就是一塌糊塗,然而不得不承認,此人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卻可以說是五代最強的。

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晉國滅掉樑國,吞併岐國,從而將北方徹底統一起來;後來五代不管怎麼更迭,但北方基本上維持統一,爲後世宋朝打下了基礎。

這樣一個牛人,即便他在治國方面有些無能,但也足以讓楊渥感到欽佩。

“大王,不知對晉王的提議大王是不是要答應?”見楊渥沉吟不語,郭崇韜上前來問道。

“去!當然要去。晉王提議在陣前會面,若是孤不去的話,豈不是顯得孤怕了他?更何況孤對晉王同樣聞名久矣,怎能不見?就如他所言,明日在陣前會面!”楊渥答道。

“這個……”郭崇韜猶豫道:“去見一見他倒也應該,不過安全方面該如何保證?按照晉王的提議,大王和他都各自只帶一個隨從。臣聽說晉王身邊有猛將李紹榮,此人極爲驍勇。此次晉王必定會將其帶在身邊,大王不能大意!”

李紹榮就是原本燕王劉守光的心腹大將元行欽。

當初劉守光與其兄劉守文爭奪節度使之位,劉守光屢戰屢敗,提出與劉守文在陣前會面,結果就是元行欽突然殺出來,將劉守文生擒,從而扭轉了局勢。

面對這樣一個有“前科”的人,不管是誰都要防備着他。

嚴可求則補充道:“不僅是元行欽,臣聽說晉王本人也工於騎射,經常親自上陣搏殺,大王與他會面的話……”

雖然他沒有說完,但他的意思衆人卻明白。

楊渥雖然經常親自領兵征戰,但幾乎從來沒有親自上陣過,多數時間都是坐鎮後方指揮。

所以若是他與李存勖來一場真人對決的話,大家都更加看好李存勖。

楊渥苦笑道:“你們放心吧,李存勖能親自上陣殺敵,但孤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更何況只要擋住他片刻,諸位難道不會上前來接應嗎?”

他看了看衆人,接着道:“等會面快要結束之時,孤會向你們示意,到時候你們一起涌上來接應。只要晉王沒有十足的把握,他就不敢貿然動手。畢竟他也是一方之主,且心懷天下,這基本的信譽還是要顧及吧?”

郭崇韜等人聞言點頭,對他這個說法表示認可。

若是有十足把握將楊渥拿下的話,只怕李存勖也難以抵住這個誘.惑,但若是沒有十足把握,他就不敢貿然行動,免得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沒能將楊渥拿下,反而損害了自己的名譽。

那些晉軍將士見他們的君王如此不擇手段,只怕也會士氣受損。

“那麼,現在最關鍵的就是由誰陪同孤一起去會面了?諸位將軍可有願陪孤同往的?”

原本擔當護衛的重任應該是程勳的職責,不過程勳如今年老了,這次出征前恰好病了,所以留在洛陽沒有隨軍出征。

衆將卻沒有貿然回答,護衛楊渥這樣的重任,誰都不敢輕易接下。

李承鼎更是苦笑道:“大王,若是讓臣領兵攻打對方城池,臣絕不會有半點猶豫。不過這護衛的任務,只怕臣做不來啊!”

李承鼎更多算是一員智將,而不是一員猛將,像這樣擔當護衛的任務的確不是他所長。

這時,老將周本站出來道:“大王,老臣願與大王同往,定能護衛大王安全!”

“周將軍?”楊渥有些猶豫。

若是年輕時的周本,楊渥肯定相信他有足夠的能力護衛安全,畢竟當年的周本更多就是以勇猛而聞名軍中。

作爲周瑜的後代,周本卻沒有他祖先的儒雅,反而以力氣見長,二十歲的時候曾徒手格殺老虎,聞名鄉里。

後來進入軍隊後更是每戰爭先,甚至作戰中傷口遍體也不顧及,戰後則自燒烙鐵,燙治創口,依然談笑自若,了無懼色,軍中將士無不爲之嘆服。

這樣一員猛將在吳國軍中可以算頭一號的人物。

然而那畢竟是當年的他,如今周本都已經六十二歲了,他還有當年的勇猛和武力嗎?

見楊渥面露出猶疑之色,周本大聲道:“大王,老臣雖然年老,但還沒到提不動長槍的時候。別的不說,爲大王擋住元行欽那小子,護衛大王的安全,這一點肯定沒有問題!”

楊渥皺眉,不是他不相信周本護衛不了自己,畢竟只要擋住元行欽片刻就夠了;楊渥擔心的是,周本畢竟年紀大了,若是有什麼閃失,那就是吳國的一大損失了。

不過周本態度堅決,楊渥也不好拂逆其心意,更何況周本的身體還很硬朗,或許自己是過於擔心了。

確定了由周本擔當護衛後,楊渥接下來又與衆將確定了聯絡暗號,約定一旦楊渥打出暗號,後面的侍衛們便一起衝上來,護佑楊渥退後。

第二天,晉王李存勖親自率軍渡過黃河,抵達楊劉南城,與吳王楊渥約定在陣前會面。

巳時一刻,晉軍從城內出來,與此同時,吳軍也開始列陣相迎,兩軍隔着百步距離遙遙相對。

“那便是吳王楊渥嗎?果然極有威嚴,沒有讓孤失望!”望着遠處逐漸走到陣前來的楊渥,李存勖眯着眼感嘆道。

吳王楊渥的年齡只比他小一歲,當初兩人還年輕時,一個是晉王的長子,一個是吳王的長子。

不過在李存勖還沒有繼承晉王之位,在天下間默默無名時,楊渥就已經率領淮南軍東征西討,建立了無上威名。

那時李存勖就曾想過將來自己定不能輸於此人,也要建立一番宏偉事業才行。

後來他的確做到了,這十多年裡他率領晉軍東征西討,在天下間的威名不比楊渥差。

可惜他的威名再怎麼強,也不能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吳國如今已經平定了整個中原,而晉國卻不得不在內部尚不安穩的情況下對吳國發起挑戰。

一旁,李紹榮,或者說元行欽卻沒有那麼多的感慨,他低聲向李存勖提議道:“大王,末將聽說吳王從不以勇武著稱。等會兒會面時,不如末將直接衝上去將吳王擒拿住,一舉結束這場戰爭?”

正如郭崇韜等人擔心的那樣,李紹榮的確是向李存勖提出在陣前動手,一舉幹掉楊渥。

不過郭崇韜他們沒想到的是,面對李紹榮的提議,李存勖卻是想都沒想就否決道:“這怎麼能行?提議陣前會面的乃是孤,若是孤做出這種事情來,孤的信義何在?將來又如何號令衆將?此事休要再提!”

“是,末將莽撞了。”李紹榮心中有些不以爲然,但面對李存勖的堅決否決,他也只能按下那份自行其是的衝動。

“好了,咱們上前吧,別讓孤的貴客等久了。”

與吳國的各種安排不同,李存勖在自己的護衛安全方面卻沒有做特意安排,只是按照之前的約定,讓李紹榮護衛在側,同時命石敬瑭領兵在後,準備會面後的廝殺。

倒不是說他就不關注自身安危,而是他的性格本來就是如此,衝動而帶着一絲魯莽,他自信有自己和李紹榮二人就足夠保證安全了,並不需要做太多的護衛安排。

對面,楊渥見李存勖和李紹榮二人已經來到陣前,他也眯着眼仔細觀察着對方。

等李存勖快要抵達兩軍中央處時,一旁周本提醒道:“大王,咱們該上前了。”

“嗯。”楊渥點了點頭,又轉身看了看身後衆多侍衛,見他們已經做好準備,當即與周本一起催馬上前。

等到了距李存勖二人還有十步遠時,楊渥停下來,主動開口道:“楊渥早就聽聞晉王殿下的威名,今日一見果然不虛此行。”

李存勖同樣答道:“吳王殿下的威名孤也早有耳聞!”

兩人都很有默契的稱對方爲“殿下”,顯然都在將對方看作大唐的親王。

對楊渥來說,雖然他現在已經走到了稱帝的前夕,但他知道自己即便稱帝也不可能讓李存勖臣服;李存勖同樣如此。

與其鬧的不愉快,不如直接稱“殿下”,反正如今兩家在名義上都還以大唐爲正統。

打了一聲招呼後,李存勖似乎被打開了話匣子一般,道:“殿下知道嗎?當年你統兵消滅越王錢鏐的時候,孤就聽說了你的名號,距今已經有十七年了。”

“是嗎?”楊渥有些驚訝,道:“那時候孤還只是吳王世子呢!”

李存勖笑道:“你在繼位之前就能統領大軍東征西討,而我卻是直到繼位之後纔有機會親自領兵。這一點我不如你。”

……

出乎衆人意料的是,李存勖和楊渥在會面之後並沒有劍拔弩張,更沒有討論當前的局勢,兩人反而很有興致的回憶着往事,就彷彿兩個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般。

許久之後,楊渥纔開口道:“殿下,這次晉軍突襲鄆州,這完全違背了你我兩家多年的交情。不如殿下放棄鄆州和楊劉渡南城,而孤則將衛州交還給晉國,兩家以黃河爲界,保持和平。殿下覺得孤的提議如何?”

“以衛州交換鄆州?”李存勖聽了後心中一動,差點就準備答應。

當前雖然吳軍似乎奈何不了楊劉渡,但總體局勢卻是掌控在吳軍手中,晉軍一方暫時只能防守,等待反擊的機會。

接下來這一戰晉軍到底能不能取得勝利,他心裡也沒有底。

尤其是在見識了吳軍水軍的強大之後,他對於之前渡河發起進攻的選擇就有些懷疑起來,對楊渥的突然提議感到遲疑。

然而這種遲疑僅僅是持續了片刻,他便搖頭道:“殿下也是領兵征戰之人,豈不聞兩軍相爭唯有勇者才能取得勝利嗎?若是孤此番後退了,只怕將來就得步步後退,永無翻身之日!”

他沒有與楊渥爭論這場戰爭到底是哪家理屈,更沒有去嘗試勸說楊渥退兵。

如今兩家已經開戰,接下來比的就是哪一方的實力更強,哪一方能夠把握住戰機,從而一舉奠定勝局。

至於費勁口舌去爭辯哪一方纔是正義的,這種事情李存勖向來是不屑一顧的。

楊渥見他直接拒絕了自己的提議,當即也不再多說,他明白今日的會面即將結束,便準備打手勢示意後面的侍衛上來接應。

這時,李存勖卻指了指跟在楊渥身邊的周本,開口道:“殿下,不知這位老將軍乃是何人?”

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九十五章 鳳翔
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九十五章 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