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

敬翔自殺身亡的消息傳來時,楊渥頗有些扼腕嘆息。

對於這個朱溫的心腹老臣,楊渥還是非常看重的,覺得此人的才能在當世算得上第一流的人物,可惜最終還是未能爲吳國效力。

既然敬翔都已經死了,楊渥即便再怎麼看重此人,也不得不下令將其抄家,家人流放海外。

畢竟此人身爲朱溫的心腹,楊渥不能像個暴君一樣做出將朱溫開棺暴屍的事情,那就只能用敬翔來代替;若是敬翔願意爲吳國效力的話,或許楊渥還會赦免其罪行,如今敬翔都死了,那就只能嚴懲其家人了以表明其罪行。

除了敬翔選擇自盡外,還有另一人同樣選擇了自盡,那就是留在曹州的王彥章。

當初楊渥率領大軍大舉西進的時候,並沒有將王彥章帶在身邊,而是將其留在曹州。

原本楊渥打算等到樑國滅亡之後再設法將其勸降,哪知道如今得來的竟然是王彥章自刎的消息。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或許這就是王彥章最後寧死也不願爲吳國效忠的原因,楊渥對此深感嘆息,下令追贈王彥章爲太師,將其厚葬。

敬翔自縊身亡以後,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李振雖然去朝見楊渥,但並沒有得到楊渥的寬恕。

對楊渥來說,吳國上下這十多年來都高舉着復興大唐的旗號,奉大唐爲正統,拒不承認樑國的合法地位。

如今樑國覆滅,朱友文自殺身亡,其他樑國宗室也多數已經死去,剩下的除了早就投降吳國的朱友能外,其他人也被楊渥下令捉拿清算。

除了清算樑國宗室外,那些曾經跟隨在朱溫身邊爲虎作倀的“亂臣賊子”同樣要進行清算,一來楊渥必須通過對這些人的清算來表明自己爲唐朝報仇不是一句空話,二來他也要通過清算這些人,抄沒他們的財物,用於賞賜有功將士。

而李振作爲朱溫的心腹謀臣,他的才能並不能讓楊渥側目,倒是他的罪行必須進行清算。

當初朱溫篡位自立的各種謀劃李振基本都參與其中,弒殺唐昭宗,白馬寺之變等重要事件,他更是主謀,於情於理楊渥都不可能放過他。

所以就在李振主動前來朝見的時候,楊渥下令將其逮捕,並立即對其抄家,家財全部被沒收,李振及其族人遭到滅族。

除了李振之外,趙鵠、張希逸、張漢融、朱珪等衆多在朱友文時代就以貪暴不法、竊弄威權而出名的人,同樣被楊渥下令抄家滅族。

還有趙巖等一部分官員被判處抄沒家產,全家流放至海外;鄭鈺、蕭清、劉嶽等一大批官員同樣被判流放,不過楊渥准許他們以錢贖罪;任贊、劉光素等相對較爲清廉正直的官員則或是以原職留用,或是貶官後進行任用……

經過這番安排,樑國投降的文官基本上已經做了處置。

然而,對這些沒有兵權的文官進行處置相對還算容易,但對那些武將進行處置就麻煩多了。

且不說關中、河北還有不少地區目前尚未被吳軍佔領,那些地區的刺史、節度使們如今還處在觀望狀態,就是已經投降吳國的那些降軍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

在吳國北伐之前,樑國各地總兵力加起來還有近二十萬人,而在吳國北伐過程中真正被消滅的樑軍連五萬都不到,其他大部分都投降吳國。

這麼多的降軍若是不及時妥善處理,很有可能會成爲新的動亂之源。

別看這些降軍中有很多都已經放下兵器做了俘虜,但只要他們還存在,他們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尤其是如今晉軍動向不明的情況下,就更要保持警惕。

不然萬一晉軍渡河發起進攻,而這些降兵又在後方發難的話,局勢就會愈發的複雜而危險。

就目前來說,這些降軍一部分已經被改造成廂軍負責維持地方,一部分被收編成效義軍,但還有更多卻依舊保留着原本的編制,或者大規模的積存俘虜營中。

其中還保留着編制的主要是在許州上表投降的陸思鐸部,而在俘虜營中的樑軍士兵就更多了,比如在襄陵被俘的近五萬樑軍,在汝州被俘的兩萬樑軍等,目前都沒有進行安置。

如何妥善解決這些俘虜的問題,這是楊渥即將面臨的一大難題。

此外,還有另一個隱性問題不得不解決,那就是新攻取的樑國地盤和原本吳國的地盤該如何融合的問題。

而這就包含着兩個方面,一個是軍事方面,另一個是民政方面。

在民政方面,樑國原本的地方治理結構和吳國就有許多差別,而且兩國的具體國情大有不同,甚至連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些差異。

最重要的一點是,吳國原本領地上的百姓會不會用一種征服者的心態來對待中原地區的百姓,若是如此的話,兩地之間很有可能會出現隔閡。

要消除這些隔閡,讓兩地完全融合在一起,這就需要楊渥能有足夠的魄力和手段才行。

至於在軍事方面,吳國目前所遇到的問題其實主要集中在一點上面,那就是樑國降將和吳國原本將領,效義軍和吳國禁軍之間的隔閡問題。

當初楊渥成立效義軍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儘可能的吸收樑軍降軍來爲吳國征戰,但時至今日,隨着樑國的滅亡,效義軍的存在就有可能會成爲新的矛盾焦點,從而引發效義軍和禁軍之間的衝突。

最好的辦法就是取消效義軍,將效義軍併入禁軍系統中來。

當然,要解決這些問題倒是不急於一時,此時最重要的還是解決樑國各地依舊未投降的勢力,以及派遣使者向岐國、晉國、蜀國等通告滅樑,並且試探他們的態度。

二月初三日,楊渥下令以張延翰爲河南巡撫,將攻佔的樑國領地中,除了山東以外,全部劃歸河南。

二月初四,楊渥命留在洛陽的衆多或是留用或是貶職的降官各自前往任職地任職,不得停留在洛陽。

同時爲了儘可能的安撫民心,楊渥以河南、山東兩地剛剛遭逢兵亂爲由,頒發詔令宣佈免除兩地今年的稅收,明年和後面的稅收則免半,以儘快恢復兩地元氣。

同時楊渥下令兩省各州地方官員必須儘快編制戶口,並且按照吳國的稅負標準重新擬定稅負,減輕百姓負擔。

樑國久經戰亂,其經濟實力是比不上吳國的,再加上戰況吃緊,每年必須徵收大量稅收來保證國用,所以百姓的負擔極爲沉重。

如今一朝併入吳國後,樑國原本各州百姓的稅收負擔反而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若是再加上楊渥剛剛宣佈的今年免稅,明年後面免除一半稅收,可以說各地百姓都能得到極大好處,僅這一政策就足以收取各地民心。

當然了,政策光是制定出來還不夠,更重要的乃是執行力度。

若是不能執行下去的話,再怎麼好的政策也沒用。

爲了防止各地官員不顧詔令,自行其是的繼續徵收稅收,甚至繼續按照原來的高額標準來徵稅,楊渥專門下令,命大學士楊廷式從都察院中選擇清廉、幹練的御史分赴各地進行監督,同時暗中又讓範遇派人盯着此事,務必要保證政策落實下去。

二月初五,終於有好消息傳來,留在寧陵的霍彥威和留在開封的戴思遠在得到樑國已經亡了的消息後,各自下令投降,並且二人已經準備啓程前來洛陽朝見楊渥。

除了霍彥威和戴思遠投降外,陝州、虢州等地同樣派遣使者前來請降。

除了好消息外,同樣也有一些壞消息傳來,比如位於黃河以北的懷州就在樑國滅亡後主動投入了晉國懷抱,讓晉國的勢力延伸到洛陽以北的河內地區。

此外,關中各地一直沒有什麼消息傳來,顯然那些地區還打算繼續觀望,甚至很有可能像懷州一樣選擇投降晉國,畢竟吳國的體質對地方勢力的限制要比晉國大得多。

當然,對吳國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搞清楚晉國的態度和他們接下來的打算。

爲了消滅樑國,晉王李存勖已經親自統領大軍征戰十多年,若是加上李克用時代與樑軍的征戰,那時間就會更長。

花費了如此長的時間,付出瞭如此大的代價,結果最終除了河北之地外,樑國最核心的中原之地最後竟然全部落入吳國手中,要說李存勖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這個結果纔是怪事。

所以接下來李存勖到底是不顧尚未平定下來的河北,就立即統領大軍渡河南下,與吳國展開大戰,還是選擇暫時忍下這口氣,等平定河北之後再渡河南下,這就不是楊渥所能預料的了。

而吳國一方,如今滅掉樑國之後也急需時間來消化剛剛打下來的地盤,消除內部可能存在的隱患,獎賞有功之臣,徹底奪取尚未投降的關中各地,甚至還有爲登基稱帝做準備等等,這些都需要時間,或許至少在兩三個月內都沒功夫插手河北局勢。

所以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楊渥首先下令各俊將士將有功之人上報上來,由兵部和樞密院儘快覈實並擬定封賞名單。

這封賞有功之臣可不能馬虎,不僅要保證公平,而且還要儘快去辦。

畢竟將士們奮勇殺敵,所圖的不就是賞賜嗎?如今好不容易滅了樑國,大家都指望着能儘快獲得賞賜。

若是在此時楊渥不急着對他們進行賞賜,反而驅使他們對晉國或者對關中各地進行用兵,那隻會讓將士們大失所望,從而失了軍心。

歷史上李存勖滅樑之後,從樑國得到的大量賞賜都被納入宮中,將士們卻沒有得到多少賞賜,結果使得李存勖軍心大失,沒過幾年各地就接連出現兵變,最終他自己也在兵變中被殺。

而宋太宗趙光義在這一方面同樣犯了一個大錯,他在攻破太原滅掉北漢之後,還沒有對有功將士進行封賞,就不顧將士們的疲勞和極力反對,急不可耐的在退兵途中下令征討幽雲十六州,結果最終大敗而歸。

楊渥目前剛剛取得大勝,他可不想鬧出相同的問題來。

……

魏州,正如楊渥預料的那樣,在得知吳軍已經攻佔洛陽的消息後,李存勖的確是氣得暴跳如雷。

當初楊渥曾經派遣使者出使晉國,勸說晉國放棄進攻鎮州,讓他們一同南下先消滅樑國,那時候李存勖對楊渥的“建議”還是不屑一顧的;之後當襄陵之戰的結果傳來,吳軍以極爲輕微的損失就取得全勝,徹底消滅樑軍主力後,李存勖便感到大事要糟。

那時候他親自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剛剛擊敗契丹人,追擊敵軍至幽州;在得知消息後,李存勖率軍疾馳,僅僅用了五天時間就趕到魏州。

可惜即便回到魏州,對於黃河以南的局勢他也無法插上手,畢竟只要鎮州這個“坑”一天沒有被填上,他就不能集中兵力渡河南下。

所以到了魏州之後,李存勖一面派人催促閻寶加緊對鎮州的進攻,一面調動各地軍隊,在魏州等地積蓄錢糧輜重,開始爲渡河大戰做準備。

然而他還是低估了吳軍滅樑的速度,也高估了樑國的實力和士氣。

當吳軍繞過開封,一路長驅直入,目標指向洛陽時,李存勖便明白樑國將完。

那時李存勖一度想要改變作戰方略,直接派兵在滑州渡河,攻擊吳軍後路,爲樑國減輕負擔。

不過這個計劃最大的問題就是後路問題。

吳國不比樑國,當初吳國水軍在圍攻鄆州時就已經展現出了驚人的實力,那些龐然巨物一般的大型戰船,讓沒怎麼見過吳軍戰船的晉國探子見了之後目瞪口呆,回去後極力強調吳軍水軍實力強大,在水上難以與之爲敵。

北人擅長騎馬,南人擅長操舟,這一點自古就是如此,李存勖對此很清楚;如今又得了探子的密報,就更加不敢疏忽。

若是直接在滑州渡河的話,一旦黃河水道被吳軍戰船切斷,渡河的晉軍就會陷入孤軍奮戰的下場。

這種極度冒險的事情,即便是喜歡冒險的李存勖也下不了那個決心。

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章 朱廣德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九章 夜談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
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章 朱廣德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九章 夜談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