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

聽到投降這個決定,衆將臉色都有些不自然。

第一個讓他們感到不安的地方就是,寇彥卿之前對他們還算不錯,他們也不想直接背叛。

而第二點就更加讓他們難以下定決心了,那就是投降吳國之後的待遇問題。

在這之前,投降吳國的將領除了當初錢鏐的部下如今逐漸融入了吳國外,其他勢力的將領即便投降吳國一般也得不到重用。

而且根據吳國的規矩,即便他們得到了重用,將來能夠行使的權利也遠遠比不上在樑國爲將。

相比之下,似乎還是留在樑國要更加舒服一些。

張易自然也明白衆將的擔憂,他低聲對衆將道:“實不相瞞,投降之後咱們會受到何等待遇,就是本將心中也沒底。不過若是留在襄州城內的話,你以爲咱們還有活路嗎?”

衆將臉色一變,連忙問道:“將軍這是什麼意思?”

張易嘆道:“本將聽說,陛下已經不行了,朝中之人,根本就無心也無力來支援咱們這裡;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諸位覺得咱們能守住襄州嗎?”

“別忘了,即便咱們不投降,那幾位只怕也會投降啊!”

張易提到的“那幾位”,其實也就是另外幾個領兵將領。

在這個人心惶惶的時候,即便是衆將自己不投降,但誰能保證別人不投降呢?

只要有一人起心要投降,襄州就會失守。

甚至於,即便沒人主動投降,襄州依舊會失守。

在這種情況下,衆將即便對於投降吳國依舊有些顧慮,但最終還是決定同意張易的計劃。

隨即,張易將自己的一個心腹部將派出城去與吳軍聯絡。

對於這種送上門來的好事,楊渥等人自然是欣然接受,並且約定好了與入城相關的事情。

當天晚上,張易果然打開城門,早有準備的吳軍當即涌入城中,將城門接管。

緊接着後續的大軍源源不斷的開進城中。

守軍頓時一片大亂,要麼在吳軍的進攻下當即選擇了投降,要麼在匆忙抵抗未果後被吳軍消滅。

可惜寇彥卿、劉鄩、高季昌等人見勢不妙,早早的就選擇了出城渡河前往樊城。

到了第二早上天光放亮時,整個襄州城都已經落入了吳軍的掌控之中,城內唯有少量敵軍尚在頑抗。

此時,吳軍大營內。

“爾等獻城有功,讓我軍得以輕易拿下襄州這座大城,孤自然不會虧待。”

楊渥端坐於上手中央,手指頭輕輕的敲擊着扶手。

而張易則帶着手下的將領們心情緊張的跪伏在地上,等待着楊渥的決斷。

“這樣吧,張易,孤聽說你手中原本就有三千人,昨日城中守軍又有不少樑軍投降我軍。”

“孤允許你從這些降軍中選出兩千人,加上你原本的三千人,成立一個新的效義軍,你就做爲效義軍的指揮使,單獨聽命於樞密院的統領!”

“若是將來你能立下功勞,那麼孤還會給你更多的軍隊,讓你做都指揮使,甚至是都督!只要你能對孤忠心,將來拜將封侯也不是什麼難事!”

“至於你的部將,也都各有封賞,你將他們的名單和功勞列出來,稍後會有加封!”楊渥鄭重承諾道。

張易聽了之後頓時大喜過望,連連感激道:“末將多謝大王厚恩,必當誓死相報!”

雖說昨日夜裡他派出的使者在與楊渥商談投降之事時,楊渥就說過事後會有重賞,但那畢竟是在戰前。

如今大局已經定下,楊渥是不是會兌現“重賞”,這一點誰都沒把握。

即便楊渥真的給他們重賞,張易也覺得,按照吳國以前的做法,很可能也就是給自己一個廂軍指揮使的職務,而且以後還難以得到重用。

但如今看來,楊渥雖然依舊只給了他一個指揮使的職位,但兵力卻是他原本的部下,而且還不是廂軍的指揮使,而是獨.立於禁軍之外的新的編制,由樞密院單獨統領。

這就意味着他的地位與禁軍的那些指揮使相比甚至還要更高一點。

更讓他感到興奮的是,楊渥還答應他,只要他將來能夠立下更多的功勞,那麼他的職務還能繼續升遷。

“賭對了!這一次真的是賭對了!”張易一邊感激着,一邊暗自爲自己昨夜的決定而感到慶幸。

他卻不知,他之所以能得到這個待遇,還是昨天楊渥等人臨時商議之後的決定。

在張易的使者回去之後,楊渥便召集衆將開了個小會,其中郭崇韜就特意提出了降將的待遇問題。

在以前,吳國對於那些降將都是完全吸收融合,不給他們任何坐大的機會。

爲此,那些降將基本上都不會有太高的待遇。

不過郭崇韜卻提出,隨着吳軍成功奪取荊襄,南方除了嶺南外,已經基本一統了。

接下來吳國的主要目標就要放到北伐中原上去。

可以肯定的是,將來當吳軍進行北伐時,樑國肯定有不少人都會在“投降”與“堅守”之間猶豫。

尤其是考慮到當吳軍北伐時,晉軍肯定也不會放過南征的機會。

這樣一來,在吳軍和晉軍的南北夾擊之下,樑國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崩潰。

到時候許多樑國的地方勢力就會做出選擇,到底是投降吳國還是投降晉國。

若是吳國的國策依舊不發生變化,依舊對那些投降的外來勢力小心提防,並且想盡辦法的予以打壓,只怕在與晉國爭奪這些地方勢力的過程中,吳國會遠遠落後晉國。

換言之,那些地方勢力就有可能投降晉國,從而變成吳國的敵對勢力。

那時候,有了晉國在背後撐腰,只怕吳國也未必就能輕易擊敗這些地方勢力;即便能擊敗,但一地一地的打下去,也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徹底收服那些地方。

而若是吳國也能改變一下策略,適當的給那些降將一個好的前程,那些地方勢力自然就會有不少人會選擇投降。

說到底,投降之後再次背叛的畢竟只是少數人,更多的還是隻想着保留自己原本的利益。

而且如今的吳國有整個南方作爲後方,單獨一些地方勢力即便造反也不需要擔心。

等到將來局勢定下來後,吳國自然有的是辦法對付那些不聽話的地方勢力。

聽了郭崇韜的建議後,吳國衆將都沒有說什麼,畢竟他們只負責打仗,對這些事情一般不怎麼關心。

但楊渥卻不同了,這麼重要的建議他自然要好好思考一下。

歷代以來,像吳國之前那樣小心提防投降勢力的其實並不多,更多的勢力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都會利用到那些投降勢力。

最有名的莫過於清朝了。

以清軍原本的實力,想要統一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就是善於利用降軍的原因。

清軍在入關的一開始就給那些降軍各種厚待,比如吳三桂、尚可喜等人都封了王爵,以此來吸引北方那些尚未決定行止的明朝將領。

而南明一方,那些朝中大臣實在是太過迂腐,在政策上一點變通都不懂。

對於北方的那些已經快轉變成軍閥的勢力,依舊抱着以前的老眼光,給那些將領最多也就是封一個伯爵。

此外,那些文官集團依舊高高在上,不將那些軍閥看在眼裡,給出的條件也多是華而不實。

這兩相比較,那些原本還在猶豫的地方勢力自然就加入了清軍一方。

結果清軍入關沒過多久,就席捲了整個中原,將北方徹底納入治下。

再加上南方的抗清勢力還不斷的自相殘殺,嚴重的消耗了自身的力量,這就使得清軍輕易就奪取了整個中國。

如今吳國的實力還遠遠沒有到能無視那些地方勢力的地步,所以楊渥覺得,將來也有必要爭取一下。

而給張易這份優待,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告訴北方樑國那些還在猶豫的人,吳國的政策已經開始有了轉變,讓他們放心的來投。

當然,楊渥也不會傻到太放縱這些勢力,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鬆鬆綁而已,給那些人一個希望,讓他們不至於都去投降晉國。

張易不知道這其中的緣由,不過他的興奮卻是無以言表。

他當即就向楊渥提出,願意親自領兵攻打樊城,爲吳軍開道。

對此建議,楊渥卻是以他的部衆尚未挑選出來爲由,讓其先選好五千將士,將效義軍組建起來再說。

在襄州城休整幾天後,吳國水軍也通過水路到達。

五月十一日,吳軍渡過漢江,對樊城發起進攻。

三天後,吳軍攻破城池,寇彥卿等將領再次逃離。

接下來,楊渥命秦裴、柴再用等將領各自領兵四面出擊,接連奪取郢、隨、申、安四州之地,徹底將戰線與東面的光州、壽州拉齊。

不過到了此時,吳軍也是兵力疲憊,已經處於強弩之末。

而樑軍方面,在敬翔的建議下,臥病在牀的朱溫命大將楊師厚領兵五萬南下,以幫助穩住南方的防線,避免南方整個的崩潰。

在此情形下,楊渥決定暫時收兵回去,等待下一次的時機。

不過在收兵回去之前,卻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安排好。

首先一點就是荊襄的防禦問題。

立足於江南的政權,無不將荊襄視爲首要重地。

但正因爲荊襄太過重要了,所以荊襄的守備上就有些不好處理。

若是留守荊襄的兵力太少了,就有可能擋不住外敵的進攻;而若是留守的兵力太多了,那又有可能出現地方割據的情況。

五代十國時期的高季昌且不說,南北朝時期荊襄之地同樣是屢次背叛,雖然經過南方朝廷的多次鎮壓,但依舊不能保證荊襄完全臣屬。

楊渥可不以爲以如今吳國的局勢就不會出現地方割據。

要知道便是唐朝最爲強盛的時期都會出安史之亂這種重大叛亂,更何況如今天下原本就動盪不安。

而且經過唐朝中期以來這一百多年的軍閥混戰,地方割據的觀念早就“深入人心”,楊渥可不覺得自己的部將中就沒有那種有野心的人存在。

而且就算楊渥的部將沒有野心,但他也不能保證他的部將的部將中沒有那種有野心的人。

若是有人再效仿高季昌那樣,在荊襄搞割據,到時候楊渥就有得頭痛了。

所以最終,楊渥決定在荊襄駐守三個軍共六萬大軍,分別駐守荊州、鄂州和襄州三地,讓他們既能相互支援,又能相互制衡,避免某一家實力過大。

其中柴再用負責留守襄州,劉信負責留守荊州,而鄂州則由暫時朱虔佑代理都督的右鎮國軍駐守。

新投降的張易則領兵五千駐守樊城,此外還有司馬福同樣率領水軍駐守鄂州,以隨時支援襄州或者荊州。

至於王茂章,他的運氣不錯,在昏迷幾天之後便醒了過來,雖然身體依舊很虛弱,不過總算撿回來一條命,如今留在江陵養傷。

五月二十三日,楊渥下令班師回朝。

至此,持續了四個多月的荊襄爭奪戰,最終以吳國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而吳軍的勝利,也迅速傳遍了各地。

……

幽州城外,晉軍大營中。

當李存勖接到吳軍在江陵大敗蜀、樑、荊南三家聯軍的時候,即便是他也爲吳軍的大勝而咋舌不已。

太輕鬆了!

那一戰吳軍贏得太輕鬆了一點。

除了一開始兩軍之間還算正常的交戰外,後面等到蜀軍主動出擊後,戰事就變爲一邊倒的情形。

最終吳軍以極爲輕微的代價就擊敗了十萬聯軍。

這個結果讓李存勖等人震驚不已,難道說吳軍的戰力真的就這麼強大嗎?

若真是如此的話,將來晉軍與吳軍碰上之後,又能不能取得上風呢?

除了對吳軍的強大戰力感到擔憂外,對於楊渥在此戰中的指揮李存勖卻是不怎麼感冒。

畢竟相比於使用智謀,年輕氣盛的李存勖自然是更加喜好用硬碰硬的手段來擊敗對手。

那種衝鋒陷陣、馳騁疆場的感覺,纔是他最爲偏愛的。

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
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