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

鄆州失陷的消息如同一把重錘一般敲在楊渥心頭上,讓他差點氣得罵娘。

當初他就意識到晉軍一旦想要在楊劉渡方向取得突破的話,必然會選擇向鄆州發起突襲。

所以那時候楊渥還特意詢問過劉信關於鄆州守備的情況,而劉信的回答卻是,鄆州守將王傳丞“性格沉穩,深得其父真傳”。

王綰在吳國諸多將領中雖然不能算能力突出,他的資歷和威望同樣不算頂尖,不過他的優點就是性格沉穩,辦事牢靠;所以在聽說王傳丞乃是王綰的兒子後,楊渥也放心了不少。

如今看來不過是虎父犬子罷了。

楊渥用力揉了揉額頭,讓自己稍微清醒下來,沉聲問道:“敵軍到底動用了多少軍隊,還有我軍損失如何,如今的局勢又如何,這些難道一點消息都沒收到嗎?長劍都在戰前爲何沒有收到任何消息?”

負責情報的範遇這段時間病了,長劍都暫時是由副指揮使王慶負責。

他連忙答道:“大王,河北的消息畢竟有黃河相隔,有時候即便有重要消息也難以及時傳到,或許是耽擱了吧?”

楊渥冷哼一聲,對他的答覆不怎麼滿意,不過如今最重要的不是追究責任,而是搞清楚狀況,做出應對措施。

他看了看周圍,道:“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諸位都隨孤來,再派人去把其他幾位都指揮使以上將領都請來,對了,把劉仁贍也叫來,咱們臨時商議一下。”

帶着衆臣匆匆趕往崇政殿,一路上衆臣都沒有再開口,而楊渥也在細細沉思着最近的局勢。

在柴再用率軍西征後,因爲各軍出征已經有半年多時間,而且吳軍攻佔中原都已經快兩個月了,滅樑也有一個半月時間,晉軍卻一直都沒有什麼動作,所以楊渥漸漸放下警惕,覺得李存勖或許已經決定先平定鎮州,然後再南下。

所以這段時期楊渥下令北伐各軍可以輪流回到南方休整,具體的辦法是每個軍分成三批輪休。

也就是說如今各軍基本上都有一萬左右的軍隊已經返回南方。

當然即便有部分兵力回南方輪休,但留在中原的吳軍總兵力依舊人數衆多,加上最近新編的軍隊,不算柴再用的三萬人的話,一共有二十萬左右。

這其中,雖然有部分騎兵隨柴再用西征,又有部分騎兵返回南方休整,但留在中原的騎兵數量還有六千人,兵力還算足夠。

反觀晉軍一方,晉軍的總兵力或許也能達到二十多萬,甚至更多,但考慮到晉國北方面臨契丹的威脅,鎮州又尚未平定,真正能用於渡河征戰的兵力應該也就十萬左右。

所以在兵力上,吳軍顯然佔了絕對優勢,又有優勢水軍可以控制黃河,晉軍雖然襲佔鄆州,但也不必太驚慌,只需調動軍隊發起反擊就是。

歷史上的李存勖能夠一舉滅掉樑國,那是因爲樑國的核心就在開封,只要將開封打下來,樑國就亡了。

但吳國的核心卻在南方,中原地區即便打爛了也傷不到吳國根本。

晉軍根本就無法像歷史上那樣迅速取得勝利,只要自己不犯大的錯誤,就能將戰爭拖入持久戰;而論打持久戰的能力,三個晉國加在一起都未必能比得上一個吳國,更何況晉國如今還有鎮州這個大坑沒有填上,打持久戰的話,對吳國有利。

想到這,楊渥漸漸放心下來,對於接下來的戰事已經有了成算。

等到了崇政殿的時候,他的面色已經完全恢復如常了。

又過了許久,留在洛陽的衆將匆匆趕來;而在這期間,又有一份新的消息傳來,卻是長劍都的密探傳來。

原來晉軍這次突襲行動完全都是由李嗣源一手主導,不過李嗣源的行動非常謹慎而隱秘,直到他率領大軍渡過之後,吳軍的密探纔得到一些零碎消息,但此時已經遲了,晉軍趁夜色和大雨的掩護髮起突襲,一舉將城池佔領。

除此之外,這份消息中又提到,晉軍真正動用的兵力應該不多,因爲楊劉渡口那邊還有不少晉軍駐守。

看過這份密報後,楊渥見該來的人都已經到了,便面色如常,聲音平靜的道:“諸位將軍,想必你們也聽說了,剛剛收到的消息,鄆州失守了。”

衆將頓時“嗡”的小聲議論起來。

“鄆州守軍五千人,怎麼一下子就被襲取了?守將王傳丞有失職之罪,應該予以嚴懲!”

“晉軍來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即便是突然襲擊,但若是兵力少的話,也斷然不至於一夜之間就把城池拿下!”

“我軍應該趁着敵軍沒有站穩腳跟,立即發起反擊!”

……

衆將議論紛紛,場面十分嘈雜。

楊渥面無表情的看着衆將,似乎對他們的吵鬧視若未見,暗中卻在觀察衆將的反應。

“這一次晉軍來勢洶洶,一下子就把鄆州打下來,看來衆將中有不少人都慌了神。不過此時也正好是看看衆將應變能力的時候。”

他觀看衆將,見衆人中有不少人臉色驚慌;同樣有不少人面色激動,大聲叫囂着要立即發起反擊;不過也有不少人面色平靜,似乎在低頭沉思;此外還有一人則面色輕鬆,似乎對局勢一點都不感到擔心。

那些面色驚慌的將領很快就被楊渥暗中記下來,心中想着:“遇到一點大變就失了分寸,這樣的將領如何擔當大任?”

而那些神色激動,大聲叫囂要立即發起反擊的將領,則被楊渥打上了“行事魯莽”的標籤,連敵軍的具體情況都不知道就叫囂着反擊,這種莽漢只能用作衝鋒陷陣的猛將,而無法成爲獨當一方的統帥。

那些低頭沉思的將領則要進一步觀看,看他們到底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分析來判明局勢。

至於那個面色輕鬆的將領,正是老將周本,楊渥對他的態度卻有些疑惑,不知道他到底是胸有成竹,還是說故作鎮定。

過了片刻後,楊渥向站在身旁的郭崇韜示意,郭崇韜當即站出來道:“諸位請安靜,大王面前,如此吵吵鬧鬧的成何體統!”

衆將連忙安靜下來,向楊渥看去。

“周將軍,剛纔孤宣佈鄆州失陷敵手的消息時,衆將各有反應,唯獨將軍你卻面色輕鬆,不知將軍可是成竹在胸?”楊渥有些好奇的詢問,同時也希望他能夠站出來振奮一下衆將的士氣。

周本連忙答道:“成竹在胸倒說不上,但老臣以爲,晉軍此次渡河襲取鄆州,這完全就是來送死!”

“什麼?送死?”

“周將軍,這是什麼意思?晉軍來勢洶洶,鄆州一夜之間被其襲取,周將軍卻說他們乃是前來送死,不知這是何意?”

衆將頓時被他的說法驚呆了,一個個滿臉好奇的向他看去,便是李承鼎等之前在沉思的將領也都想知道他爲何做出如此判斷。

楊渥也向周本道:“不知周將軍爲何如此說,可有什麼憑藉嗎?”

他雖然通過之前的分析,得出不需太過擔心的結論,但也沒有自信說一定能消滅掉渡河南下的敵軍。

而周本卻如此自信滿滿,這讓大家都很好奇。

“大王,臣之所以這麼說,是從敵我雙方的實力上來做的判斷。”

“願聞其詳!”

“大王,晉軍的兵力不過二十餘萬,其中至少有五六萬駐軍在北方大同、代郡、幽州等地,用於防備契丹人,這部分兵力是不能動用的。”

“此外,晉軍不比我軍,其軍隊都是由藩鎮軍隊構成,且各地都需要一些軍隊留守,再加上鎮州的牽制,所以臣以爲晉軍的兵力最多不會超過十萬人。”

衆人都點頭表示認可,這一點衆人都已經想到了。

不過即便晉軍只有不到十萬人,但考慮到晉軍這些年對付樑軍時取得的一次次大勝,還有此次突襲鄆州的戰果,誰都不敢輕易大意,更不敢認爲吳軍兵力比晉軍多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歷史上別說是十萬人對二十萬,就是兩三萬人對二十萬,最終取得大勝的戰例都不在少數;甚至還有像淝水之戰這種有決定性意義的戰例,誰敢說吳軍就一定能取勝呢?

只聽周本接着道:“首先一點,鎮州尚未平定,晉軍必須分兵兩路作戰;反觀我軍,後方安穩,上下一心,力可以往一處使,這一點是我軍的重要優勢。”

楊渥點點頭,示意他接着往下說。

“第二點,臣雖說敵軍能動用的兵力不會超過十萬,但這其實還高估了敵軍。”

“我軍有水軍優勢,隨時都能渡河發起進攻,所以晉軍的兵力中又要分開一部分用來防守沿黃河的諸州。這樣一來敵軍實際上能用之兵又會減少。”周本接着道。

楊渥點頭,道:“此言非虛,晉國如今的核心之地就在河北魏州附近,不管是衛州也好,澶州也好,懷州、孟州也好,都在我軍危險之下,敵軍不可能不多留一些兵防守。”

“不過即便如此,但晉軍最多在這些地方留下一兩萬人就夠了,而我軍同樣需要分兵守住各地,難以全部集中起來。這一點周將軍又是如何看的呢?”楊渥接着問道。

“大王,臣要說的第三點就是,敵軍雖然攻佔了鄆州,但晉軍真的敢於深入中原腹地發起進攻嗎?”周本反問道。

這時,郭崇韜也反應過來,道:“不錯,晉軍雖然攻佔了鄆州,但他們也僅僅如此而已。晉國的根本弱點就在於沒有水軍,只要我軍的水軍還在,就能隨時威脅到楊劉渡口,晉軍根本不敢全力南下,更不敢孤軍深入!”

聽了二人的分析,楊渥頓時笑了起來:“關鍵時候果然還是這些老將靠得住!”

周本的分析中其實也就最後一點最爲關鍵,其他都不算重點。

晉軍兵力雖少,但只要運用得當,一樣可以取得大勝,所以兵力的多寡只能作爲參考,不能作爲憑藉。

但周本提到的晉軍不敢深入發起進攻,這一點卻是說到了關鍵。

只要楊劉渡口受到的威脅沒有徹底解除,晉軍就不敢全軍渡河南下,最多派出少量兵力發動進攻,將主力留在河北,用於保護楊劉渡口這個最重要的通道,這對吳國來說根本沒什麼威脅。

鄆州的失陷畢竟只是一個意外,其他地方只要做好準備,晉軍再想這麼快將其拿下卻不可能。

不僅如此,吳軍還能從容佈置,逐步發起反擊,一面設法以水軍將渡口封鎖,切斷鄆州與河北的聯繫,一面以主力大軍對鄆州發起反擊。

鄆州即便守軍再多,但沒有援軍的話,也遲早會失守。

楊渥看了看衆將,見之前那些面色驚慌的將領此時都已經鎮定下來,頓時對周本剛纔的表現感到滿意。

正在這時,又有新的消息傳來,這一次卻是打了敗仗的王傳丞寫的請罪奏摺,劉信寫的戰報,以及在鄆州的長劍都密探發來的一些消息。

楊渥先將劉信發來的戰報和長劍都寫送來的消息打開查看,看完之後再去看王傳丞的請罪奏摺,這下頓時火了:“這個王傳丞,到了此時還想推卸責任,謊報軍情嗎?”

原來,正在兗州的劉信發來的戰報中說,晉軍的兵力應該不多,不會超過萬人;而長劍都發來的消息中則提到,晉軍的兵力只有五六千人左右。

然而,在王傳丞的請罪奏摺裡面,卻說晉軍兵力多達數萬人,趁着夜色發起進攻,吳軍猝不及防,這才被襲取城池。

雖說王傳丞纔是鄆州一戰的直接當事人,但劉信和長劍都的密報中都提到晉軍的兵力不多,這很明顯王傳丞有謊報軍情以推卸責任的嫌疑。

心中雖然惱怒,但楊渥面上卻絲毫不顯,他放下戰報後,道:“戰報中說,晉軍用於偷襲的兵力並不多,不會超過萬人。”

他看了看衆將,接着道:“雖然更具體的情況還不清楚,但晉王已經主動發起挑戰,接下來咱們也要讓他們知道我軍不是好惹的,要讓他們有來無回,讓他們感到畏懼才行!”

“回去之後,諸位將軍立即行動起來,做好隨時出征的準備!各位都督還有嚴尚書,郭樞密都留下來,其他將軍先回去吧!”

更新計劃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
更新計劃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