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功成

在衆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後,李承嗣取來紙筆,“諸位將軍既然意見不能統一,那就將大家的意見都如實記載下來,還請諸位在自己的意見後面簽上自己的名字。”

衆人一愣,又不敢出頭。楊渥瑤瑤頭,心中暗自鄙視,“就這樣一羣傢伙,怪不得歷史上徐溫把持權柄,沒人敢出頭反抗。不過這樣也好,將來自己襲位時反對的人會更少。”

“剛纔在下說了要首先簽押,那就在下先來吧!”楊渥站出來道。

他簽署完後,看向周隱,“周判官執掌刑罰,不如第二個簽押?”

周隱畢竟是個剛直的人,這次本來就是他第一個站出來說要嚴懲張灝的,此時也沒有退後的道理,“既然如此,那本官就第二個籤。”

有了兩人帶頭,衆人這才一一上前簽署了文案。

就這樣,一份帶着一點“逼宮”意思的文案被迅速發往楊行密的軍中。他昨天下午才率軍出征,此刻距離廣陵還不遠,想來要不了多久就能有批示發回來。

看到諸事已定,楊渥這才鬆了口氣。他笑着朝朱瑾拱拱手說到,“朱將軍,先前小子多有得罪,還請將軍勿怪。”

朱瑾感受着楊渥如今的不同,只覺得他如今越來越有吳王長子的氣勢了,剛剛步步緊逼的要他表態時,那咄咄逼人的眼神,即便是他這個軍中驍將也有些招架不住。

“看來大王將來的繼承人就是眼前這位公子了!”他心中感慨着,臉上卻露出笑容,“哪裡哪裡,長公子畢竟昨晚受了驚嚇,行爲有些逾越也無妨。”意思還是說他剛纔有些咄咄逼人,忘了上下級之分了。

楊渥哈哈一笑,也不以爲意。他打了個哈欠,向衆位將軍拱手說道,“昨晚小子一宿沒睡,如今深感疲憊。還請諸位將軍莫怪,小子先告辭了。”

******

楊行密的大軍是走水路趕往宿州前線的。他在下午時見到了廣陵發來的急報,看過之後他沒有說什麼,只是在文案上寫下“知道了”三個字,然後在寫着楊渥意見的那裡畫了一個圈,意思是採納楊渥的意見,將張灝調來前線戴罪立功。

批覆完文案,又簽名蓋章後,他這才放下筆,笑着對身旁的幕僚戴友規說道,“小兒胡鬧,連孤的親軍都敢插手了。”

不過他口中雖然說着“胡鬧”,臉上卻滿是欣慰之色。他就像一隻猛虎,感到自己年紀漸漸大了,雖然雄心還在,但也要開始培養幼虎了。如今幼虎開始知道如何立威了,他當然高興。

上次合議長子楊渥曾經提出放顧全武回去交換秦裴,這個獨到的意見最終得到衆將的認可,但那次合議是自己主導的;而這一次卻是楊渥自己主導的合議,連朱瑾這種威望深厚的大將都不得不低頭,大大增加了他的威信。

至於張灝,大家都以爲楊行密對此人很信任,其實都是誤解,他不過是相信自己能夠駕馭住他,根本不擔心他造反。當年廬州刺史蔡儔造反,張灝爲了活命投靠了蔡儔,但等他率領大軍一到,張灝還不是乖乖的出城投降了?這就是他的威勢,他的自信。

再者,楊行密也知道,昨晚的事張灝其實並沒多大過失,但如今既然自己長子想要懲罰張灝,那就如他所願吧。畢竟是他第一次主導的合議,自己必須維護他的威嚴。

身旁的戴友規見了他那副得意的樣子,也笑了笑說道,“大王就不要得意了,還是想想昨晚刺客的身份吧!從細作發來的消息看,那位刺客似乎是個俠士。應該是有人對他說長公子這次在升州屠殺了百姓,那人這才找上了長公子,想要來個‘爲民除害’。”

戴友規是楊行密身邊心腹,深受楊行密看重,甚至超越君臣關係,反而有些像至交好友,所以在沒有其他人時他們說話都很輕鬆隨意。

當初楊行密身邊有三大幕僚,分別是袁襲、高勗和戴友規。

其中袁襲智謀多端,料事如神,有張良、陳平之才,爲楊行密出謀劃策,建功最多。當年楊行密能夠迅速崛起,擊敗秦彥、畢師鐸、孫儒等一個個軍閥,袁襲就是最大的功臣。可惜自古智謀之士很多都是短命的,袁襲在當年清口大戰之前就病亡了。

高勗擅長處理政務。當初楊行密財政緊缺,打算用茶葉交換民衆手中的糧食布匹,高勗卻勸阻他說江淮大亂之後十室九空,應該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恢復生產;至於用度不足的問題,應該用自己多餘的東西去和別的勢力交換自己沒有的東西。楊行密採用了他的建議,結果不到數年,淮南便重新富足起來。如今高勗被楊行密任命爲掌書記,各種具體事務都是由他在處理。

至於戴友規,他生性灑脫,卻最受楊行密信任。楊行密作爲一代梟雄,爲人仁厚,但手下也有一支細作專門打探各種消息。當初他手下有支軍隊,被人稱作“黑雲長劍”,世人都以爲指的是“黑雲都”。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黑雲”和“長劍”是兩碼事,前者當然指的是黑雲都,後者卻少有人知道,乃是楊行密的密探機構,專門由戴友規在負責打理。

昨晚刺客刺殺的細節以及今天早上議事廳內發生的事情細作早就打探得一清二楚了,所以楊行密纔會知道合議是楊渥力主的結果。

楊行密笑了笑,不以爲意的說道,“那刺客顯然是江湖上的高手,只要派人去查找,刺客的身份不難搞清楚,但要找到背後的人只怕很難。”

背後之人沒有派什麼死士,卻派個江湖高手,而且還是用造謠的辦法激刺客前來行刺,這說明那人行事很謹慎,不會留下什麼尾巴,所以要找出那人只怕有難度。

“不過倒是有必要給渥兒安排一個高手保護了,不然以後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危險了。”楊行密心中想道。

討論了一會昨晚之事後,二人也沒將此事放在心上。當務之急還是幾天後就要發生的戰事。當年清口大戰時,面對朱全忠的大軍,楊行密咬咬牙才能湊出三萬精兵,但這一次,他集中了四萬大軍,再加上壽州刺使朱延壽手下兩萬人,總共有六萬大軍,遠遠超過當年清口大戰時;而他的對手朱全忠此時主力都在攻打李茂貞,中原兵力空虛,可以說正是他北伐的好時機。

看着湖面上浩浩蕩蕩、不見首尾的運兵船隊,楊行密心中信心滿滿,“幼虎都快長大了,我這江東猛虎也不能落後啊!”

ps:求收藏,求推薦

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更新計劃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三百零八章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四十章 發難(上)
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更新計劃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三百零八章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四十章 發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