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

“如今虔州那邊盧光稠既然病重,那麼譚全播呢?此人現在如何了?”楊渥接着詢問道。

“啓稟大王,譚全播目前似乎身體還很硬朗,沒聽說有什麼病情,不過他畢竟年事已高,如今幾乎都在家中休養!”

“身體還很健朗?這老傢伙看來很能活啊!”楊渥淡笑道。

從天佑四年周本象牙潭一戰擊敗危全諷,迫使盧光稠來降,到現在已經有近四年時間。

而盧光稠如今也有七十一歲了,在這個時代已經算得上是罕見的高壽之人。

不過說起虔州,除了盧光稠這個刺史之外,譚全播同樣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這個時代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出頭,都想着自己來做首領,還有許多人爲了自保,往往會選擇隱藏在幕後出主意。

比如馬殷以前的行軍司馬張佶,此人在劉建峰時代就是行軍司馬,甚至威信地位比馬殷還要高。

當初劉建峰被部將陳贍殺死後,湖南衆將接着又殺死了陳贍,然後公推張佶爲新的節度使,出面執掌湖南。

不過張佶此人深諳保身之道,他知道在那個時候湖南的前途並不安穩,若是自己來做這個節度使,將來就沒有了退路,一旦事情有所不順,他就可能丟掉性命。

所以他選擇了假裝從馬上摔下來,然後託病將節度使位置讓給了馬殷。

而譚全播此人同樣是一個不喜歡出頭的人。

當初他與盧光稠在虔州一起起事時,因爲他那時候考中過進士,在衆人之中,他的年齡、威望、名氣以及能力等都遠遠比盧光稠要強,所以衆人最初是想以譚全播爲首領的。

不過譚全播卻堅持要以盧光稠爲首,並且堅定不移的支持他。

所以在如今的虔州,譚全播的個人威望其實不比盧光稠要低。

而此人的年紀比盧光稠還要大幾歲,如今竟然還身子健朗,這在這個時代就更加罕見了。

“大王放心就是,那譚全播再怎麼威望高,他如今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早就不怎麼管事了,說出去的話自然不如以前那樣管用了。所以盧光稠若是死了,虔州該亂的還是會亂,即便是譚全播還活着也沒用。”範遇笑道。

“也不能大意,說不定將來此人還會出來收拾殘局呢?”楊渥搖搖頭。

正所謂縣官不如現管,更何況這個時代本來就是一個崇尚暴力的時代,譚全播本來就不掌控軍隊,如今還在家休養,手中沒有兵權,即便他威望再怎麼高,又如何能鎮壓住虔州的那些將軍們。

按照楊渥等人的估計,盧光稠死後他的兒子很可能無法控制局面,從而使虔州陷入一場動亂,那時就是吳軍動手的機會。

“罷了,盧光稠那邊你要好好盯着,若是有什麼消息要趕緊來報。”

“是,臣遵命。”範遇道。

“還有別的消息嗎?”楊渥接着又問道。

“還有一個消息,據說嶺南的劉隱最近同樣病了,而且病情還比較嚴重,聽說有可能病故!如今嶺南的政務都是由他的弟弟劉龑在處置。”

“劉隱也病重了?孤記得他如今的年歲還不大吧?應該還不到四十歲吧!”楊渥心中一動,皺眉問道。

“是的,劉隱今年三十七歲!”範遇躬身答道。

“三十七歲!”聽到劉隱病重的消息,楊渥聽了之後卻沒有什麼高興的心思,心中反而極爲感慨。

他記得歷史上劉隱似乎死得比較早,雖然記不清到底哪年死的,但應該就是在這幾年時間。

若是此次劉隱病重是真的,那或許今年或者明年就是此人病死的時候了。

想到這,楊渥在心中不由得暗自感慨,即便是富貴如羅紹威、劉隱這種人,手握數萬重兵,統治數十萬人口,可謂一方諸侯,在他們自己的領地上完全就是說一不二的存在,但他們卻都是在三十多歲的盛年時期就病死了。

更加讓他感慨的是後周世宗柴榮,此人被稱爲五代第一明君,卻同樣是年紀輕輕就病故。

當他剛剛繼位的時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他向自己的左諫議大夫王樸詢問自己的壽命,王樸當時以精通算命著稱,他仔細觀看柴榮的面相後說,“臣所學不精,但以臣所之所學來推斷,三十年後非所知也!”

意思是柴榮再活三十年是沒問題的,不過三十年之後就難說了。

柴榮聽後非常高興,他慷慨激昂的說道,“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可惜他雖然夢想着一統天下,在他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然而世事無常,柴榮卻是時運不濟,僅僅幾年之後就突然病故,只留下一個未成年的幼子繼承皇位,最終連他的江山和他統一天下的壯志也被趙匡胤所繼承。

楊渥自己雖然如今還只有二十多歲,不過在這個時代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像壯志未酬的柴榮一樣突然病亡呢?他可不會相信自己真是什麼天命所歸。

這時候,有侍女向楊渥走過來,乃是楊渥母親史夫人身邊的侍女,所以侍衛沒有阻攔她,直接放她過來。

“大王,太后娘娘請您過去一下,說是有點事情想和大王商量一下!”

楊渥此時正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沒有聽到侍女的話。

“大王,大王!”一旁,範遇見楊渥突然皺眉沉思,不由得小聲提醒道。

“嗯?有什麼事嗎?”楊渥這才反應過來,皺眉向侍女詢問道。

“大王,太后娘娘請大王過去一趟!”侍女連忙又重複了一遍剛纔的話。

此時乃是午後空閒時間,楊渥和範遇二人又是在園子裡一邊閒逛一邊閒聊,所以侍女纔敢在此時過來打擾。

若是他們在書房之中討論正事,這些侍女下人們除非有真正重要的急事,否則都要等到楊渥的正事忙完後纔敢過來彙報。

“孤知道了!”楊渥點點頭。

他知道他的母親史夫人應該是爲了之前答應楊隆演等人前往湖南前線而感到不滿,可能還想勸一勸楊渥。

這件事自然不是什麼急事,所以楊渥也不急着過去。

打發了侍女離開後,楊渥接着向範遇道:“既然劉隱和盧光稠二人都病重,他們怎麼說也是孤名義上的臣子,那麼就派個使者前去探病吧,你們長劍都的人到時候派個人一同前往,也好摸一摸虔州和嶺南兩地的底細!”

“是,臣遵命!”範遇躬身道。

感慨歸感慨,正事還是要辦的。

如今對嶺南動手的時機顯然還沒有成熟。

一來如今湖南、虔州等地都沒有落入吳國手中,要動嶺南的話,要麼從海上發起進攻,要麼就只能從福建發起進攻。

從福建走的話,距離實在太遠,加上福建多山,後勤輜重難以跟上,並不是最好選擇。

從海上進攻則風險太大,當初進攻一個小小的耽羅島,結果一場風暴過後,五千人的船隊就損失了近千人,這都能比得上一場大規模戰役的損失了。

所以從海上發起小規模的突擊還行,若是想從海上發起大規模進攻,光是那巨大的風險就不是楊渥願意承擔的。

當然,第二個原因更加重要,對於吳國來說,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敵人要一個一個的擊破,如今嶺南和湖南兩家並沒有聯合的打算,那麼這就是吳國對他們各個擊破的好時機,沒必要在現在就進攻嶺南。

此外,楊渥記得在劉隱時候正是由他的弟弟劉龑繼承。

不得不說,在這個動亂的年代,有時候兄終弟及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將權利交給自己的弟弟總比交給沒有多少威信的兒子的好,至少不用擔心自己死後被外姓所趁。

有劉龑在,嶺南就很難發生動亂,自然不會給吳國可趁之機。

這樣一來,楊渥還不如按照原本的計劃先攻下湖南和虔州再說。

打發了範遇之後,楊渥匆匆前往史夫人處。

一問之下,果然是爲了楊隆演幾人之事。

當初楊渥十五歲的時候第一次上戰場,史夫人也是急得不行,不過那時候大事都由楊行密說了算,所以史夫人也無法干涉到楊行密的決定。

而如今楊渥當家,史夫人自然不會再像當初那樣只能着急的在家中等着,而是勸說楊渥不要讓兩個弟弟前往。

шωш ●Tтkǎ n ●¢O

對於史夫人的心疼自己孩子,擔心他們的安全,楊渥自然也能理解。

不過他的決定卻是不會改變,尤其是在剛剛得知劉隱病重的消息之後,他更加覺得在自己的長子還年幼的情況下,自己的幾個弟弟也要好好培養,以防不測。

所以讓楊隆演等人去戰場上見識一下也是好事。

史夫人見無法勸說動楊渥,又聽他反覆保證了楊隆演二人的危險,最終只好作罷。

不過隨即史夫人便帶着王太妃、周夢潔等人一同出宮去了金陵城外的棲霞寺,又是供奉又是祈福,讓楊渥聽到之後連連皺眉,卻也無可奈何。

……

袁州城外,一支五千人的軍隊正在肅然整隊,似乎即將迎接着上級的檢閱。

“老王,聽說了嗎?我們要不了多久就要再上戰場,對潭州用兵了。我如今已經在軍中征戰五年時間,已經到了提拔爲廂指揮的年限,若是這次出征能夠再立下一點功勞,說不定我就能得到提拔了!到時候你也就能夠轉正了!”

趁着幾個領兵的將領還沒有來,隊列之中一個隊長小聲對旁邊的副隊長說道。

這個隊長名爲張成,乃是在五年前淮南軍擴軍的時候應募參軍的,因爲作戰勇敢而被提拔爲隊長。

本來以他在軍中立下的功勞,如今早就能提拔爲廂指揮,統領二百五十名士兵了,但隨着吳國的建立,如今的軍中職務也要看資歷了,而五年時間正是廂指揮需要的最低服役年限。

張成之前因爲服役年限不到,加上又沒有太過突出的表現,自然只能按照正常程序進行升遷。

“上戰場打仗有什麼好的,雖說以如今你我的隊長級別,每月發到手的糧餉還只夠家人過日子,但也算有個安穩的家,可以安安心心過下去。上戰場難免就有意外發生。那些楚兵也不是那麼好惹的!”副隊長王霖同樣低聲說着。

他們二人作爲領隊站在自己小隊五十人的最前方,一邊小聲說着話,身子卻是站得筆直,頭也是向前看着,若不是走到近前,根本無法發現他們在小聲交談。

“老王,不是我說你,以你的資歷,本來早就可以提拔爲廂指揮了,甚至若是運氣好的話,如今都成營指揮了。可惜你就是這麼一副膽小的樣子,到了戰場上也不怎麼積極,真是拿你沒辦法!”一旁張成有些無奈的說着。

軍中將士,不管什麼時候免不了都有作戰勇敢的和貪生怕死之人,這個王霖本來在軍中已經混了十多年了,隨着近幾年吳軍的大規模擴充,與他同時間進入軍中的,只要還活着,如今基本上不是營指揮就是廂指揮了,最差的也是一個隊長。

像王霖這種有足夠資歷和作戰經驗,卻依舊只是一個副隊長的算是極爲少見的,這與他上戰場後作戰不夠勇敢有極大關係。

當然,此人倒也說不上貪生怕死,只不過與取得勝利相比,他更加在意的是如何在戰場上保住自己小命,這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一般情況下他還是非常盡責的,再加上他戰場經驗的確豐富,所以張成纔會和他成爲好友。

“你不必勸了,你如今還年輕,沒有老婆孩子拖累,所以可以拼搏一下,爲將來掙個前程;而我如今卻是有家人有孩子,自然要好好保住自己的性命!”王霖搖搖頭道。

這時候,外面一陣馬蹄聲傳來,接着幾個身穿明光鎧的將領在侍衛們的護衛下放緩馬速,逐漸由疾馳變爲緩行。

“是將軍到了!”張成二人連忙閉口不再說話。

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九章 夜談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五十章 悠閒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
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九章 夜談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五十章 悠閒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