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紙幣

“所謂發行紙幣,其實就是用一張紙,在上面印上精美的圖案,再留下防止僞造的印記,標註面額,以此來代替銅幣流通!”楊渥向駱知祥解釋道。

接着,他又詳細的向他說明了後世紙幣的一些細節。

“這和馬殷發行的鐵錢有什麼區別?”駱知祥聽了之後有些瞠目結舌。

不管是馬殷的鐵錢,還是吳國的武義通寶,又或者唐朝盛世時期發行的開元通寶等等,都是不足額的,這其中的差額可以被稱爲“鑄幣稅”。

不同的貨幣之間鑄幣稅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比如說一枚開元通寶,其實際成本肯定是小於一文錢的,不過這個差額並不算大,而馬殷鑄造的鐵錢那差別可就大多了;至於吳國的開元通寶,其鑄幣稅的大小應該是介於兩者之間的。

然而現在楊渥提出的辦法倒好,竟然直接在紙上印一些圖案,標明面額,再加上一些防僞的印記就用來當貨幣流通,這可是比馬殷的鑄鐵錢還要狠啊!

所以駱知祥在聽了楊渥提出的辦法後纔會那麼大驚失色。

“當然有所不同!馬殷的鐵錢就是貨幣,它本身是不能換成足額的銅幣的;但孤要發行的紙幣,卻是有足額貨幣作爲儲備的!”楊渥解釋道。

他所說的紙幣,可不是後世宋朝、元朝、明朝等時期那種可以沒有節制發行的紙幣,而是像後世西方國家金本位制時期的紙幣。

那種有黃金儲備作爲背書的紙幣,不管是信用上,還是發行數額上都有極大的限制,這就使得當局不能隨意發行紙幣,而是有多少黃金儲備,就發行多少貨幣,極大的保證了貨幣價值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雖說後世紙幣代替金銀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過若是沒有黃金本位制時期的過度,若想要一次性轉變爲後世的信用貨幣時期,出現的結果往往就是元朝時期那種情形。

所以在這個時代,最好的辦法還是用貴金屬作爲本位貨幣。

當然,如今吳國的貨幣相當於是銅本位制,但銅的價值畢竟有限,隨着經濟的發展,銅本位制將越來越跟不上需求。

所以歷史上宋朝時期還是通用銅幣,白銀和黃金並不能作爲貨幣流通;而到了明朝時期,白銀就可以直接流通了。

當然,明朝時期的貨幣體系相當於是銀-銅複本位制度。

而就後世世界經濟發展的局勢來看,金本位制纔是最爲穩定的貨幣制度。

可惜吳國如今別說是黃金了,便是白銀的儲備都有所不足,想要作爲本位貨幣顯然不夠用。

所以楊渥的打算是,暫時不發行紙幣,繼續用銅錢進行流通;同時派人去海外尋找金礦銀礦等。

聽說古代日本的黃金、白銀就出產較高,可惜楊渥並不記得日本的那些金礦、銀礦到底在哪些地方。

等到找到了足夠的黃金、白銀之後,再設法直接過渡到金本位制或者銀本位制,用黃金或者白銀來作爲儲備,平常市面上流通金幣或者紙幣,以及小面額的銅幣。

馬殷發行的鐵錢,實際上有些類似於後世國家的信用貨幣,那完全就是馬殷憑藉自己的統治地位強制發行的貨幣,別的勢力是不會認可的。

比如如今吳國奪取了大量楚國領地之後,當初馬殷發行的那些鐵錢也被一概廢除。

爲了保證百姓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損失,吳國朝廷無奈之下就只能用武義通寶來兌換馬殷的鐵錢——當然,這種兌換顯然不是足額兌換,一般三文錢的鐵錢也就兌換一文錢的武義通寶。

但即便是這樣,那些百姓依然非常樂意兌換,並且吳國僅僅用這一手就極大收穫了當地百姓的民心。

“孤發行的紙幣,都是有足夠的現錢作爲儲備的,也就是說,百姓隨時隨地都可以將他們手中的紙幣兌換成足額現錢,並且他們也能夠用紙幣向朝廷繳納稅賦;而馬殷發行的鐵錢卻不能向馬殷兌換成足額的現錢,也不能用來繳納稅賦。這就是孤要發行的紙幣和馬殷的鐵錢的不同之處!”楊渥最後解釋道。

駱知祥畢竟精於理財,很快就認識到了楊渥所說的紙幣與馬殷的鐵錢之間的不同,同時也意識到了發行紙幣的好處。

首先一點當然是紙幣流通起來更加方便,比如一貫現錢就是一千文錢,若是一個人帶上幾貫錢在身邊,那就要請專門的人用一個大揹包背起來才行;但若是使用紙幣的話,無疑是方便了太多。

而發行紙幣的第二個好處就是減少了流通中的損耗。一枚銅幣流通久了,自然會出現生鏽、腐蝕、遺失等情況,而若是用紙幣的話,即便是舊了爛了也沒多大關係,反正印刷紙幣的成本並不高。

此外,流通紙幣還有許多其他好處,難以盡述。

不過駱知祥依舊有些奇怪的問道:“大王,按照你剛纔所說的,既然發行的紙幣可以隨時用來兌換足額的現錢,那麼這就是說,朝廷儲備了多少銅,就能發行多少紙幣;若是銅的儲備減少了,那就要減少紙幣的發行量;那麼這樣一來,決定紙幣流通量的豈不還是國家儲備銅的數量嗎?這有如何能緩減現錢流通不足的問題呢?”

“哈哈……”楊渥聽了卻是大笑起來:“誰和你說,一定非要是有多少銅就發行多少紙幣的?”

“這不是大王剛纔說的嗎?紙幣能隨時兌換成足額的現錢,若是儲備的現錢不夠,那麼百姓兌換的時候豈不是兌換不出來?”駱知祥疑惑道。

“孤問你,你覺得天下的百姓都會在同一時間將自己手中的紙幣兌換成現錢嗎?”楊渥笑着問道。

“這個,當然不會!”駱知祥沉吟片刻,便非常肯定的答道:“百姓即便是兌換,時間肯定也會錯開,而且不可能全部百姓都會選擇將紙幣兌換成現錢。這就是說,國家只需要儲備一千文現錢,卻可以發行一千二百文的紙錢,甚至更多,也不會出現問題!”

駱知祥一點就透,很快就推測出了一個讓他感到驚訝的結論。

是的,後世西方國家的金本位制度,實際上他們發行的紙幣面額的總數值,是遠遠高於他們手中黃金儲備的,這個比例可以高達一倍甚至更多。

也就是說,國家手中有一枚金幣,他就可以發行價值兩枚金幣的紙幣!

這樣一來,市面上流通的貨幣需求自然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了。

當然,吳國如果一上來就發行遠遠超過儲備的紙幣,並且還允許用紙幣自由兌換銅幣的話,只怕很快就會出問題。

畢竟百姓也不是傻子,他們即便是接受紙幣,那也需要一個過程。

在一開始,若是國家允許將紙幣足額兌換成現錢的話,只怕每個百姓都會選擇兌換。

不過若是時間一長,大家發現用紙幣真的能夠隨時兌換成現錢的話,他們就會放心下來,並且慢慢接受紙幣。

畢竟相比於現錢,紙幣用起來的確是方便了太多。

既然紙幣隨時都能兌換成現錢,那麼大家爲什麼不用紙幣呢?

所以隨着時間流逝,大家都認同了紙幣之後,那時候國家就可以慢慢放鬆儲備比例,比如一千貫的現錢,就能發行一千二百貫錢的紙幣,而不需要擔心出現問題。

當然,實際的情況沒有這麼簡單。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來紙幣如何防止僞造,這是一個大問題;二來,若是出現了擠兌現象又該怎麼辦,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不過那些問題,即便是後世也是各國需要頭痛的事情,在這個時代自然也不能完全解決,只能想方設法的剋制這些問題。

楊渥將自己的想法對駱知祥說了以後,又笑着道:“駱卿,你是我國有名的理財大家,孤剛纔所說的這個辦法其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你回去之後要好好想想,後頭再給孤上個奏章具體說說。現在發行紙幣的時機尚未成熟,但將來,發行紙幣的事情乃是必然的。所以你身爲戶部尚書現在就要開始做準備了!”

“是,臣回去之後定會將此事仔細想清楚!”駱知祥神情有些興奮的答道。

身爲一個對理財有極大興趣的人,在聽到了這麼一個前所未有的妙策之後,自然會感到激動。

他有一種預感,若是他能將此事辦好,將來名留青史都不在話下。

而對楊渥來說,發行紙幣雖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潮流,不過發行紙幣需要有立法保證,並且必須排除一些權貴,尤其是後世君王的干涉才行。

不然若是後世之人像元朝皇帝那樣,將印紙鈔當做“搶錢神器”來用,必然會出現大亂子。

而在這個君權沒有什麼限制的時代,如何保證貨幣發行的獨.立性,這纔是楊渥需要頭痛的問題。

“孤即便能保證自己不會向紙幣發行下手,但後世子孫又如何能保證他們不會亂動手腳呢?”仔細思考起這個問題,楊渥不由得有些頭痛。

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
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