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使者

討論了許久,衆人最後都認爲,要繼續與吳國正面抗衡顯然很難,所以楚國一方如今最重要的籌碼就是能讓吳國付出重大代價,讓他們感到得不償失。

可惜的是,僅僅依靠這些籌碼顯然不夠,畢竟統一天下就必然要付出代價。

與將來北伐可能付出的代價相比,消滅吳國需要付出的代價顯然會小得多。

若是吳國就因爲不願付出代價,所以就放過楚國,那麼將來是不是也會因爲不想承受代價而不願北伐呢?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討論了許久之後,張佶、高鬱等人最後都提出,要想與吳國議和,恐怕不能提出太高的要求。

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提出爲吳國鎮守西南,防止那些蠻人部族侵襲到吳國領地。

或許看在這個條件的份上,再加上答應一些其他的條件,議和還是有希望達成的。

當然希望終究只是希望,要想將其轉變成現實顯然沒有那麼容易,至少馬殷還需要派出一個合適的議和使者。

“老臣深受大王信重,屢屢委臣以大事,如今國家危難,臣願出使金陵,爲我國求得和平!”高鬱站出來主動請纓道。

本來在場衆人中,馬賨與吳國的關係最爲親厚,畢竟他當年在淮南任職多年,派他去出使吳國應該是最好的人選;不過馬賨的問題就是太親近吳國了。

當初楚國實力還很強盛時,馬賨就主張與吳國和平共處;後來楚國聲威稍墮,他就主張徹底投降吳國。

至於如今,若是以他爲使者的話,誰能保證他到了金陵後不會將楚國徹底出賣掉。

所以馬殷見高鬱主動請纓,當即便同意了他的請求。

“只要能保證我等在斂州、辰州繼續維持下去,其他條件都可以考慮。”

“至於名份,孤願意主動捨棄楚王封號和天策上將封號,不過爲了方便統領衆將,希望吳王能給個節度使之位!”

“若是吳王提出要質子,這一點孤也能答應,孤會將長子送往金陵爲質!”

“若是吳王覺得孤手中兵力依舊太多,孤可以保證將兵力限制在兩萬人!並且將來還可以派兵助吳軍征戰!”

“若是吳國人覺得斂州、辰州距離湖南太近,孤也能繼續向西遷移,去奪取那些蠻夷的領地!”

……

“總之,只要能讓我等兄弟有條生路,孤什麼條件都可以考慮!”

“若是這樣吳王還不答應,那麼孤就只能與他決一死戰了!

選定了高鬱作使者後,馬殷鄭重向他宣佈着自己的條件。

他的魄力不可謂不大,幾乎是捨棄了一切,就只爲求得一條生路。

當然,他的這些條件表面上付出了很多,但實際上也不算太多。

比如捨棄楚王封號和天策上將的稱號這一點,都到如今的局勢了,他自然不會還在這種問題上糾結。

他原本就只是一個節度使而已,如今迴歸原來的職務,倒也沒什麼。

再比如主動限制兵力,他如今雖然還有五萬大軍,不過那是依靠整個湖南在供養。

將來失去了湖南之後,僅僅依靠斂州、辰州這種貧瘠落後的荒蠻之地,他也無力再維持那麼多的兵力,兩萬人就已經是極限了。

所以還不如爽快點,自己主動提出來,還能表明自己的誠意。

至於交出自己的長子作爲質子,這一點他也不在乎。

他的兒子雖然不算太多,但也有那麼十多個,就算失去一個也不算什麼。

當然,若是他真的做到這麼多的條件,那麼到時候馬殷也的確不能威脅到吳國了,最多也就是擾亂一下地方的秩序而已。

在這種條件下,議和成功的可能還是不小的。

這時,張佶突然問道:“大王,若是那吳王提出要大王親自去金陵覲見,又該如何回答?”

馬殷聽了頓時色變:“難道把孤當成是楚懷王嗎?此事斷然不可!”

也怪不得他這麼激動,如今的楚國,可以說完全就是馬殷一個人在支撐着。

若是沒有了他,他的幾個兒子又無力掌控大局,到時候楚國衆將沒有領頭之人,定然人心渙散,甚至不要吳軍來攻,楚人自己就會內亂起來。

所以這一條馬殷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答應的。

高鬱沉吟道:“若是吳王提出這一條,臣就以大王上了年紀,難以遠行爲由,直接拒絕就是!”

馬殷臉色這纔好了一些。

不過即便如此,衆人依舊有不少問題需要商議。

“若是吳王給我等衆將封官加爵,並且提出要將我等調往他出爲將,又該如何應對?”

“若是吳王提出我等每年需要朝貢,不知臣是否要答應?若是答應的話,每年朝貢多少纔是合適?”

“若是吳王年年徵用我軍,不知我等是不是要答應!”

“若是吳王提出要嚴懲當初與吳國爲敵的那些將領,甚至要追究當初處死那些吳國被俘將領的事,不知應當如何答覆?”

……

一個個問題,讓馬殷窮於應付,一番答覆下來,早就是疲憊不堪了。

沒辦法,金陵和這裡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一個來回都不知道要多少時間,所以許多問題都需要提前想好應對之法。

三個多時辰之後,這些問題才大致商議完畢,此時衆人早已經餓得發慌了。

“高判官,這次去金陵議和,所有的一切就交給你了,孤希望你此行順利,給孤一個圓滿的結果!”最後,馬殷帶着殷切期盼的向高鬱道。

“請大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所托!”高鬱躬身答道。

聽着他口中“大王”的稱呼,馬殷卻是暗自苦笑不已。

這次高鬱去金陵,若是一切順利的話,他這“大王”想來也當到頭了,楊渥定然不會再給他一個王爵。

至於議和失敗,那就更不用說,楚國的覆滅也就在幾年之內,他這楚王同樣做不長。

打發了衆臣離去後,馬殷雖然感到腹中飢餓,但此時的他卻是一點食慾都沒有,心中總是在想着自己今日作出的決定到底是對是錯。

……

金陵城中,相比於馬殷的焦慮不安,楊渥的心情自然要好得多。

雖然有劉存的突然病逝讓楊渥感到意外,但說句不好聽的話,劉存這位常年鎮守外地的將領與他可是一點交情都沒有。

所以劉存死了,楊渥最多也就心中嘆息一句而已,然後就開始安排其後事。

相比之下,潭州的成功攻克,王建與李茂貞正式開戰,劉龑繼承其兄長的位置,以及虔州盧光稠居然還沒病死,這些消息都比劉存的突然病逝要讓他更感興趣。

因爲蜀中和關中地勢與金陵的距離實在太遙遠的緣故,蜀、岐兩家再次開戰的消息直到前兩天才傳到金陵來。

這個消息看上去與吳國的關係不大,不過實際上卻是關係不小。

岐國也算當世大國,岐國的軍隊雖然比不上樑軍、晉軍、吳軍等精銳,但因爲民風尚武的緣故,岐軍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

從得到的消息來看,這次蜀軍共出動步騎兵十二萬,大軍離開成都後,前後綿延數十里,聲勢極爲浩大。

不過在楊渥、李承嗣等人看來,蜀軍想要依靠這點兵力就消滅岐國那是不可能的。

岐軍雖然會落於下風,不過也不是沒有反抗的實力,再加上劉知俊這位名將的加入,只怕岐軍的實力沒有王建想的那麼弱小。

至少蜀軍要想取得明顯的勝利都需要一兩年時間;至於徹底消滅岐國,那就不是現在的這點兵力能辦到的。

“至少一兩年內,蜀軍無力大舉出兵荊襄!”這就是吳國衆人最後得出的結論。

有了這個結論後,楊渥很快就下定決心,在這一兩年內,趁着蜀軍被岐軍拖住的時機,迅速奪取江陵,將蜀軍東出的道路給徹底堵上。

當然,在目前來看,吳國的首要任務依舊是打擊楚王馬殷,徹底將湖南奪取過來。

這次攻破潭州,雖說最終只消滅了城中的兩萬守軍,而對姚彥章、秦彥輝的援軍卻沒有多少打擊,不過楚國畢竟不是吳國這種大國,恢復能力並不強。

在前兩年的戰爭中楚國就已經承受了巨大傷亡,如今再受此敗,他們的實力已經極爲衰弱了。

而吳軍如今還有許多兵力沒有投入戰場。

別的不說,光是駐守金陵的兵力就有三個軍隨時能夠出動。

在楊渥看來,對付馬殷的目的本來就有兩個,一個自然是奪取湖南,而另一個就是練兵。

在之前半年的戰事中,主要投入的乃是劉存的左鎮國軍和朱思勍的左天武軍,而柴再用的左鎮武軍卻只是最後階段才加入,將士還不算疲憊,因此可以繼續征戰。

若是讓劉存和朱思勍返回休整,再將呂師周的右鎮武軍投入戰爭,就可以繼續向湖南其他各州發起進攻了。

當然,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馬殷已經派了個使者前來議和;更不知道爲了議和,馬殷已經決定再怎麼苛刻的條件也接受,其中就包括直接割讓整個湖南!

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三章 招攬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
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三章 招攬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